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執香茗,葉向高凝視繆昌期,麵色凝重,心中五味雜陳。這消息何以如插翅般傳遍京城?


    方至午歇,暮色未沉,清流之士已紛至遝來,猶如秋日落葉,不期而至。


    “葉公,您終是歸來,大明亟需棟梁。朝堂風雨飄搖,權柄旁落,魑魅魍魎橫行,正待您力挽狂瀾。”


    繆昌期言辭懇切,如同晨鍾暮鼓,聲聲入心。


    ...


    葉向高聞言,眉宇間擰成一川煙雨,心中暗忖:此人莫非欲以我為刀,斬盡不平?


    七載江湖遠,朝堂風雲變,縱使邸報日日讀,泰昌崩逝後,局勢更顯撲朔迷離。


    東林舊夢,國本之爭,本欲借新帝之恩澤,驅方從哲,複我榮光。


    然小皇帝獨寵軍權與廠衛,東廠、錦衣衛似有東山再起之勢,此等關頭,我豈能輕舉妄動?


    “葉公,劉公深陷囹圄,陛下雖未置一詞,但方從哲病退,韓輔獨木難支。邪黨蠢蠢欲動,劉公危在旦夕,望葉公切勿袖手旁觀!”


    繆昌期言辭激切,猶如寒風中的利刃,直刺葉向高之心扉。


    葉向高閉目沉思,眉頭緊鎖更甚。


    劉一爆因一言獲罪,至今囚於刑部,而袁應泰卻已安然歸來,領城建之責於南海子。


    此等對比,令他心寒如冰。


    本欲以前朝首輔之尊,求得皇帝一絲垂憐,豈料世事如棋,局局新。


    自南海子歸途,他已定心修史,不問世事。


    豈料剛入京華,便遭繆昌期“逼宮”。


    宮廷內外,魏劉王楊四賊當道,邪黨環伺,局勢之險,可見一斑。


    繆昌期見葉向高沉默不語,眼中閃過一抹精光,再次躬身進言,曆數朝政之弊,言辭之犀利,猶如利刃割席,令人驚心動魄。


    葉向高之管家,二十餘載相隨,察言觀色,見主人麵色鐵青,連忙上前解圍,以疲憊為由,婉拒繆昌期之請。


    繆昌期望向葉向高,見其閉目養神,心中雖有不甘,卻也隻得悻悻離去,留下一句:“下官懇請葉公,救大明於水火之中!”


    聲音回蕩在屋內,久久不散。


    立於大堂中央,繆昌期再度躬身致意於葉向高,隨後依依不舍,步步回望,緩緩步出大堂。


    待繆昌期身影消失,葉向高方啟眼簾,眸中寒光一閃而逝,殺意隱現。


    “少年心性,行事欠妥,還望葉公海量汪涵,勿介懷於心。”言畢,韓爌自側門翩翩而入,笑容可掬。


    麵對黨中後起之秀兼故交,葉向高爽朗一笑:“此言差矣,老夫曆經滄桑,世態炎涼皆已看透,若無此等胸襟,何以擔七年首輔之重?”


    “哦?”韓爌悠然落座於繆昌期舊位,話鋒一轉。


    “葉公此後恐將日理萬機。幼主執拗,親疏不分,與武夫為伍,朝中諸臣皆翹首以盼,望葉公能以妙計引領天子步入正軌。”


    韓爌,翰林院老練政客,一語雙關,為葉向高戴上光環。


    聞此言,葉向高心中暗歎,東林之口,猶如利刃,稍有不慎,便成眾矢之的。


    “老夫初來乍到,諸事懵懂,且天子已命吾編纂先帝實錄,恐無暇他顧。”葉向高婉拒之意溢於言表。


    “身在廟堂,身不由己。”韓爌對此並不意外,深知輔臣之位,難坐亦難棄。


    月餘之間,韓爌已深感輔臣不易,需有智者引領,否則難免步劉一爆後塵。


    “方從哲病退在即,大明朝堂,除葉公外,誰堪當此大任?”韓爌試探。


    “天下之事,非你我所能左右。”葉向高淡然回應,實則內心波瀾不驚。


    葉向高深知韓爌伎倆,遂以恭順之態回應:“葉某雖承眾望,然陛下聖裁,非我等所能預謀。”


    二狐狸於月下長談,直至夜深,韓爌方悄然離去。


    二人雖避人耳目,卻不知宅內另有洞天,牆有夾層,竊聽者在側。


    典察府內,魏忠賢正聆聽傅應星匯報,眉頭緊鎖,滿臉疑惑。


    “韓爌欲推葉向高為首輔,卻遭拒絕?”魏忠賢驚疑。


    接過記錄,魏忠賢細讀之下,怒由心生,尤對繆昌期“四賊”之語耿耿於懷。


    再觀二狐對話,魏忠賢更是頭大如鬥,字字清晰,卻難解其意。


    “速探福建葉向高已至,為何浙江沈淮尚無音訊。”


    魏忠賢下令。


    原本,魏忠賢欲直諫皇帝,指葉向高不忠,欲將其逐出京城。


    然念及泰昌遺詔,小皇帝對葉向高之冷淡,僅予修實錄之職,魏忠賢遂生取而代之之心。


    然思及劉時敏之智謀與聖寵,魏忠賢終是決定先訪司禮監,與劉時敏共商對策。


    宮中四府鼎立,魏忠賢與劉時敏雖位同權重,但近來魏忠賢愈發覺得劉時敏深得聖心。


    他素來敬重位高權重者,更知進退之道。


    “此事錯綜複雜。”劉時敏聞言,放下奏章,凝視魏忠賢,意味深長。


    此言豈非欲置葉向高於炙手可熱之境乎?”


    “哦?願聞其詳。”


    聞劉時敏之言,魏忠賢雙眸微轉,狡黠之光閃爍。


    對於這位機智過人的劉公公,多請教總無壞處。


    “鬥膽請劉公公釋疑。”


    “葉向高,前朝棟梁,離京已逾七載。聖上之意,明擺著不欲複用,故遣其至翰林院編纂實錄,以示冷落。”


    “此刻,內閣重臣韓爌竟私訪葉向高,試想聖上知曉,心中會作何感想?”


    “聖上必對葉向高心生猜忌,對韓爌亦不悅。”


    魏忠賢聞言,頷首微思,輕聲言道:“如此,我便向聖上稟報,二人似有結黨之嫌……”


    “此言差矣。”


    劉時敏擺手製止,遙指蒼穹,“我等宦官,乃天子家臣,應恪守本分。雖分憂乃職責所在,但你身為典察府掌舵,更應如實稟報,不偏不倚。”


    “聖上未令葉向高即刻還鄉,而遣其修書,何故?蓋因直接遣歸恐遭外廷非議,言聖上寡恩。你若妄言其結黨,聖上豈會悅納?”


    “那依劉公公之見,吾輩當如何處置此事?”


    “如實上報。”


    “如實上報?”


    “正是,將訪葉府之人、所言之事,一五一十,不加修飾,呈於聖上。”


    魏忠賢點頭,卻又似有所惑:“僅此而已?”


    “你尚未領悟其中深意。”劉時敏,這位曆經風雨、智慧超群的司禮監老臣,笑中藏鋒。


    “繆昌期、韓爌之言,可視為謗君議政之重罪,亦可解為憂國憂民之忠言。然此與葉向高何幹?豈能牽連於他?”


    “但他們意在彈劾你我。”魏忠賢麵露憂色。


    “聖上會因外臣之言而治內臣之罪乎?”劉時敏笑而反問,洞悉世事。


    “近日之事,你尚未悟透?王安之死,聖上之意昭然若揭,清除內患,實則針對王安。聖上最忌內外勾結,外臣豈能幹涉內廷?”


    言畢,劉時敏自信一笑:“銘記,誰為主子,順其意者,方能安身立命。”


    魏忠賢聞言,若有所思,頷首讚同:“今日受教,勝讀十年書也。”


    次日清晨,軍營炊煙嫋嫋,士卒們正忙於早餐。


    而朱由校,則於舊衙門內,簡樸用餐,一碟鹹菜,一碗白粥,三個饅頭,盡顯帝王樸素之風。


    昔日大明皇室,膳宴必伴絲竹之音,然至張居正掌權,此風漸息,萬曆帝亦非樂食之人,故未複舊製。


    至崇禎時局維艱,病急亂投醫,欲重塑帝威,竟重啟宴樂之儀,殊不知此舉奢靡,一餐耗費,竟達百金之巨,實乃勞民傷財之舉。


    反觀朱由校,麵對粗茶淡飯,卻甘之如飴,悠然自得間,牙簽輕咬,瀏覽密信,耳聽魏忠賢細稟,隨後輕吐牙簽,淡然吩咐:“朕意已決,汝等監之。”


    魏忠賢領命而去,眼中卻閃過一絲憂慮,背影匆匆。


    朱由校輕敲桌案,思緒萬千,對繆昌期筆下“魏劉王楊四賊”之論,內心冷笑連連。


    在他看來,太監之於外臣,所謂“賊”者,不過是不合流俗、不阿諛奉承之輩罷了。


    皇帝之手,若成利刃,亦可被譏為“國賊”,實乃諷刺至極。


    他隨手將密信揉作一團,棄之不顧,心中滿是不屑。


    此時,通州城外,寒風凜冽,袁世振身著厚襖,僅露雙眼,望向空曠無人的街道,喃喃自語:“寒氣逼人,進京之路,亦是荊棘滿布。”


    然聖旨催促,加之摯友李汝華密信相告,新皇有意重用,他豈能退縮?


    “東家,是否先往吏部述職,抑或直奔南海子麵聖?”


    侍從詢問,袁世振眼神堅定,拉緊窗簾,決心已下:“皇上既召,吾等直奔南海子便是。”


    話語間,透露出他對於仕途的渴望與決心,不畏嚴寒,不懼艱險,隻為那一展宏圖的機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