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人明鑒,我內喀爾喀五部,實乃山窮水盡之境矣。”


    蔡清,內喀爾喀之使,麵對怒容滿麵的熊廷弼,姿態謙卑至極,猶如風中殘燭。


    “往昔年歲,草原再遭白災肆虐,牛羊馬匹十不存一,農耕亦難逃厄運,顆粒無收,生存維艱。”


    他言辭懇切,訴盡苦楚。


    “望熊大人念及往昔,吾等盟主率眾與建奴鐵嶺激戰,雖未竟全功,亦屬勞苦功高,懇請賜以買馬之資,重啟互市之誼。”


    蔡清言辭中透露出對往昔戰事的追憶與對未來的期許。


    熊廷弼聞之,怒色稍斂,心中暗忖:這世道,氣候無常,中原亦難逃天災,遼東之地,更是脆弱不堪,一有風吹草動,便成絕收之地。


    他雖未深諳“農耕之穩,遊牧之韌”之理,卻深知草原雪災之殘酷,足以令部族人口銳減。


    “觀足下言行,非蒙古人乎?似是漢人。”


    熊廷弼突然發問,語帶譏鋒。


    蔡清抬頭,眼神閃爍,終是坦承:“在下確為漢人,家道中落,逃難至此,幸得內喀爾喀收留。”


    言畢,麵露愧色。


    熊廷弼聞言,心中已有計較,遼人之不可信,他深有體會。


    然,他亦非無情之人,遂道:“鐵嶺既複,互市可議,買馬之銀,需奏請聖裁。”


    蔡清聞言,心中稍安,忙道:“盟主之意,內喀爾喀對大明恭敬有加,望大人轉達聖聽。”


    熊廷弼點頭應允,複又言:“互市之事,非我一人可決,但糧馬交易,吾可先行籌謀。


    戰馬一匹,換糧十五石;母馬一匹,二十石;種馬則五十石。吾願先予爾等兩萬石糧,以解燃眉之急。”


    蔡清聞言,麵露難色,此等大事,非他所能擅專,遂道:“此事重大,需稟報盟主,商議後再定。”


    熊廷弼含笑點頭,心中已料定內喀爾喀困境。


    他話鋒一轉,嚴正警告:“另有一事,須轉告爾等盟主,吾察知有人私售物資於建奴,已嚴令查辦。


    若再有此等背信棄義之舉,互市必斷,且有更重之罰。”


    蔡清聞言,冷汗涔涔,深知此中利害,忙道:“大人放心,定當轉告。”


    熊廷弼遂令蔡清暫住撫順,靜候佳音,並借機展示大明軍威,以震建奴。


    蔡清離去之際,熊廷弼目露精光,心中暗自得意:炮轟鐵嶺之舉,果已奏效,建奴與內喀爾喀,皆已心生畏懼。


    大明以火藥之威,震懾蒙古詭譎。


    熊廷弼自椅上霍然起身,夕陽餘暉灑滿營帳,他心中五味雜陳,歎道:“前路荊棘密布,凶多吉少矣。”


    話音未落,標兵疾步入內,稟曰:“大人,秦民屏將軍求見。”


    熊廷弼微微頷首,示意其入內。秦民屏行禮畢,急報:“大人,近日哨騎折損加劇,末將恐建奴即將有大動作。”


    “哨騎折損加劇?”


    熊廷弼聞言,眉頭緊鎖,心中暗忖:拔除耳目,莫非建奴欲行突襲?


    “卿有何高見?”


    他撫須凝視秦民屏,詢問道。


    秦民屏沉吟片刻,答曰:“末將揣測,建奴或將以強攻之勢,逼我軍就範。”


    熊廷弼搖頭苦笑:“我軍步步為營,火炮犀利,武綱車助陣,建奴若敢強攻,豈非自尋死路?”


    言罷,他自信滿滿地捋須分析:“依我之見,建奴實乃欲退之態,此乃兵法之‘實而示之以虛,虛而示之以實’。”


    “欲退?!”


    秦民屏聞言,驚愕不已,隨即請命:“大人,何不趁勢追擊?”


    熊廷弼瞥了他一眼,戲謔道:“追?以五萬新兵追敵精銳?豈非兒戲?”


    他深知土司兵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遂鄭重托付:“民屏,撫順關外堡壘,便交予你鎮守。吾將率主力回師沈陽,你則在此襲擾建奴,切記,勿與其正麵交鋒。”


    秦民屏領命而去,誓以襲擾之策,擾亂敵營。


    而與此同時,在順天府,戶部正緊鑼密鼓地重編京畿田畝冊,成國公朱純臣府邸內,亦是愁雲慘淡。


    “公爺,曆代皇恩浩蕩,賜田數千頃,加之商賈縉紳依附,今年需納重稅,實乃前所未有之挑戰。”


    府中上下,皆為此事憂心忡忡。


    公府管家手捧賬簿,立於朱純臣身前,細細稟報。


    “連皇家莊園皆需納稅,我等亦當效法。”


    朱純臣聞言,麵露不舍之色,心中如割肉般疼痛。


    內廷率先垂範,將皇莊田畝悉數呈報戶部,皇帝亦以身作則,繳納稅賦,百官自是不敢非議。


    畢竟,誰敢說天子納稅有違國體?


    朱純臣暗自盤算,軍衛所之田已歸皇帝所有,此等事宜斷不敢隱瞞,乃皇帝親賜軍戶之資。


    至於府中田產,五千餘頃,半數為皇家恩賜與強取豪奪所得,餘者皆為士紳掛靠,錯綜複雜。


    成國公府田畝,良莠不齊,然一頃百畝,若以畝產兩石計,年收可達百萬石之巨。


    扣除傭工之酬與掛靠之田,朱純臣所得不過四十萬石掛靠之田,實為士紳避稅之所,朱純臣僅得微薄“掛租”,與朝廷稅收相較,略低一籌。


    收成既出,他與士紳三七分賬,大頭終歸他人。


    沉思片刻,朱純臣對管家言道:“清理掛靠之田,將公府田畝冊呈報戶部。他人若欲抗稅,任由他們去。”


    管家應聲,心中卻是無奈,自家亦有田畝需清理。


    “且慢,掛靠之田清理前,務必詳加造冊,遣人監視。”


    朱純臣眸中閃過狡黠之光,笑道:“本國公身為大明駙馬都尉,陛下姑父,豈能不遵聖意?”


    管家聞言,心中詫異,此公素日多行不義,今日怎突然忠君愛國?


    “是監視其有無偷稅漏稅之舉。”朱純臣瞪目,解釋道。


    管家恍然大悟,連連應諾。


    “這稅,我納了!”


    朱純臣昂首挺胸,心中自有計較。


    他深知,皇恩浩蕩與家族爵位,遠比金銀財寶更為重要。


    曆史中的朱純臣,雖因崇禎而背負罵名,但若遇明君,必為寵臣,乃至權臣。


    正當朱純臣欲借納稅之機,再謀私利之時,順天府知府董應舉卻已深入民間,夜宿百姓家,體察民情。


    土炕之上,董應舉身著大氅,與一七旬老者促膝長談。


    “老人家言,每年縣衙皆派人勘定魚鱗冊、黃冊?”


    老者苦笑:“知府大人乃文曲星下凡,豈知民間疾苦?”


    董應舉聞言,輕撫胡須,心中已有計較。


    他斷定,縣中田畝、人口必有瞞報之嫌。


    每年夏稅秋糧征收之際,雖派人勘驗,但魚鱗冊、黃冊往往留於縣城,未上達天聽。


    此二冊關乎朝廷賦稅多寡,官員士紳卻借此中飽私囊,百姓無增,國庫無補,皆入其囊中董應舉心中暗歎:“又是一場風雨欲來啊。”


    他對新政推行之難,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清丈田畝,豈能不觸動既得利益者?


    “老丈,此間可有盜匪出沒?”


    他轉而問道,心中已籌謀對策。


    盡管內心深處對京城周遭潛藏反賊之念不以為然,董應舉仍秉持謹慎,輕啟朱唇詢問。


    “並無此事!”


    話音未落,老丈身軀一顫,言辭間透出不假思索的堅決。


    “當真?”


    董應舉見狀,疑雲更濃,語調中夾雜幾分威嚴,仿佛欲穿透人心迷霧。


    “唉,確無反賊,然……”


    老丈目光閃爍,瞥向董應舉頭頂的烏紗,言辭間多了幾分遲疑,最終還是搖頭否定。


    “實無反賊蹤影。”


    “既如此,老丈何故麵露懼色?”


    董應舉目光如炬,直視老者,語氣中不失壓迫。


    “唉……”


    老丈長歎一聲,終是鬆了口,“反賊雖無,惡霸橫行卻是不爭之實。


    去年寒冬,鄰村慘遭十餘惡徒洗劫,滿門皆滅,連那無辜女眷亦未能幸免。


    其狀之慘,令人發指,至今想來仍心有餘悸。”


    聞聽此言,董應舉怒不可遏,一掌拍於桌案,震得周遭塵埃四起。


    “京畿之地,竟有此等暴行!此等惡行,豈能以官府無能一言蔽之!”


    片刻沉寂後,董應舉麵色鐵青,對老丈道:“本官此行攜有衛士,欲除暴安良。然山路崎嶇,賊巢難覓,望老丈能指引迷津,共誅此等惡賊。”


    老丈麵露難色,思量片刻道:“老朽年邁體衰,恐難勝任。但村中青壯,如二柱子等,熟知賊蹤,可代勞引路。”


    言罷,即喚幼子喚來二柱子。


    見安排妥當,董應舉心中殺意稍緩,複又叮囑老丈:“陛下已遣親軍巡視,若再有賊影,可於官道守候,必能剿之。”


    董應舉對剿匪之事,向來不屑一顧,提筆書信京城後,便悠然漫步於順天府的每一寸土地。


    與此同時,曹文詔率軍偶經,接獲董應舉急訊,即刻派遣徐允禎率眾精銳,直搗老丈所指匪巢,擒獲疑似匪徒數十。


    至於冤屈與否,非其將領所慮,乃刑部與錦衣衛之職責範疇。


    況此等閑散之徒,經村民指認,即便非賊,亦難逃西山挖礦之命。


    世人議論紛紛,董應舉卻淡然處之。


    想當年,皇命錦衣衛押送閑散至西山、石景山,以工代罰,意已明矣。


    銀錢豐厚,豈有不願之理?


    夜色深沉,那被誣為強賊之徒,已入刑部鐵牢。


    錦衣衛指揮同知許顯純,亦得信一封,言及強賊落網,需錦衣衛介入查補。


    閱信之餘,許顯純眉頭緊鎖,心中暗忖:董知府此舉,似有越俎代庖之嫌。


    然不悅歸不悅,探明真相方為上策。


    “案情可有眉目?”


    許顯純轉向剛歸的田爾耕問道。


    田爾耕精神抖擻,稟報稱所擒皆鄉間閑散之輩,而董信中所提滅門慘案,確有其事,卻因順天府衙門人力不足,轉交錦衣衛。


    前任駱指揮亦曾探查,未果。


    許顯純聞言,心生疑慮,莫非董應舉欲將此無頭案強加於無辜之人?


    田爾耕續言,獄中有人怯懦告發,聲稱知曉多起命案,皆由一人領導。


    人命關天,錦衣衛自當複審,遂將告發者帶回審問。


    許顯純點頭認可,並囑咐田爾耕嚴加保護,以防不測。


    滅門之案,非同小可,必上達天庭。大明律法嚴謹,死刑須經三複奏,由皇帝親批。


    錦衣衛則負查補之責,確保無漏網之魚。


    董應舉此舉,無異於將燙手山芋拋至刑部,更欲拉錦衣衛下水。


    許顯純猶豫不決,直至次日晨光熹微。


    而此時,皇帝朱由校已聞訊震怒,質問刑部往昔查案之疏漏。


    “刑部尚書之位懸而未決,案發至今,唯地方官府勉力追查,音訊全無,真乃‘泥牛入海’矣。”


    “無能之輩!”


    朱由校怒斥,隨即冷言道:“此事你勿需插手,靜觀錦衣衛與刑部動向便是。”


    言罷,他揮手示意魏忠賢退下。


    “奴婢遵旨。”


    魏忠賢躬身領命,身影漸遠。


    朱由校指尖輕敲桌麵,沉吟不語,靜待水落石出。


    董應舉正於順天府樹立威嚴,此時,東廠這把皇權之刃,行動則需慎之又慎,以免亂了分寸。


    錦衣衛雖為特務之衙,卻亦屬國家機器,行事有章可循,可調遣之權,眾衙門皆知。


    而東廠,乃皇權之鷹犬,專司監察,貿然介入,恐有違“明察秋毫”之旨,更礙其厘定衙門權責之大計。


    朱由校靜觀董應舉之動向,心中又生一計:“新政成效,何以量之?何不設立一中央統計局,以數據為鑒?”


    正當帝王籌謀之際,徐光啟於石景山靜候五日,忽聞董應舉將“閑散之徒”錯當“悍匪”押入刑部大牢之事。


    他安撫來報者,令其勿再多問,隨即陷入沉思。


    “此風已起,暗流湧動。”


    徐光啟目光深邃,順天新政,必觸動某些人之奶酪。


    昔日閑談,何以迅速傳遍朝野?顯見背後有風。


    然他深知,皇命難違,各衙門需各司其職,不得越雷池一步。


    轉念間,徐光啟回歸本職,審視起石景、西山二廠之賬目。三月間,鐵產百萬餘斤,煤產逾三百萬斤,換算之,鐵量龐大,煤亦豐饒。


    朝廷得其二十分之一,雖料免,工費仍需自理。


    算盤珠落,徐光啟眉頭緊鎖。此局由皇資皇商共築,內廷、工部、兵部合力,實為皇權與朝廷之共榮。


    然觀此賬目,雖礦課增收,卻似暗藏玄機,令人不得不深思。


    然而,當大批工匠被征召至兩廠,朝廷財政亦悄然承壓,猶如細流匯成江河,不可小覷。


    昔日大明,對工匠近乎“無為而治”,近乎白享其利,此等景象,實乃蒙元遺禍之深重。


    追溯往昔,唐宋之時,雖對手工業者略有輕視,卻也僅以“番匠”、“當行”之名錄冊管理,寬鬆以待。


    及至蒙元,征服者的鐵蹄下,工匠淪為匠戶,編入匠籍,分隸官府、軍隊乃至王府,束縛重重。


    官局人匠、軍匠之名,便是那時留下的烙印,世代承襲,婚姻亦受官府掣肘。


    朱元璋開國之初,此製沿襲未改,或曰漢唐舊製已忘,變革無據。


    試問朝野,誰能指點迷津?


    惜乎,朝堂之上,元儒遺風盛行,如“夏伯啟剁指案”之類,皆是明證,科學管理之念,實屬奢望。


    於是,大明承蒙元之弊,對工匠行業施以“一刀切”之策,悉數編入匠籍,隸屬官府,世代服役,或輪班或住坐,國家機器之輪因此緩緩轉動。


    然皇帝一旦廢匠籍於京中,朝廷便失去了無償勞力之源,兩廠加工,即便是工、兵兩部,亦需自掏腰包,此情此景,令人唏噓。


    徐光啟聞之,不禁搔首踟躕。此事之複雜,非一言可蔽。


    於民而言,匠籍之廢,無疑是善政;而於朝廷財政,開支激增,卻成難題。


    權衡再三,徐光啟終是決定麵陳聖上,共商對策。


    言罷,徐光啟放下賬本,命仆役收拾行裝,預備返京。


    趁此間隙,他漫步於石景廠內,目睹其新穎管理之道,心生讚歎。


    石景廠以分步驟生產為綱,一廠挖礦,二廠煉鐵,三廠加工,三者各司其職,又緊密相連,皆出自聖上之手筆。


    至於工錢之製,更是別出心裁。


    重體力勞動,按勞取酬,公平公正;工匠之薪,則輔以“工級”製度,級別不同,基礎薪資各異。


    更有績效工錢,依據勞動量發放,激勵人心。


    此策一出,石景廠上下,幹勁十足,生產效率倍增。


    望著往來工匠,徐光啟感慨萬分。


    皇帝之慷慨,不僅在於解除匠籍之束縛,更在於以實利回饋工匠之辛勞。


    如此舉措,實乃明智之舉,亦是國家昌盛之兆。


    這些人對皇帝的感激之情,已溢於言表,無以複加。


    驀地,徐光啟目睹一隊工匠,推著滿載鐵條的車輛,魚貫而入這座工廠之門,宛如鐵龍蜿蜒。


    他不由自主地駐足於一車之前,輕撫鐵條,仿佛觸摸著未來的脈絡。


    “諸位此舉,意欲何為?”


    他溫聲詢問,卻引來對方一陣愕然。


    那壯漢抬頭,隻見一布衣老者,目光如炬,凝視自己,烏紗微露,更添幾分威嚴。


    壯漢雖感詫異,仍恭敬答道:“吾等正欲鋪設鐵軌。”


    “鐵軌?此為何物?”


    徐光啟眉宇輕蹙,滿腹疑惑。


    “此乃陛下之奇思妙想,非凡之物。”


    正欲深究,郭真如幽靈般悄然而至,笑語盈盈:“徐大人,且隨我來,一睹為快。”


    言罷,以手相邀,姿態謙和。


    徐光啟心念一動,隨其而去,暗自思量:如此珍稀鐵料,化作鐵軌,豈非暴殄天物?


    穿越山林,跋涉良久,終至目的地。眼前景象,令徐光啟瞠目結舌。


    “瞧這,徐大人未曾得見吧?”郭真指著礦車,在鐵軌上悠然前行,滿臉自豪。


    此等成就,雖源自聖意,卻也是他心血之結晶,自然引以為傲。


    “有此鐵軌,石景廠礦石運輸,猶如神助。”


    “原來如此,鐵軌之用,竟在此!”


    徐光啟恍然大悟,點頭讚許。


    礦石運輸,昔日繁重,今朝借軌道之力,化繁為簡,循環往複,雖耗鐵巨量,卻效益顯著。


    “此皆陛下智慧之果,造價雖昂,卻極大提升了運輸效率,人力亦得解放。”


    郭真補充道,見徐光啟若有所思,又言:“目前,此軌車係統尚處試運行階段,僅限於石景山至煉鐵廠間。未來,西山亦將鋪設,以廣其利。”


    “增產增效,實乃幸事。”


    徐光啟點頭讚同,旋即話鋒一轉:“然則,如此貴重之鐵軌,置於戶外,豈無被盜之憂?”


    “盜?何人敢為?”


    郭真聞言,不禁哂笑:“鐵軌晝夜皆有重兵守護,且盜取者,將嚴懲不貸,發配西山,服役三年。”


    言畢,一片沉寂,徐光啟心中暗自讚歎,此等周全之策,實乃國家之福也。


    聞聽郭真之言,徐光啟額間悄然勾勒數道墨色紋路,宛如思緒之河泛起波瀾。


    莫非,此乃皇恩浩蕩中暗藏的懲戒之道?


    定矣,定是那龍椅之上的天子,以工代罰之趣已入佳境,樂此不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