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輕觸輿圖,大寧衛之地躍然眼前,遂向黃克瓚悠然發問,言語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深思:“朕憶往昔,察哈爾林丹汗,虎墩兔憨之名震四方,東征西伐,意在蒙古一統,且屢犯我邊疆,可有此事?”


    黃克瓚頷首應之,語帶恭敬:“陛下所言極是,林丹汗確為察哈爾之主,其威名遠播,自登汗位,東並朵顏,北擊內喀爾喀,聲勢日隆。”


    他續道:“昔萬曆年間,林丹汗與抄花數度侵擾邊境,廣寧至錦州數百裏之地,受其侵擾,民不聊生。然四十五年時,林丹汗歸還俘虜,以示誠意,先帝恩準廣寧互市,鐵嶺亦與抄花等部通商,一時之間,邊境稍安。”


    朱由校聞言,微微頷首,似已洞悉蒙古局勢。


    忽而,他話鋒一轉,笑語盈盈:“黃尚書,可曾鬥過蛐蛐,此中樂趣,非比尋常。”


    黃克瓚一愣,旋即答道:“臣自幼受嚴父教誨,未曾沾染此等玩物喪誌之事。”


    言罷,心中暗自思量,大明帝王中,不乏此類逸聞,卻非治國之道。


    朱由校輕描淡寫間,將桌上輿圖收起,提筆蘸墨,於貢紙上輕點兩點,喻意深遠:“蛐蛐之養,需得適時而飼,方能健碩豔麗;而鬥時,則需餓其體膚,激其鬥誌,方顯英勇。此理,用於蒙古諸部,豈非同出一轍?”


    黃克瓚聞言,眼前一亮,仿佛窺見了皇上的深謀遠慮,卻又不解其詳:“陛下之意……”


    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笑意:“欲使蒙古自亂,方為上策。


    朕欲遣使科爾沁,許其鐵嶺互市之利,但需其牽製內喀爾喀,使之無暇他顧。”


    言畢,他將紙條遞與黃克瓚,目光炯炯:“卿可細查科爾沁之所需所求,務必隱秘行事,勿使風聲走漏。”


    黃克瓚雙手接過紙條,躬身領命:“臣必不負聖望,先行試探,再行定奪。”


    “善。”朱由校滿意地點點頭。


    大明,素以顏麵為重之國,其應允與察哈爾、內喀爾喀互市,實乃雙方交鋒後,對方俯首稱臣之果,非主動恩賜之例。


    此番舉措,前所未有,引人深思。


    “兵部需籌謀……”


    朱由校沉吟間,目光轉向黃克瓚,欲言又止,終是輕歎:“罷了,此等重任,朕托付於錦衣衛。”


    “陛下,所指何事?”


    黃克瓚聞及錦衣衛之名,心生急迫,連忙追問。


    皇帝欲借特務之手,其意深遠,自當探明。


    “互市既定,暗中遣密探行刺、投毒、焚田、造謠,令科爾沁與內喀爾喀乃至察哈爾諸部自相殘殺,兵部能否勝任?”


    朱由校之言,猶如寒冰刺骨,令黃克瓚瞠目結舌。


    “這……實難從命。”


    黃克瓚眨眼間,已是滿腹為難。


    細作之事,非錦衣衛莫屬,他唯有搖頭苦笑。


    “既如此,便依朕意行事。”


    朱由校言簡意賅,揮手示意黃克瓚退下。


    待其身影遠去,朱由校不由自主地再次展開輿圖,思緒飄回大明往昔的輝煌戰績。


    對於蒙古諸部,或者說前元餘孽,大明的態度曆經滄桑,變化莫測。


    憶往昔,朱元璋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其英雄事跡,婦孺皆知。


    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等名將北伐,燕雲十六州重歸華夏,元廷北遁。


    洪武三年,五大將星璀璨,首次北伐,北元軍隊幾近覆滅,大明以雷霆萬鈞之勢,欲一舉蕩平北疆。


    然,世事無常,洪武五年之戰,徐達失利,李文忠得失相抵,唯馮勝獨勝。


    自此,朱元璋策略轉守,以蠶食之法,逐步消耗蒙古勢力。


    直至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大將軍領兵北伐,捕魚兒海一戰,北元朝廷覆滅,蒙古諸部四分五裂。


    及至朱棣,靖難之後,大明內修外攘,對北策略暫緩。


    然蒙古人卻趁勢囂張,永樂七年,本雅失裏竟敢殺害大明使臣。


    朱棣震怒,親率大軍北伐,誓要嚴懲不貸。


    然初戰不利,丘福等將貪功冒進,全軍覆沒,令朱棣痛心疾首。


    怒火中燒的朱棣,親自披掛上陣,遷都北京,拉開五征大漠的序幕。


    自此,大明對蒙古之策,變為誰強便打誰,草原之上,風雲變幻。


    宣宗、正統初期,大明軍隊依然威猛,對蒙古連施重拳。


    然朱祁鎮親政後,局勢急轉直下,蒙古再次崛起,大明轉入守勢。


    憲宗雖有壯誌,卻因朝局動蕩,未能盡展宏圖。


    孝宗時,雖有王複等將才,然後繼無人,終致弘治年間失地之憾。


    然此期間,蒙古諸部亦非鐵板一塊,幾經內鬥,孛兒隻斤·巴圖孟克脫穎而出,尊號達延汗,草原之上,又起波瀾。


    隨後,明武宗正德帝威嚴發聲,猶如龍吟虎嘯:“報上名來,汝乃何人?”


    應州大捷,輝煌戰績,歲月塵封,具體斬獲雖已模糊,但達延汗之隕落,確係當年輝煌篇章。


    武宗實錄,字字珠璣:“此後邊患雖頻,然未敢深入腹地。”


    、“同年,琉球、天方、瓦剌,遠道而來,共襄盛舉。”


    諡號之賜,盡顯英武:“剛強不屈,直理天下;威震四方,敵德兼修;禍亂既平,武功赫赫;刑民皆服,克敵製勝;壯誌淩雲,雖終有盡,武名永存。”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曆史之鏡,已清晰映照其功過。


    正德一朝,達延汗隕落,為嘉靖盛世奠基,朝堂更迭,時機微妙。


    嘉靖年間,邊防固守,京城之圍雖險象環生,然英雄輩出,猶如初露鋒芒之荷,俞大猷、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如璀璨星辰,照耀史冊。


    嘉靖仙遊,隆慶、萬曆繼統,張居正力挽狂瀾,朝堂清明,四方蠻夷,皆言:“大明之威,盤之即服!”


    緬甸、安南、蒙古、女真、西南土司,無一不感受大明鐵騎之威。


    朱由校手撫輿圖,遼東遼西,心中五味雜陳,將星黯淡,雄師不再,大明需時以養精蓄銳。


    正當此時,黃克瓚攜旨歸兵部,籌劃新政,首要之務,洞悉蒙古局勢。


    蒙古之複雜,猶如迷宮,本部、衛拉特,布裏亞特,錯綜交織。


    左翼察哈爾、兀良哈、喀爾喀,右翼土默特、喀喇沁、鄂爾多斯,加之科爾沁,獨立而強盛,其地通遼,物產豐饒,尤以“灰色拖更大耗子”聞名遐邇。


    遼東戰略,東征西守,遼沈為矛,廣寧為盾,黃克瓚麵對輿圖,眉頭緊鎖,皇帝之策,真能化險為夷,而非養虎遺患?


    正當黃克瓚深思之際,順天府衙內,周應秋對即將赴任的鄉官心存疑慮:“僅憑此等鄉紳之力,真能接手糧差重任,無虞乎?”


    大明今朝,夏收秋斂之重任,因官闕人稀,竟成士紳囊中之物,謂之“包攬糧差”。


    此中乾坤,關乎烏紗穩固,錢囊豐盈,實乃官場頭等要務。


    官員若想青雲直上,必先飽食終日,考績斐然。反之,若囊中羞澀,考績難保,仕途便黯淡無光。


    此乃“上不沾邊,下無著落”,環環相扣,貪腐之風暗流湧動。


    士紳豪門,功名加身,糧差之事,自然手到擒來。自家田地,能逃則逃;親朋故舊,能減則減,皆因利字當頭,方得同舟共濟。


    至於缺失之田畝,一則掛靠功名,減免賦稅;二則巧立名目,暗中攤派。


    百姓愚昧,不知稅賦真相,無端背負爛賬,欲訴無門,終致民怨沸騰,揭竿而起,聚嘯山林,以求自保。


    縣衙捕快與士紳私兵,針鋒相對,火光四濺,然百姓勢單力薄,終難敵權勢之壓,血濺當場,稅仍難逃。


    稅入不足,複加攤派,官逼民反,循環往複,實乃時弊之痛。


    周應秋與袁世振,地方諳熟之輩,深知糧差油水之深。


    彼輩行事,猶如“借花獻佛”,士紳之財,原封不動;百姓之血汗,卻遭三七剝削,七歸豪強,民何以堪!


    糧出田間,已非農人所有,層層剝削,始於士紳,經於胥吏,終於官宦,至於國庫,所剩無幾,其數難計。


    故皇上設鄉警,以巡察鄉間,冀望安民。


    袁世振笑談兩淮鹽事,喻士紳百姓之關係,若士紳失百姓,猶魚失水,豈能久存?


    然舊習難改,權柄在握,士紳豈肯輕易放手?加之縣衙暗流,更添複雜。


    故而,吾心已決,欲往訪黃尚書府邸,探問是否能為我摯友董應舉籌謀些許兵刃,以壯其行。


    觀董應舉正襟危坐,向一眾鄉紳娓娓道來下鄉之要略,袁世振則悄然轉身,步履輕盈邁向門外,心中暗自思量:“至於那些烏煙瘴氣之糾葛,自當由你這位吏部尚書大人,揮劍斬亂麻,一力承擔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