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京次日,徐光啟神清氣爽,步入西苑,麵聖心切。
太監引路間,已見龍顏伴晨光,手執邸報,邊食邊覽,一派從容。
“臣徐光啟,叩請聖躬安泰。”
至禦案前,徐光啟躬身行禮,言辭恭敬。
“愛卿平身。”
朱由校輕揮袖袍,盡顯帝王氣度,免其繁禮。
隨即,皇帝將圈點之邸報遞予劉時敏,吩咐道:“此幾處,令宣政司修訂後刊行。”
“遵旨。”
劉時敏應聲接報,步履
《京報》之外,實為朝野耳目,通政司掌其印,皇帝終審方流傳。
徐光啟目送劉時敏,瞥見報中“稅”、“死”二字被圈,心頭微凜,暗思上期尚言稅賦嚴查,今則二字相連,寒意頓生。
“徐卿此番覲見,所為何事?”
朱由校放下餐具,拭唇而問,目光轉向徐光啟。
“陛下,臣為朝廷財政而來。”
徐光啟即刻呈上奏疏,由太監轉遞,並陳:“自匠籍廢除,兵部開支未明,工部已耗銀五萬兩,且工程浩大,後續恐更甚。”
朱由校翻閱奏章,輕歎:“愛卿可知,欲馬速而不飼草,難以為繼。”
徐光啟亦歎,言及工匠流失之困,皆因生計無著,轉投權貴之門。
“然則,國庫日絀,長此以往,恐難支撐。”
“當量入為出,不可因小失大。”
朱由校言罷,遞上一冊,乃其研習前朝典製之心得,囑徐光啟詳閱。
“此乃朕集前賢智慧,卿可細品。”
徐光啟接書,心中訝異,字裏行間,帝王之誌顯露無遺——“改製”二字,躍然紙上。
“陛下欲行改製?”徐光啟驚問。
“正是。”
朱由校神色淡然,“此事重大,速召度支司畢自嚴、戶部袁世振覲見。”
小黃門領命而去,徐光啟則靜坐一旁,細研皇帝所授,心中波瀾起伏。
“大司農、少府……”
徐光啟喃喃自語,思緒穿越千年,追溯至秦漢唐宋,那些掌管國家經濟命脈的官職,如今或將迎來變革之春。
大司農之權,掌國財之柄;少府之職,雖為皇家私庫,卻亦關乎國計民生。
徐光啟深知,此番改製,非同小可,靜候同僚到來。
秦漢少府,猶如微縮朝廷,危急時刻,足可暫代外廷之職,尤以秦末章邯之少府名震四方。
論及工部,則分唐明兩朝,各具千秋。
李唐工部,囊括山澤、屯田、工匠及諸司文房四寶之務,下設四部,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大明工部,則設四清吏司,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各司其職,猶如四梁八柱,穩固國基。
營繕司,專注於宮室官衙之營造修繕;虞衡司,掌官器之製造收發,度量衡之校準,乃至錢幣之鑄造;都水司,則估工程之費用,詔冊官書之製造皆在其責;屯田司,不僅修繕陵寢,更掌核銷費用,物料支領及部分稅收之權。
徐光啟,手捧皇帝親撰之要略,五閱而畢,終候得畢自嚴、袁世振二人蒞臨。
二人早已得皇帝召見之旨,靜默以待,與光啟共研皇上心血之作。
直至龍顏舒展,批閱告竣,議政之幕方才拉開。
朱由校端坐禦座,環視三臣,擲地有聲:“朕覽前朝遺製,複觀我大明戶、工兩部之責,唯覺紛亂無章,管理失序。國帑日絀,亟待整治。”
一語既出,會議主題昭然若揭。
三臣相視,皆以狐疑之色窺視龍顏,心中暗忖:半年光景,皇上脾性已摸透。凡事既出聖口,便難有轉圜。
然今日之議,恐非表麵所現。
果然,朱由校輕啜香茗,續道:“戶部與度支司既已分家,收支明晰,此等瑣事已告段落。
然徐卿赴石景廠,洞悉其盈利之道,必有所獲。”
徐光啟聞言,沉吟片刻,答曰:“臣深知其利。”
朱由校進而詢之:“獲利幾何?”
光啟喉結滾動,艱難道:“不計開鑿之初耗,盈利竟逾十倍。”
“十倍!”
畢、袁二人聞言,驚呼出聲。
采礦之苦,世人皆知,盈利之微,亦成共識。
而今聞此巨利,無異於晴天霹靂,震撼心扉。
“故朕今日所論,唯礦稅二字。”
朱由校一語中的,揭開會議之核心。
\"礦...礦稅之議再起。\"
聞皇帝輕啟朱唇,三人默契垂首,目光聚焦於禦筆所書之冊,那句\"征課山海池澤之稅\"躍然紙上,猶如驚雷炸響。
萬曆遺風未遠,此事緣何又起波瀾?
三人心中皆暗自嘀咕,漣漪四起。
朱由校輕置茶盞,眉宇間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無奈。
帝王之尊,亦難逃瑣事纏身,連杯中茶茗亦需精打細算。
\"朕但試水西山、石景之礦鐵,所獲之豐,已令人咋舌。\"
言畢,皇帝語氣一轉,沉聲道,\"廣袤河山,礦藏無數,其利堪比西山、石景,然礦主偷逃稅賦,此等行徑,朕豈能坐視?\"
\"故,礦稅之征,勢在必行,即便是皇家之礦,亦不例外。\"
\"陛下聖明。\"
畢自嚴適時進言,言辭懇切,\"昔日神廟年間,礦稅盡歸內庫,然宦官弄權,楊榮亂滇,高淮擾遼,國本動搖。此番重啟,務必慎之又慎。\"
朱由校聞言頷首,深以為然。
\"宮內操持,確有不便。昔時神廟征礦稅,亦有朝議,欲將此任交予朝廷。朕意已決,礦稅之利,內庫國帑,各半而分,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殿內靜謐片刻,三人目光交匯,暗自盤算。
神宗之礦稅,實則大戶之“保護費”,宦官橫行,以礦為名,行掠奪之實,民怨沸騰。
袁世振,戶部侍郎,掌大明財政之鑰,率先表態:\"臣附議,朝廷收礦稅,正當其時。\"
畢自嚴,度支司重臣,緊隨其後:\"臣亦以為然,國帑充盈,利國利民。\"
心中暗忖,收稅之事,自有他人擔綱,己則安然。
徐光啟,見同僚皆表讚同,亦不吝言辭:\"臣亦讚同。然,礦稅之征,應由工部抑或戶部主持?\"
言畢,目視袁世振,意味深長。
袁世振聞言,與徐光啟目光相接。
兩人靜默無言,卻心照不宣,一場權謀暗戰悄然醞釀——爭權奪利,盡在不言中。
朱由校端坐龍椅,目光如炬,穿梭於徐光啟與袁世振交織的眼神間,指尖輕叩桌麵,仿佛敲擊著無聲的戰鼓。
試想此景若置二次元,二人間早已電光火石,交鋒無形。
良久,朱由校終啟金口,一語定乾坤:“工部主籌,戶部掌稅。”
言簡意賅,卻如巨石投湖,激起層層漣漪。
“這……”三字輕吐,滿室皆寂,三人麵麵相覷,礦稅分治之策,看似明晰,實則暗藏玄機。
朱由校心中自有丘壑,低語道:“賬目錢財,需涇渭分明。”
此言一出,雖細若蚊蚋,卻字字入心,三人皆感其深意。
後世有學,名曰會計,財務出納,各司其職,猶如銅牆鐵壁,防貪拒腐。
然此時三人,對此一無所知,唯有滿腹疑惑。
“財務掌簿,出納掌金,二者分治,貪腐無門。”
朱由校一語道破天機,既釋其惑,又顯其智。
工部明察秋毫,統籌礦脈,清賬督稅;戶部則依賬行事,收稅四方,反督工部。如此一來,貪墨難遁,漏稅無存。
三人聞言,麵麵相覷,心中疑雲密布,此法似曾相識,莫非陛下又施妙手,重演度支司拆分之局?
畢自嚴與袁世振,雖私交甚篤,卻因賬目屢起爭執。
此番皇帝再施挑撥,莫非欲造戶部新“天啟”?
畢自嚴心思電轉,躬身奏道:“陛下聖明,然此法初行,尚需實踐檢驗。臣請於順天府試之,待成效顯著,再行推廣。”
“愛卿所言極是,謀國深遠。”
朱由校讚許有加,手指輕點畢自嚴,意味深長。
“畢、袁二卿,術算精通,賬目嫻熟,便由爾等總結此法,而後由戶部、工部聯手推行,如何?”
\"臣等謹遵聖諭,俯首而應。\"
皇帝一言既出,殿內三子迅即躬身,如鬆之挺立,瞬轉謙卑。
立於巍峨殿階之巔,目送三人背影漸行漸遠,朱由校眉宇間掠過一抹憂思,似雲霧繚繞於大明末年之際。
彼時,貪墨之風盛行,漂沒之弊日甚,究其根源,皆因大明財經之策,薄弱如紙,難抵風雨侵蝕,賬目混沌,遂成蠹蟲滋生之溫床。
今時今日,他誓要力挽狂瀾,修補此千瘡百孔之堤防,更欲雙劍合璧,策略與懲戒並行不悖。
\"陸文昭於度支司反腐之事,進展如何?\"
帝聲朗朗,穿透殿宇。
\"稟陛下,\" 劉時敏緊隨其後,眼珠輕轉,略加思量,\"度支司已立章程,旬報內閣,貪贓之徒,一律繩之以法,直送刑部。
\" 繼而細述,\"四月初元,畢自嚴大人稟報,三月之末擒獲貪腐三賊,皆已移交刑部嚴懲。\"
\"聞卿所言,朕憶起前事。\"
朱由校頷首,眼神深邃,似穿梭於記憶之海,\"確是度支司之名,上達天聽。\"
其身周,信息如繭,紛至遝來,又匆匆而去,難以久駐心田。
沉吟片刻,朱由校袍袖一揮,毅然轉身步入殿堂深處,其言隨風飄散,落入劉時敏耳中:\"召陸文昭覲見,朕有重任相托。\"
\"奴婢領旨。\"
劉時敏聞言,不禁頸項微縮,心中暗忖,陸文昭雖於度支司默默耕耘,朝堂之上幾無聲息,然其錦衣衛之身份,卻如利劍在鞘,鋒芒內斂,他劉大璫豈能忘懷?
時光荏苒,半年有餘,陸文昭與畢自嚴並肩作戰,雖不顯山露水,卻已深入貪腐之腹地,其誌可鑒,其行可表。
急召陸文昭覲見,聞其反貪佳績,朱由校沉吟片刻,感慨錦衣才俊之稀缺。
陸文昭於度支司行事,頗感掣肘,難展鴻圖。
“朕賜你二百精兵編製,廣招賢能之士。”
言罷,賜茶一杯,目光深邃地望向陸文昭。
“臣叩謝皇恩浩蕩!”
陸文昭心中激蕩,深知此乃翻身之機,往昔麾下庸碌之輩,終得替換。
暗自盤算,或可為師妹謀一席之地。
朱由校未察其私心,續言反貪之要略,揮手示意其退下。
目送其背影,指節輕敲案麵,沉吟反貪之道,須穩紮穩打,以求速效大治。
“明晨,將此《憲綱事類》親批之本,送往都察院。”
朱由校忽取一書,乃周應秋所獻,意有所指。
“遵旨。”
劉時敏接書,心中疑雲密布,皇恩突變,何解?
畢自言等三人離苑,標誌著廢而複立的礦稅風波再起。
朱由校巧施權術,將稅權移戶部,複予工部監督之權,意在挑動兩部之爭,實則深諳馭臣之術,防貪治腐。
徐光啟、畢自言、袁世振洞悉聖意,卻也不得不順應時勢,采取迂回之策,先謀而後動,以求平穩過渡。
至於朱由校,一切盡在掌握,東廠耳目遍布,民間輿情,盡在掌握之中。
礦稅新政,悄然布局,靜待時機成熟,雷霆一擊。
順天府轄下的幾座礦場,竟悄然迎來了幾位儒士應聘賬房之職,此中緣由,頗為蹊蹺。
然而,朱由校陛下對此,卻似有意無意,未加詳詢。
正值工部與戶部醞釀變革之際,都察院內,左都禦史張問達獨立於衙門之前,沐浴於晨曦微光之中,卻難掩心緒之沉重。
昔日西苑宮門外的那場“奏對風波”,令都察院人才凋零,昔日繁華,今朝寂寥,每每至此,張問達心中不禁泛起陣陣寒意。
“總憲大人。”
一聲輕喚,打斷了張問達的沉思。
原是手下人稟報:“司禮監差人送來《憲綱事類》一冊,據說陛下親自禦批。”
張問達初時恍惚,複又清醒,忙道:“速速呈上。”
接過書冊,他心中稍安,畢竟非是禍事臨頭。
步入班房,張問達細細翻閱起這本皇帝禦賜的《憲綱事類》。扉頁之上,“京察”二字赫然在目,且已被圈點,不禁令他脊背發涼。
京察,乃大明自我淨化之利器,旨在清肅官場,賞罰分明,每六年一舉,以守、政、才、年四標準衡之。
回想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東林黨人李三才因此遭貶,黨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而今,陛下突然賜書,莫非意在重啟京察?
張問達心念電轉,旋即搖頭自笑,皇帝睿智,斷不會輕啟戰端,尤其是在魏忠賢因“結黨”之由受罰之後。
他繼續翻閱書頁,心中充滿了對皇帝意圖的急切探求。
這冊《憲綱事類》,究竟隱藏著何種深意?
翻動間,張問達額上汗珠密布,宛如細雨連綿。
及至書頁盡頭,帝王手諭赫然入目: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則結黨營私。”
“卿,誠為君子楷模!”
這突如其來的讚譽,讓張問達脊背發涼,麵色瞬息萬變,青紅交織。
顧憲成名聯“風聲雨聲”,東林書院的印記,皇帝何以洞悉?
自詡君子之他,內心卻泛起漣漪——東林之暗流,他豈能不知?
“朋黨”二字,如影隨形,難解難分。
皇帝之讚,實則暗諷其結黨營私,令張問達心如刀絞。
書卷落地,啪嗒有聲,他癱坐椅中,目瞪口呆,致仕之意油然而生。
遞上《憲綱事類》,是帝王給予的顏麵,亦是自請歸隱的暗示。
若不識抬舉,恐將顏麵掃地。
天啟年間,東林之敗,始於葉向高之退,此乃曆史之鑒。掐斷核心,方能瓦解其勢。
天啟三年,東林鼎盛,然內部已現浮躁。趙南星搭台,葉向高批紅,正氣盈朝。
然,葉向高作為政壇老手,深知與帝寵之臣保持距離之道。
然其背後勢力貪婪無度,迫其對抗魏忠賢,以保皇權不旁落。
初時,葉向高避而不談彈劾,以魏忠賢規勸皇帝之實例,駁斥東林偏見,並暗示繆昌期勿觸龍鱗。
然繆昌期剛愎自用,反將此事告之楊漣,引發軒然大波。
葉向高頓時陷入信任危機,被斥為“邪黨”。
為平息風波,葉向高求助於李應升,豈料李應升又轉告楊漣,事態愈發不可收拾。
楊漣怒而欲公之於眾,幸得汪文言調停,方得平息。
葉向高終以內閣之名上書,勸皇帝寬待魏忠賢,然朝臣怨聲載道,終未得逞。
隨後,楊漣再度施展妙筆,對葉向高發起雷霆一擊——一紙奏章,細數魏忠賢二十四宗滔天大罪,其中尤為諷刺者,乃指魏賊目不識丁。
此舉激得魏忠賢勃然大怒,竟親臨內閣,與葉向高當麵對質,手指內閣重臣沈淮,傲然言道:“教我識字者,此人也,爾再言我不識一字試試!”
至此,魏忠賢與東林黨人徹底決裂,風雲變色。
緊接著,以東林領袖楊漣為核心的十三君子,逐一隕落,命運多舛。
於朱由校這位帝王而言,平息東林之亂猶如探囊取物,隻需擒賊先擒王,餘者自會如篩豆般逐一篩選,去蕪存菁,朝堂風波瞬間平息。
大明江山,唯皇權獨尊,黨爭之禍,皆成過往雲煙。
果不其然,朱由校料事如神,午時未至,張問達乞骸骨的奏章便穿越內閣,靜靜躺於龍案之上。
麵對韓爌“回拒”的票擬,朱由校嘴角微揚,冷峻一笑:“三請三辭,唯帝王登基方顯莊重,一介臣子,何敢妄言?”
言罷,朱筆一揮,否決票擬,禦筆親書一“準”字,盡顯帝王威嚴。
隨即,朱由校轉向劉時敏,淡然吩咐:“著六部舉薦新任左都禦史人選。”
劉時敏躬身領旨,即刻派遣宦官傳旨四方,心中暗忖:左都禦史之位,必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場好戲即將上演。
而在這宮廷權謀交織之際,京城至山海關的驛路上,驛卒策馬疾馳,身姿前傾,力求人馬合一,鈴聲陣陣,急促而有力,宛如戰鼓催征。
沿途驛站,聞鈴而動,接力傳遞,三百裏加急公文,如同空中接力,晝夜不息,直抵京師。
此等速度,堪稱當時世界之最,皆因朱元璋所創驛站製度之精妙,直至清末電報興起,方被取代。
明朝驛站,水馬驛、急遞鋪、遞運所各司其職,效率卓絕,遠勝元代之雜亂無章。
夕陽西下,驛卒背負旗幟,風馳電掣至安定門外,守門士卒見狀,高聲呼喊,城門為之大開。
\"驛使駕臨,門前眾人速速退避,以迎尊駕!\"
\"退!速速退讓!\"
自遼東烽火連天,驛使穿梭安定門如織,守門將士已練就從容之態,即刻以洪亮之聲,向門前熙熙攘攘之人厲聲宣告,宛若秋風掃落葉,不容遲疑:\"莫擋驛馬道,若有衝撞,概不負責!\"
太監引路間,已見龍顏伴晨光,手執邸報,邊食邊覽,一派從容。
“臣徐光啟,叩請聖躬安泰。”
至禦案前,徐光啟躬身行禮,言辭恭敬。
“愛卿平身。”
朱由校輕揮袖袍,盡顯帝王氣度,免其繁禮。
隨即,皇帝將圈點之邸報遞予劉時敏,吩咐道:“此幾處,令宣政司修訂後刊行。”
“遵旨。”
劉時敏應聲接報,步履
《京報》之外,實為朝野耳目,通政司掌其印,皇帝終審方流傳。
徐光啟目送劉時敏,瞥見報中“稅”、“死”二字被圈,心頭微凜,暗思上期尚言稅賦嚴查,今則二字相連,寒意頓生。
“徐卿此番覲見,所為何事?”
朱由校放下餐具,拭唇而問,目光轉向徐光啟。
“陛下,臣為朝廷財政而來。”
徐光啟即刻呈上奏疏,由太監轉遞,並陳:“自匠籍廢除,兵部開支未明,工部已耗銀五萬兩,且工程浩大,後續恐更甚。”
朱由校翻閱奏章,輕歎:“愛卿可知,欲馬速而不飼草,難以為繼。”
徐光啟亦歎,言及工匠流失之困,皆因生計無著,轉投權貴之門。
“然則,國庫日絀,長此以往,恐難支撐。”
“當量入為出,不可因小失大。”
朱由校言罷,遞上一冊,乃其研習前朝典製之心得,囑徐光啟詳閱。
“此乃朕集前賢智慧,卿可細品。”
徐光啟接書,心中訝異,字裏行間,帝王之誌顯露無遺——“改製”二字,躍然紙上。
“陛下欲行改製?”徐光啟驚問。
“正是。”
朱由校神色淡然,“此事重大,速召度支司畢自嚴、戶部袁世振覲見。”
小黃門領命而去,徐光啟則靜坐一旁,細研皇帝所授,心中波瀾起伏。
“大司農、少府……”
徐光啟喃喃自語,思緒穿越千年,追溯至秦漢唐宋,那些掌管國家經濟命脈的官職,如今或將迎來變革之春。
大司農之權,掌國財之柄;少府之職,雖為皇家私庫,卻亦關乎國計民生。
徐光啟深知,此番改製,非同小可,靜候同僚到來。
秦漢少府,猶如微縮朝廷,危急時刻,足可暫代外廷之職,尤以秦末章邯之少府名震四方。
論及工部,則分唐明兩朝,各具千秋。
李唐工部,囊括山澤、屯田、工匠及諸司文房四寶之務,下設四部,各司其職,井然有序。
大明工部,則設四清吏司,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各司其職,猶如四梁八柱,穩固國基。
營繕司,專注於宮室官衙之營造修繕;虞衡司,掌官器之製造收發,度量衡之校準,乃至錢幣之鑄造;都水司,則估工程之費用,詔冊官書之製造皆在其責;屯田司,不僅修繕陵寢,更掌核銷費用,物料支領及部分稅收之權。
徐光啟,手捧皇帝親撰之要略,五閱而畢,終候得畢自嚴、袁世振二人蒞臨。
二人早已得皇帝召見之旨,靜默以待,與光啟共研皇上心血之作。
直至龍顏舒展,批閱告竣,議政之幕方才拉開。
朱由校端坐禦座,環視三臣,擲地有聲:“朕覽前朝遺製,複觀我大明戶、工兩部之責,唯覺紛亂無章,管理失序。國帑日絀,亟待整治。”
一語既出,會議主題昭然若揭。
三臣相視,皆以狐疑之色窺視龍顏,心中暗忖:半年光景,皇上脾性已摸透。凡事既出聖口,便難有轉圜。
然今日之議,恐非表麵所現。
果然,朱由校輕啜香茗,續道:“戶部與度支司既已分家,收支明晰,此等瑣事已告段落。
然徐卿赴石景廠,洞悉其盈利之道,必有所獲。”
徐光啟聞言,沉吟片刻,答曰:“臣深知其利。”
朱由校進而詢之:“獲利幾何?”
光啟喉結滾動,艱難道:“不計開鑿之初耗,盈利竟逾十倍。”
“十倍!”
畢、袁二人聞言,驚呼出聲。
采礦之苦,世人皆知,盈利之微,亦成共識。
而今聞此巨利,無異於晴天霹靂,震撼心扉。
“故朕今日所論,唯礦稅二字。”
朱由校一語中的,揭開會議之核心。
\"礦...礦稅之議再起。\"
聞皇帝輕啟朱唇,三人默契垂首,目光聚焦於禦筆所書之冊,那句\"征課山海池澤之稅\"躍然紙上,猶如驚雷炸響。
萬曆遺風未遠,此事緣何又起波瀾?
三人心中皆暗自嘀咕,漣漪四起。
朱由校輕置茶盞,眉宇間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無奈。
帝王之尊,亦難逃瑣事纏身,連杯中茶茗亦需精打細算。
\"朕但試水西山、石景之礦鐵,所獲之豐,已令人咋舌。\"
言畢,皇帝語氣一轉,沉聲道,\"廣袤河山,礦藏無數,其利堪比西山、石景,然礦主偷逃稅賦,此等行徑,朕豈能坐視?\"
\"故,礦稅之征,勢在必行,即便是皇家之礦,亦不例外。\"
\"陛下聖明。\"
畢自嚴適時進言,言辭懇切,\"昔日神廟年間,礦稅盡歸內庫,然宦官弄權,楊榮亂滇,高淮擾遼,國本動搖。此番重啟,務必慎之又慎。\"
朱由校聞言頷首,深以為然。
\"宮內操持,確有不便。昔時神廟征礦稅,亦有朝議,欲將此任交予朝廷。朕意已決,礦稅之利,內庫國帑,各半而分,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殿內靜謐片刻,三人目光交匯,暗自盤算。
神宗之礦稅,實則大戶之“保護費”,宦官橫行,以礦為名,行掠奪之實,民怨沸騰。
袁世振,戶部侍郎,掌大明財政之鑰,率先表態:\"臣附議,朝廷收礦稅,正當其時。\"
畢自嚴,度支司重臣,緊隨其後:\"臣亦以為然,國帑充盈,利國利民。\"
心中暗忖,收稅之事,自有他人擔綱,己則安然。
徐光啟,見同僚皆表讚同,亦不吝言辭:\"臣亦讚同。然,礦稅之征,應由工部抑或戶部主持?\"
言畢,目視袁世振,意味深長。
袁世振聞言,與徐光啟目光相接。
兩人靜默無言,卻心照不宣,一場權謀暗戰悄然醞釀——爭權奪利,盡在不言中。
朱由校端坐龍椅,目光如炬,穿梭於徐光啟與袁世振交織的眼神間,指尖輕叩桌麵,仿佛敲擊著無聲的戰鼓。
試想此景若置二次元,二人間早已電光火石,交鋒無形。
良久,朱由校終啟金口,一語定乾坤:“工部主籌,戶部掌稅。”
言簡意賅,卻如巨石投湖,激起層層漣漪。
“這……”三字輕吐,滿室皆寂,三人麵麵相覷,礦稅分治之策,看似明晰,實則暗藏玄機。
朱由校心中自有丘壑,低語道:“賬目錢財,需涇渭分明。”
此言一出,雖細若蚊蚋,卻字字入心,三人皆感其深意。
後世有學,名曰會計,財務出納,各司其職,猶如銅牆鐵壁,防貪拒腐。
然此時三人,對此一無所知,唯有滿腹疑惑。
“財務掌簿,出納掌金,二者分治,貪腐無門。”
朱由校一語道破天機,既釋其惑,又顯其智。
工部明察秋毫,統籌礦脈,清賬督稅;戶部則依賬行事,收稅四方,反督工部。如此一來,貪墨難遁,漏稅無存。
三人聞言,麵麵相覷,心中疑雲密布,此法似曾相識,莫非陛下又施妙手,重演度支司拆分之局?
畢自嚴與袁世振,雖私交甚篤,卻因賬目屢起爭執。
此番皇帝再施挑撥,莫非欲造戶部新“天啟”?
畢自嚴心思電轉,躬身奏道:“陛下聖明,然此法初行,尚需實踐檢驗。臣請於順天府試之,待成效顯著,再行推廣。”
“愛卿所言極是,謀國深遠。”
朱由校讚許有加,手指輕點畢自嚴,意味深長。
“畢、袁二卿,術算精通,賬目嫻熟,便由爾等總結此法,而後由戶部、工部聯手推行,如何?”
\"臣等謹遵聖諭,俯首而應。\"
皇帝一言既出,殿內三子迅即躬身,如鬆之挺立,瞬轉謙卑。
立於巍峨殿階之巔,目送三人背影漸行漸遠,朱由校眉宇間掠過一抹憂思,似雲霧繚繞於大明末年之際。
彼時,貪墨之風盛行,漂沒之弊日甚,究其根源,皆因大明財經之策,薄弱如紙,難抵風雨侵蝕,賬目混沌,遂成蠹蟲滋生之溫床。
今時今日,他誓要力挽狂瀾,修補此千瘡百孔之堤防,更欲雙劍合璧,策略與懲戒並行不悖。
\"陸文昭於度支司反腐之事,進展如何?\"
帝聲朗朗,穿透殿宇。
\"稟陛下,\" 劉時敏緊隨其後,眼珠輕轉,略加思量,\"度支司已立章程,旬報內閣,貪贓之徒,一律繩之以法,直送刑部。
\" 繼而細述,\"四月初元,畢自嚴大人稟報,三月之末擒獲貪腐三賊,皆已移交刑部嚴懲。\"
\"聞卿所言,朕憶起前事。\"
朱由校頷首,眼神深邃,似穿梭於記憶之海,\"確是度支司之名,上達天聽。\"
其身周,信息如繭,紛至遝來,又匆匆而去,難以久駐心田。
沉吟片刻,朱由校袍袖一揮,毅然轉身步入殿堂深處,其言隨風飄散,落入劉時敏耳中:\"召陸文昭覲見,朕有重任相托。\"
\"奴婢領旨。\"
劉時敏聞言,不禁頸項微縮,心中暗忖,陸文昭雖於度支司默默耕耘,朝堂之上幾無聲息,然其錦衣衛之身份,卻如利劍在鞘,鋒芒內斂,他劉大璫豈能忘懷?
時光荏苒,半年有餘,陸文昭與畢自嚴並肩作戰,雖不顯山露水,卻已深入貪腐之腹地,其誌可鑒,其行可表。
急召陸文昭覲見,聞其反貪佳績,朱由校沉吟片刻,感慨錦衣才俊之稀缺。
陸文昭於度支司行事,頗感掣肘,難展鴻圖。
“朕賜你二百精兵編製,廣招賢能之士。”
言罷,賜茶一杯,目光深邃地望向陸文昭。
“臣叩謝皇恩浩蕩!”
陸文昭心中激蕩,深知此乃翻身之機,往昔麾下庸碌之輩,終得替換。
暗自盤算,或可為師妹謀一席之地。
朱由校未察其私心,續言反貪之要略,揮手示意其退下。
目送其背影,指節輕敲案麵,沉吟反貪之道,須穩紮穩打,以求速效大治。
“明晨,將此《憲綱事類》親批之本,送往都察院。”
朱由校忽取一書,乃周應秋所獻,意有所指。
“遵旨。”
劉時敏接書,心中疑雲密布,皇恩突變,何解?
畢自言等三人離苑,標誌著廢而複立的礦稅風波再起。
朱由校巧施權術,將稅權移戶部,複予工部監督之權,意在挑動兩部之爭,實則深諳馭臣之術,防貪治腐。
徐光啟、畢自言、袁世振洞悉聖意,卻也不得不順應時勢,采取迂回之策,先謀而後動,以求平穩過渡。
至於朱由校,一切盡在掌握,東廠耳目遍布,民間輿情,盡在掌握之中。
礦稅新政,悄然布局,靜待時機成熟,雷霆一擊。
順天府轄下的幾座礦場,竟悄然迎來了幾位儒士應聘賬房之職,此中緣由,頗為蹊蹺。
然而,朱由校陛下對此,卻似有意無意,未加詳詢。
正值工部與戶部醞釀變革之際,都察院內,左都禦史張問達獨立於衙門之前,沐浴於晨曦微光之中,卻難掩心緒之沉重。
昔日西苑宮門外的那場“奏對風波”,令都察院人才凋零,昔日繁華,今朝寂寥,每每至此,張問達心中不禁泛起陣陣寒意。
“總憲大人。”
一聲輕喚,打斷了張問達的沉思。
原是手下人稟報:“司禮監差人送來《憲綱事類》一冊,據說陛下親自禦批。”
張問達初時恍惚,複又清醒,忙道:“速速呈上。”
接過書冊,他心中稍安,畢竟非是禍事臨頭。
步入班房,張問達細細翻閱起這本皇帝禦賜的《憲綱事類》。扉頁之上,“京察”二字赫然在目,且已被圈點,不禁令他脊背發涼。
京察,乃大明自我淨化之利器,旨在清肅官場,賞罰分明,每六年一舉,以守、政、才、年四標準衡之。
回想萬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東林黨人李三才因此遭貶,黨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而今,陛下突然賜書,莫非意在重啟京察?
張問達心念電轉,旋即搖頭自笑,皇帝睿智,斷不會輕啟戰端,尤其是在魏忠賢因“結黨”之由受罰之後。
他繼續翻閱書頁,心中充滿了對皇帝意圖的急切探求。
這冊《憲綱事類》,究竟隱藏著何種深意?
翻動間,張問達額上汗珠密布,宛如細雨連綿。
及至書頁盡頭,帝王手諭赫然入目: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則結黨營私。”
“卿,誠為君子楷模!”
這突如其來的讚譽,讓張問達脊背發涼,麵色瞬息萬變,青紅交織。
顧憲成名聯“風聲雨聲”,東林書院的印記,皇帝何以洞悉?
自詡君子之他,內心卻泛起漣漪——東林之暗流,他豈能不知?
“朋黨”二字,如影隨形,難解難分。
皇帝之讚,實則暗諷其結黨營私,令張問達心如刀絞。
書卷落地,啪嗒有聲,他癱坐椅中,目瞪口呆,致仕之意油然而生。
遞上《憲綱事類》,是帝王給予的顏麵,亦是自請歸隱的暗示。
若不識抬舉,恐將顏麵掃地。
天啟年間,東林之敗,始於葉向高之退,此乃曆史之鑒。掐斷核心,方能瓦解其勢。
天啟三年,東林鼎盛,然內部已現浮躁。趙南星搭台,葉向高批紅,正氣盈朝。
然,葉向高作為政壇老手,深知與帝寵之臣保持距離之道。
然其背後勢力貪婪無度,迫其對抗魏忠賢,以保皇權不旁落。
初時,葉向高避而不談彈劾,以魏忠賢規勸皇帝之實例,駁斥東林偏見,並暗示繆昌期勿觸龍鱗。
然繆昌期剛愎自用,反將此事告之楊漣,引發軒然大波。
葉向高頓時陷入信任危機,被斥為“邪黨”。
為平息風波,葉向高求助於李應升,豈料李應升又轉告楊漣,事態愈發不可收拾。
楊漣怒而欲公之於眾,幸得汪文言調停,方得平息。
葉向高終以內閣之名上書,勸皇帝寬待魏忠賢,然朝臣怨聲載道,終未得逞。
隨後,楊漣再度施展妙筆,對葉向高發起雷霆一擊——一紙奏章,細數魏忠賢二十四宗滔天大罪,其中尤為諷刺者,乃指魏賊目不識丁。
此舉激得魏忠賢勃然大怒,竟親臨內閣,與葉向高當麵對質,手指內閣重臣沈淮,傲然言道:“教我識字者,此人也,爾再言我不識一字試試!”
至此,魏忠賢與東林黨人徹底決裂,風雲變色。
緊接著,以東林領袖楊漣為核心的十三君子,逐一隕落,命運多舛。
於朱由校這位帝王而言,平息東林之亂猶如探囊取物,隻需擒賊先擒王,餘者自會如篩豆般逐一篩選,去蕪存菁,朝堂風波瞬間平息。
大明江山,唯皇權獨尊,黨爭之禍,皆成過往雲煙。
果不其然,朱由校料事如神,午時未至,張問達乞骸骨的奏章便穿越內閣,靜靜躺於龍案之上。
麵對韓爌“回拒”的票擬,朱由校嘴角微揚,冷峻一笑:“三請三辭,唯帝王登基方顯莊重,一介臣子,何敢妄言?”
言罷,朱筆一揮,否決票擬,禦筆親書一“準”字,盡顯帝王威嚴。
隨即,朱由校轉向劉時敏,淡然吩咐:“著六部舉薦新任左都禦史人選。”
劉時敏躬身領旨,即刻派遣宦官傳旨四方,心中暗忖:左都禦史之位,必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場好戲即將上演。
而在這宮廷權謀交織之際,京城至山海關的驛路上,驛卒策馬疾馳,身姿前傾,力求人馬合一,鈴聲陣陣,急促而有力,宛如戰鼓催征。
沿途驛站,聞鈴而動,接力傳遞,三百裏加急公文,如同空中接力,晝夜不息,直抵京師。
此等速度,堪稱當時世界之最,皆因朱元璋所創驛站製度之精妙,直至清末電報興起,方被取代。
明朝驛站,水馬驛、急遞鋪、遞運所各司其職,效率卓絕,遠勝元代之雜亂無章。
夕陽西下,驛卒背負旗幟,風馳電掣至安定門外,守門士卒見狀,高聲呼喊,城門為之大開。
\"驛使駕臨,門前眾人速速退避,以迎尊駕!\"
\"退!速速退讓!\"
自遼東烽火連天,驛使穿梭安定門如織,守門將士已練就從容之態,即刻以洪亮之聲,向門前熙熙攘攘之人厲聲宣告,宛若秋風掃落葉,不容遲疑:\"莫擋驛馬道,若有衝撞,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