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庭審,聚焦於順天府新政之清丈田畝風波。


    京南望族張成才,素以仁厚著稱,家門不幸,育有逆子張都升,性情乖張。


    新政推行之際,張家為保私產,竟瞞報千畝良田,企圖逃稅。


    不料,東窗事發,舉報信至,官府未施重罰,僅令補繳稅款,以儆效尤。


    然張都升恃才傲物,言語間觸怒清丈科副主事陳鵬,遭其暗算。


    陳鵬以白銀成色為由,拒收罰金,致使張家錯失時限,千畝良田,含三四百畝沃野,盡歸官府,張家之痛,猶如斷骨之痛。


    怒不可遏之下,張家聘請訟師,一紙訴狀,將陳鵬告上刑名司,此案遂成新政首例民告官之典範。


    庭審畢,鄧士亮、董應舉二公秉公而斷,驚堂木響,正義昭彰。鄧公一錘定音,張家地契失而複得,百姓歡呼,讚曰“青天再現”。


    此案一出,京城嘩然,董、鄧之名,風靡月餘。


    午時將近,鄧士亮雷霆手段,嚴懲貪腐,貪官汙吏二十三人伏法,富戶九人流放,廟宇僧道亦難逃法網,流放遼東。


    馬東、馬玉兄弟,目睹全程,心驚膽戰。歸家見父馬良,急詢張家結局。


    馬東稟報張都升被捕,馬良麵露不屑,歎新政依舊官官相護。


    馬東忙補言,真相漸明,朝堂風雲,非一言可蔽。


    \"順天府清丈科的副主事陳鵬,因私怨報複,竟遭當庭擒獲,推官鄧大人鐵麵無私,以瀆職之罪,令其在市井之中身首異處,一時震驚朝野。\"


    \"張家田畝之爭,雖曆經波折,終得圓滿,千畝良田,正式歸入張家名下,堪稱反敗為勝的佳話。\"


    \"此役,順天府清丈科,實則是敗走麥城,馬東馬玉兄弟一番話畢,馬良聞言,驚愕之餘,喜色難掩,仿佛見證了一場官場風雲的突變。\"


    \"大明官場,素來官官相護,親疏有別,此番鄧士亮推官竟能不畏強權,嚴懲同僚,實屬罕見,令馬良既驚且喜,心中暗歎新政之威,非同小可。\"


    \"然而,張家雖勝,張都升卻突遭不測,馬良心生疑慮,莫非其中另有隱情?馬東苦笑解釋,張都升之禍,非刑名司所為,而是錦衣衛出手,一時之間,馬良如墜冰窟,麵如土色。\"


    \"錦衣衛三字一出,馬良隻覺天旋地轉,跌坐椅中。大明錦衣衛,昔日之威,雖有所減,但對無官無職之士紳而言,仍是談之色變的存在。其背後,東廠矗立,皇帝坐鎮,令人不寒而栗。\"


    \"張都升失策,被罰田畝後心生怨恨,竟雇混混散布謠言,詆毀新政。殊不知,京城混混多已淪為錦衣耳目,張都升之舉,無異於自投羅網。\"


    \"馬良聞言,瞠目結舌,心中驚駭難平。京城嚴禁謠言,皇帝嚴懲不貸,張都升竟敢以身試法,實乃膽大妄為。馬良聯想到自己與張成才的酒後失言,更是嚇得雙腿發軟,仿佛已見錦衣衛飛魚服、繡春刀之下,全家淪為西山煤奴的悲慘景象。\"


    \"‘爹,兄長,速速離去,避禍南方,方得安寧。’


    馬玉急切之言,如驚雷炸響,馬良心中已是一片慌亂,隻盼能遠離這是非之地。\"


    馬良次子,窺父麵色,愁眉不展地歎道。


    京城豪門,在順天府新政浪潮中,皆成利益受損之眾。


    試問誰家能脫得開那街頭巷尾對新政的非議?


    張家何去何從,對聖上朱由校而言,不過浮雲一片。


    鄧士亮審案之際,西苑之內,朱由校與畢自嚴正對弈象棋,紅黑分明,局勢膠著。


    然畢自嚴雖暗藏玄機,欲放水幾分,卻難掩敗局,幾近將皇帝逼入絕境。


    放水之藝,需微妙難察,過則成欺君之罪,故兩人棋局,實則心戰。


    朱由校心不在焉,手執鄧士亮、董應舉所呈新政審理案卷,輕遞畢自嚴。


    案犯處置,早已定奪,非臨堂而決,此等大規模審理,必先報備聖聽,以防政治風波。


    朱由校輕點案卷,讚曰:“董應舉、鄧士亮,二人皆能擔當,行事有度。”


    其意顯見,二人既能辦事,又不妄為。畢自嚴應聲道:“陛下聖明。”隨即一卒過河,戰局又起。


    畢自嚴憂慮道:“新政推行,臣恐官吏不肖,善政反成惡法。”


    朱由校聞言,提馬吃卒,問其故。畢自嚴解釋:“新政嚴查田畝,嚴懲偷漏,然若官吏作梗,如陳鵬一案,良善受累,新政蒙塵,民怨四起,朝廷失心。”


    張家初犯,已受懲處,然陳鵬暗施詭計,致張家錯失良機,千畝良田易主。


    畢自嚴歎曰:“食言而肥,吏治不整,此患無窮。”


    朱由校搖頭,提相深思:“陳鵬之舉,似有人試朕貪念。”


    畢自嚴再讚:“陛下聖明。”


    朱由校深知,朝廷需銀,然取之有道。


    新政清查,意在強基固本,非為斂財。


    若行抄家之舉,必失民心,動搖國本,終致天下不寧。


    畢自嚴心中盤算,皇帝年少而沉穩,遠勝諸多老臣。


    朝廷雖渴金,然新政之旨,在於恢複稅基,非為一己之私。


    若行掠奪之實,必招天下詬病,紅旗反被紅旗誤。


    朱由校凝視棋盤,終感無奈。


    與老臣對弈,稍縱即逝,滿盤皆輸。


    卒子雖小,卻能推波助瀾,決定乾坤。


    朕欲邀畢師入閣,共謀國事,未知畢師意下如何?”


    言罷,朱由校輕擲手中棋子,目光炯炯望向畢自嚴。


    “韓爌身為詞臣,未嚐親民之治,其票擬多含糊其辭,朕心甚是不悅。”


    畢自嚴聞言,眉頭微蹙,沉吟道:“內閣輔臣之缺,誠然有之,然臣以度支司正卿之身入閣,恐違大明舊製。”


    “新政之要,貴在創新,若墨守成規,何以言新?”


    朱由校霍然起身,步至龍書案前,抽出一卷奏章,擲地有聲,“此乃李邦華年前所上,其言令朕深思。”


    “古之名相,多起於微末,兩漢、李唐、趙宋,州郡之中人才濟濟;蒙元丞相,多出自怯薛,為帝之親信。太祖廢相後,勤勉治國,望我大明百姓安居樂業。”


    “內閣初設,本為佐朕批答,然正統年間,三楊擅權,內閣漸成宰相之實,雖名去實存。”


    “然內閣諸公,多出自翰林,於國事或乏真知灼見。雖有張居正等憂國憂民之士,亦不乏諂媚之徒,務虛不務實。”


    “近來覽閱奏章,韓爌所為,多有未合朕意之處。”


    朱由校語鋒一轉,目光如炬,“故朕欲倚重畢師,以其遍曆四方之閱曆,入閣輔佐。”


    畢自嚴為官生涯,自鬆江推官至右布政使,遍嚐宦海浮沉,此等曆練,為其日後理財治國之基。然其才豈止於理財?


    “陛下既有此意,臣自當效犬馬之勞。”


    畢自嚴拱手應承,卻又麵露難色,“然內閣慣例,皆以翰林出身,臣恐此舉會引非議。”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朕豈不知?”


    朱由校笑而不語,將李邦華奏章遞與畢自嚴,轉而吩咐劉時敏,“即刻傳旨,度支司正卿畢自嚴,加東閣大學士,任內閣首輔,輔佐朕躬。”


    畢自嚴聞旨,驚愕之餘,更感責任重大。


    自古以來,大明內閣輔臣多以禮部尚書虛銜入閣,實職入閣者寥寥無幾,此中深意,關乎權力製衡。


    嚴嵩、徐階、張居正,皆以吏部尚書之尊入閣,其餘則多以虛銜。


    前內閣首輔如方從哲、葉向高,亦不例外。


    畢自嚴此番以實職入閣,無疑打破了常規,亦預示著大明政治格局之微妙變化。


    如今,他竟一躍成為度支司正卿並入閣輔政,此舉猶如授人以柄,令其掌舵國財,深涉朝綱。


    嚴驚愕之情溢於言表,朱由校卻淡然一笑,語鋒突轉:“朕委畢師為講筵官,奈何至今未聆教誨?”


    言畢,畢自嚴惶恐,拱手自責:“臣實有罪。”


    昔日,國事繁重,講筵之事擱置一旁,今朝皇帝提及,畢自嚴唯有自攬過失。


    “自本月始,逢五逢十,畢師務必親臨,為朕傳道授業,使朕不僅限於史書,亦能汲取先賢之智。”


    皇帝吩咐道。


    畢自嚴領旨謝恩,心中已明:內閣首輔之位,乃理政之重;度支司正卿之權,足以製衡六部;而授課之舉,實乃聖上庇護之深意。


    憶往昔,大明朝堂,能為帝師者,唯張居正耳。


    畢自嚴步出暖閣,恍若隔世,直至西苑宮門,心神方定。


    “皇恩浩蕩,詔命畢自嚴,以其部務精通,勤勉國事,特晉東閣大學士,任內閣首輔,輔佐朕躬,共治天下。”


    司禮監宣旨之聲,響徹內閣,輔臣韓爌聞之愕然。


    畢自嚴何以突然從度支司躍居內閣之巔?且是實授之職,引人遐想。


    “臣遵旨。”


    韓爌不敢怠慢,接旨後急書詔書,遍告朝野。


    內閣之中,主位久懸,自方從哲去後,今日終得其主。


    畢自嚴端坐其上,發令:“速將百官奏章呈上,朕欲先睹為快。”


    對韓爌之能,他心存疑慮,故欲親覽政務,以察秋毫。


    一日勞碌,畢自嚴方得閑暇,而韓爌亦歸府邸,歎曰:“畢公難測,吾輩辛勞倍增。”


    昔日獨斷票擬,今朝卻需共謀,韓爌倍感壓力。


    未料,府前黃尊素候之,背負行囊,神色焦急。


    入內詳談,方知黃尊素因新政之故,被外放彰德府推官。


    韓爌見狀,心中暗笑其寒酸。


    “畢公何以驟升內閣?此前毫無風聲。”黃尊素不解。


    “此事皆因順天府新政風波起。”


    韓爌輕啜香茗,娓娓道來。提及鄧士亮當堂斬陳鵬之事,黃尊素聞之動容,急問刑部及刑科反應。


    “周應秋當令供狀證據呈上,以備後查;刑科諸人,現場目睹,並無異議。”


    韓爌言簡意賅,手指微顫,透露出內心的不平。


    \"此舉有違常理,大失規矩之矩!\"


    黃尊素聞言,眼眸倏地圓睜,仿佛晨星驟亮,透出不解與訝異之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