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末年,四十八年歲末,十二月初七,銀裝素裹,天地間一片蒼茫。


    蕪殿行宮匆匆拾掇,雖不宜人居,卻已能容朝議之聲。


    雪覆宮簷,政務已畢,皇上一時興起,召集群臣高官,於此間談笑風生,實則微言大義,暗含機鋒。


    座上文臣七傑,吏部尚書周應秋、戶部侍郎袁世振代李汝華之職、禮部尚書孫如遊、兵部尚書黃克瓚、工部尚書徐光啟、左都禦史張問達、度支司正卿畢自嚴,皆是一時之選。


    李公雖抱病,其權柄已悄然易手,袁世振漸掌戶部牛耳,世人皆明,此乃新老交替之兆。


    “憶往昔,蒙元暴虐,天下瘡痍。太祖高皇帝奮起,吊民伐罪,重建漢家河山。”


    朱由校輕啜熱茶,目光如炬,掃視群臣,“昔年太祖與劉基公定衛所屯田之策,豪言壯語,百萬雄兵,不取民間一粒粟。”


    言及曆史,他轉而又道:“隋唐更迭,群雄並起,河北山東,烽火連天。太宗皇帝一統六合,設府田以資軍力,李唐因而威震四方。然時至高宗、武後,府兵製漸衰,終至廢棄。我大明衛所,亦步其後塵,境況堪憂。”


    “觀永樂之初,衛所屯田,歲入豐饒;及至十年之後,子粒糧銳減,何也?”


    朱由校語帶憂慮,“自葉淇變法,鹽法更張,衛所糧餉不繼,國帑頻出,非長久之計。”


    畢自嚴聞言,挺身而出,言及陝西見聞:“臣曾履任西北,長安至獨石,田連阡陌,然多為權貴所占,國稅軍屯,皆成空談。


    衛所殘田,貧瘠難耕,軍需不敷,朝廷補貼,負擔日重。”


    “陛下欲分京畿衛田於軍戶,意在激勵農耕,然臣憂百姓得之,無力納稅,複投獻於豪強。”


    畢自嚴憂慮之情,溢於言表。


    朱由校頷首,深以為然,繼而沉思:“《孟子》雲,恒產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朕思之再三,此理深邃。近日,朕令錦衣衛拘遊民數萬,於西山挖礦,按勞取酬,以觀其效。”


    隨後,朕聞礦山監管趙爽稟報,工錢之厚,足以養家糊口,礦徒們幹勁十足,連周遭農戶亦聞風而動,爭相應聘,礦場一時熱鬧非凡。


    朕心甚奇,遣使細詢,方知此等應聘者,多為佃戶與下農之輩。


    朱由校輕置茶盞,目光掃過堂前群臣,悠悠問道:“諸位可知,何為佃戶?”


    “有田者耕,無田則淪為仆役、盜寇,歲月蹉跎,終年勞碌,卻難填腹中之饑,終成遊手好閑之徒!”


    “那下農又是何許人也?”


    “彼輩雖擁薄田,然不足五畝之資,收成上繳皇糧後,難以為繼,不得不依附權貴之門,忍辱負重,苟延殘喘!”


    “試想,如此蒼生,朕豈能安坐龍椅,無憂無慮?”


    “陛下聖明。”


    兵部尚書黃克瓚聞言,深吸一口氣,拱手而進:“陛下,京畿之地,田產稀缺,十之八九皆為人佃耕。


    一畝之獲,豐年不足三石,歉歲更可憐,乃至顆粒無收。


    加之人多地少,私租苛重,百姓苦不堪言,生計維艱。”


    黃克瓚以其實踐經驗,道出民間疾苦,在場唯有畢自嚴可與之比肩。


    “正因如此,京城遊民眾多,非其所願,實乃情勢所迫。”


    “黃卿真乃愛民如子之典範。”朱由校讚許有加,繼而問道:“既知根源在於地少租重,卿可有良策以解此困?”


    眾臣麵麵相覷,一時語塞。地狹人稠,內卷加劇,租稅繁重,此乃無解之局。


    “臣鬥膽諫言,屯田之策或可行。陛下於遼東已遣楊鎬、孫承宗屯田有成,京畿及山東亦可效仿。”


    黃克瓚挺身而出,建言獻策。


    “據聞遼東屯田,朝廷供種給具,新田初墾,二年一稅,三年之後,按人授田十畝。”


    此言一出,朱由校麵露訝色,旋即釋然。


    黃克瓚身為兵部尚書,知曉此等大事,不足為奇。


    “愛卿所言極是,朕心甚慰。”


    “臣等附議!”


    群臣紛紛響應,屯田之策,似為當前困境之最佳出路。


    畢竟,割席斷交,非仁君所為,唯有開源節流,方能解民倒懸。


    \"允諾,此事便托付於能者之手。\"


    目睹眾人對屯田之策的一致讚同,朱由校欣然頷首,揮毫落紙,屯田二字赫然在目,旁附十萬兩之巨款,隨後輕遞予劉時敏。


    \"朕再從內庫撥銀五萬,以資物資之需,速遣前線。\"


    \"陛下英明,洞察秋毫。\"


    韓爌聞皇帝之言,拱手而讚,心中對皇帝以物代金之舉了然於胸——此乃防貪之妙招也。


    銀兩易藏,貪腐易生;而農具器械,則難以私匿,實乃高明之舉。


    \"至於田畝清整與開墾之重任,諸位卿家以為何人可擔?\"


    朱由校目光掃視群臣,手執茶盞,悠然發問。


    \"呃……\"


    堂上眾人麵麵相覷,暗自盤算各自麾下何人適宜此任。


    官職不宜顯赫,以免樹大招風,招致非議;又需才幹出眾,方能不負聖望。


    \"臣鬥膽舉薦,孫中郎乃合適人選。孫傳庭昔任商丘知縣,其於田畝清理、新田開墾頗有建樹,考評優良,此任於他,猶如探囊取物。\"


    畢自嚴略加思索,挺身而出,言辭懇切。


    \"此人性格剛直,民情嫻熟,且正於南海子整軍,若遣其行,一可固本強基,二可借勢募兵,一舉兩得。\"


    \"然,此議尚有不足。\"


    朱由校輕輕搖頭,否決了提議。


    孫傳庭之才,他豈能不知?


    此人乃未來五軍都督府之棟梁,豈可屈就於屯田瑣事?


    遼東前線,方是其用武之地。


    \"朕意已決,令孫傳庭領兵廣寧,任知府之職,輔佐楊鎬重整遼東軍務。


    另擇賢能,以擔屯田重任。\"


    麵對皇上的決策,畢自嚴眼簾微垂,瞬即恢複常態,緘默不語。


    其心中實有栽培孫傳庭為門生之願,那青年剛正不阿,深得他心。


    “微臣鬥膽,舉薦左光鬥擔此重任。”


    言罷,左都禦史張問達挺身而出,擲地有聲。


    他繼而陳詞,都察院職責所在,不容田畝被侵之失察,今蒙聖上垂詢,定當全力以赴。


    左光鬥此人,不畏權貴,水利農事皆能勝任,實為不二人選。


    “左光鬥……”朱由校沉吟,對東林黨雖心存芥蒂,但對左光鬥卻頗為賞識,皆因其治水之才。有才之人,自是四海皆需。


    “其非在南直隸核查稅賦乎?召回無礙?”皇上詢問。


    “陛下明鑒,南直隸已有四禦史在任,召回左光鬥,核查事宜不受影響。”張問達察言觀色,知聖意已動,遂趁熱打鐵。


    “屯田之事,非才俊不能勝任,左光鬥實為上選。”言畢,朱由校頷首,應允了張問達的提議。


    “臣代左光鬥叩謝皇恩浩蕩。”張問達心中竊喜,東林終得朝堂一席之地。


    “陛下,新入京之趙率教、祖大壽二人,可否輔佐左光鬥?”


    此時,兵部尚書黃克瓚適時發聲,提議二人帶兵相助,既補兵源之缺,又可試其統率之才。


    “善。”朱由校略加思索,即表讚同,“此事既定,爾等速擬條陳呈上。”


    “臣等遵旨。”群臣俯首應命。


    朱由校揮手示意平身,繼而言道:“昔日張太嶽推行桂萼所倡之一條鞭法,化繁為簡,合稅並征,既增國賦,又不失民心。朕欲複此良法,諸位卿家有何高見?”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無人敢輕易置喙。


    “陛下,臣鬥膽反對。”出人意料的是,率先發聲者竟是皇帝倚重的度支司正卿畢自嚴。


    此言一出,舉座嘩然,皆驚其膽識。


    “一條鞭法,精髓有二。一為諸稅歸一,便於朝廷統計,亦利百姓繳納;二為折銀納稅,便於運輸。”


    畢自嚴不疾不徐,條理清晰,“然臣觀大明現狀,銀價地域差異顯著,若一刀切以銀納稅,恐致江北、川渝等地百姓負擔加重。


    故臣建議,以長江為界,分而治之,江北及川渝納糧,江南納銀。”


    “愛卿所言極是,對貨幣之理解,又深一層矣。”


    朱由校非但未怒,反讚其勤勉好學,稱畢自嚴為朝中楷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