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直隸,金銀流通再遭封禁,火耗之稅陡增三至四成,猶如重錘擊水,波瀾四起。
朱由校手執袁世振的奏章,目光如炬,審視著跪地的臣子:“袁卿,此言可曾深思熟慮?”
“陛下明鑒,臣心之所係,皆為大明江山。”
袁世振脊背挺立,目光堅定,“自隆慶開海禁,白銀如潮湧入,江南、兩廣、福建等地,銀賤物貴,百姓深受其苦。陛下鑄幣,意在穩物價,安民心。”
“然,南方白銀如山,僅以微末火耗兌換,恐歲月難平。朝廷財政窘迫,唯有重耗以解困局。”
“卿此舉,豈不顧念黎民死活?”
朱由校怒拍龍案,奏章震顫,“三成火耗,百姓血汗盡化泡影,豈非逼民為亂?”
言罷,他指向衣襟龍紋,厲聲道,“帝龍之尊,豈可率獸食人,淪為世人笑柄!”
袁世振麵不改色,引經據典,續道:“臣非為陛下添惡名,實為蒼生謀福祉。賣炭翁之苦,陛下應知,黔首小民,生計維艱,一年辛勞,不過數十兩紋銀,此等重耗,實難承受。”
“然,富商巨賈,以金銀為便,防偽便攜,樂於接受。加耗之舉,於彼而言,反為善政。”
朱由校聞言,沉吟片刻,似有所悟。
他以往推行的小額兌銀,忽覺此中另有乾坤,或可成為生財之道。
“卿欲如何施行?”
他目光轉向袁世振,詢問計策。
“臣擬先定南直隸金銀禁期,後按月分配銀幣數量,逐步凍結金銀流通。”
袁世振胸有成竹,“屆時,銀幣銅錢並行,商賈大戶為保交易順暢,必爭先兌換,火耗之增,水到渠成。”
“但此舉易生民怨,卿有何良策防身?”朱由校眉頭緊鎖,擔憂民變。
“臣請錦衣衛鎮守南京,南京寶源局增鑄銅錢,以一兩銀兌千文銅錢之策,惠及小民。”
袁世振細述安排,“銅鉛鑄造,利潤豐厚,朝廷可借此充盈國庫。”
朱由校聞言,心中驚疑交加,對袁世振的算計既感欽佩又存疑慮。
這場貨幣改革,究竟是福是禍,尚待時間驗證。
一兩銀子若不計工本,豈能鑄就萬枚銅錢之巨?
曆史上,天啟年間,鑄錢之業何以反致虧損,實乃一謎。
“若計入人工與物料之費呢?”
“大抵有六分盈餘,除去匠人薪俸與炭火之資,尚有所餘。”
袁世振於禦前,屈指細算,對帝釋疑。
“若非鑄幣之利誘人至此,昔世宗時代,何至於以極刑難遏私鑄之風?”
“既如此,便依卿所奏。”
朱由校聞此高額利潤,旋即龍心大悅,禦筆一揮,玉璽輕落袁世振奏章之上。
“卿再擬一策,詳陳人選,共襄此盛舉。”
遞還奏章之餘,朱由校又言:“且記,銅錢之質,關乎國本,萬不可使劣幣橫行,良幣蒙塵。”
“臣遵旨。”
袁世振神色凝重,應聲而答,旋即請命:“臣擬請內閣、都察院、六科、錦衣衛、東廠諸衙門共赴南直隸,專司監督,以防貪腐之弊。”
此舉妙在人多勢眾,派係紛繁,利益瓜分之下,自難徇私。
猶如眾目睽睽之下,貪念無所遁形,反成相互牽製之勢。
“卿言之有理,先行退下,人選之事,朕自思量。”
朱由校頷首應允。
“臣叩謝陛下天恩。”
袁世振麵露輕鬆之色,躬身謝恩。
正待草擬詔書之際,忽聞殿外捷報如雷:“遼東大捷!熊廷弼力挫建奴,斬首八千餘級!”
“哦?”
朱由校與袁世振皆是一愣,隨即相視一笑,殿內外盡皆歡騰。
遼東捷報震天響,斬敵八千士氣昂。
朱由校心潮澎湃,靜待茶涼方獲詳。
驛卒驗身、印信核查,繁瑣卻為皇恩暢。非似戲文暢通無阻,實乃嚴謹保國疆。
“奉集堡捷,斬首兩千六百,俘七百眾,老奴長孫杜度亦殞命疆場。”
“散羊峪再捷,斬敵六千,俘虜倍之,兩白旗僅餘黃台極遁逃。”
“馬根單堡對峙間,亦斬滸,撫順已複,國威大振。”
“妙哉!妙哉!”
朱由校覽畢捷報,喜不自勝,堂上輕旋,盡顯龍顏大悅。
九邊精銳,川軍雄師,匯聚遼東,豈容建奴囂張?
萬曆朝臣吝軍餉,急戰失利薩爾滸;遼沈換帥輕敵敗,廣寧又陷間諜謀。
朝野紛爭,遼東戰事頻受阻。
然至崇禎末年,鬆錦會戰,大明幾撼蟎清,其勢猶存,彰顯帝國底蘊深厚,容錯力之強,亦成其衰之因。
今朕鼎力支持,熊廷弼不負眾望,大破建奴,實乃天佑大明。
“速將捷報傳兵部,議功行賞,以彰英烈。”
“遵旨!”小太監應聲疾行。
袁世振見狀,趁機頌揚:“陛下聖明,熊經略威震四方。”
“賀陛下!”
“此皆神祖遺澤,非朕之功。”
朱由校謙遜而答。
袁世振複言:“陛下明察秋毫,力排眾議保熊廷弼,方有今日之勝。若非陛下,熊公或已蒙冤去職,勝局難料。”
“卿言極是。”朱由校笑容更甚,對老臣之諂媚,亦感愉悅。
然片刻歡愉後,朱由校忽斂笑容,沉吟道:“至於封賞之事……”
朱由校言罷,即刻鋪紙疾書,計算起大明對建奴的賞格製度。
大明律例嚴明,賞罰有據。
努爾哈赤之首,值萬金並都指揮使之位;八大貝勒頭顱,各值兩千銀兩,並晉指揮使銜。
叛將李永芳、佟養性等,若能獻俘努爾哈赤,則赦其死罪。
至於努爾哈赤親族及軍中要員,斬之皆有大賞,並世襲官職。
至於建奴士卒,一人頭五十銀,亦是不菲。
朱由校筆下生風,計算畢,不禁咂舌。此戰賞賜,恐需五十萬兩白銀打底,加之參戰將士,無論功過,皆需論賞,七八十萬兩白銀方能勉強支撐。
“袁愛卿,速回南直隸籌措銀兩,刻不容緩。”
朱由校麵露難色,對袁世振吩咐道。
“臣遵旨。”
袁世振心中暗驚,袖中手指亦微顫,躬身應命。
待袁世振離去,朱由校凝視戰報,眉頭緊鎖。
國庫空虛,僅剩四百七十餘萬兩,猶如家道中落,難以為繼。
戰果未現,銀兩何從?
京城之中,捷報雖傳,民心未動。
建奴之患,已非民心所懼,薩爾滸之敗,未傷國本,反不及嘉靖時倭寇之患。
夜幕低垂,左都禦史府內,張問達借酒消愁,言辭激烈。
“陛下興師動眾,若熊廷弼不勝,當以死謝罪!”
張問達酒酣耳熱,直言不諱。
“總憲息怒,熊廷弼實有才能。”
旁人勸阻,提及熊廷弼力挽狂瀾之功。
張問達不以為然,怒斥道:“此乃金錢堆砌之功,非熊廷弼一人之力。千萬白銀之下,何人不可守遼東?”
言畢,滿座附和。
忽有一中年儒士發問:“總憲欲取而代之,意在何人?”
張問達聞言,酒意頓醒,正色道:“朝中奸佞橫行,吾欲借平遼之功,清君側,正朝綱。”
中年儒士搖頭苦笑:“熊廷弼得神宗遺命,獨攬遼東大權,非易撼動。聖上偏信,更添難度。”
張問達歎道:“若能讓邪黨失利,亦是一功。”
中年儒士黃尊素撚須沉吟:“此事不難,但需智取,不可力敵。”
言罷,眾人計議紛紛,夜色中,一場權謀較量悄然醞釀。
朱由校手執袁世振的奏章,目光如炬,審視著跪地的臣子:“袁卿,此言可曾深思熟慮?”
“陛下明鑒,臣心之所係,皆為大明江山。”
袁世振脊背挺立,目光堅定,“自隆慶開海禁,白銀如潮湧入,江南、兩廣、福建等地,銀賤物貴,百姓深受其苦。陛下鑄幣,意在穩物價,安民心。”
“然,南方白銀如山,僅以微末火耗兌換,恐歲月難平。朝廷財政窘迫,唯有重耗以解困局。”
“卿此舉,豈不顧念黎民死活?”
朱由校怒拍龍案,奏章震顫,“三成火耗,百姓血汗盡化泡影,豈非逼民為亂?”
言罷,他指向衣襟龍紋,厲聲道,“帝龍之尊,豈可率獸食人,淪為世人笑柄!”
袁世振麵不改色,引經據典,續道:“臣非為陛下添惡名,實為蒼生謀福祉。賣炭翁之苦,陛下應知,黔首小民,生計維艱,一年辛勞,不過數十兩紋銀,此等重耗,實難承受。”
“然,富商巨賈,以金銀為便,防偽便攜,樂於接受。加耗之舉,於彼而言,反為善政。”
朱由校聞言,沉吟片刻,似有所悟。
他以往推行的小額兌銀,忽覺此中另有乾坤,或可成為生財之道。
“卿欲如何施行?”
他目光轉向袁世振,詢問計策。
“臣擬先定南直隸金銀禁期,後按月分配銀幣數量,逐步凍結金銀流通。”
袁世振胸有成竹,“屆時,銀幣銅錢並行,商賈大戶為保交易順暢,必爭先兌換,火耗之增,水到渠成。”
“但此舉易生民怨,卿有何良策防身?”朱由校眉頭緊鎖,擔憂民變。
“臣請錦衣衛鎮守南京,南京寶源局增鑄銅錢,以一兩銀兌千文銅錢之策,惠及小民。”
袁世振細述安排,“銅鉛鑄造,利潤豐厚,朝廷可借此充盈國庫。”
朱由校聞言,心中驚疑交加,對袁世振的算計既感欽佩又存疑慮。
這場貨幣改革,究竟是福是禍,尚待時間驗證。
一兩銀子若不計工本,豈能鑄就萬枚銅錢之巨?
曆史上,天啟年間,鑄錢之業何以反致虧損,實乃一謎。
“若計入人工與物料之費呢?”
“大抵有六分盈餘,除去匠人薪俸與炭火之資,尚有所餘。”
袁世振於禦前,屈指細算,對帝釋疑。
“若非鑄幣之利誘人至此,昔世宗時代,何至於以極刑難遏私鑄之風?”
“既如此,便依卿所奏。”
朱由校聞此高額利潤,旋即龍心大悅,禦筆一揮,玉璽輕落袁世振奏章之上。
“卿再擬一策,詳陳人選,共襄此盛舉。”
遞還奏章之餘,朱由校又言:“且記,銅錢之質,關乎國本,萬不可使劣幣橫行,良幣蒙塵。”
“臣遵旨。”
袁世振神色凝重,應聲而答,旋即請命:“臣擬請內閣、都察院、六科、錦衣衛、東廠諸衙門共赴南直隸,專司監督,以防貪腐之弊。”
此舉妙在人多勢眾,派係紛繁,利益瓜分之下,自難徇私。
猶如眾目睽睽之下,貪念無所遁形,反成相互牽製之勢。
“卿言之有理,先行退下,人選之事,朕自思量。”
朱由校頷首應允。
“臣叩謝陛下天恩。”
袁世振麵露輕鬆之色,躬身謝恩。
正待草擬詔書之際,忽聞殿外捷報如雷:“遼東大捷!熊廷弼力挫建奴,斬首八千餘級!”
“哦?”
朱由校與袁世振皆是一愣,隨即相視一笑,殿內外盡皆歡騰。
遼東捷報震天響,斬敵八千士氣昂。
朱由校心潮澎湃,靜待茶涼方獲詳。
驛卒驗身、印信核查,繁瑣卻為皇恩暢。非似戲文暢通無阻,實乃嚴謹保國疆。
“奉集堡捷,斬首兩千六百,俘七百眾,老奴長孫杜度亦殞命疆場。”
“散羊峪再捷,斬敵六千,俘虜倍之,兩白旗僅餘黃台極遁逃。”
“馬根單堡對峙間,亦斬滸,撫順已複,國威大振。”
“妙哉!妙哉!”
朱由校覽畢捷報,喜不自勝,堂上輕旋,盡顯龍顏大悅。
九邊精銳,川軍雄師,匯聚遼東,豈容建奴囂張?
萬曆朝臣吝軍餉,急戰失利薩爾滸;遼沈換帥輕敵敗,廣寧又陷間諜謀。
朝野紛爭,遼東戰事頻受阻。
然至崇禎末年,鬆錦會戰,大明幾撼蟎清,其勢猶存,彰顯帝國底蘊深厚,容錯力之強,亦成其衰之因。
今朕鼎力支持,熊廷弼不負眾望,大破建奴,實乃天佑大明。
“速將捷報傳兵部,議功行賞,以彰英烈。”
“遵旨!”小太監應聲疾行。
袁世振見狀,趁機頌揚:“陛下聖明,熊經略威震四方。”
“賀陛下!”
“此皆神祖遺澤,非朕之功。”
朱由校謙遜而答。
袁世振複言:“陛下明察秋毫,力排眾議保熊廷弼,方有今日之勝。若非陛下,熊公或已蒙冤去職,勝局難料。”
“卿言極是。”朱由校笑容更甚,對老臣之諂媚,亦感愉悅。
然片刻歡愉後,朱由校忽斂笑容,沉吟道:“至於封賞之事……”
朱由校言罷,即刻鋪紙疾書,計算起大明對建奴的賞格製度。
大明律例嚴明,賞罰有據。
努爾哈赤之首,值萬金並都指揮使之位;八大貝勒頭顱,各值兩千銀兩,並晉指揮使銜。
叛將李永芳、佟養性等,若能獻俘努爾哈赤,則赦其死罪。
至於努爾哈赤親族及軍中要員,斬之皆有大賞,並世襲官職。
至於建奴士卒,一人頭五十銀,亦是不菲。
朱由校筆下生風,計算畢,不禁咂舌。此戰賞賜,恐需五十萬兩白銀打底,加之參戰將士,無論功過,皆需論賞,七八十萬兩白銀方能勉強支撐。
“袁愛卿,速回南直隸籌措銀兩,刻不容緩。”
朱由校麵露難色,對袁世振吩咐道。
“臣遵旨。”
袁世振心中暗驚,袖中手指亦微顫,躬身應命。
待袁世振離去,朱由校凝視戰報,眉頭緊鎖。
國庫空虛,僅剩四百七十餘萬兩,猶如家道中落,難以為繼。
戰果未現,銀兩何從?
京城之中,捷報雖傳,民心未動。
建奴之患,已非民心所懼,薩爾滸之敗,未傷國本,反不及嘉靖時倭寇之患。
夜幕低垂,左都禦史府內,張問達借酒消愁,言辭激烈。
“陛下興師動眾,若熊廷弼不勝,當以死謝罪!”
張問達酒酣耳熱,直言不諱。
“總憲息怒,熊廷弼實有才能。”
旁人勸阻,提及熊廷弼力挽狂瀾之功。
張問達不以為然,怒斥道:“此乃金錢堆砌之功,非熊廷弼一人之力。千萬白銀之下,何人不可守遼東?”
言畢,滿座附和。
忽有一中年儒士發問:“總憲欲取而代之,意在何人?”
張問達聞言,酒意頓醒,正色道:“朝中奸佞橫行,吾欲借平遼之功,清君側,正朝綱。”
中年儒士搖頭苦笑:“熊廷弼得神宗遺命,獨攬遼東大權,非易撼動。聖上偏信,更添難度。”
張問達歎道:“若能讓邪黨失利,亦是一功。”
中年儒士黃尊素撚須沉吟:“此事不難,但需智取,不可力敵。”
言罷,眾人計議紛紛,夜色中,一場權謀較量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