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華與畢自嚴離去未幾,朱由校便重拾舊趣,沉浸於沙盤之戲。
沙盤之上,赫然陳列著利瑪竇與李一藻聯手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圖雖博人眼球,卻難逃朱由校法眼之挑剔。
他凝視良久,終是搖頭輕歎,言其僅具識途之用,缺地形之精,無異於紙上談兵。
試想前世戰場,地圖非但標注國界,更需dem影像加持,地形、水文、要地、道路,一應俱全,方為製勝之匙。
想當年李世民橫掃安西,一則得異族向導之助,二則依仗玄奘法師之地圖,方能所向披靡。
朱由校雖非文韜武略之全才,但前世遙感之學,令他胸中自有丘壑,尤對國內山川地貌了如指掌。
此刻,他心生壯誌,誓為大明繪製全圖,以開疆拓土之新篇。
正凝神之際,忽聞堂外轟鳴,朱由校手中沙盤微顫,華山之景竟似搖搖欲墜。
驚疑之下,他拍去手上細沙,疾步而出,詢問緣由。
“何事喧嘩?”隻見朱孝貞氣喘籲籲而至,稟報試炮失誤,幸未傷人。
朱由校聞訊,好奇心起,決定親臨現場一探究竟。
行至試炮之地,但見工匠們正圍著一門佛朗機炮忙碌,此炮竟是嘉靖遺物,鏽跡斑斑,難怪炸膛。
朱由校對此等裝備之落後,不禁苦笑搖頭,心中暗自思量大明軍備之改革大計。
隨後,朱由校轉而關注起新製火器。監工太監馮祝引領其至展示區,一一介紹新銃新炮。
隻見鳥銃設計精巧,燧發裝置先進,射速與射程均令人滿意,唯煙霧稍大,未能及後世之水準。
然其速度之快,已足顯工匠之匠心獨運。
更令朱由校眼前一亮者,乃“拿破侖炮”之展示。
此炮非紅衣大炮之重型,而是輕便靈活之紡錘形炮身,圓球炮彈威力不凡。
原是呂宋大銅炮之改良版,依皇帝之意匠心打造。
觀此炮之威,朱由校不禁點頭稱讚,對工匠之創造力與執行力表示高度認可。
此番視察,不僅見證了火器研發之成果,更激發了朱由校對於大明軍事現代化之憧憬。
他深知,唯有科技興軍,方能確保大明基業長青,屹立不倒。
炮之精妙,在於口徑與壁管之平衡,薄則後膛易爆,厚則增重累運。
此炮重量雖僅六百斤,攜炮車同行,內二寸而外五寸,炮彈輕盈三斤,堪稱炮中袖珍之典範。
異於常炮之處,身之在於炮延伸,長達一米五,摒棄了虎蹲炮與洪武古炮為增口徑而減身長的舊習,獨樹一幟。
“轟!”炮聲震天,朱由校立於坑外,滿意地望著坑壁鑲嵌之鐵彈,讚其射程非凡,至少逾裏。
返至炮旁,輕拍炮身,滿意之色溢於言表,遂賜千銀以獎工匠,馮祝叩謝皇恩浩蕩。
朱由校繼而籌劃:“樣炮既成,列裝之事須提上日程。”
他委馮祝以重任,不僅監督鑄炮,更於石景山籌建火器局,撥銀十萬為資,誓要壯大火器之力。
“火器局乃朕練兵之基,務必嚴加監管。”
朱由校語重心長,許以重賞激勵,亦不乏嚴詞警告,若火器質劣,必嚴懲不貸。
馮祝領命,戰戰兢兢,深知皇恩雖重,責任更巨。
二人邊走邊議,朱由校再提標準化生產之要,強調分工合作,提升效率,力求速產掣電銃,裝備精銳。
同時,嚴控成本與質量,不容絲毫懈怠。
另邊廂,內閣一紙詔書,激起官場波瀾。南直隸查稅、淮北賑饑之任,令六科禦史聞風色變。
前車之鑒,言官折損大半,補而不全,更兼皇恩難測,連坐之製讓都察院張問達頭疼不已,威望漸失。
“南直隸之行,誰人願往?”張問達問畢,滿堂皆寂,麵麵相覷。
北方官懼南方勢力,南方官避家鄉是非,皆不願攬此燙手山芋。一場官場推諉,悄然上演。
身為江南之子,若有所獲,恐遭鄉親唾罵,斥為忘本之徒;若無斬獲,又必遭群起而攻之。
大明官闕日甚,基層之控微乎其微,南直隸之行,實為荊棘滿途,無論誰人赴任,皆成苦役。
一有發現,南人必心生怨懟,或煽動民變,或嫁禍倭寇,手段百出;若無所獲,則難向聖上複命,南直隸稅債累累,聖意難測,然眾人皆知,無功而返者,貶謫難逃。
“能者居之,庸者退之”,此言猶在耳,此差猶如燙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咳咳……”張問達麵色不豫,恰逢湖廣道禦史王安舜輕咳示意,以風寒為由婉拒遠行;貴州道禦史劉蘭緊隨其後,以家事纏身為辭,言及嬌妻待產,恐失天倫之樂,更懼旅途凶險,累及家人。
一時間,諸人紛紛效仿,老母需侍、妻孕待產、女嫁子病,各尋托詞,避之不及。
張問達冷眼旁觀,心寒如冰,言官之中,派係林立,獨狼、齊楚浙黨林為盛。同為朝臣,何以不能共克時艱,護佑上官?
王三善,新任右僉都禦史,拍案而起,正氣凜然:“吾輩身為臣子,當為國分憂。
南直隸稅銀拖欠,國用告急,豈能不查?”
他洞悉人心,直指眾人怯懦,逃避職責。
“皇上明令各司其職,不得逾越,爾等雖未越權,卻失於職守。國難當頭,爾等卻瞻前顧後,何以立於朝堂?”
言畢,王三善提議,由戶科給事中及浙江、江西兩道禦史前往查辦。
張問達聞言躊躇,深知人選多為東林中人,恐有偏頗。左光鬥,浙江道禦史,自請回避,言及鄉土之情,恐難公正。
王三善卻力排眾議,讚其剛正,意在借此機會,試探東林真偽,是憂國憂民之君子,亦或偽善之徒。
張問達亦感為難,恐此舉引發非議。
王三善卻道:“南京若能自清,稅銀何至於滯?回避之製,乃為防私,非為阻公。欽差查案,非治地方,正需熟知當地之人,以免被蒙蔽。”
一番言辭,擲地有聲,盡顯其洞察世事、勇於擔當之風範。
麵對張問達的婉拒,王三善內心冷笑連連,麵上卻演繹得大義凜然,宛如正人君子。
“陛下自登基以來,雷霆手段懲貪腐,實祿養廉,內帑解困,補缺安民,更開恩科廣納賢才,實乃聖明之治。
爾等素以國家棟梁自居,今國難當前,莫非欲作壁上觀乎?”
“下官願往。”
左光鬥等人聞王三善言辭犀利,暗含譏諷,即便心有不甘,也隻得拱手應承,生怕被扣上“逃避國難”的帽子,遺臭萬年。
“既如此,此事便塵埃落定,速速遴選人才,呈報聖上。”
王三善一語定乾坤,隨即起身,帶著不容置疑的氣場,大步流星而去,留下滿室驚愕。
張問達望著那漸行漸遠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暗自感歎:“伴君如伴虎,師者更非凡。”
他一時恍若隔世,險些忘了自己乃是都察院之長,左都禦史的身份。“張公,回神了。”王舜臣輕聲呼喚,將他從思緒中拉回。
“罷了,就按他說的辦吧。”張問達無奈應允,權宜之計,總比讓聖上責備都察院怠政要好。
且說左光鬥,雖以剛正不阿著稱,人稱鐵麵禦史,但在此刻,也不得不屈從於時局,成了王三善巧妙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世事如棋,局中之人,誰又能獨善其身?
沙盤之上,赫然陳列著利瑪竇與李一藻聯手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此圖雖博人眼球,卻難逃朱由校法眼之挑剔。
他凝視良久,終是搖頭輕歎,言其僅具識途之用,缺地形之精,無異於紙上談兵。
試想前世戰場,地圖非但標注國界,更需dem影像加持,地形、水文、要地、道路,一應俱全,方為製勝之匙。
想當年李世民橫掃安西,一則得異族向導之助,二則依仗玄奘法師之地圖,方能所向披靡。
朱由校雖非文韜武略之全才,但前世遙感之學,令他胸中自有丘壑,尤對國內山川地貌了如指掌。
此刻,他心生壯誌,誓為大明繪製全圖,以開疆拓土之新篇。
正凝神之際,忽聞堂外轟鳴,朱由校手中沙盤微顫,華山之景竟似搖搖欲墜。
驚疑之下,他拍去手上細沙,疾步而出,詢問緣由。
“何事喧嘩?”隻見朱孝貞氣喘籲籲而至,稟報試炮失誤,幸未傷人。
朱由校聞訊,好奇心起,決定親臨現場一探究竟。
行至試炮之地,但見工匠們正圍著一門佛朗機炮忙碌,此炮竟是嘉靖遺物,鏽跡斑斑,難怪炸膛。
朱由校對此等裝備之落後,不禁苦笑搖頭,心中暗自思量大明軍備之改革大計。
隨後,朱由校轉而關注起新製火器。監工太監馮祝引領其至展示區,一一介紹新銃新炮。
隻見鳥銃設計精巧,燧發裝置先進,射速與射程均令人滿意,唯煙霧稍大,未能及後世之水準。
然其速度之快,已足顯工匠之匠心獨運。
更令朱由校眼前一亮者,乃“拿破侖炮”之展示。
此炮非紅衣大炮之重型,而是輕便靈活之紡錘形炮身,圓球炮彈威力不凡。
原是呂宋大銅炮之改良版,依皇帝之意匠心打造。
觀此炮之威,朱由校不禁點頭稱讚,對工匠之創造力與執行力表示高度認可。
此番視察,不僅見證了火器研發之成果,更激發了朱由校對於大明軍事現代化之憧憬。
他深知,唯有科技興軍,方能確保大明基業長青,屹立不倒。
炮之精妙,在於口徑與壁管之平衡,薄則後膛易爆,厚則增重累運。
此炮重量雖僅六百斤,攜炮車同行,內二寸而外五寸,炮彈輕盈三斤,堪稱炮中袖珍之典範。
異於常炮之處,身之在於炮延伸,長達一米五,摒棄了虎蹲炮與洪武古炮為增口徑而減身長的舊習,獨樹一幟。
“轟!”炮聲震天,朱由校立於坑外,滿意地望著坑壁鑲嵌之鐵彈,讚其射程非凡,至少逾裏。
返至炮旁,輕拍炮身,滿意之色溢於言表,遂賜千銀以獎工匠,馮祝叩謝皇恩浩蕩。
朱由校繼而籌劃:“樣炮既成,列裝之事須提上日程。”
他委馮祝以重任,不僅監督鑄炮,更於石景山籌建火器局,撥銀十萬為資,誓要壯大火器之力。
“火器局乃朕練兵之基,務必嚴加監管。”
朱由校語重心長,許以重賞激勵,亦不乏嚴詞警告,若火器質劣,必嚴懲不貸。
馮祝領命,戰戰兢兢,深知皇恩雖重,責任更巨。
二人邊走邊議,朱由校再提標準化生產之要,強調分工合作,提升效率,力求速產掣電銃,裝備精銳。
同時,嚴控成本與質量,不容絲毫懈怠。
另邊廂,內閣一紙詔書,激起官場波瀾。南直隸查稅、淮北賑饑之任,令六科禦史聞風色變。
前車之鑒,言官折損大半,補而不全,更兼皇恩難測,連坐之製讓都察院張問達頭疼不已,威望漸失。
“南直隸之行,誰人願往?”張問達問畢,滿堂皆寂,麵麵相覷。
北方官懼南方勢力,南方官避家鄉是非,皆不願攬此燙手山芋。一場官場推諉,悄然上演。
身為江南之子,若有所獲,恐遭鄉親唾罵,斥為忘本之徒;若無斬獲,又必遭群起而攻之。
大明官闕日甚,基層之控微乎其微,南直隸之行,實為荊棘滿途,無論誰人赴任,皆成苦役。
一有發現,南人必心生怨懟,或煽動民變,或嫁禍倭寇,手段百出;若無所獲,則難向聖上複命,南直隸稅債累累,聖意難測,然眾人皆知,無功而返者,貶謫難逃。
“能者居之,庸者退之”,此言猶在耳,此差猶如燙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咳咳……”張問達麵色不豫,恰逢湖廣道禦史王安舜輕咳示意,以風寒為由婉拒遠行;貴州道禦史劉蘭緊隨其後,以家事纏身為辭,言及嬌妻待產,恐失天倫之樂,更懼旅途凶險,累及家人。
一時間,諸人紛紛效仿,老母需侍、妻孕待產、女嫁子病,各尋托詞,避之不及。
張問達冷眼旁觀,心寒如冰,言官之中,派係林立,獨狼、齊楚浙黨林為盛。同為朝臣,何以不能共克時艱,護佑上官?
王三善,新任右僉都禦史,拍案而起,正氣凜然:“吾輩身為臣子,當為國分憂。
南直隸稅銀拖欠,國用告急,豈能不查?”
他洞悉人心,直指眾人怯懦,逃避職責。
“皇上明令各司其職,不得逾越,爾等雖未越權,卻失於職守。國難當頭,爾等卻瞻前顧後,何以立於朝堂?”
言畢,王三善提議,由戶科給事中及浙江、江西兩道禦史前往查辦。
張問達聞言躊躇,深知人選多為東林中人,恐有偏頗。左光鬥,浙江道禦史,自請回避,言及鄉土之情,恐難公正。
王三善卻力排眾議,讚其剛正,意在借此機會,試探東林真偽,是憂國憂民之君子,亦或偽善之徒。
張問達亦感為難,恐此舉引發非議。
王三善卻道:“南京若能自清,稅銀何至於滯?回避之製,乃為防私,非為阻公。欽差查案,非治地方,正需熟知當地之人,以免被蒙蔽。”
一番言辭,擲地有聲,盡顯其洞察世事、勇於擔當之風範。
麵對張問達的婉拒,王三善內心冷笑連連,麵上卻演繹得大義凜然,宛如正人君子。
“陛下自登基以來,雷霆手段懲貪腐,實祿養廉,內帑解困,補缺安民,更開恩科廣納賢才,實乃聖明之治。
爾等素以國家棟梁自居,今國難當前,莫非欲作壁上觀乎?”
“下官願往。”
左光鬥等人聞王三善言辭犀利,暗含譏諷,即便心有不甘,也隻得拱手應承,生怕被扣上“逃避國難”的帽子,遺臭萬年。
“既如此,此事便塵埃落定,速速遴選人才,呈報聖上。”
王三善一語定乾坤,隨即起身,帶著不容置疑的氣場,大步流星而去,留下滿室驚愕。
張問達望著那漸行漸遠的背影,心中五味雜陳,暗自感歎:“伴君如伴虎,師者更非凡。”
他一時恍若隔世,險些忘了自己乃是都察院之長,左都禦史的身份。“張公,回神了。”王舜臣輕聲呼喚,將他從思緒中拉回。
“罷了,就按他說的辦吧。”張問達無奈應允,權宜之計,總比讓聖上責備都察院怠政要好。
且說左光鬥,雖以剛正不阿著稱,人稱鐵麵禦史,但在此刻,也不得不屈從於時局,成了王三善巧妙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世事如棋,局中之人,誰又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