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今朝之君,或可位列大明史上,除太祖、成祖外,初登大寶即掌乾坤之強者。
後宮寂寥,無後無母儀,獨鄭貴妃孤立,朝野側目。
前朝景象,異於嘉靖之時。
楊廷和因擁戴之功,聚文臣之眾,與嘉靖之誌相左,雖終遭嘉靖清算,然時已蹉跎。
萬曆遺下的帝國,雖滿目瘡痍,朝堂卻較為清明。
光宗之胡亂拔擢,經朱由校數度整頓,留下者皆能納諫之賢。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帝之愛才務實,悄然間,外廷風氣為之一變。
未及兩日,賦稅考成之法已呈禦案之上。
韓爌、周應秋、李汝華、張問達四人侍立,目睹聖上審閱奏章。
韓爌輕聲諫言:“陛下,考成法再行,臣等皆讚同,唯慮刑罰過重。”
帝笑曰:“重乎?朕以為猶輕。”言罷,揮毫蓋印,交付劉時敏。
“大明現狀,爾等心知肚明。不重典治吏,朕恐重蹈煤山覆轍。”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無人敢應,恐觸黴頭。
“考成法即此施行,望卿等恪盡職守。”
朱由校轉對張問達道:“都察院需速立章程,明察秋毫,勿使禦史、給事中越權行事。”
張問達領命而去,誓將整頓各道。
“李卿,京畿田畝、人口清查,戶部當仁不讓,州縣力行。
速辦理汝華領旨,與袁侍郎議定策略,擬丈量田畝,重編地契,再造魚鱗冊,以清疆界。
帝首肯其策,並囑都察院監之,以防貪腐橫行,欺壓百姓。
張問達再拜領命,眾臣退,京中因田畝清查之事再起波瀾,市井議論紛紛。
大明自古非守舊之地,其民善於變通,於祖製間遊刃有餘,尋覓革新之隙。
此刻,明智之士皆洞悉,大明已至非變不可之境。
皇恩浩蕩,實俸京官,諸黨不謀而合,共議清查田畝之要務,勢在必行。
《優免新例》一出,大明稅基受損,若不及時修補,百官俸祿恐難以為繼,內帑之銀,豈能年年外借?
至於觸動既得利益,引發民亂之憂,實屬多慮。大明士民,受儒學熏陶,道德高尚,尤以青年才俊,血氣方剛,勇於擔當。
增俸足祿,足以吸引眾多青年才俊歸心於皇權之下,誰願背負貪腐之名,而棄朝廷之厚祿?
貪腐之徒,多為世故老練之輩。
隨著議政深入,加稅之議亦浮出水麵,東林、齊楚浙等黨,非但外爭,內亦紛爭。
東林黨內,葉向高主張礦稅,而韓爌、張問達則力推田稅,各執一詞。
朱由校居南海子,日操兩衛,冷眼觀京城風雲。
黨爭喧囂,他卻不以為意,深知皇權強則黨爭息。
商鞅徙木立信,變法成功,得益於秦孝公之全力支持;而秦惠文王時,公子虔、公孫賈因犯禁受罰,更顯變法之決心。
反觀王安石變法,元佑、元豐兩黨相爭,從神宗至哲宗,黨爭不息,蘇軾等人屢遭貶謫,直至蔡京以“元佑黨籍碑”終結黨爭,然黨爭之禍,終未絕跡。
黨爭之下,文官節操日衰,北宋由範仲淹、富弼之高尚,漸至王安石、韓琦之時,僅餘及格之姿,及至新舊黨爭最烈,士大夫節操底線一再突破,宣和、靖康之際,更是令人唏噓。
大明亦未能免俗,君子不黨,小人黨而不群,皆因利字當頭。
朱由校深諳此道,親自下場,以雷霆手段平息黨爭,唯才是舉,不問出身黨派。
正如曆史所鑒,武則天兼用狄仁傑與來俊臣,嘉靖並重海瑞與嚴嵩,皆因用人之道在於才而非黨。
朱由校之舉,亦是此理,大明未來,或可因此煥然一新。
……………
萬曆末年,臘月之初,曆經月餘風霜洗禮,祖大壽率領鐵騎,終抵京師。
同赴盛會的,尚有山海關輕騎簡從的趙率教,二人並肩,將麾下雄師安頓於南海子東紅門之外,旋即步入皇家苑囿。
在宦官細心服侍下,二人換上禦賜新袍,熠熠生輝,步入舊衙大堂,躬身行禮,齊聲頌道:“末將趙率教\/祖大壽,叩請聖上龍體康泰。”
“朕躬安,二位愛卿平身。”朱由校擱下案牘,目光溫和地望向二人。
趙率教,年逾五旬,曾官拜延綏參將,因讒言中傷而卸甲歸田。
薩爾滸烽火連天,其叔祖趙夢麟以副總兵之尊,掛宣撫總兵印援遼,趙率教亦隨軍出征,家丁誓死相隨。
今時今日,趙率教得熊廷弼賞識,授清河堡遊擊將軍之職。
祖大壽,吳三桂之舅,現任廣寧中軍遊擊,亦是勇冠三軍。
“二位愛卿長途跋涉,速速請起。”朱由校抬手,語氣溫和。
“請入席共飲。”宴席已備,專為二位將軍接風洗塵。
“朕首杯,敬趙夢麟趙總兵。”
朱由校舉杯,目光深邃,“趙總兵鎮守邊關,功勳卓著,薩爾滸一戰,以身殉國,朕心甚痛。
望趙將軍代飲此杯,以慰英靈。”
趙率教聞言,熱淚盈眶,跪謝皇恩:“臣代叔祖謝陛下隆恩。”
此恩此遇,實屬難得,武將地位自土木堡之變後一落千丈,趙率教感念於心,誓死效忠。
“平身。”
朱由校揮袖,再舉杯,“此杯,朕敬二位將軍,守土有責,勞苦功高。”
“臣等愧不敢當陛下厚愛。”
祖大壽急忙起身,與趙率教一同跪謝,“臣等願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好!”朱由校滿意點頭,直言不諱,“朕於南海子練兵,正缺良將,不知二位可願屈尊,共練精兵?”
“臣等願往!”
二人對視一眼,堅定應允。京城風雲變幻,曹文詔驟升虎賁衛中郎將之事,二人早有耳聞,此等機遇,豈容錯失?
朱由校頷首,取出聖旨,宣讀任命:“趙率教為龍驤衛中郎將,祖大壽為武驤衛中郎將,即日起,於南海子練兵。”
“臣等領旨謝恩!”二人叩首,接過虎符,心中激動難抑。
“平身入席。”
朱由校示意,席間氣氛漸入佳境。
他邊吃邊言:“新軍規已立,爾等飯後可與孫傳庭、曹文詔詳談,隨後前往山東、河南招募新兵。”
“臣等遵旨。”二人齊聲應答。
“另有一事,”
朱由校忽道,“爾等家丁隊,可依軍功升遷,編入二衛。軍餉由禦前直發,不經兵部,朕絕不容忍貪墨之事發生。”
“臣等斷不敢有負聖望!”
二人再次拱手,心中暗自警醒。
馮三元、顧造之例,猶如警鍾長鳴,誰敢輕忽?
\"祖大壽,卿何在?\"
\"微臣即刻應召。\" 祖大壽聞聲,連忙躬身行禮,態度恭謹。
\"卿自遼東歸來的精銳,留下兩千精銳,再從孫傳統麾下的豹韜衛中精選三千,以為朕之肱股,擴編成軍,以固國本。\"
\"臣領旨謝恩。\" 祖大壽雖心有不舍,卻也知大勢所趨,不敢有違。
見狀,朱由校心中暗讚其識時務,微笑道:\"愛卿不必拘禮,且共此盛宴,待酒足飯飽,再細說遼東風雲。\"
宴席間,正當君臣歡洽之際,王末身著正二品宦官華服,率糧草、餉銀、冬衣等物資浩浩蕩蕩而來,犒賞三軍。
他立於物資之巔,聲如洪鍾,宣告皇恩浩蕩,士卒有序領取,秩序井然。
然吳襄,祖大壽之姻親,卻麵露難色,低聲向王末訴苦:\"公公,祖遊擊未歸,私自調兵,恐有性命之憂啊。\"
營地一時風雲變幻,王末攜聖旨而來,言辭鑿鑿:\"此乃皇命,大明官兵,非個人私產,望爾等明了。\"
說著,將聖旨擲於吳襄麵前,以示權威。
吳襄接過聖旨,臉色更為苦澀,遼東軍製已亂,私兵與官軍界限模糊,此番變故,實難向祖大壽交代。
與此同時,遼東士卒絡繹不絕地穿過東紅門,被孫傳庭麾下的豹韜衛士卒引領至新營地,營地嶄新,專為收納新軍而建。
士卒們被逐一編隊,半數歸入豹韜衛,半數仍歸吳襄統轄。
宴席之上,朱由校意猶未盡,特留吳襄,欲知其遼東所見所聞。
待吳襄匆匆趕至軍營,已是日過中天。
\"吳中郎,此乃新編兵馬名冊,請過目。\"
孫傳庭於新立的\"武驤衛\"旗下,遞上名冊。
吳襄接過名冊,麵色陰晴不定,終是長歎一聲,心中明了此行領賞,實則暗藏玄機,非單純獎賞那麽簡單。
後宮寂寥,無後無母儀,獨鄭貴妃孤立,朝野側目。
前朝景象,異於嘉靖之時。
楊廷和因擁戴之功,聚文臣之眾,與嘉靖之誌相左,雖終遭嘉靖清算,然時已蹉跎。
萬曆遺下的帝國,雖滿目瘡痍,朝堂卻較為清明。
光宗之胡亂拔擢,經朱由校數度整頓,留下者皆能納諫之賢。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帝之愛才務實,悄然間,外廷風氣為之一變。
未及兩日,賦稅考成之法已呈禦案之上。
韓爌、周應秋、李汝華、張問達四人侍立,目睹聖上審閱奏章。
韓爌輕聲諫言:“陛下,考成法再行,臣等皆讚同,唯慮刑罰過重。”
帝笑曰:“重乎?朕以為猶輕。”言罷,揮毫蓋印,交付劉時敏。
“大明現狀,爾等心知肚明。不重典治吏,朕恐重蹈煤山覆轍。”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無人敢應,恐觸黴頭。
“考成法即此施行,望卿等恪盡職守。”
朱由校轉對張問達道:“都察院需速立章程,明察秋毫,勿使禦史、給事中越權行事。”
張問達領命而去,誓將整頓各道。
“李卿,京畿田畝、人口清查,戶部當仁不讓,州縣力行。
速辦理汝華領旨,與袁侍郎議定策略,擬丈量田畝,重編地契,再造魚鱗冊,以清疆界。
帝首肯其策,並囑都察院監之,以防貪腐橫行,欺壓百姓。
張問達再拜領命,眾臣退,京中因田畝清查之事再起波瀾,市井議論紛紛。
大明自古非守舊之地,其民善於變通,於祖製間遊刃有餘,尋覓革新之隙。
此刻,明智之士皆洞悉,大明已至非變不可之境。
皇恩浩蕩,實俸京官,諸黨不謀而合,共議清查田畝之要務,勢在必行。
《優免新例》一出,大明稅基受損,若不及時修補,百官俸祿恐難以為繼,內帑之銀,豈能年年外借?
至於觸動既得利益,引發民亂之憂,實屬多慮。大明士民,受儒學熏陶,道德高尚,尤以青年才俊,血氣方剛,勇於擔當。
增俸足祿,足以吸引眾多青年才俊歸心於皇權之下,誰願背負貪腐之名,而棄朝廷之厚祿?
貪腐之徒,多為世故老練之輩。
隨著議政深入,加稅之議亦浮出水麵,東林、齊楚浙等黨,非但外爭,內亦紛爭。
東林黨內,葉向高主張礦稅,而韓爌、張問達則力推田稅,各執一詞。
朱由校居南海子,日操兩衛,冷眼觀京城風雲。
黨爭喧囂,他卻不以為意,深知皇權強則黨爭息。
商鞅徙木立信,變法成功,得益於秦孝公之全力支持;而秦惠文王時,公子虔、公孫賈因犯禁受罰,更顯變法之決心。
反觀王安石變法,元佑、元豐兩黨相爭,從神宗至哲宗,黨爭不息,蘇軾等人屢遭貶謫,直至蔡京以“元佑黨籍碑”終結黨爭,然黨爭之禍,終未絕跡。
黨爭之下,文官節操日衰,北宋由範仲淹、富弼之高尚,漸至王安石、韓琦之時,僅餘及格之姿,及至新舊黨爭最烈,士大夫節操底線一再突破,宣和、靖康之際,更是令人唏噓。
大明亦未能免俗,君子不黨,小人黨而不群,皆因利字當頭。
朱由校深諳此道,親自下場,以雷霆手段平息黨爭,唯才是舉,不問出身黨派。
正如曆史所鑒,武則天兼用狄仁傑與來俊臣,嘉靖並重海瑞與嚴嵩,皆因用人之道在於才而非黨。
朱由校之舉,亦是此理,大明未來,或可因此煥然一新。
……………
萬曆末年,臘月之初,曆經月餘風霜洗禮,祖大壽率領鐵騎,終抵京師。
同赴盛會的,尚有山海關輕騎簡從的趙率教,二人並肩,將麾下雄師安頓於南海子東紅門之外,旋即步入皇家苑囿。
在宦官細心服侍下,二人換上禦賜新袍,熠熠生輝,步入舊衙大堂,躬身行禮,齊聲頌道:“末將趙率教\/祖大壽,叩請聖上龍體康泰。”
“朕躬安,二位愛卿平身。”朱由校擱下案牘,目光溫和地望向二人。
趙率教,年逾五旬,曾官拜延綏參將,因讒言中傷而卸甲歸田。
薩爾滸烽火連天,其叔祖趙夢麟以副總兵之尊,掛宣撫總兵印援遼,趙率教亦隨軍出征,家丁誓死相隨。
今時今日,趙率教得熊廷弼賞識,授清河堡遊擊將軍之職。
祖大壽,吳三桂之舅,現任廣寧中軍遊擊,亦是勇冠三軍。
“二位愛卿長途跋涉,速速請起。”朱由校抬手,語氣溫和。
“請入席共飲。”宴席已備,專為二位將軍接風洗塵。
“朕首杯,敬趙夢麟趙總兵。”
朱由校舉杯,目光深邃,“趙總兵鎮守邊關,功勳卓著,薩爾滸一戰,以身殉國,朕心甚痛。
望趙將軍代飲此杯,以慰英靈。”
趙率教聞言,熱淚盈眶,跪謝皇恩:“臣代叔祖謝陛下隆恩。”
此恩此遇,實屬難得,武將地位自土木堡之變後一落千丈,趙率教感念於心,誓死效忠。
“平身。”
朱由校揮袖,再舉杯,“此杯,朕敬二位將軍,守土有責,勞苦功高。”
“臣等愧不敢當陛下厚愛。”
祖大壽急忙起身,與趙率教一同跪謝,“臣等願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好!”朱由校滿意點頭,直言不諱,“朕於南海子練兵,正缺良將,不知二位可願屈尊,共練精兵?”
“臣等願往!”
二人對視一眼,堅定應允。京城風雲變幻,曹文詔驟升虎賁衛中郎將之事,二人早有耳聞,此等機遇,豈容錯失?
朱由校頷首,取出聖旨,宣讀任命:“趙率教為龍驤衛中郎將,祖大壽為武驤衛中郎將,即日起,於南海子練兵。”
“臣等領旨謝恩!”二人叩首,接過虎符,心中激動難抑。
“平身入席。”
朱由校示意,席間氣氛漸入佳境。
他邊吃邊言:“新軍規已立,爾等飯後可與孫傳庭、曹文詔詳談,隨後前往山東、河南招募新兵。”
“臣等遵旨。”二人齊聲應答。
“另有一事,”
朱由校忽道,“爾等家丁隊,可依軍功升遷,編入二衛。軍餉由禦前直發,不經兵部,朕絕不容忍貪墨之事發生。”
“臣等斷不敢有負聖望!”
二人再次拱手,心中暗自警醒。
馮三元、顧造之例,猶如警鍾長鳴,誰敢輕忽?
\"祖大壽,卿何在?\"
\"微臣即刻應召。\" 祖大壽聞聲,連忙躬身行禮,態度恭謹。
\"卿自遼東歸來的精銳,留下兩千精銳,再從孫傳統麾下的豹韜衛中精選三千,以為朕之肱股,擴編成軍,以固國本。\"
\"臣領旨謝恩。\" 祖大壽雖心有不舍,卻也知大勢所趨,不敢有違。
見狀,朱由校心中暗讚其識時務,微笑道:\"愛卿不必拘禮,且共此盛宴,待酒足飯飽,再細說遼東風雲。\"
宴席間,正當君臣歡洽之際,王末身著正二品宦官華服,率糧草、餉銀、冬衣等物資浩浩蕩蕩而來,犒賞三軍。
他立於物資之巔,聲如洪鍾,宣告皇恩浩蕩,士卒有序領取,秩序井然。
然吳襄,祖大壽之姻親,卻麵露難色,低聲向王末訴苦:\"公公,祖遊擊未歸,私自調兵,恐有性命之憂啊。\"
營地一時風雲變幻,王末攜聖旨而來,言辭鑿鑿:\"此乃皇命,大明官兵,非個人私產,望爾等明了。\"
說著,將聖旨擲於吳襄麵前,以示權威。
吳襄接過聖旨,臉色更為苦澀,遼東軍製已亂,私兵與官軍界限模糊,此番變故,實難向祖大壽交代。
與此同時,遼東士卒絡繹不絕地穿過東紅門,被孫傳庭麾下的豹韜衛士卒引領至新營地,營地嶄新,專為收納新軍而建。
士卒們被逐一編隊,半數歸入豹韜衛,半數仍歸吳襄統轄。
宴席之上,朱由校意猶未盡,特留吳襄,欲知其遼東所見所聞。
待吳襄匆匆趕至軍營,已是日過中天。
\"吳中郎,此乃新編兵馬名冊,請過目。\"
孫傳庭於新立的\"武驤衛\"旗下,遞上名冊。
吳襄接過名冊,麵色陰晴不定,終是長歎一聲,心中明了此行領賞,實則暗藏玄機,非單純獎賞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