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悖逆常道!\"


    黃尊素瞪大雙眸,凝視韓爌,語氣鏗鏘。


    \"莫論斬刑是否符合大明律例之精義,單憑他未經複核,擅自斬決陳鵬,便已觸犯律條森嚴。須知,死刑必經刑部、大理寺、內閣三堂會審,此中疏漏,足可成其罪證。\"


    \"然執行者乃錦衣衛,身負皇恩浩蕩,特權加身。\"韓爌聞言,不由分說。


    \"若以此為由發難,恐將自陷許顯純之彀中,得不償失。\"


    黃尊素一針見血。


    \"緣何你欲與錦衣衛硬碰硬?\"


    他反問道,目光如炬。


    \"吾等之誌,非在於此小隙之爭,而在阻撓陛下於順天府所施行的與民爭利之新政。


    此政若行,你我之財貨田畝,皆將受損,此中利害,你我心知肚明。\"黃尊素語帶譏鋒。


    \"當下之策,應在新政推行之際,伺機而動,令其名譽掃地。\"


    \"我們隻需指責鄧士亮行事有違常理,切勿將戰火引至錦衣衛,以免引火燒身。\"


    言罷,黃尊素心中暗自懊悔,當初東林之舉,竟讓韓爌入閣,實非明智。


    然時不我待,他迅速調整思緒,對韓爌密授機宜:\"再遣人手,故技重施,多管齊下。\"


    \"若又遇陳鵬之禍,被判極刑,又如何?\"韓爌憂慮。


    \"八品微末,猶如江中魚鱉,何足掛齒?此等庸才,因自身疏忽而遭國法嚴懲,怨天尤人,實屬無稽。\"


    黃尊素揮手打斷,言辭決絕。


    \"為大局計,犧牲些許小吏,若能換得新政受阻,實乃值得。\"


    韓爌聞言,心中一寒,黃尊素之狠辣,可見一斑。


    \"便依你所言行事。另,還有那畢自言。\"


    黃尊素話鋒一轉。


    \"內閣輔臣之位,乃我清流世襲之地,今彼一介算師,竟竊居高位,實乃破壞大明二百五十年之成規,必除之而後快。\"


    \"如何除之?\"


    韓爌雖心有讚同,卻不敢輕言,恐授人以柄。


    \"我等門生故吏,加之齊楚浙宣昆等地士人,皆應群起而攻之,上疏彈劾,言其非由廷推,難服眾望。\"


    黃尊素冷眼旁觀韓爌之虛偽,心中暗歎此人不可盡信。


    他起身近前,躬身行禮:


    \"輔臣大人,葉向高已修史,張問達告老,我東林於朝堂之上,唯您一人可倚為梁柱。若您遲疑不決,則東林之勢,必將日薄西山。屆時,我等雖有淩雲之誌,亦將無處施展矣。\"


    “明了。”


    黃尊素之言落,韓爌輕歎,滿腹無奈溢於言表。


    此非黃尊素之私語,實為東林幕後之聲,直擊韓爌心扉。


    昔日光宗之時,他借東林之勢扶搖直上,今朝則需以實績證其價值,否則,東林之風,或將席卷而去,令他“騎虎難下”。


    立於府門,目送黃尊素背負行囊漸行漸遠,韓爌心緒難平。


    大明朝堂,黨派林立,幾成定勢。


    內閣重臣,多為詞章之士,鮮有親民之曆,故決策之時,多倚重他方英才。


    此等英才,為權勢所誘,競相攀附,終成大派,朝堂之上,話語之爭,愈演愈烈。


    然新皇登基,精明強幹,對內閣輔臣,未嚐稍假辭色,韓爌之位,形同虛設,憋屈難言。


    較之張居正權傾朝野,他自愧弗如;即便萬安、劉珝、劉吉之輩,尚能時見天顏,而他,已月餘未得皇帝一顧。畢自言入閣之後,其權恐將僅限於草擬詔書矣。


    正當韓爌暗自神傷之際,官應震府邸內,卻有一番對話。


    太常寺卿吳亮嗣尋至,官應震已致仕在家,麵對舊友,他苦笑搖頭:“吳兄,我已遠離朝堂,此等紛擾,請勿再擾我心。”


    言及陳鵬一案,他更是直言不諱:“此人自尋死路,天子眼皮底下玩火,死不足惜。”


    吳亮嗣深知官應震心意已決,卻不忍楚黨勢微,力勸道:“天子英明,誌在複興大明,官兄何不借此良機,一展胸中抱負,承繼張江陵之遺誌,共謀國是?”


    楚黨之誌,在於效仿張居正,推行變法,雖路途多舛,亦在所不辭。


    官應震聞言沉默,良久方歎:“江陵相公曾言,‘吾非相,乃攝也’,今日方悟其深意。


    昔日變法之所以成,皆因天子年幼,且得馮保之助,方能竊柄。


    今上英明神武,張江陵複生,亦難施其誌。”


    吳亮嗣點頭讚同,又言:“皇帝有主見,非我輩所能左右。然為臣者,當以忠君報國為己任。我雖年邁,銳氣未減,誓將舍身助陛下新政,畢自嚴首輔才幹出眾,又為陛下講筵官,我輩自當鼎力支持。”


    此言一出,官應震猛然抬頭,凝視吳亮嗣:“你意欲何為?”


    吳亮嗣站起身,整衣肅容:“我平生以言事為職,劾奸為己任,此番新政,必留我名於青史。”


    言罷,毅然決然,投身於新政洪流之中。


    正午時分,西苑之內,皇上的禦書房靜謐而莊嚴。


    “累積幾何?”


    朱由校擱筆輕歎,目光轉向身畔的劉時敏,悠然發問。


    “稟陛下,已過百三十餘章。”


    劉時敏應聲抬頭,目光掠過案頭堆疊的奏疏,輕聲細語。


    “皆是針砭董應舉與鄧士亮二人,言其當街行凶,有辱朝綱。”


    案幾之前,司禮監所呈奏章琳琅滿目,皆因劉時敏近身侍奉,故而批紅之事,先由秉筆太監略作勾畫,再由其整理,以備皇上垂詢。


    “區區三十餘道,閑情逸致乎?”


    朱由校輕搖首,言辭間略帶戲謔。


    “各安其位,恪盡職守。”


    言罷,他揮毫潑墨,四字躍然紙上,遞與劉時敏,“皆以此批之。”


    “遵命。”


    劉時敏躬身接旨,旋即返回案前,勤勉謄寫,對此類聯名上疏,皇上此舉已非首次,他自是熟稔於心。


    大明朝堂,不乏懷揣政治宏願之士,然其奏章入司禮監,往往遭遇此等“簡約”批示,成為常態。


    劉時敏雖忙於處理“冗雜”之章,目光卻不自覺地遊離至皇上案頭的另一疊奏章——那是針對畢自言的彈劾。


    朱由校則全神貫注於董應舉的新政匯報,心中暗自思量。


    得國子監學子之助,順天府田畝清查進展神速,半月間已厘清數十萬畝,造冊在案。然貪腐之風,卻如影隨形,愈演愈烈。


    “此輩皆當嚴懲不貸!”


    覽及貪官汙吏之劣跡,朱由校不禁暗自憤慨,恍若穿越時空,共鳴於雍正晚年之怒:“人心不足蛇吞象!”


    他深知,自己已依大明舊製,三倍俸祿以實銀發放,尤其是順天府官員,所得皆是真金白銀,於市麵流通,一枚銀幣價值非凡。


    即便如此,仍有人鋌而走險,貪贓枉法,手段層出不窮。


    更有甚者,勾結清丈科,侵占民田;指鹿為馬,將荒山偽作良田,濫發地契;乃至國子監監生,亦敢篡改度量器具,公然舞弊。


    此情此景,令人發指,朱由校不禁感慨萬千。


    針對朝廷頒布的製式弓尺,竟又衍生出大弓小弓之奇技,實為測量之雙簧。


    豪門巨室,以大弓輕描淡寫,田畝數目悄然縮水,地契賬本皆備,稅負悄然減負,猶如狡兔三窟,避重就輕。


    而小民百姓,則遭小弓嚴苛審視,田畝尺寸契雖顯豐饒,實則稅負壓肩,苦不堪言,真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隊伍之中,魚龍混雜,實乃時局之憾。”


    朱由校,這位後世評說的君主,目睹此景,不禁感慨:“爾等謀略,真乃玩味無窮。”


    彼時,無遙感之術以窺天地,田畝丈量,貓膩叢生,猶如霧裏看花,難辨真偽。


    “此等生員,似有惰怠之嫌。”


    董應舉奏章中一語道破,清丈之業恐再延期。


    朱由校沉吟:“武略之才,或可一試?”


    念頭一閃即逝,深知軍官搖籃,當以培育將才為要,勿添紛擾。


    輕敲奏本,朱由校心念電轉:“欲治貪腐,非嚴刑峻法可獨力承擔。昔日洪武剝皮實草,手段盡出,貪墨之風猶盛,猶如野火難熄。”


    隨即,他心中湧起一計:“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官家自尋良策,或可引蛇出洞,再尋忠奸。”


    “此段文字,速錄交予通政司,令京中各衙門深思,如何在新政推行中,杜絕苛民之弊,共謀良策。”


    朱由校吩咐道,言辭間透露出對人才甄選的微妙考量。


    “遵旨。”


    太監領命而去,劉時敏搖頭苦笑,深知此旨意在“釣魚”,而能否釣得真金白銀,尚待觀瞻。


    屏風兩側,人名漸增,每一筆皆是皇帝對群臣的評判與期待。


    劉時敏雖不明全盤布局,卻感皇帝之意,深遠且細密。


    \"妙哉!\"


    喝彩如潮,自大明中軍都督府蕩漾開去,穿透六部衙門的寧靜。


    \"豈能讓喧囂之聲絆足城內?日複一日,頗擾清夢。\"


    兵部尚書黃克瓚眉宇輕蹙,對下屬之言以簡短之語斥之:\"速速歸位,莫再贅言。\"


    轉而,他目光投向另一旁,探尋道:\"對岸何以喧囂至此?\"


    答曰:\"武略院半年一度的盛事將至,眾士子正緊鑼密鼓演練中,此事早已傳遍朝野。\"


    黃克瓚聞言,頷首沉吟,思緒萬千。


    自楊鎬遠赴定遼,武略院之重任便落於悍將陳寅肩上,其履曆輝煌,令黃克瓚心生信賴。


    \"吾亦欲親臨觀摩。\"


    黃克瓚決定前往,對武略院之教學法門早有耳聞,不外乎戚繼光之《紀效兵書》等經典。


    今日,他更欲親眼見證其教化成果。


    步入武略院,即聞\"十矢九中,堪稱絕妙!\"


    之聲,黃克瓚心中暗讚,自忖非無因之果,能躋身兵部尚書之列,非唯皇恩浩蕩,更賴自身之文武兼修。


    騎射之術,於他而言,不過小試牛刀,六藝皆通,儒將風範盡顯。


    \"黃尚書蒞臨,有失遠迎。\"


    陳寅見黃克瓚至,並無訝色,反顯親切,二人交情頗深,黃尚書常訪,意在尋覓英才。


    \"陳老將軍言重了,邊關不寧,吾身為兵部之首,自當關切軍務,此番探訪,實為心安。\"


    黃克瓚笑語相迎,又不失官場分寸。


    隨即,他低聲詢問:\"適才聞有壯士十矢九中,確有其事乎?\"


    陳寅頷首,眼中閃過一抹笑意:\"確有此事,且知黃尚書亦擅射藝,何不借此良機,指點一二?\"


    \"罷了罷了,我這微薄技藝,充其量隻夠拉開一石軟弓,何必自取其辱,獻醜於人前?\"


    黃克瓚聞言,笑而頷首,擺手間盡顯豁達。


    現場琳琅滿目,長弓短箭,應有盡有,然眾人手中,多為一石軟弓,唯寥寥數人,執硬弓而立,彰顯不凡。


    憶及大明武學巨匠茅元儀於《武備誌》與《石民四十集》中所述,邊軍四寶:軟弓、長箭、快馬、輕刀,曆曆在目。


    大明弓製,精妙分級,一石軟弓、一石硬弓、二石強弓,各有千秋。


    測弓之法,古樸而科學,掛弓於壁,以重物試弦,滿弓之際,重量即弓力之證。


    一石軟弓,又稱開元弓,騎兵衛所之標配,雖名含“軟”字,實則相較京營重弓,亦屬勁弩。


    較之後世,大明戰弓之柔中帶剛,即便是最軟者,其拉力亦超今人之反曲弓極限。


    至於二石強弓,多為錦衣衛之飾物,實戰之餘,更添威嚴。


    然當今世態,京中能挽二石弓者,實屬鳳毛麟角,未知幾何。


    黃克瓚與陳寅並肩而立,目睹一魁梧生員,手執二石強弓,八十步外箭矢如飛,每發必中,引來陣陣喝彩。


    \"此子非凡,何方神聖?\"


    黃克瓚心中暗自讚歎,詢於陳寅。


    陳寅斜睨一眼,輕聲道:\"黃尚書莫急,此人盧象升,鷹揚衛之驕子,應天府才俊,已入陛下法眼。\"


    繼而補充道:\"鷹揚五傑,唯此一人脫穎而出,餘者皆因體質所限,黯然退場。\"


    黃克瓚聽後,非但不惱,反生惜才之心。


    武略院雖由楊鎬倡辦,實則天子之意也。尖子生自然先由聖上挑選,黃克瓚心知肚明。


    \"聞此地匯聚四方衛所英才,不知可有後勤精英,願為老夫引薦?\"


    黃克瓚目光轉向一側,言辭中流露出對後勤人才的渴求。


    陳寅捋須沉吟:\"人才自是有的,但武略院生員前程,皆由陛下定奪,在下豈敢擅專。\"


    黃克瓚聞言,淡然一笑,點頭以示理解。


    此事,終需麵聖陳情,畢竟,此乃天子門生,非他所能輕易摘取之果。


    正當黃克瓚沉思對策之際,捷報傳來:\"盧象升,十矢十中,甲等佳績!\"


    箭術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妙哉!\"


    黃克瓚脫口而出,讚不絕口。


    轉瞬之間,又一位壯士步入場中,於數弓之中慧眼識珠,擇一石硬弓,輕試弦音,隨即穩健邁向箭靶。


    但見他凝神聚氣,立如鬆,箭似流星,左手穩弓,右手如滿月拉弦,待弓滿如月,一瞬鬆弦,箭矢帶著凜冽寒芒,劃破長空,直擊靶心。


    \"砰!\"


    一聲轟鳴,箭矢正中紅心,引來眾人喝彩。


    \"此壯士何人?\"


    陳寅沉吟片刻,揭曉謎底:\"乃吳襄也,虎驤衛中郎將祖大壽之妻兄,武舉出身,原欲明年再戰武科,卻隨祖將軍入京,得薦入武略院。\"


    \"哦?\"


    黃克瓚聞言,眸光閃爍,深知大明軍製,家族傳承屢見不鮮。


    念及祖大壽之父祖承訓,曾為副總兵,威震萬曆援朝,不禁對吳襄刮目相看,心中暗記其名。


    果然,吳襄不負眾望,十矢連發,矢矢中的,與先前之盧象升平分秋色。


    \"真乃人才也!\"


    黃克瓚心中暗喜,思量著:\"若能將其調入兵部,或可解五城兵馬司京城治安之困。\"


    目光追隨著被眾人簇擁的吳襄,他輕撫下頜,若有所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