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袁世振,虔誠叩首,恭祈聖躬康泰。隨太監引領步入大殿,行三跪九叩之禮,盡顯臣子恭謹。


    朱由校目睹此憔悴身影,疾步趨前,親扶愛卿,溫言慰曰:“朕心係社稷,急召卿歸,寒天凍地,苦煞愛卿矣。”


    “臣萬死不辭。”袁世振受寵若驚,再拜稽首。


    “為君解憂,乃臣子天職。”其言擲地有聲,滿座皆驚。


    皇恩浩蕩,親扶臣子,此等殊榮,大明罕有。


    朱由校揮手示意,劉時敏速搬椅奉坐,皇帝方得細觀此臣。


    觀其體態豐腴,目光炯炯,心中暗忖:“此人必富甲一方。”


    “袁卿改鹽引為綱鹽,兩淮鹽稅歲入百萬,朕心甚慰。”


    言罷,遞上李汝華編纂之稅收總覽,憂慮之色溢於言表:“國庫空虛,稅源枯竭,朕憂心如焚。”


    “朕設度支司,畢自嚴總其事,然李尚書年邁智衰,唯增田稅一途,難解燃眉之急。卿乃鹽政奇才,朕欲委以重任。”


    朱由校又遞私擬條陳,期許道:“以卿綱鹽之法為藍本,革新大明鹽政,可否?”


    袁世振手捧條陳,沉吟片刻,深知此乃燙手山芋,然君命難違,隻得應允:“臣雖不才,願效犬馬之勞。”


    “大明鹽政,曆經兩朝更迭,積弊已久。”


    袁世振據實以告,詳述綱鹽之法,實為借新還舊,以鹽權抵舊債,力求平穩過渡。


    朱由校聞之,頷首讚許:“卿言極是,鹽政關乎國計民生,不可輕動。”


    二人共議良久,終得共識。


    “朕以卿為戶部左侍郎,兼欽差大臣,專司鹽政改革,卿意如何?”


    朱由校言辭懇切,袁世振叩首謝恩:“臣領旨謝恩,定不負聖望。”


    聖旨既下,劉時敏即刻草擬。袁世振懷揣聖命,踏上歸途,心中五味雜陳。


    入內閣,韓爌揮毫潑墨,聖旨即成,滿座同僚皆賀:“袁侍郎,此去定能大展鴻圖,恭喜賀喜!”


    而朱由校,立於舊衙門前,望著袁世振遠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思量:“行事果決,方能興國安邦。”


    在墨香漸散的間隙,韓爌以袖掩手,向袁世振作揖賀道:“恭喜袁侍郎平步青雲,仕途亨通。”


    “豈敢豈敢,皆是李公慧眼識珠,聖上恩澤廣被,卑職方得此榮幸,豈敢當韓輔謬讚。”袁世振慌忙回禮,言辭謙遜。


    韓爌輕撫須髯,笑道:“袁侍郎於兩淮之地,勇於革故鼎新,推行綱鹽之法,歲入百萬,功在社稷,何須過謙?”


    袁世振聞言,心中暗道:這恭維之詞,實乃暗藏鋒芒。


    他手持聖旨,再次拱手道:“此乃先皇遺風,李公籌劃,下官唯遵命行事,豈敢貪天之功?”


    說罷,袁世振以聖旨為由,辭別韓爌,前往司禮監,留下韓爌一臉意味深長的笑容。


    待袁世振背影遠去,韓爌麵色陰晴難測。


    綱鹽之法,於國庫雖為甘霖,卻似雙刃劍,於鹽商間更是風雨欲來。


    此法將私鹽置於陽光下,實則以朝廷之名,行抽稅之實,令大鹽商們竊喜不已,壟斷之權,唾手可得。


    然韓爌心中暗自揣摩,帝王之心,深不可測,此中圖謀,恐非眼前所見。


    轉眼間,袁世振攜聖旨至戶部,與李汝華重逢,兩人相視一笑,皆是感慨萬千。


    李汝華拍肩而語:“四十五年前,我推薦你為兩淮按察使,今朝聖上委以重任,整頓鹽政,袁兄終可大展鴻圖。”


    ……


    時至十一月初七,遼東嬡陽堡內,毛文龍聞夜不收急報,神色驟變。


    其子毛承祿稟告:“建奴探子頻現,疑從鴉鶻關潛入。”


    毛文龍驚疑:“建奴何故舍近求遠,窺我嬡陽?”


    承祿揣測:“或恐建奴意在來年侵擾此地。”


    毛文龍搖頭苦笑:“嬡陽荒涼,何物可圖?”


    他展開輿圖,滿目皆山,人煙稀少,心中更是疑惑重重。


    “定遼右衛,已近空城,唯我部尚算兵強馬壯,守此三堡責任重大。


    若建奴真敢來犯,必是一場惡戰。”毛文龍沉吟,眉頭緊鎖,深知肩上重擔。


    “可有他訊?”他追問,試圖從蛛絲馬跡中尋覓建奴意圖。


    夜探灶突山,斥候急報,建奴兩白旗悄然南移,疑雲籠罩,莫非此路先鋒?


    “分兵之策?”毛文龍聞言,眉頭緊鎖,五指不自覺地穿梭於發間。


    努爾哈赤昔日之威,常以集中兵力著稱,此番變陣,實屬罕見。


    “速遣信使,急告熊經略,言建奴欲以嬡陽堡為餌,行圍點打援之計。”毛文龍沉吟片刻,決斷果敢。


    “咦?此計……”毛承祿麵露驚愕,望向主帥。


    “混賬!”


    毛文龍怒不可遏,一腳輕踹,恨其不爭,“吾兒當知,兵法雲:知己知彼。你沉迷於酒色,三年不知周邊地形,何談守土有責?


    嬡陽堡,天險之地,前有江流如虎,我軍三千精銳,糧足炮堅,地利人和,豈是輕易可破?”


    “再者,建奴素以兵貴精不貴多為道,豈會輕易以人命填壑?”


    毛文龍一番話,擲地有聲,令毛承祿恍然大悟,忍痛執筆,書信急就。


    “建奴此舉,意在何為?”毛文龍凝視輿圖,心中疑惑叢生。


    遼東防線,在熊廷弼精心布防下,穩若磐石,三堡聯防,固若金湯,非兩萬之眾難撼分毫。


    “莫非……鎮江堡?”靈光一閃,毛文龍神色驟變,手指沿長城線南滑,直指鴨綠江畔,心中驚濤駭浪。


    與此同時,新奠堡內,阿巴泰汗如雨下,歸營稟報:“八哥,周遭荒無人煙,村落盡毀,糧草無蹤。”


    黃台極凝視輿圖,揮手示意其退下,然阿巴泰心有不甘,執意詢問:“七哥,何故改道嬡陽?遼沈之夢,化為泡影?”


    “遼沈?非易事也。”黃台極輕歎,指點江山,“熊廷弼已整軍備武,火炮充足,我軍再攻,難上加難。


    父汗遣我至此,實為明智之舉,避其鋒芒,另尋戰機。”


    “可圍點打援……”阿巴泰不甘。


    “明軍火炮犀利,守城有餘,野戰不足。然其援軍若至,必是重兵壓境,我八旗雖勇,亦難敵其眾。”


    黃台極語重心長,一番分析,令阿巴泰啞口無言,終是心悅誠服。


    身為黃台極,正白旗之尊,他胸懷韜略,而阿巴泰,鑲白旗之微光,心中暗自較勁已久。今日一番徒勞,終得真言吐露。


    “父汗明春能否克遼沈?”黃台極輕叩輿圖,邀阿巴泰共鑒。


    “父汗自起兵,所向披靡,遼沈豈在話下?”


    阿巴泰言罷,眼中閃爍著對努爾哈赤的無限敬仰,自幼耳濡目染,英雄形象根深蒂固。


    “非也,遼沈之固,非輕易可破。”黃台極搖頭歎息,言語間透露無奈。


    “父汗遣我至嬡陽堡,實乃洞察時局,知難而退。”


    言畢,他悠然泡茶,遞予阿巴泰,茶香中藏著深沉布局。


    廷弼已聚遼東之眾,火炮火藥齊備,我軍兩度強攻皆未果,明軍士氣正旺,遼沈之役,難上加難。”黃台極語出驚人,直指要害。


    “圍點打援,未嚐不可一試。”阿巴泰不甘示弱,反駁道。


    “明軍火炮雖猛,卻如驚弓之鳥,然其援軍之眾,非我所能輕敵。七萬雄師,鐵壁合圍,我八旗六萬兒郎,披甲僅六千,正麵交鋒,勝算渺茫。”


    黃台極一番剖析,如冷水澆頭,令阿巴泰啞口無言。


    “唯待明人內訌,換將之時,方為我等良機。”黃台極手指地圖,目光如炬。


    “歲末之際,吾欲領兵朝鮮,義州乃大明與朝鮮互市之地,一旦得手,足以豐衣足食。”言及此處,黃台極嘴角勾起一抹狡黠。


    “朝鮮必求救於大明,文官逼戰,熊廷弼若出,則伏擊有望;若不出,則大明威信掃地,朝鮮將年年進貢,我軍亦得糧草之便。”


    其計之深,令人咋舌。


    “更可借道九連城,趁明朝與朝鮮之隙,突襲遼東。九連城不設防,定遼右衛將門戶大開,任由劫掠。”


    黃台極侃侃而談,策略環環相扣。


    “八哥智謀過人,小弟佩服!”阿巴泰恍然大悟,拍案叫絕。


    如此,黃台極以其深邃之謀,不僅為眼前困境尋得破局之法,更為未來之路鋪設了勝利的基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