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黃尊素之言,堂內眾人目光齊刷刷聚焦於他,仿佛磁石吸鐵。
“憶往昔,太祖皇帝英姿勃發,何等雄壯!”
他緩緩道來,如數家珍。
“洪武初元,太祖遣徐達、常遇春出北平,如猛虎下山,直搗山西;另遣馮勝、湯和橫跨黃河,策應東西。短短五月間,三路並進,太原、大同、宣府等重鎮盡歸大明。次年六月,常遇春凱旋北平,上都告破,元順帝狼狽北遁應昌,暴元遂滅,大明基業穩矣。”
“不及兩載,乾坤已定,大明江山巍然屹立。”
“再言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大將軍北伐,漁兒海一戰,北元潰不成軍,蒙古皇帝之號終成過往雲煙。”
言至此處,黃尊素輕揮衣袖,環視眾人,意味深長:“昔日之景,豈非今日之鑒?”
一語既出,滿堂皆驚,唯餘張問達點頭應和。
“陛下之威,殺人如麻,亦能駕馭於無形。”張問達直言不諱,堂中氣氛頓時微妙。
黃尊素雙手比劃,語重心長:“諸君當慎行,勿逆龍鱗,順時應勢,方為上策。”
他繼而談及時局:“熊廷弼遼東禦敵,陛下南海練兵,皆因建奴之患。然曆史輪回,世宗皇帝初入京時,亦是壯誌淩雲,終卻遁入道門,世事難料。”
“胡宗憲抗倭雖勇,終難逃命運弄人,獄中自盡,令人扼腕。待建奴平,四海靖,陛下或將文治武功並重,熊廷弼之輩,又能何如?”
“黃公之言,洞若觀火!”
張問達高聲讚道,隨即舉杯相邀:“諸位,共敬黃公一杯!”
酒過三巡,張問達酒酣耳熱,直言快語:“吾輩當順應聖意,無論銀幣新製,還是土地納稅,皆應讚譽有加,誇其如日中天,勢不可擋!”
“誇其一日千裏,風馳電掣!”
“誇其虎虎生風,威震四方!”“誇其恍如隔世,改天換地!”
一時間,堂內歡聲雷動,群情激昂。
禦史們醉態可掬,紛紛響應,共飲此杯,直至夜深方散,留下一地歡聲笑語與深思。
張問達府邸佳釀之謎,竟令江西才子李邦華醉意盎然,步履蹣跚而出,口中喃喃:“世風日下,皆成狂瀾。”
萬曆末年,朝堂風起雲湧,鄒元標不幸卷入東林漩渦,身為同鄉兼師承之誼的李邦華,眼見黨爭激烈,自身亦被貶山東,家父亦遭罷黜,遂心生退意,以病為由,歸隱田園。
天啟元年冬,朝局再變,周應秋遍尋賢才,李邦華得鄒元標力薦,未受阻撓,重返京城,補禦史之職,然心中五味雜陳。
“斯人何德何能,竟居高位?”
李邦華於馬車內,頭腦昏沉,拍案而起,痛斥時弊:“忠孝仁義,盡皆拋諸腦後!”
言辭間,盡顯憤懣。
次日,朱由校禦案之上,奏章累累,皆請封熊廷弼。
帝麵露玩味,詢於劉時敏:“卿以為,熊廷弼之功,足以封侯乎?”
時敏躬身答曰:“皇爺明鑒,我大明封爵,自有成法,非武功赫赫不可輕授。”
言畢,細述曆代封爵之製,條理清晰,盡顯忠直。
朱由校聞言頷首,深知封爵之重,非可兒戲。
他手指輕敲桌麵,沉思片刻:“熊廷弼雖有小勝,豈能驟封侯爵?若日後戰功更著,朕何以賞之?”
言下之意,封爵需謹慎,不可濫施。
及至軍功核查之事,朱由校更覺重要,決心親自過問,以防濫竽充數,敗壞朝綱。
他心中暗忖:“唯器與名,關乎國體,豈可輕授於人?”
於是,天啟帝於朝堂之上,展現其英明果決,誓要整頓軍功製度,確保賞罰分明,以振朝綱。
兵部尚未細算賞銀之數,度支司已聞風而動,依據奏章籌備銀兩,以資獎賞。
南海之畔,帝王生活如常,練兵不輟,鑄幣不息,反腐亦緊鑼密鼓。
熊廷弼捷報傳來,朱由校雖喜不自勝,卻未失分寸,深知前路多舛。
大明王朝,正步入風雨飄搖之境,天災人禍,戰事頻仍,令人憂心忡忡。
川渝雲貴土司之亂、東北建奴之患、國內民變蜂起、東南西夷侵擾,皆是亟待平息之烽煙。
更有緬甸、倭寇舊賬待算,大明需一一清算,以正國威。
然則,大明軍力能否支撐大規模征戰?
答案顯而易見,力不從心矣。
昔日緬甸、建奴之敗,已顯頹勢,再言勝算,實屬奢望。
薩爾滸之戰,即便是韓信複生,亦難挽狂瀾,蓋因實力不濟,戰略失誤。
成化犁廷之勝,源於精銳之師,曆經百戰,所向披靡。
反觀今朝,衛所製廢弛,兵丁匱乏,萬曆年間雖有五征之功,然自1600年後,大規模戰役未嚐一勝。
楊鎬求和之舉,實乃無奈,明軍尤其是遼軍,已失戰魂。
努爾哈赤豈是池中之物,豈會坐視明軍整頓?
萬曆君臣,一吝財一乏策,急催楊鎬出戰,無異於驅羊戰虎。
朱由校深知此理,急欲打造一支可堪一戰之軍,以保社稷安寧。
然巡視龍驤衛,見士卒習馬術於驢騾之間,不禁心生憂慮。
趙率教解釋道:“陛下,順天府戰馬稀缺,臣隻得以此權宜之計,先練馬術。目前,戰馬不過五千餘匹。”
言畢,小心翼翼觀察帝色,氣氛凝重。
聞趙率教之言,朱由校頓陷詭譎之寂,輕歎道:“朕意遣使蒙古,購馬以濟時艱。”
大明馬政,早已形同虛設,此舉實屬無奈。
驀然,一士卒遭騾蹄重創,騰空而起,場景觸目驚心。
朱由校縮肩側目,憂慮溢於言表:“平日兵士之傷,可常見乎?”
“近日頻現。”
趙率教亦感同身受,遂獻策:“可遣青年太醫轉武職,充軍醫,入南海子各衛,以慰將士之傷。”
朱由校頷首,令小太監速行。
太醫之職,昔為武列,宋時文風熾盛,醫學大興,有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寇準、範仲淹等皆醫道中人。
至徽宗,太醫終由武轉文,醫道與文脈交織。
正當帝王悠遊南海子之際,熊廷弼則在撫順關,督軍大興土木,笑言:“努爾哈赤,何不與我正麵交鋒?”
撫順城頭,他目光如炬,知建奴怯於硬戰,善用圍點打援之計。
今撫順再築,重兵駐守,遼東防線固若金湯。
“皇上之策,妙哉!”
城下,軍士揮汗如雨,熊廷弼手執皇賜小冊,笑靨如花,對李永芳之叛深惡痛絕,誓以新法築城,予建奴以大明之威。
撫順駐守二十餘日,待夜不收探知建奴退守界凡,熊廷弼方收兵,留精兵兩萬,以尤世功守關,班師沈陽。
城外紮營,熊廷弼攜眾將乘籃登城,戚金拱手賀曰:“經略與諸位將軍,破建奴兩白旗,逼其退卻,可喜可賀!”
熊廷弼亦拱手回禮,讚戚、張二將守沈陽之功。
“開城門,迎大軍凱旋!”
令下,張名世即刻部署,廢墟之中,城門漸顯。
熊廷弼與眾將歸經略府,沈陽城內,一片歡騰,共慶勝利之喜。
“憶往昔,太祖皇帝英姿勃發,何等雄壯!”
他緩緩道來,如數家珍。
“洪武初元,太祖遣徐達、常遇春出北平,如猛虎下山,直搗山西;另遣馮勝、湯和橫跨黃河,策應東西。短短五月間,三路並進,太原、大同、宣府等重鎮盡歸大明。次年六月,常遇春凱旋北平,上都告破,元順帝狼狽北遁應昌,暴元遂滅,大明基業穩矣。”
“不及兩載,乾坤已定,大明江山巍然屹立。”
“再言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大將軍北伐,漁兒海一戰,北元潰不成軍,蒙古皇帝之號終成過往雲煙。”
言至此處,黃尊素輕揮衣袖,環視眾人,意味深長:“昔日之景,豈非今日之鑒?”
一語既出,滿堂皆驚,唯餘張問達點頭應和。
“陛下之威,殺人如麻,亦能駕馭於無形。”張問達直言不諱,堂中氣氛頓時微妙。
黃尊素雙手比劃,語重心長:“諸君當慎行,勿逆龍鱗,順時應勢,方為上策。”
他繼而談及時局:“熊廷弼遼東禦敵,陛下南海練兵,皆因建奴之患。然曆史輪回,世宗皇帝初入京時,亦是壯誌淩雲,終卻遁入道門,世事難料。”
“胡宗憲抗倭雖勇,終難逃命運弄人,獄中自盡,令人扼腕。待建奴平,四海靖,陛下或將文治武功並重,熊廷弼之輩,又能何如?”
“黃公之言,洞若觀火!”
張問達高聲讚道,隨即舉杯相邀:“諸位,共敬黃公一杯!”
酒過三巡,張問達酒酣耳熱,直言快語:“吾輩當順應聖意,無論銀幣新製,還是土地納稅,皆應讚譽有加,誇其如日中天,勢不可擋!”
“誇其一日千裏,風馳電掣!”
“誇其虎虎生風,威震四方!”“誇其恍如隔世,改天換地!”
一時間,堂內歡聲雷動,群情激昂。
禦史們醉態可掬,紛紛響應,共飲此杯,直至夜深方散,留下一地歡聲笑語與深思。
張問達府邸佳釀之謎,竟令江西才子李邦華醉意盎然,步履蹣跚而出,口中喃喃:“世風日下,皆成狂瀾。”
萬曆末年,朝堂風起雲湧,鄒元標不幸卷入東林漩渦,身為同鄉兼師承之誼的李邦華,眼見黨爭激烈,自身亦被貶山東,家父亦遭罷黜,遂心生退意,以病為由,歸隱田園。
天啟元年冬,朝局再變,周應秋遍尋賢才,李邦華得鄒元標力薦,未受阻撓,重返京城,補禦史之職,然心中五味雜陳。
“斯人何德何能,竟居高位?”
李邦華於馬車內,頭腦昏沉,拍案而起,痛斥時弊:“忠孝仁義,盡皆拋諸腦後!”
言辭間,盡顯憤懣。
次日,朱由校禦案之上,奏章累累,皆請封熊廷弼。
帝麵露玩味,詢於劉時敏:“卿以為,熊廷弼之功,足以封侯乎?”
時敏躬身答曰:“皇爺明鑒,我大明封爵,自有成法,非武功赫赫不可輕授。”
言畢,細述曆代封爵之製,條理清晰,盡顯忠直。
朱由校聞言頷首,深知封爵之重,非可兒戲。
他手指輕敲桌麵,沉思片刻:“熊廷弼雖有小勝,豈能驟封侯爵?若日後戰功更著,朕何以賞之?”
言下之意,封爵需謹慎,不可濫施。
及至軍功核查之事,朱由校更覺重要,決心親自過問,以防濫竽充數,敗壞朝綱。
他心中暗忖:“唯器與名,關乎國體,豈可輕授於人?”
於是,天啟帝於朝堂之上,展現其英明果決,誓要整頓軍功製度,確保賞罰分明,以振朝綱。
兵部尚未細算賞銀之數,度支司已聞風而動,依據奏章籌備銀兩,以資獎賞。
南海之畔,帝王生活如常,練兵不輟,鑄幣不息,反腐亦緊鑼密鼓。
熊廷弼捷報傳來,朱由校雖喜不自勝,卻未失分寸,深知前路多舛。
大明王朝,正步入風雨飄搖之境,天災人禍,戰事頻仍,令人憂心忡忡。
川渝雲貴土司之亂、東北建奴之患、國內民變蜂起、東南西夷侵擾,皆是亟待平息之烽煙。
更有緬甸、倭寇舊賬待算,大明需一一清算,以正國威。
然則,大明軍力能否支撐大規模征戰?
答案顯而易見,力不從心矣。
昔日緬甸、建奴之敗,已顯頹勢,再言勝算,實屬奢望。
薩爾滸之戰,即便是韓信複生,亦難挽狂瀾,蓋因實力不濟,戰略失誤。
成化犁廷之勝,源於精銳之師,曆經百戰,所向披靡。
反觀今朝,衛所製廢弛,兵丁匱乏,萬曆年間雖有五征之功,然自1600年後,大規模戰役未嚐一勝。
楊鎬求和之舉,實乃無奈,明軍尤其是遼軍,已失戰魂。
努爾哈赤豈是池中之物,豈會坐視明軍整頓?
萬曆君臣,一吝財一乏策,急催楊鎬出戰,無異於驅羊戰虎。
朱由校深知此理,急欲打造一支可堪一戰之軍,以保社稷安寧。
然巡視龍驤衛,見士卒習馬術於驢騾之間,不禁心生憂慮。
趙率教解釋道:“陛下,順天府戰馬稀缺,臣隻得以此權宜之計,先練馬術。目前,戰馬不過五千餘匹。”
言畢,小心翼翼觀察帝色,氣氛凝重。
聞趙率教之言,朱由校頓陷詭譎之寂,輕歎道:“朕意遣使蒙古,購馬以濟時艱。”
大明馬政,早已形同虛設,此舉實屬無奈。
驀然,一士卒遭騾蹄重創,騰空而起,場景觸目驚心。
朱由校縮肩側目,憂慮溢於言表:“平日兵士之傷,可常見乎?”
“近日頻現。”
趙率教亦感同身受,遂獻策:“可遣青年太醫轉武職,充軍醫,入南海子各衛,以慰將士之傷。”
朱由校頷首,令小太監速行。
太醫之職,昔為武列,宋時文風熾盛,醫學大興,有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寇準、範仲淹等皆醫道中人。
至徽宗,太醫終由武轉文,醫道與文脈交織。
正當帝王悠遊南海子之際,熊廷弼則在撫順關,督軍大興土木,笑言:“努爾哈赤,何不與我正麵交鋒?”
撫順城頭,他目光如炬,知建奴怯於硬戰,善用圍點打援之計。
今撫順再築,重兵駐守,遼東防線固若金湯。
“皇上之策,妙哉!”
城下,軍士揮汗如雨,熊廷弼手執皇賜小冊,笑靨如花,對李永芳之叛深惡痛絕,誓以新法築城,予建奴以大明之威。
撫順駐守二十餘日,待夜不收探知建奴退守界凡,熊廷弼方收兵,留精兵兩萬,以尤世功守關,班師沈陽。
城外紮營,熊廷弼攜眾將乘籃登城,戚金拱手賀曰:“經略與諸位將軍,破建奴兩白旗,逼其退卻,可喜可賀!”
熊廷弼亦拱手回禮,讚戚、張二將守沈陽之功。
“開城門,迎大軍凱旋!”
令下,張名世即刻部署,廢墟之中,城門漸顯。
熊廷弼與眾將歸經略府,沈陽城內,一片歡騰,共慶勝利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