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移寸許,左偏分毫!正是,再攀高峰!\"
五月十六,沐休之日,晨光熹微間,正陽門大街熱鬧非凡。
金輝鑲邊,紅綢映日,\"興旺銀號\"四字鎏金大字赫然醒目,兩旁高懸的大紅燈籠如同火焰般跳躍,平添了幾分喜慶祥和。
銀號門楣兩側,對聯生輝:
上聯:一帆風順春常在;
下聯:萬事如意福星高。
值此春夏更迭之時,豔陽高照,更添吉慶氣象。
對麵茶樓之上,朱由校憑窗而立,目光深邃。
馮祝滿麵春風,趨步上前,諂媚笑道:\"陛下,您看這布置可還滿意?\"
\"尚可。\"
朱由校嘴角輕揚,一抹淡笑若春風拂麵。
他轉而望向街中忙碌的劉正陽,輕聲詢問:\"其家眷可已安頓妥當?\"
馮祝連忙應承:\"稟陛下,一切皆已安排妥當。皇恩浩蕩,誰敢不從?劉掌櫃一家已安全送達京城。\"
朱由校聞言,微微頷首,心中大石落地。他深知,唯有家眷無憂,方能確保忠誠無虞,避免未來之患。
\"既為朕效力,其家眷亦當周全,勿使宵小有機可乘。\"
馮祝聞言,心生暖意,知陛下恩威並重,誓死效忠之心更堅:\"陛下放心,此事由魏公公親自督辦,擬安置於皇莊之中。\"
朱由校對魏忠賢的能力頗為信賴,遂話鋒一轉:\"開業盛典,可知他都邀請了哪些人物?\"
\"回陛下,既有勳貴,亦有富商巨賈。更有袁侍郎借內務府之名,招徠鹽商巨擘,共襄盛舉。\"
\"嗬,此人倒是消息靈通。\"
朱由校輕輕點頭,心中暗自思量:皇權之下,誰敢不從?
然銀號初立,人心未穩,信譽之重,勝於泰山。
忽而,他指向馮祝,對身旁的駱思恭吩咐道:
\"此人名馮祝,日後若有需興旺銀號助力之處,便交予他打理。\"
\"奴婢遵旨。\"駱思恭應聲而跪,恭敬領命。
\"微臣遵旨,雙手作揖,應聲如簧。\"
皇帝金口一開,二人即刻躬身回應,盡顯恭敬。
朱由校早已對二人細述興旺銀號之幕後深意,此番不過是為二人引見,共謀大計。
至於馮祝與駱思恭之職,朱由校自有分寸,馮祝肩上擔子,猶為沉重。
正值朱由校言談之際,劉正陽於一旁指揮若定,“速速置辦,桌椅齊整,佳肴美酒,片刻不緩。
門外紅毯,再拂塵埃,鞭炮之備,須防誤燃。”
其聲如洪鍾,引得周遭人群漸聚。
“咦,那不是晉通舊將劉正陽乎?何以自立山頭?”
人群竊語,議論紛紛。
“哼,若非有高人扶持,豈敢如此張揚?”
“高人?何方神聖?”
“宮闈之內,有耳皆碑。”
“哎呀,那存銀豈非有去無回?”
“噤聲!噤聲!” 旁人急扯其袖,恐禍從口出。
萬曆年間礦稅橫征,皇帝貪財之名,深入人心。
然圍觀者眾,入內者寡,劉正陽對此早有預料,並未介懷。
他輕喚一旁小廝,悄聲問道:“車駕可備妥?”
小廝乃宮中舊人,行事幹練,答曰:“大掌櫃放心,一切就緒。”
劉正陽聞言,心生歡喜,又問:“請柬送達,賓客將至否?”
小廝稟報:“均已送達,勳貴之家,皆允赴宴,不日即至。”
劉正陽昂首望天,誌得意滿。
宮中公公親至晉通,邀其出山,此等殊榮,自是底氣十足。
“開始吧。”
他淡淡一語,小廝應聲,隨即令下。
霎時間,鞭炮齊響,鑼鼓喧天,紅色馬車如潮水般湧出,馬蹄聲聲,響徹京城。
惠通之後,紅車連綿,興旺之名,不脛而走。
英國公張維賢府邸內,休沐在家的他,身著便服,立於華車前,目光深邃,似已預見京城風雲之變。
\"老爺,此行非去不可嗎?\"
管家在張維賢耳畔,猶疑中帶著幾分懇切。
\"禦旨所建之銀號,我豈能缺席?\"
張維賢輕歎,搖了搖頭,盡顯無奈。
\"更兼寶泉局兌銀之途已斷,家中銀兩若要化零為整,唯有依仗彼等。\"
他續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今日他們揚帆起航,我親往助陣,亦是結下善因之舉。\"
此時,京城之內,此等對話宛如漣漪,波及勳爵府邸與商賈之門。
皇帝銀號之設立,既有人趨之若鶩,亦不乏暗流湧動之反對聲浪。
然畢自嚴新官上任,風頭正勁,銀號之事,暫且退居幕後。
時至午時三刻,一輛標識鮮明的馬車悄然停駐於興旺銀號前,劉正陽見狀,疾步而出,滿麵春風相迎。
待英國公由仆從攙扶下車,二人寒暄間,禮數周全。
\"英國公大駕光臨,劉某有失遠迎。\"
\"劉掌櫃客氣了。\"
張維賢回禮之餘,揮手示意隨從卸下馬車上的箱籠,直言不諱:\"白銀五萬兩,悉數存入興旺。\"
劉正陽聞言,拱手致謝,笑容可掬:\"英國公惠顧,銀號蓬蓽生輝。銀兩在此,穩如泰山,隨取隨用,絕無二話。\"
他話鋒一轉,又道:\"鑒於英國公乃今日首客,劉某鬥膽做主,額外兌換五千銀幣,以備不時之需,即刻裝箱以待。\"
\"劉掌櫃如此周到,張某感激不盡。\"
張維賢笑語盈盈,二人此番街頭對話,實則心照不宣,意在向外界傳遞明確信號。
銀號初張,攬客存銀,自當以利誘人。
劉正陽不惜成本,拋出銀幣誘餌,效果立竿見影。
英國公之後,京城勳貴接踵而至,存銀數額不謀而合,皆止於五萬兩,盡顯眾人精明。
皇帝雖遣宦官遍告,言明非為斂財,然眾人心中自有計較,既給皇家顏麵,又防財貨有失,故有此默契之舉。
隨著人潮湧動,興旺銀號門庭若市,業務繁忙。
賓客離去時,皆攜銀幣滿載而歸,一時間,京城內流傳佳話:興旺存銀,銀幣相贈,雙贏之道也。
隨著此訊風傳京城,商賈如雲,紛至遝來於興旺銀號,競相探詢銀幣兌換之事。
夜幕低垂,銀號閉戶,後庭之內,喧囂四起。
“此子愚鈍,算盤如謎,何堪賬房重任?逐之門外!”
“速增賬房人手,此處捉襟見肘矣!”
“錯漏頻出,速遣精算之士,重核無誤!”
“今日首戰,賬目務求明若秋水,不得絲毫懈怠!”
“誰敢玩忽職守,鑄成大錯,必嚴懲不貸!”
後院之中,掌櫃們聲如洪鍾,賬房們指尖翻飛,算盤聲聲急。
“對賬須臾不緩,夜封箱前,規矩勿忘,演練千遍,豈可遺忘!”
“現銀封條嚴絲合縫,押運已候,刻不容緩!”
“新幣入庫,手腳幹淨,否則嚴懲無赦!”
“賬目速呈,核畢方案。”
後堂之內,眾人皆忙碌如蟻,無一閑暇。
分科執事,更是呼喝連連,聲震屋瓦。
劉正陽汗流浹背,手不釋卷,對賬不輟。
其旁,馮祝太監靜坐,雖不諳賬目之道,卻慧眼識人,善用人長。
為皇家銀號,特向內財府索求賬房精英數名。
“公公,總賬已成。”
曆經時辰磨礪,劉正陽終得今日之總賬。
“兌換銀幣十二萬枚,存銀高達七十五萬兩。”
馮祝聞之,雖料有捧場之嫌,仍不禁咋舌。
“此乃聚財之佳徑也。”
望著賬冊上累累數字,馮祝心中暗喜,轉而又憶及胞弟馮才之狼狽,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幸災樂禍的笑意。
此批銀幣,皆將送入寶泉局,化為流通之貨幣。
趙晗主事於局中忙碌,而宮中監督之太監亦不得閑。
馮祝笑罷,旋即收斂神色,深知此行重任——細察南北商賈分布之脈絡。
“存銀之人,可已分類明晰?”
“已畢,賬簿在此。”劉正陽應聲,急將令冊奉上。
“善,速將總賬複刻一份,呈送內務府。”
馮祝下令,語氣堅定。
“遵命!”
輕展一張潔白宣紙,於案上緩緩鋪陳,朱由校悠然示意劉時敏研墨,心中已悄然勾勒起如何將晉商龐大商網悄然納入掌中的宏圖大略。
首要之務,自是錦衣衛的密探如影隨形,悄無聲息地滲透其內。
唯有步步為營,逼近那“範進都鬥”等青史留名之核心人物,方能洞悉其商業機密,如探囊取物。
再者,晉商之商路,亦需巧妙借勢,化為己用。
大明經濟之策,猶如春日薄冰,稍有不慎便足以令人踉蹌;而蒙古之經濟政策,則近乎於無,自互市開啟,察哈爾等部已漸趨馴服。
然曆史之果,終被蟎清竊取,令人扼腕。
此外,朝堂風雲亦不可小覷。晉商背後,實則盤根錯節,政治勢力錯綜複雜。
張四維,這位張居正之後的內閣首輔,其立場搖擺,更添變數。
追溯至隆慶年間,高拱與王崇古聯手,促成俺答封王與互市之壯舉,邊關大同因此得以安寧。
而王崇古,正是張四維之舅,家族富甲一方,藏書論車,盡顯晉商之輝煌。
“韓輔,亦是山西才俊乎?”
朱由校提筆凝思,忽而轉向劉時敏詢問。
“蒲州人士。”
劉時敏應聲而答,職業素養盡顯無遺。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四維,籍貫何處?”
朱由校記憶略顯模糊,再度發問。劉時敏麵露難色,正欲差人查詢,堂中駱思恭卻已脫口而出:“張四維,亦是山西蒲州人氏。”
此言一出,朱由校驚覺,晉商之網,竟已悄然織至身邊。
“範家購糧天津,北運建奴之事,卿可詳述?”
朱由校手指輕敲桌麵,目光如炬,直視駱思恭。
\"稟皇上,此事尚未確鑿,然據範進財供述,漕糧購於天津衛無疑。\"
\"朕憶往昔,漕運之舵,曾握於李三才之手,其何年因故卸任?\"
\"回稟陛下,乃萬曆四十二年之事。\"
劉時敏雖惑於皇上思緒之跳躍,仍恭謹以對,一絲不苟。
\"李成梁辭世於何年?\"
\"萬曆四十三年。\"
\"建奴叛亂,又始於何時?\"
\"萬曆四十六年。\"言畢,朱由校手中之筆猛然擊案,墨花飛濺,衣衫盡染,然他渾然未覺。
刹那間,朱由校思緒如電,豁然開朗,喃喃自語:\"原來如此,一切昭然若揭。\"
他仿佛穿透了曆史的迷霧,窺見了晉黨與東林合縱連橫的隱秘。
昔日朝堂上顯赫一時的晉黨,至天啟、崇禎年間竟銷聲匿跡,原是此中緣由。
萬曆四十二年之前,南地東林幕後之手,借李三才之便,暗渡漕糧至天津,再由晉商轉售遼東,資敵建奴。
李三才一旦失勢,此道受阻,晉商之利大減,遼東亦隨之風雲變幻。
李成梁之逝,更如巨石投湖,遼東局勢波譎雲詭。
黨爭愈烈,商路漸阻,至萬曆四十六年,漕糧滯積兩淮,京師亦感糧荒之虞。
趙於逵臨危受命,補缺漕運總督,此皆時勢所迫,非萬曆本意。
努爾哈赤之叛,非僅野心膨脹,實乃饑寒所迫。
昔日依附李成梁,今朝揭竿而起,皆因糧草不濟,生存維艱。
朱由校心中豁然開朗,緊鎖之眉漸展,緩緩落座,苦笑自語:\"忠臣?皆是利欲所驅之臣罷了。\"
見皇上神色有異,劉時敏輕聲詢問,朱由校擺手示意無礙,心中已暗自盤算,如何在這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巧取豪奪,為己所用。
駱思恭,朕已決議拆分錦衣衛,自今日起,對外諜報之任,全權托付於卿。”
朱由校目光如炬,望向駱思恭。
“歸途之際,速與許顯純交接,京城瑣事,卿可放手,專司域外風雲。”
對於此變,駱思恭早有綢繆。
駱家自駱勝隨嘉靖入京,便在錦衣衛中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撼。
遠在遼東,他亦能從皇恩浩蕩中,窺見拆分之意。
而今尚能執掌部分權柄,自是心滿意足。
原本以為遼東之行,是駱家與錦衣衛緣盡之時,不料峰回路轉。
“臣領旨,感恩戴德。”
駱思恭俯首稱臣,語氣堅定。
“非朕疑卿,實乃重任在肩,卿之擔,較往昔更重。”
朱由校語重心長,手指輕點駱思恭。
“臣願肝腦塗地,以報聖恩,請陛下明示。”
駱思恭拱手以待,神色堅毅。
“卿需廣布眼線,深入蒙古、建奴乃至倭國,竊取機密。此事雖難,若策略得當,易如反掌。”
“臣洗耳恭聽,願聞陛下高見。”
駱思恭疾步上前,立於龍案之側。
“刀無眼,唯利刃可致命。對商人,勿存偏見,此輩乃可利用之資。”
朱由校言辭犀利,“如那勾結建奴之商團,卿可遣人滲透其間,借其路圖,洞悉山川地勢,蒙古主帳所在,此皆攻略草原之關鍵。”
駱思恭聞言,豁然開朗,頻頻點頭。
此前,他專注於細作潛入,未料商人亦是情報之橋。
“此八家奸商,朕欲誅其三族,然其手下掌櫃,卿可酌情保全,收編麾下,但需呈報名冊於朕。”
朱由校繼續部署,“卿當學其商道,仿其行止,與蒙古、建奴周旋。同時,招安異族中向化之心者,培養外族內心向大明之才。”
駱思恭心領神會,深知此策之深遠。
那些商人之所以能穿越重重封鎖,必有隱秘之道。
而招安異族,更是長遠之計,可化敵為友,壯大我朝聲勢。
\"微臣遵旨,洞悉聖意。\"
駱思恭頷首之間,皇帝對細作之道的精妙布局讓他眼界大開,皆是前所未聞之謀。
\"國庫雖緊,朕仍撥十萬銀幣為卿啟動之資,更破例允錦衣衛涉足商海,自籌經費。\"
朱由校語畢,恩澤深重。
駱思恭聞言,連忙躬身,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臣感激涕零,叩謝皇恩浩蕩。\"
他心中暗自思量,親軍四衛之中,商賈之道向來禁忌,此番特許,實乃破冰之舉。
\"朕之興旺銀號,卿可遣精英潛入,借劉正陽之手,於晉通商會尋隙而入,潛行細作。\"
朱由校再布密令,駱思恭應諾如流,連連點頭。
一番密談後,朱由校意猶未盡,賜下內帑提款之令,駱思恭方得告退。
\"皇爺,該更衣休息了。\"
劉時敏適時步入,手捧淨水,侍奉於側。
朱由校衣衫墨點斑斑,顯然是方才運籌帷幄之證。
\"嗯,甚好。\"
朱由校起身,接過帕子輕拭麵龐,黑漬顯現,不禁沉吟:\"遣人探問魏忠賢,東廠是否已於駱思恭處布下眼線?若有,則罷;若無,速遣精銳填補空缺。\"
五月十六,沐休之日,晨光熹微間,正陽門大街熱鬧非凡。
金輝鑲邊,紅綢映日,\"興旺銀號\"四字鎏金大字赫然醒目,兩旁高懸的大紅燈籠如同火焰般跳躍,平添了幾分喜慶祥和。
銀號門楣兩側,對聯生輝:
上聯:一帆風順春常在;
下聯:萬事如意福星高。
值此春夏更迭之時,豔陽高照,更添吉慶氣象。
對麵茶樓之上,朱由校憑窗而立,目光深邃。
馮祝滿麵春風,趨步上前,諂媚笑道:\"陛下,您看這布置可還滿意?\"
\"尚可。\"
朱由校嘴角輕揚,一抹淡笑若春風拂麵。
他轉而望向街中忙碌的劉正陽,輕聲詢問:\"其家眷可已安頓妥當?\"
馮祝連忙應承:\"稟陛下,一切皆已安排妥當。皇恩浩蕩,誰敢不從?劉掌櫃一家已安全送達京城。\"
朱由校聞言,微微頷首,心中大石落地。他深知,唯有家眷無憂,方能確保忠誠無虞,避免未來之患。
\"既為朕效力,其家眷亦當周全,勿使宵小有機可乘。\"
馮祝聞言,心生暖意,知陛下恩威並重,誓死效忠之心更堅:\"陛下放心,此事由魏公公親自督辦,擬安置於皇莊之中。\"
朱由校對魏忠賢的能力頗為信賴,遂話鋒一轉:\"開業盛典,可知他都邀請了哪些人物?\"
\"回陛下,既有勳貴,亦有富商巨賈。更有袁侍郎借內務府之名,招徠鹽商巨擘,共襄盛舉。\"
\"嗬,此人倒是消息靈通。\"
朱由校輕輕點頭,心中暗自思量:皇權之下,誰敢不從?
然銀號初立,人心未穩,信譽之重,勝於泰山。
忽而,他指向馮祝,對身旁的駱思恭吩咐道:
\"此人名馮祝,日後若有需興旺銀號助力之處,便交予他打理。\"
\"奴婢遵旨。\"駱思恭應聲而跪,恭敬領命。
\"微臣遵旨,雙手作揖,應聲如簧。\"
皇帝金口一開,二人即刻躬身回應,盡顯恭敬。
朱由校早已對二人細述興旺銀號之幕後深意,此番不過是為二人引見,共謀大計。
至於馮祝與駱思恭之職,朱由校自有分寸,馮祝肩上擔子,猶為沉重。
正值朱由校言談之際,劉正陽於一旁指揮若定,“速速置辦,桌椅齊整,佳肴美酒,片刻不緩。
門外紅毯,再拂塵埃,鞭炮之備,須防誤燃。”
其聲如洪鍾,引得周遭人群漸聚。
“咦,那不是晉通舊將劉正陽乎?何以自立山頭?”
人群竊語,議論紛紛。
“哼,若非有高人扶持,豈敢如此張揚?”
“高人?何方神聖?”
“宮闈之內,有耳皆碑。”
“哎呀,那存銀豈非有去無回?”
“噤聲!噤聲!” 旁人急扯其袖,恐禍從口出。
萬曆年間礦稅橫征,皇帝貪財之名,深入人心。
然圍觀者眾,入內者寡,劉正陽對此早有預料,並未介懷。
他輕喚一旁小廝,悄聲問道:“車駕可備妥?”
小廝乃宮中舊人,行事幹練,答曰:“大掌櫃放心,一切就緒。”
劉正陽聞言,心生歡喜,又問:“請柬送達,賓客將至否?”
小廝稟報:“均已送達,勳貴之家,皆允赴宴,不日即至。”
劉正陽昂首望天,誌得意滿。
宮中公公親至晉通,邀其出山,此等殊榮,自是底氣十足。
“開始吧。”
他淡淡一語,小廝應聲,隨即令下。
霎時間,鞭炮齊響,鑼鼓喧天,紅色馬車如潮水般湧出,馬蹄聲聲,響徹京城。
惠通之後,紅車連綿,興旺之名,不脛而走。
英國公張維賢府邸內,休沐在家的他,身著便服,立於華車前,目光深邃,似已預見京城風雲之變。
\"老爺,此行非去不可嗎?\"
管家在張維賢耳畔,猶疑中帶著幾分懇切。
\"禦旨所建之銀號,我豈能缺席?\"
張維賢輕歎,搖了搖頭,盡顯無奈。
\"更兼寶泉局兌銀之途已斷,家中銀兩若要化零為整,唯有依仗彼等。\"
他續道,\"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今日他們揚帆起航,我親往助陣,亦是結下善因之舉。\"
此時,京城之內,此等對話宛如漣漪,波及勳爵府邸與商賈之門。
皇帝銀號之設立,既有人趨之若鶩,亦不乏暗流湧動之反對聲浪。
然畢自嚴新官上任,風頭正勁,銀號之事,暫且退居幕後。
時至午時三刻,一輛標識鮮明的馬車悄然停駐於興旺銀號前,劉正陽見狀,疾步而出,滿麵春風相迎。
待英國公由仆從攙扶下車,二人寒暄間,禮數周全。
\"英國公大駕光臨,劉某有失遠迎。\"
\"劉掌櫃客氣了。\"
張維賢回禮之餘,揮手示意隨從卸下馬車上的箱籠,直言不諱:\"白銀五萬兩,悉數存入興旺。\"
劉正陽聞言,拱手致謝,笑容可掬:\"英國公惠顧,銀號蓬蓽生輝。銀兩在此,穩如泰山,隨取隨用,絕無二話。\"
他話鋒一轉,又道:\"鑒於英國公乃今日首客,劉某鬥膽做主,額外兌換五千銀幣,以備不時之需,即刻裝箱以待。\"
\"劉掌櫃如此周到,張某感激不盡。\"
張維賢笑語盈盈,二人此番街頭對話,實則心照不宣,意在向外界傳遞明確信號。
銀號初張,攬客存銀,自當以利誘人。
劉正陽不惜成本,拋出銀幣誘餌,效果立竿見影。
英國公之後,京城勳貴接踵而至,存銀數額不謀而合,皆止於五萬兩,盡顯眾人精明。
皇帝雖遣宦官遍告,言明非為斂財,然眾人心中自有計較,既給皇家顏麵,又防財貨有失,故有此默契之舉。
隨著人潮湧動,興旺銀號門庭若市,業務繁忙。
賓客離去時,皆攜銀幣滿載而歸,一時間,京城內流傳佳話:興旺存銀,銀幣相贈,雙贏之道也。
隨著此訊風傳京城,商賈如雲,紛至遝來於興旺銀號,競相探詢銀幣兌換之事。
夜幕低垂,銀號閉戶,後庭之內,喧囂四起。
“此子愚鈍,算盤如謎,何堪賬房重任?逐之門外!”
“速增賬房人手,此處捉襟見肘矣!”
“錯漏頻出,速遣精算之士,重核無誤!”
“今日首戰,賬目務求明若秋水,不得絲毫懈怠!”
“誰敢玩忽職守,鑄成大錯,必嚴懲不貸!”
後院之中,掌櫃們聲如洪鍾,賬房們指尖翻飛,算盤聲聲急。
“對賬須臾不緩,夜封箱前,規矩勿忘,演練千遍,豈可遺忘!”
“現銀封條嚴絲合縫,押運已候,刻不容緩!”
“新幣入庫,手腳幹淨,否則嚴懲無赦!”
“賬目速呈,核畢方案。”
後堂之內,眾人皆忙碌如蟻,無一閑暇。
分科執事,更是呼喝連連,聲震屋瓦。
劉正陽汗流浹背,手不釋卷,對賬不輟。
其旁,馮祝太監靜坐,雖不諳賬目之道,卻慧眼識人,善用人長。
為皇家銀號,特向內財府索求賬房精英數名。
“公公,總賬已成。”
曆經時辰磨礪,劉正陽終得今日之總賬。
“兌換銀幣十二萬枚,存銀高達七十五萬兩。”
馮祝聞之,雖料有捧場之嫌,仍不禁咋舌。
“此乃聚財之佳徑也。”
望著賬冊上累累數字,馮祝心中暗喜,轉而又憶及胞弟馮才之狼狽,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幸災樂禍的笑意。
此批銀幣,皆將送入寶泉局,化為流通之貨幣。
趙晗主事於局中忙碌,而宮中監督之太監亦不得閑。
馮祝笑罷,旋即收斂神色,深知此行重任——細察南北商賈分布之脈絡。
“存銀之人,可已分類明晰?”
“已畢,賬簿在此。”劉正陽應聲,急將令冊奉上。
“善,速將總賬複刻一份,呈送內務府。”
馮祝下令,語氣堅定。
“遵命!”
輕展一張潔白宣紙,於案上緩緩鋪陳,朱由校悠然示意劉時敏研墨,心中已悄然勾勒起如何將晉商龐大商網悄然納入掌中的宏圖大略。
首要之務,自是錦衣衛的密探如影隨形,悄無聲息地滲透其內。
唯有步步為營,逼近那“範進都鬥”等青史留名之核心人物,方能洞悉其商業機密,如探囊取物。
再者,晉商之商路,亦需巧妙借勢,化為己用。
大明經濟之策,猶如春日薄冰,稍有不慎便足以令人踉蹌;而蒙古之經濟政策,則近乎於無,自互市開啟,察哈爾等部已漸趨馴服。
然曆史之果,終被蟎清竊取,令人扼腕。
此外,朝堂風雲亦不可小覷。晉商背後,實則盤根錯節,政治勢力錯綜複雜。
張四維,這位張居正之後的內閣首輔,其立場搖擺,更添變數。
追溯至隆慶年間,高拱與王崇古聯手,促成俺答封王與互市之壯舉,邊關大同因此得以安寧。
而王崇古,正是張四維之舅,家族富甲一方,藏書論車,盡顯晉商之輝煌。
“韓輔,亦是山西才俊乎?”
朱由校提筆凝思,忽而轉向劉時敏詢問。
“蒲州人士。”
劉時敏應聲而答,職業素養盡顯無遺。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四維,籍貫何處?”
朱由校記憶略顯模糊,再度發問。劉時敏麵露難色,正欲差人查詢,堂中駱思恭卻已脫口而出:“張四維,亦是山西蒲州人氏。”
此言一出,朱由校驚覺,晉商之網,竟已悄然織至身邊。
“範家購糧天津,北運建奴之事,卿可詳述?”
朱由校手指輕敲桌麵,目光如炬,直視駱思恭。
\"稟皇上,此事尚未確鑿,然據範進財供述,漕糧購於天津衛無疑。\"
\"朕憶往昔,漕運之舵,曾握於李三才之手,其何年因故卸任?\"
\"回稟陛下,乃萬曆四十二年之事。\"
劉時敏雖惑於皇上思緒之跳躍,仍恭謹以對,一絲不苟。
\"李成梁辭世於何年?\"
\"萬曆四十三年。\"
\"建奴叛亂,又始於何時?\"
\"萬曆四十六年。\"言畢,朱由校手中之筆猛然擊案,墨花飛濺,衣衫盡染,然他渾然未覺。
刹那間,朱由校思緒如電,豁然開朗,喃喃自語:\"原來如此,一切昭然若揭。\"
他仿佛穿透了曆史的迷霧,窺見了晉黨與東林合縱連橫的隱秘。
昔日朝堂上顯赫一時的晉黨,至天啟、崇禎年間竟銷聲匿跡,原是此中緣由。
萬曆四十二年之前,南地東林幕後之手,借李三才之便,暗渡漕糧至天津,再由晉商轉售遼東,資敵建奴。
李三才一旦失勢,此道受阻,晉商之利大減,遼東亦隨之風雲變幻。
李成梁之逝,更如巨石投湖,遼東局勢波譎雲詭。
黨爭愈烈,商路漸阻,至萬曆四十六年,漕糧滯積兩淮,京師亦感糧荒之虞。
趙於逵臨危受命,補缺漕運總督,此皆時勢所迫,非萬曆本意。
努爾哈赤之叛,非僅野心膨脹,實乃饑寒所迫。
昔日依附李成梁,今朝揭竿而起,皆因糧草不濟,生存維艱。
朱由校心中豁然開朗,緊鎖之眉漸展,緩緩落座,苦笑自語:\"忠臣?皆是利欲所驅之臣罷了。\"
見皇上神色有異,劉時敏輕聲詢問,朱由校擺手示意無礙,心中已暗自盤算,如何在這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巧取豪奪,為己所用。
駱思恭,朕已決議拆分錦衣衛,自今日起,對外諜報之任,全權托付於卿。”
朱由校目光如炬,望向駱思恭。
“歸途之際,速與許顯純交接,京城瑣事,卿可放手,專司域外風雲。”
對於此變,駱思恭早有綢繆。
駱家自駱勝隨嘉靖入京,便在錦衣衛中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可撼。
遠在遼東,他亦能從皇恩浩蕩中,窺見拆分之意。
而今尚能執掌部分權柄,自是心滿意足。
原本以為遼東之行,是駱家與錦衣衛緣盡之時,不料峰回路轉。
“臣領旨,感恩戴德。”
駱思恭俯首稱臣,語氣堅定。
“非朕疑卿,實乃重任在肩,卿之擔,較往昔更重。”
朱由校語重心長,手指輕點駱思恭。
“臣願肝腦塗地,以報聖恩,請陛下明示。”
駱思恭拱手以待,神色堅毅。
“卿需廣布眼線,深入蒙古、建奴乃至倭國,竊取機密。此事雖難,若策略得當,易如反掌。”
“臣洗耳恭聽,願聞陛下高見。”
駱思恭疾步上前,立於龍案之側。
“刀無眼,唯利刃可致命。對商人,勿存偏見,此輩乃可利用之資。”
朱由校言辭犀利,“如那勾結建奴之商團,卿可遣人滲透其間,借其路圖,洞悉山川地勢,蒙古主帳所在,此皆攻略草原之關鍵。”
駱思恭聞言,豁然開朗,頻頻點頭。
此前,他專注於細作潛入,未料商人亦是情報之橋。
“此八家奸商,朕欲誅其三族,然其手下掌櫃,卿可酌情保全,收編麾下,但需呈報名冊於朕。”
朱由校繼續部署,“卿當學其商道,仿其行止,與蒙古、建奴周旋。同時,招安異族中向化之心者,培養外族內心向大明之才。”
駱思恭心領神會,深知此策之深遠。
那些商人之所以能穿越重重封鎖,必有隱秘之道。
而招安異族,更是長遠之計,可化敵為友,壯大我朝聲勢。
\"微臣遵旨,洞悉聖意。\"
駱思恭頷首之間,皇帝對細作之道的精妙布局讓他眼界大開,皆是前所未聞之謀。
\"國庫雖緊,朕仍撥十萬銀幣為卿啟動之資,更破例允錦衣衛涉足商海,自籌經費。\"
朱由校語畢,恩澤深重。
駱思恭聞言,連忙躬身,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臣感激涕零,叩謝皇恩浩蕩。\"
他心中暗自思量,親軍四衛之中,商賈之道向來禁忌,此番特許,實乃破冰之舉。
\"朕之興旺銀號,卿可遣精英潛入,借劉正陽之手,於晉通商會尋隙而入,潛行細作。\"
朱由校再布密令,駱思恭應諾如流,連連點頭。
一番密談後,朱由校意猶未盡,賜下內帑提款之令,駱思恭方得告退。
\"皇爺,該更衣休息了。\"
劉時敏適時步入,手捧淨水,侍奉於側。
朱由校衣衫墨點斑斑,顯然是方才運籌帷幄之證。
\"嗯,甚好。\"
朱由校起身,接過帕子輕拭麵龐,黑漬顯現,不禁沉吟:\"遣人探問魏忠賢,東廠是否已於駱思恭處布下眼線?若有,則罷;若無,速遣精銳填補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