文官群體,堪稱朝堂上的變色龍,既固執又善變,瞬息萬變間盡顯官場風雲。


    新皇登基未及半載,朝堂之上,眾臣已洞悉幼主性情:不慕錢財,心係社稷,偏愛親民之官,厭惡繁文縟節。


    尤為顯著者,乃其剛烈脾性,易怒如虎,雷霆手段,令人膽寒。


    此等君主,令朝臣們如履薄冰,生怕重蹈左順門之覆轍,那將是皇帝向天下宣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決絕之舉。


    萬曆帝非不能言勝群臣,實乃以退為進,鴕鳥之態,避其鋒芒。


    隆慶帝則灑脫放手,任憑朝局自流。


    而今上,日漸顯露世宗遺風,世宗避居西苑,而皇上則偏愛南海子。


    世宗少壯之時,左順門一役震懾朝野,今上十五年華,文華殿前更是雷霆萬鈞,兩言官命喪黃泉,令文官群體尤其是言官,深刻領悟“年少不輕狂,枉為少年郎”的真諦,更知幼主難纏,稍有不慎,便可能身敗名裂,累及家族。


    文官,尤其是言官之流,非以理服人,實乃需以力壓之,此乃官場潛規則也。


    隨著四方官員匯聚京城,大明中樞再度煥發生機。


    然紫禁城內,因皇權缺席,竟顯幾分寂寥與沉悶。


    朱由校帝深感其變,尤其是彈劾之聲日漸稀疏,不禁心生疑慮。


    “袁應泰,近況如何?”朱由校把玩沙盤之際,遼東戰神、水利大家袁應泰之名躍然心頭。


    “回稟陛下,徐尚書正盤點工部事務,袁侍郎從旁協助。”劉時敏應聲而出,恭敬答複。


    朱由校點頭,憶及袁應泰之豐功偉績,築堤防洪,興修水利,造福一方,遂有意重用。


    “此人治水有方,可命錢世楨從城建營抽調五千精銳,助其在南海子平整土地,觀其治軍之能。”


    “遵旨。”


    劉時敏一甩拂塵,領命而去。


    然治水之事,需謹慎行事,稍有不慎,恐引民變,重演“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之悲劇。


    “陛下,戶部侍郎楊嗣昌求見。”


    “宣。”


    朱由校一揮手,遼東轉運司之人事安排。


    臣楊嗣昌,躬身敬稟聖上安康,步入大殿,膝地行禮,言辭恭謹。


    “免禮,近前敘話。”朱由校未曾回眸,目光深鎖於沙盤之上,似運籌帷幄。


    楊嗣昌初覲天顏,雖聞聖上“率性而為,朝野側目”,心中卻自持謹慎,躬身立於龍椅之後,氣息輕斂,如履薄冰。


    “退至一側。”朱由校輕語,沙盤如戰場,方寸間盡顯乾坤。


    見楊嗣昌過分拘謹,不禁暗自思量:吾豈是虎狼之君?


    “仰麵觀朕。”一語既出,楊嗣昌方得窺聖顏,稚氣未脫中透出一股堅毅之色,雙眸炯炯,似有洞察世情之智。


    “淮北糧荒之事,朕已悉知。”


    朱由校輕敲桌案,示意其近身,“然朝廷法度森嚴,你此舉實屬越權,當知罪否?”


    楊嗣昌聞言,忙跪伏請罪,言辭懇切。


    “勿需多禮,朕心甚慰於你的忠誠與急公好義。”


    朱由校伸足輕踹,以示親昵,“但為臣之道,在於忠誠與智慧並重。今朕欲解遼東之困,特設轉運司,此重任非你莫屬。”


    言罷,遞上物資清單,詳細部署:“朕意戶部購糧於京,海運至遼,以解燃眉之急。此間事務繁瑣,非你莫屬。”


    又談及新設天津水師,意在加強海防,並提及遼東轉運之路,海陸並重,策略深遠。


    “卿可敢擔此重任?”朱由校目光如炬,審視著楊嗣昌。


    “臣必竭盡所能,不負陛下厚望。”楊嗣昌心中激蕩,拱手應諾,深知此職雖任重道遠,卻也是建功立業之良機。


    朱由校見其意堅,遂賜白銀五萬兩,許其自募官吏,以解人手並囑其完備後上奏,由吏部定檔。


    一番叮囑後,目送楊嗣昌攜旨而去,朱由校心中暗自讚許。


    知人善任,方能興國安邦。楊嗣昌之才,足以擔此大任,望其不負所托,成就一番功業。


    至於楊嗣昌心中盤算,那自是另一番風景,卻也難掩其壯誌淩雲,欲借此東風,一展宏圖。


    楊嗣昌方去,戶部尚書李汝華與度支司畢自嚴便緊隨其後,並肩步入殿堂。


    “陛下,此乃微臣精心編纂之大明賦稅概覽,請禦覽。”


    言罷,一冊奏章經由太監之手,穩穩置於龍案之上。


    朱由校輕啟奏章,未及數頁,眉宇間已現凝重之色。


    大明稅製,亂象叢生,收入微薄,亟需整頓乾坤。


    大明國庫以太倉為主,皇室則依賴內帑。


    太倉之收,源自農稅,夏秋兩季,起運留存,實則地稅國稅之別。


    起運部分,滋養皇室、京官、軍餉及賑災等各項開支;留存則用於宗室、地方官員俸祿及教化賑濟。


    此外,商稅繁雜,過稅、住稅、營業稅、契稅等,名目眾多,然管理失序,尤其宗室折鈔之弊,屢損稅基,弘治、正德、嘉靖諸帝,皆曾以此賞賜藩王,更添亂象。


    藩王私設抽分廠,攔阻百貨,既損稅源,又易滋生貪腐。


    稅務管理之混亂,致使朝廷對地方財政狀況知之甚少,全局難窺。


    至於鹽稅,更是潰敗不堪,開中鹽法變革後,鹽引濫發,市場動蕩。


    麵對此景,朱由校撫額長歎:“朕意將稅務之責,自戶部析出,另立衙門。”言畢,目光灼灼,望向二位重臣。


    “二位卿家,可有人才,精通經濟之道,堪當此任?”


    李、畢二人麵麵相覷,心中暗驚:再拆戶部,權責何存?


    國庫錢糧、稅收大權,恐將盡失。然皇帝之意已決,二人隻得順應聖意,思索對策。


    “戶部掌黃冊魚鱗,統籌山川,不宜兼理稅務。”


    朱由校見二人遲疑,又補一語,強調稅務之重,國家急需整頓。


    遼東戰事耗資巨大,國庫空虛,整頓稅務,刻不容緩。二人遂收斂思緒,推薦人才。


    “臣舉薦兩淮鹽法道按察使袁世振,此人曾疏理兩淮鹽政,創立綱鹽法,四年間助邊餉、納太倉銀四百餘萬兩,實乃經濟之才。”李汝華力薦老友。


    “哦?綱鹽法,詳述之。”朱由校聞言,興趣盎然。


    李汝華遂娓娓道來:“綱鹽法者,將鹽商編入綱冊,分十綱輪轉,一綱行舊引,九綱行新引。


    綱冊有名者,專享鹽業銷售之權,朝廷唯收鹽稅,不再直接幹預鹽業經營。”


    朱由校聞之,若有所思,此法頗似後世之承包製,袁世振此人,確有獨到之處。遂拍板定案,決定重用袁世振,以整頓大明稅務,重振國家財政。


    此言聽來,似有蟎清沿襲明製之嫌。此策既為蟎清所留,必有其生財之道,深諳其道也。


    史載徽商,憑綱鹽之法,後發先至,終與晉商並肩,共掌鹽業之牛耳,此事無誤。


    朱由校眸光一閃,心緒愈加深沉,猶如暗夜之淵。


    綱鹽之策,更有一妙,猶如數豬於圈,一目了然,無有遺漏之虞。


    鹽權世襲,猶如肉中刺、眼中釘,令眾商賈側目而視,蓋因鹽業乃暴富之途也。


    譬如晉商,八大豪門,利益糾葛,共謀鹽業,皆因開中改製,攜手並進。


    若行綱鹽,彼輩若再行私通建奴之事,恐難逃舉報之厄。


    一旦資金鏈斷或惡行敗露,即刻抄家換商,雷厲風行。


    “聞李卿所言,袁世振似有理財之能,可召其入京,一試身手。”


    朱由校聞李汝華讚譽袁世振,當即拍板,欲以之整頓大明稅賦。


    “臣遵旨。”李汝華躬身領命,心中暗自得意,小皇帝雖獨斷專行,然亦能納諫如流。


    二人離去後,朱由校指間輕敲奏章,心中盤算:畢自嚴節流,袁世振若真能開源,則大明財政有望矣。


    起身行至沙盤前,凝視山西之地,紅標醒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想那袁世振,定與兩淮鹽商有舊,擊垮晉商易,善後卻難。


    政治可借官員之手,商業則需商賈之能,否則,盈利之舟或變沉舟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