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趙晗的神色,朱由校略感赧然,卻仍慷慨陳詞:“定能勝任,朕深信不疑。”
語畢,他話鋒一轉,詢問道:
“寶泉局產能受阻,症結何在?”
趙晗心中五味雜陳,卻也迅速收斂情緒,稟報曰:“症結在於輥壓機匱乏,已解決鋼印之困,預估銀幣產量可達三千萬,然輥壓機數量掣肘日產量。”
“輥壓機……”
朱由校沉吟,憶往昔道:“此非昔日兵仗局鍛甲所用乎?”
“陛下所言極是。”
王末應聲答道,詳述緣由:“兵仗局遷址之際,因搬運不便,遂贈予寶泉局數台,後寶泉局購為己有。”
朱由校頷首,複問:“何不增製輥壓機以解困局?”
王末麵露難色,答道:“此等技藝已近失傳,舊日工匠凋零,後繼無人。”
“宮外亦有能工巧匠,何不一試?”
朱由校眉頭微蹙,語氣堅定,“朕已下令,按勞取酬,無有不可造之物。”
王末領命,雖感為難,亦隻得應承。
心中暗忖,若外請無果,或可求助於魏大璫,借東廠之力。
“盡力而為,朕亦知爾等不易。”朱由校輕歎,心中憂慮重重。
“此債深重,實乃張居正遺策之失,拖延四十八載,非朝夕可償。”
他憂心忡忡,“西班牙已衰,荷蘭繼之,其運輸之力遠勝前者,若再攜巨資而來,國將不國矣。”
言及荷蘭商人,朱由校不禁苦笑,其行事雖荒誕不經,如購英國股票之舉,然其航運之強,實為隱憂。
“彼時若至,吾等將何以應對?”
大明天啟盛世,京華一石粟僅值紋銀一兩,而時至清雍正之治,浙江糧價驟升至三兩紋銀一石。
“陛下聖明,既知銀可鑄幣,何不試金鑄之,以彰皇家之尊?”
趙晗稍舒一口氣間,畢自嚴忽而拱手進言,語帶深意。
“金貴於銀,若以金鑄,則銀幣之需,或可大減。”畢自嚴續道,言辭間流露非凡之見。
“金幣之議?”
朱由校聞言,眼皮微抬,似笑非笑,審視畢自嚴,心中暗忖此人是否異想天開。
“畢卿有此奇思,朕甚奇之。”
朱由校手指輕扣,詢問道,“今時金價幾何?”
“市麵之上,一兩黃金可易十四兩白銀。”畢自嚴據實以告,雖不解聖意,卻答得誠懇。
“若以金鑄,一枚可當銀幣十五,其值匪淺。”
朱由校話鋒一轉,問及銀幣私鑄之事,“卿以為,民間能否私鑄銀幣?”
“雖能,然私鑄錢幣,實乃大不韙,等同謀逆。”
畢自嚴沉吟片刻,答曰。
言畢,臉上浮現恍然之色。
銀幣之貴,在於雙重價值:一為物料之實,即八錢九分之銀;二為皇權所賜,貨幣之虛。
為護此虛值,大明律嚴,私鑄者視同謀反,三伯爺因此喪生,足見其嚴。
“世人若欲鑄幣,技藝精湛者不乏其人,乃至超越官鑄之美。”
朱由校洞悉畢自嚴心思,續道,“然私鑄銀幣何以稀少?皆因風險甚巨,銀匠亦懼,多選擇舉報而非同流合汙。火耗之利雖誘人,然性命與家產相較,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若論金幣之鑄,其利之巨,非火耗可比,恐淩遲之刑亦難阻貪婪之心。”
朱由校言辭犀利,畢自嚴聞言,頓覺自己思慮不周,忙道:“臣愚昧。”
他終悟:金幣一出,假金必泛濫,點石成金之夢,將誘使豪門士紳競相鑄之,市麵必亂。
“皇爺明鑒,金幣之鑄,實不可行。”
畢自嚴心悅誠服,深知金幣流通之禍,遠非金銀價值之比所能衡量。
畢自嚴剛認錯之際,皇帝身旁的王末適時插言,以成語“昔日之景”描繪往昔:“往昔,市井小民尚攜散銀至寶泉局易幣,而今,唯見豪門仆從,手持熔金之銀,絡繹前來。”
他續道:“此輩轉而以新幣易鄉間雜銀,熔而複鑄,再至局中換幣,皆因熔銀之耗,亦不可小覷。”
朱由校聞王末之言,頷首以應,以一句“言之有理”概之。
隨即,他話鋒一轉,以比喻道破金幣鑄造之弊:“若鑄金幣,恐世人連碎銀之耗亦不屑,直造偽金矣。”
言畢,擺手止議,轉詢南直隸之事:“南直隸可有回音?兌銀之業,進展如何?”
王末應聲而出,袖中取出一卷奏章,呈於禦前:“稟皇上,此乃王體乾所奏,南直隸五日前傳訊,已兌銀幣五十萬枚,皆是批量交易。”
“五十萬枚?”
朱由校輕撚下巴,心中盤算:此等數目,成本四十萬兩白銀及餘料,加之三成火耗,利潤竟達十五萬兩,實乃財源廣進之良策。
複問火耗之事,王末麵露異色,答之曰:“異議雖有,卻非全然反對。有人嫌火耗之重,更多人則言火耗與銀幣供給不成正比,令人費解。”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皆麵露疑惑,仿佛霧裏看花。
朱由校翻閱王體乾奏章,表情複雜,宛如老人在地鐵中初見智能手機般茫然。
隨後,又一聯名請願書映入眼簾,其上書:“自隆慶開關以來,南直隸銀價暴跌,民生凋敝。”
字裏行間,透露出對銀幣之渴求。朱由校閱後,命人傳閱,殿內眾人表情各異,精彩紛呈。
請願書主旨鮮明:南直隸久困白銀之荒,朝廷銀幣雖有四成火耗,亦願承受。
然,銀幣數量不足,望朝廷增發,以解民困。
望著這由前朝重臣與地方長官共同署名的奏章,朱由校的神色愈發微妙,仿佛心中正醞釀著新的決策。
原以為南直隸銀海浩瀚,必對鑄新幣持異議。
豈料,此地實乃久旱盼甘霖,銀幣之需,迫切已極。
正當龍椅之側,西苑內銀幣議題沸沸揚揚,南直隸應天府,南龍基銀號雅室之內,風雲際會。
魏國公徐弘基,親駕臨門,急問:“新幣可有音訊?”
王體乾,以茶相待,苦笑答之:“公爺稍安勿躁,錦衣衛攜銀尚渡淮河,五日之程未竟。”
“此銀幣,皆出自皇帑,若金花銀不入內庫,新幣難繼南直隸之需。”王體乾語重心長。
徐弘基輕咳,憂慮溢於言表:“非我之急,乃南直隸銀價日頹,民不聊生。”
王體乾溫言撫慰:“公爺寬心,下批新幣,特為公府預留五萬,以彰功勳。”
徐弘基聞言,目光炯炯:“五萬不足,至少十萬,方解燃眉之急。”
王體乾麵露難色:“公爺,實難從命。銀幣在南直隸,炙手可熱,預訂者眾,皆欲得之。”
言罷,取出一冊賬簿,展示預訂之盛況。
“王大璫,京城繁華,不知南直隸白銀之苦。隆慶開關以來,銀價如流水落花,去而不返。”
徐弘基長歎,接過賬簿,略翻幾頁,便知自己非唯一渴求者,遂推還之。
“大明經濟之亂局,短期看,南地似為受益之藪;然長遠觀之,實則痛楚難言。白銀之聚,南直隸獨占鼇頭,然其後果,亦非樂土。”
南直隸、浙江、江西,白銀匯聚之地,絲綢、茶葉、陶瓷,皆成西夷所愛。
然經濟之繁榮,亦藏隱憂,白銀泛濫,物價飛漲,民生維艱。
大明經濟之舵,何去何從,實乃時代之問。
江西之地,非但陶瓷名揚四海,更是糧倉豐饒之地。
相較於江西的自給自足,南直隸與浙江則略顯依賴,其糧食常需湖廣、江西兩地援手。
錢財,實為社會脈動之鏡像,映射著生產之強弱。
試想一尋常國度於後世,其貨幣發行之量,非獨經濟政策所左右,國民生產總值亦為核心考量。
貨幣超發,則通貨膨脹如影隨形,物價扶搖直上,貨幣價值黯然失色;反之,若貨幣緊縮,則非物價下滑之樂土,反是失業蔓延、經濟萎靡之深淵。
江南之地,以南直隸為首,自隆慶開關以降,便踏入了通貨膨脹之狂瀾。
白銀洪流湧來,遠超社會消化之力,致使地價、糧價歲歲攀高,魏國公府之開支亦翻雲覆雨,二十年光景,已膨脹至昔日兩倍有餘,未來若再續此勢,國公恐難繼其府第之日常。
“朝廷於南直隸推行銀幣,並重啟金銀禁令,此消息一出,江南勳貴無不歡欣鼓舞。”
徐弘基望著王體乾那月餘間便圓潤的臉龐,感慨萬千。
“王公公或許未察,白銀過剩之下,南直隸百姓已棄銀而取銅,銅錢之需日增。”
“此言非虛。”
王體乾點頭應和,深知應天府銅錢之價高於順天府,實乃物以稀為貴之理。
“而今銀幣流通,一枚竟抵二兩白銀之用,我府開支因此縮減三成,實為幸事。”
徐弘基眼中閃爍著希望之光,轉向王體乾。
“我等上奏,懇請陛下增撥銀幣於南直隸,京中可有佳音?”
王體乾麵露難色,輕歎道:“增額之事,恐不易成。”
“若我等多出火耗,於應天府自鑄如何?”
此言一出,王體乾臉色驟變,猶如忠犬翻臉,不屑道:“陛下對銀幣鑄造之事,重視非常,每月必親臨督造,豈是輕易可挪移之地?”
徐弘基四處探詢,王體乾卻如鐵嘴銅牙,一口咬定南直隸禁鑄銀幣,絕無回旋餘地。
他更攜三百錦衣衛,嚴陣以待,誓要肅清私鑄之風。
同時,新幣政昭告天下,嚴禁私鑄,懸賞舉報,雷霆萬鈞。
徐弘基懷揣滿心失望,黯然歸返魏國公府。
甫入府門,安遠侯柳祚昌便急不可耐地迎了上來,追問:“可有轉機?”
徐弘基輕歎一聲,搖頭作答:“難矣!那王體乾堅如磐石,我唇焦口燥,終未能動其分毫。”
書房之內,茶香嫋嫋,二人對坐而談。
徐弘基提及那太監清廉異常,拒賄如敵,令柳祚昌瞠目結舌:“世間竟有此等不貪財之閹宦?真乃奇聞怪談!”
言及對策,徐弘基冷笑:“彼輩獨攬鑄銀之利,致南直隸銀價暴跌,物價騰飛,民不聊生。
今上欲鑄新幣以穩市,我等自當鼎力支持。”
柳祚昌麵露難色:“然則稅賦之重,令人咋舌。一成本征外加三成加征,更有四成火耗,實難承受。”
徐弘基擺手笑言:“你豈知我徐家何以一門兩國公?非唯忠誠二字不可當也。祖宗遺訓,忠於君上,家道方能綿延不絕。皇上旨意,唯有遵從,方顯我輩忠誠之心。”
柳祚昌聞言,雖心有不甘,卻也知徐弘基言之有理,隻得點頭應允:“也罷,為了家國大義,這銀子便忍痛割愛吧。”
聞徐弘基之言,柳祚昌按捺不住,慨歎道:“四成火耗之下,十萬白銀僅餘六萬銀幣之實,然市麵流通,其價值倍增至十二萬兩,此乃奇策也。”
徐弘基聞言,白眼微翻,悠然笑道:“更兼六月後,應天府金銀交易之禁,爾可曾忘懷?”
柳祚昌頷首,恍然大悟:“公莫非欲借此火,燃銀幣推行之焰?”
徐弘基眸光閃爍,狡黠如狐,續道:“違令者,三成家資,盡歸我手。”
柳祚昌憂慮:“朝堂之上,彈劾之風,君不懼乎?”
徐弘基擺手,自信滿滿:“吾取三成,餘皆歸陛下。吾能獻銀於君,彼輩除奏章外,何物可獻?”
柳祚昌點頭,眼中光芒閃爍,思緒萬千。
“至於聯絡百官,共襄銀幣之舉,其因有二。”
徐弘基起身,緩緩道來,“一者,彰顯南直隸恭順之心,以避查稅之禍。南直隸欠稅累累,陛下新登大寶,正需此等忠誠以掩瑕疵。”
“二者,乃吾輩共謀之利。朝中諸公,亦厭彼等久矣。銀幣稀缺,吾等若能聯手壟斷,待其成必需品,則無論遵旨與否,皆需仰吾鼻息。彼時,火耗之利,豈止三成?”
柳祚昌聞言,大拇指一翹,讚道:“妙哉!此計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言罷,他又心生一計:“更兼抄家所得,西夷商貿之門,亦將為我等所開,豈非一舉兩得?”
徐弘基大笑:“正是此理!”
\"來,以茶代酒,共飲此杯,隨著清脆的茶盞輕擊聲,一場微妙交易悄然畫上句點。
南直隸的這番幕後風雲,於朱由校而言,自是雲裏霧裏,渾然不覺。
他心中所惑,唯餘一句:\"莫非南直隸真乃貧銀之地?\"
待眾人閱覽完聯名上書,朱由校目光轉向戶部侍郎袁世振,語氣中帶著幾分探尋:\"袁卿,你久居兩淮,對應天府的風土人情定有獨到見解,不妨為朕細說兩淮與應天之現狀。\"
袁世振聞言,胸膛一挺,正色答道:\"陛下,兩淮百姓多以運河纖夫、鹽丁、漁戶為業,糧食則多賴江西水運北上接濟。\"
麵對聖上垂詢,他自然不敢怠慢,儀態端莊,言辭鑿鑿。
\"去歲秋收之時,楊嗣昌轉運使曾上疏言及兩淮糧荒,皆因漕運受阻,江西米糧難以暢達,本地糧商趁機囤積,謠言四起,百姓恐慌搶購,方釀此禍。\"
朱由校聞言,眼皮微跳,神色未變,心中卻已明了袁世振此舉,意在為兩淮官員開脫。
\"依臣所見,兩淮雖白銀充盈,民眾收入不菲,然物價高企,百姓生活實難言寬裕。\"
袁世振繼續稟報,\"此乃通貨膨脹之兆,百姓偏愛銅錢而輕銀,故南直隸銅錢緊俏,銀價低廉,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貫七百七十有餘。\"
\"朕已洞悉。\"
朱由校適時打斷,話鋒一轉,\"昔日,朕已授爾等貨幣之理,今日,再贈一言。\"
言罷,他低頭於案上翻尋,引得堂中眾人麵麵相覷,好奇不已。
\"此《大學衍義補》,乃我朝大學士丘濬鴻篇巨製,諸卿可曾涉獵?\"
朱由校手持一書,環視四周,詢問之聲中帶著幾分考校之意。
眾臣或應\"已讀\",或言\"未及\",反應不一。
朱由校對此早有預料,此書深奧難解,能通其意者,大明之內,寥寥無幾。
而上一位或能領悟其精髓者,恐非萬曆莫屬,因他親筆作序,以表推崇。
《大學衍義補》深究刑製律令,強調天討公義,人法並重,慎刑恤獄。
然朱由校所重者,唯\"以民為本,以法為基\"八字箴言。
他心中所念,實乃書中那幾句振聾發聵之言,欲借此良機,再啟民智,鞏固國本。
丘學士妙語連珠,道盡世間萬物雖秉天地而生,卻需人力雕琢,方能顯其用;其形態萬千,技藝深淺各異,價值亦隨之起伏,乃至千金之貴,非巨匠匠心,豈能一蹴而就?
此言一出,雖深邃難懂,卻引人深思。
朱由校輕撫書卷,緩緩而談,將丘濬之智慧提煉為:“勞動,乃價值之源泉。”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眾人麵麵相覷,似覺哲理深邃,難以言喻。
“袁侍郎,試想一畝良田,歲收幾何?”朱由校目光如炬,直指核心。
“上田豐饒,可收兩石;下田雖薄,亦有一石之獲。”袁世振畢恭畢敬,據實以答。
“若無耕耘之苦,此田可自生五穀乎?”朱由校反問,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
“斷無可能,荒田無收。”袁世振搖頭,答得斬釘截鐵。
“故而,田中所收,皆農夫汗水所化,價值由此而生。”
朱由校一語中的,繼而又道:“農夫耕田,漁夫撒網,壯士負重,官吏理政,皆創價值於無形。”
“然則,此價值何以度量?”
朱由校再問,複又引丘濬之言:“日中集市,物換物缺,乃有錢幣生;物幣相當,無偏頗之虞,方能流通無阻。”
“朕以為,貨幣者,勞動價值之鏡像,衡量萬物之標尺也。”
朱由校總結道。
眾人聞之,再度相視,心中暗自欽佩。
朱由校見時機成熟,遂以村中市場為例,深入淺出地剖析大明之“通貨膨脹”困境:
“試想一村,年收千石,市場銀錢百兩。一人擁田五十畝,歲入頗豐,其創造價值幾何?又當如何以銀錢衡量之?”
\"百石之糧,沉甸甸的民生之基。\"
皇帝的話語如石擊水,激起畢自嚴心中層層漣漪,他陷入了沉思。
\"試想,市場若以百兩白銀盡購此糧,則其價值瞬間攀升至百兩之巔。\"
\"妙哉!\"
朱由校微微頷首,目光轉向畢自嚴,詢問道:\"倘若朕再擲百銀於市,又將如何?\"
\"則其價值倍增,直抵二百兩之巨。\"畢自嚴眸光閃爍,脫口而出,其聲激昂。
霎時,畢自嚴恍然大悟,雙眸圓睜,高聲疾呼:\"臣已通透,豁然開朗!\"
他激動難抑,繼續言道:\"貨幣,乃衡量勞動價值之尺,分寸之間,不可偏頗。\"
此時,袁世振亦心生感慨,歎道:\"南直隸物價高昂之謎,吾今終得解。原是貨幣之水,泛濫於市也。\"
言罷,二人不顧周遭,熱烈討論起來。
朱由校目睹此景,滿意之色溢於言表,心中暗讚:\"儒家之智,非腐儒所能及。\"
談及勞動價值論,其淵源深遠,雖廣言始自英國配第,然實則配第尚未降世。
反觀大明,丘濬大學士,早在百年前已洞悉此理,其見地之深,令人歎為觀止。
儒家兼容並蓄,生命力之頑強,由此可見一斑。
明朝之時,價值論與實踐並重之心學應運而生,此二者若得廣泛傳播,足以引領國運再續二百年輝煌。
至於儒家之光,於曆史長河中最後一次璀璨綻放,非清末本土,而在異國倭國。
正德年間,王陽明以武功獲封新建伯,承陸王心學之精髓,將其發揚光大。
其逝後,《傳習錄》東渡倭國,四百年後,其門生故舊如伊藤博文、木戶孝允等,皆以心學為基,掀起倒幕風雲,終至明治維新之壯舉。
王陽明強調實踐之理念,不僅啟迪了心靈,更推動了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語畢,他話鋒一轉,詢問道:
“寶泉局產能受阻,症結何在?”
趙晗心中五味雜陳,卻也迅速收斂情緒,稟報曰:“症結在於輥壓機匱乏,已解決鋼印之困,預估銀幣產量可達三千萬,然輥壓機數量掣肘日產量。”
“輥壓機……”
朱由校沉吟,憶往昔道:“此非昔日兵仗局鍛甲所用乎?”
“陛下所言極是。”
王末應聲答道,詳述緣由:“兵仗局遷址之際,因搬運不便,遂贈予寶泉局數台,後寶泉局購為己有。”
朱由校頷首,複問:“何不增製輥壓機以解困局?”
王末麵露難色,答道:“此等技藝已近失傳,舊日工匠凋零,後繼無人。”
“宮外亦有能工巧匠,何不一試?”
朱由校眉頭微蹙,語氣堅定,“朕已下令,按勞取酬,無有不可造之物。”
王末領命,雖感為難,亦隻得應承。
心中暗忖,若外請無果,或可求助於魏大璫,借東廠之力。
“盡力而為,朕亦知爾等不易。”朱由校輕歎,心中憂慮重重。
“此債深重,實乃張居正遺策之失,拖延四十八載,非朝夕可償。”
他憂心忡忡,“西班牙已衰,荷蘭繼之,其運輸之力遠勝前者,若再攜巨資而來,國將不國矣。”
言及荷蘭商人,朱由校不禁苦笑,其行事雖荒誕不經,如購英國股票之舉,然其航運之強,實為隱憂。
“彼時若至,吾等將何以應對?”
大明天啟盛世,京華一石粟僅值紋銀一兩,而時至清雍正之治,浙江糧價驟升至三兩紋銀一石。
“陛下聖明,既知銀可鑄幣,何不試金鑄之,以彰皇家之尊?”
趙晗稍舒一口氣間,畢自嚴忽而拱手進言,語帶深意。
“金貴於銀,若以金鑄,則銀幣之需,或可大減。”畢自嚴續道,言辭間流露非凡之見。
“金幣之議?”
朱由校聞言,眼皮微抬,似笑非笑,審視畢自嚴,心中暗忖此人是否異想天開。
“畢卿有此奇思,朕甚奇之。”
朱由校手指輕扣,詢問道,“今時金價幾何?”
“市麵之上,一兩黃金可易十四兩白銀。”畢自嚴據實以告,雖不解聖意,卻答得誠懇。
“若以金鑄,一枚可當銀幣十五,其值匪淺。”
朱由校話鋒一轉,問及銀幣私鑄之事,“卿以為,民間能否私鑄銀幣?”
“雖能,然私鑄錢幣,實乃大不韙,等同謀逆。”
畢自嚴沉吟片刻,答曰。
言畢,臉上浮現恍然之色。
銀幣之貴,在於雙重價值:一為物料之實,即八錢九分之銀;二為皇權所賜,貨幣之虛。
為護此虛值,大明律嚴,私鑄者視同謀反,三伯爺因此喪生,足見其嚴。
“世人若欲鑄幣,技藝精湛者不乏其人,乃至超越官鑄之美。”
朱由校洞悉畢自嚴心思,續道,“然私鑄銀幣何以稀少?皆因風險甚巨,銀匠亦懼,多選擇舉報而非同流合汙。火耗之利雖誘人,然性命與家產相較,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若論金幣之鑄,其利之巨,非火耗可比,恐淩遲之刑亦難阻貪婪之心。”
朱由校言辭犀利,畢自嚴聞言,頓覺自己思慮不周,忙道:“臣愚昧。”
他終悟:金幣一出,假金必泛濫,點石成金之夢,將誘使豪門士紳競相鑄之,市麵必亂。
“皇爺明鑒,金幣之鑄,實不可行。”
畢自嚴心悅誠服,深知金幣流通之禍,遠非金銀價值之比所能衡量。
畢自嚴剛認錯之際,皇帝身旁的王末適時插言,以成語“昔日之景”描繪往昔:“往昔,市井小民尚攜散銀至寶泉局易幣,而今,唯見豪門仆從,手持熔金之銀,絡繹前來。”
他續道:“此輩轉而以新幣易鄉間雜銀,熔而複鑄,再至局中換幣,皆因熔銀之耗,亦不可小覷。”
朱由校聞王末之言,頷首以應,以一句“言之有理”概之。
隨即,他話鋒一轉,以比喻道破金幣鑄造之弊:“若鑄金幣,恐世人連碎銀之耗亦不屑,直造偽金矣。”
言畢,擺手止議,轉詢南直隸之事:“南直隸可有回音?兌銀之業,進展如何?”
王末應聲而出,袖中取出一卷奏章,呈於禦前:“稟皇上,此乃王體乾所奏,南直隸五日前傳訊,已兌銀幣五十萬枚,皆是批量交易。”
“五十萬枚?”
朱由校輕撚下巴,心中盤算:此等數目,成本四十萬兩白銀及餘料,加之三成火耗,利潤竟達十五萬兩,實乃財源廣進之良策。
複問火耗之事,王末麵露異色,答之曰:“異議雖有,卻非全然反對。有人嫌火耗之重,更多人則言火耗與銀幣供給不成正比,令人費解。”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皆麵露疑惑,仿佛霧裏看花。
朱由校翻閱王體乾奏章,表情複雜,宛如老人在地鐵中初見智能手機般茫然。
隨後,又一聯名請願書映入眼簾,其上書:“自隆慶開關以來,南直隸銀價暴跌,民生凋敝。”
字裏行間,透露出對銀幣之渴求。朱由校閱後,命人傳閱,殿內眾人表情各異,精彩紛呈。
請願書主旨鮮明:南直隸久困白銀之荒,朝廷銀幣雖有四成火耗,亦願承受。
然,銀幣數量不足,望朝廷增發,以解民困。
望著這由前朝重臣與地方長官共同署名的奏章,朱由校的神色愈發微妙,仿佛心中正醞釀著新的決策。
原以為南直隸銀海浩瀚,必對鑄新幣持異議。
豈料,此地實乃久旱盼甘霖,銀幣之需,迫切已極。
正當龍椅之側,西苑內銀幣議題沸沸揚揚,南直隸應天府,南龍基銀號雅室之內,風雲際會。
魏國公徐弘基,親駕臨門,急問:“新幣可有音訊?”
王體乾,以茶相待,苦笑答之:“公爺稍安勿躁,錦衣衛攜銀尚渡淮河,五日之程未竟。”
“此銀幣,皆出自皇帑,若金花銀不入內庫,新幣難繼南直隸之需。”王體乾語重心長。
徐弘基輕咳,憂慮溢於言表:“非我之急,乃南直隸銀價日頹,民不聊生。”
王體乾溫言撫慰:“公爺寬心,下批新幣,特為公府預留五萬,以彰功勳。”
徐弘基聞言,目光炯炯:“五萬不足,至少十萬,方解燃眉之急。”
王體乾麵露難色:“公爺,實難從命。銀幣在南直隸,炙手可熱,預訂者眾,皆欲得之。”
言罷,取出一冊賬簿,展示預訂之盛況。
“王大璫,京城繁華,不知南直隸白銀之苦。隆慶開關以來,銀價如流水落花,去而不返。”
徐弘基長歎,接過賬簿,略翻幾頁,便知自己非唯一渴求者,遂推還之。
“大明經濟之亂局,短期看,南地似為受益之藪;然長遠觀之,實則痛楚難言。白銀之聚,南直隸獨占鼇頭,然其後果,亦非樂土。”
南直隸、浙江、江西,白銀匯聚之地,絲綢、茶葉、陶瓷,皆成西夷所愛。
然經濟之繁榮,亦藏隱憂,白銀泛濫,物價飛漲,民生維艱。
大明經濟之舵,何去何從,實乃時代之問。
江西之地,非但陶瓷名揚四海,更是糧倉豐饒之地。
相較於江西的自給自足,南直隸與浙江則略顯依賴,其糧食常需湖廣、江西兩地援手。
錢財,實為社會脈動之鏡像,映射著生產之強弱。
試想一尋常國度於後世,其貨幣發行之量,非獨經濟政策所左右,國民生產總值亦為核心考量。
貨幣超發,則通貨膨脹如影隨形,物價扶搖直上,貨幣價值黯然失色;反之,若貨幣緊縮,則非物價下滑之樂土,反是失業蔓延、經濟萎靡之深淵。
江南之地,以南直隸為首,自隆慶開關以降,便踏入了通貨膨脹之狂瀾。
白銀洪流湧來,遠超社會消化之力,致使地價、糧價歲歲攀高,魏國公府之開支亦翻雲覆雨,二十年光景,已膨脹至昔日兩倍有餘,未來若再續此勢,國公恐難繼其府第之日常。
“朝廷於南直隸推行銀幣,並重啟金銀禁令,此消息一出,江南勳貴無不歡欣鼓舞。”
徐弘基望著王體乾那月餘間便圓潤的臉龐,感慨萬千。
“王公公或許未察,白銀過剩之下,南直隸百姓已棄銀而取銅,銅錢之需日增。”
“此言非虛。”
王體乾點頭應和,深知應天府銅錢之價高於順天府,實乃物以稀為貴之理。
“而今銀幣流通,一枚竟抵二兩白銀之用,我府開支因此縮減三成,實為幸事。”
徐弘基眼中閃爍著希望之光,轉向王體乾。
“我等上奏,懇請陛下增撥銀幣於南直隸,京中可有佳音?”
王體乾麵露難色,輕歎道:“增額之事,恐不易成。”
“若我等多出火耗,於應天府自鑄如何?”
此言一出,王體乾臉色驟變,猶如忠犬翻臉,不屑道:“陛下對銀幣鑄造之事,重視非常,每月必親臨督造,豈是輕易可挪移之地?”
徐弘基四處探詢,王體乾卻如鐵嘴銅牙,一口咬定南直隸禁鑄銀幣,絕無回旋餘地。
他更攜三百錦衣衛,嚴陣以待,誓要肅清私鑄之風。
同時,新幣政昭告天下,嚴禁私鑄,懸賞舉報,雷霆萬鈞。
徐弘基懷揣滿心失望,黯然歸返魏國公府。
甫入府門,安遠侯柳祚昌便急不可耐地迎了上來,追問:“可有轉機?”
徐弘基輕歎一聲,搖頭作答:“難矣!那王體乾堅如磐石,我唇焦口燥,終未能動其分毫。”
書房之內,茶香嫋嫋,二人對坐而談。
徐弘基提及那太監清廉異常,拒賄如敵,令柳祚昌瞠目結舌:“世間竟有此等不貪財之閹宦?真乃奇聞怪談!”
言及對策,徐弘基冷笑:“彼輩獨攬鑄銀之利,致南直隸銀價暴跌,物價騰飛,民不聊生。
今上欲鑄新幣以穩市,我等自當鼎力支持。”
柳祚昌麵露難色:“然則稅賦之重,令人咋舌。一成本征外加三成加征,更有四成火耗,實難承受。”
徐弘基擺手笑言:“你豈知我徐家何以一門兩國公?非唯忠誠二字不可當也。祖宗遺訓,忠於君上,家道方能綿延不絕。皇上旨意,唯有遵從,方顯我輩忠誠之心。”
柳祚昌聞言,雖心有不甘,卻也知徐弘基言之有理,隻得點頭應允:“也罷,為了家國大義,這銀子便忍痛割愛吧。”
聞徐弘基之言,柳祚昌按捺不住,慨歎道:“四成火耗之下,十萬白銀僅餘六萬銀幣之實,然市麵流通,其價值倍增至十二萬兩,此乃奇策也。”
徐弘基聞言,白眼微翻,悠然笑道:“更兼六月後,應天府金銀交易之禁,爾可曾忘懷?”
柳祚昌頷首,恍然大悟:“公莫非欲借此火,燃銀幣推行之焰?”
徐弘基眸光閃爍,狡黠如狐,續道:“違令者,三成家資,盡歸我手。”
柳祚昌憂慮:“朝堂之上,彈劾之風,君不懼乎?”
徐弘基擺手,自信滿滿:“吾取三成,餘皆歸陛下。吾能獻銀於君,彼輩除奏章外,何物可獻?”
柳祚昌點頭,眼中光芒閃爍,思緒萬千。
“至於聯絡百官,共襄銀幣之舉,其因有二。”
徐弘基起身,緩緩道來,“一者,彰顯南直隸恭順之心,以避查稅之禍。南直隸欠稅累累,陛下新登大寶,正需此等忠誠以掩瑕疵。”
“二者,乃吾輩共謀之利。朝中諸公,亦厭彼等久矣。銀幣稀缺,吾等若能聯手壟斷,待其成必需品,則無論遵旨與否,皆需仰吾鼻息。彼時,火耗之利,豈止三成?”
柳祚昌聞言,大拇指一翹,讚道:“妙哉!此計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言罷,他又心生一計:“更兼抄家所得,西夷商貿之門,亦將為我等所開,豈非一舉兩得?”
徐弘基大笑:“正是此理!”
\"來,以茶代酒,共飲此杯,隨著清脆的茶盞輕擊聲,一場微妙交易悄然畫上句點。
南直隸的這番幕後風雲,於朱由校而言,自是雲裏霧裏,渾然不覺。
他心中所惑,唯餘一句:\"莫非南直隸真乃貧銀之地?\"
待眾人閱覽完聯名上書,朱由校目光轉向戶部侍郎袁世振,語氣中帶著幾分探尋:\"袁卿,你久居兩淮,對應天府的風土人情定有獨到見解,不妨為朕細說兩淮與應天之現狀。\"
袁世振聞言,胸膛一挺,正色答道:\"陛下,兩淮百姓多以運河纖夫、鹽丁、漁戶為業,糧食則多賴江西水運北上接濟。\"
麵對聖上垂詢,他自然不敢怠慢,儀態端莊,言辭鑿鑿。
\"去歲秋收之時,楊嗣昌轉運使曾上疏言及兩淮糧荒,皆因漕運受阻,江西米糧難以暢達,本地糧商趁機囤積,謠言四起,百姓恐慌搶購,方釀此禍。\"
朱由校聞言,眼皮微跳,神色未變,心中卻已明了袁世振此舉,意在為兩淮官員開脫。
\"依臣所見,兩淮雖白銀充盈,民眾收入不菲,然物價高企,百姓生活實難言寬裕。\"
袁世振繼續稟報,\"此乃通貨膨脹之兆,百姓偏愛銅錢而輕銀,故南直隸銅錢緊俏,銀價低廉,一兩白銀可兌銅錢一貫七百七十有餘。\"
\"朕已洞悉。\"
朱由校適時打斷,話鋒一轉,\"昔日,朕已授爾等貨幣之理,今日,再贈一言。\"
言罷,他低頭於案上翻尋,引得堂中眾人麵麵相覷,好奇不已。
\"此《大學衍義補》,乃我朝大學士丘濬鴻篇巨製,諸卿可曾涉獵?\"
朱由校手持一書,環視四周,詢問之聲中帶著幾分考校之意。
眾臣或應\"已讀\",或言\"未及\",反應不一。
朱由校對此早有預料,此書深奧難解,能通其意者,大明之內,寥寥無幾。
而上一位或能領悟其精髓者,恐非萬曆莫屬,因他親筆作序,以表推崇。
《大學衍義補》深究刑製律令,強調天討公義,人法並重,慎刑恤獄。
然朱由校所重者,唯\"以民為本,以法為基\"八字箴言。
他心中所念,實乃書中那幾句振聾發聵之言,欲借此良機,再啟民智,鞏固國本。
丘學士妙語連珠,道盡世間萬物雖秉天地而生,卻需人力雕琢,方能顯其用;其形態萬千,技藝深淺各異,價值亦隨之起伏,乃至千金之貴,非巨匠匠心,豈能一蹴而就?
此言一出,雖深邃難懂,卻引人深思。
朱由校輕撫書卷,緩緩而談,將丘濬之智慧提煉為:“勞動,乃價值之源泉。”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眾人麵麵相覷,似覺哲理深邃,難以言喻。
“袁侍郎,試想一畝良田,歲收幾何?”朱由校目光如炬,直指核心。
“上田豐饒,可收兩石;下田雖薄,亦有一石之獲。”袁世振畢恭畢敬,據實以答。
“若無耕耘之苦,此田可自生五穀乎?”朱由校反問,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
“斷無可能,荒田無收。”袁世振搖頭,答得斬釘截鐵。
“故而,田中所收,皆農夫汗水所化,價值由此而生。”
朱由校一語中的,繼而又道:“農夫耕田,漁夫撒網,壯士負重,官吏理政,皆創價值於無形。”
“然則,此價值何以度量?”
朱由校再問,複又引丘濬之言:“日中集市,物換物缺,乃有錢幣生;物幣相當,無偏頗之虞,方能流通無阻。”
“朕以為,貨幣者,勞動價值之鏡像,衡量萬物之標尺也。”
朱由校總結道。
眾人聞之,再度相視,心中暗自欽佩。
朱由校見時機成熟,遂以村中市場為例,深入淺出地剖析大明之“通貨膨脹”困境:
“試想一村,年收千石,市場銀錢百兩。一人擁田五十畝,歲入頗豐,其創造價值幾何?又當如何以銀錢衡量之?”
\"百石之糧,沉甸甸的民生之基。\"
皇帝的話語如石擊水,激起畢自嚴心中層層漣漪,他陷入了沉思。
\"試想,市場若以百兩白銀盡購此糧,則其價值瞬間攀升至百兩之巔。\"
\"妙哉!\"
朱由校微微頷首,目光轉向畢自嚴,詢問道:\"倘若朕再擲百銀於市,又將如何?\"
\"則其價值倍增,直抵二百兩之巨。\"畢自嚴眸光閃爍,脫口而出,其聲激昂。
霎時,畢自嚴恍然大悟,雙眸圓睜,高聲疾呼:\"臣已通透,豁然開朗!\"
他激動難抑,繼續言道:\"貨幣,乃衡量勞動價值之尺,分寸之間,不可偏頗。\"
此時,袁世振亦心生感慨,歎道:\"南直隸物價高昂之謎,吾今終得解。原是貨幣之水,泛濫於市也。\"
言罷,二人不顧周遭,熱烈討論起來。
朱由校目睹此景,滿意之色溢於言表,心中暗讚:\"儒家之智,非腐儒所能及。\"
談及勞動價值論,其淵源深遠,雖廣言始自英國配第,然實則配第尚未降世。
反觀大明,丘濬大學士,早在百年前已洞悉此理,其見地之深,令人歎為觀止。
儒家兼容並蓄,生命力之頑強,由此可見一斑。
明朝之時,價值論與實踐並重之心學應運而生,此二者若得廣泛傳播,足以引領國運再續二百年輝煌。
至於儒家之光,於曆史長河中最後一次璀璨綻放,非清末本土,而在異國倭國。
正德年間,王陽明以武功獲封新建伯,承陸王心學之精髓,將其發揚光大。
其逝後,《傳習錄》東渡倭國,四百年後,其門生故舊如伊藤博文、木戶孝允等,皆以心學為基,掀起倒幕風雲,終至明治維新之壯舉。
王陽明強調實踐之理念,不僅啟迪了心靈,更推動了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