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先祖與朕之先皇並肩自鳳陽而出,今遣卿代朕往鳳陽,為祖宗上香祈福。\"


    \"臣領旨謝恩。\"


    徐允禎緊隨朱由校側,躬身應諾,言辭間盡顯恭敬。


    \"朕至此別過,卿速往祖大壽營中,繼而南下,糧餉之事,朕自有安排。\"


    \"臣恭送聖上龍體安康。\"


    言畢,徐允禎迅即行禮,接過親兵手中馬韁,疾步向西苑外馳去。


    \"朕遣允禎赴鳳陽,皇後可有微詞?\"


    朱由校輕攬徐婉兒腰肢,語含柔情。


    \"讓他曆練風雨,方能日後為陛下分憂解難。\"


    徐婉兒依偎更緊,細語溫婉,又言:\"亦盼堂兄能重振徐家昔日榮光。\"


    \"嗯。\"


    朱由校頷首,對這位出身顯赫而識大體的皇後,心中多了幾分讚許。


    \"禮樂征伐,皆出自天子之手。\"


    目送徐允禎一行遠去,朱由校低吟古訓,意有所指。


    片刻之後,帝後二人步入禦書房,徐皇後複執針線繡製龍袍,朱由校則埋首於如山奏章之中。


    與此同時,虎驤衛南下鳳陽募兵之訊,如驚雷般在京中炸響,人心惶惶。


    韓爌府邸之內,僅餘趙南星、高攀龍二人對坐,皆已卸甲歸田。


    趙南星情緒激動,直指趙於逵再度上疏彈劾之事,憤慨難平:\"趙於逵此人,何來膽魄,竟敢連續發難我東林三傑?莫非背後有人指使?\"


    高攀龍聞言,亦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此等昏聵之徒,隻顧私利,不顧國之大局,實乃我輩之敵!\"


    韓爌冷笑,憶往昔東林書院之創立,實乃黨爭失意之退避,而今卻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暫且擱置趙於逵之事,當務之急,需探明虎驤衛南下真相,是募兵之實,抑或漕運之爭?\"


    韓爌沉聲分析,言辭間透露出對局勢的深切憂慮。


    高攀龍捋須沉思,細數親軍四衛之現狀,尤其對祖大壽與葉閣老高徒王化貞之交情表示關注,試圖從中尋得破局之策。


    趙南星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精光,提議拉攏祖大壽,卻遭韓爌反駁,直指現實之殘酷與無力。


    三人沉默,共陷沉思,大明朝堂之怪圈——\"靠山\"二字,再次成為無解之題。


    提及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更添幾分唏噓與無奈。


    戚繼光初依胡宗憲,而胡宗憲之幕後乃嚴嵩巨擘。


    嚴嵩勢傾,徐階巧施手腕,胡宗憲終遭不測。


    戚繼光慧眼識時務,嘉靖三十三年便與張居正結緣,適時轉舵,甘為張居正麾下效犬馬之勞。


    俞大猷初倚陸炳,陸炳仙逝後,他躊躇間踏上了胡宗憲之舟。


    胡宗憲隕落,俞大猷運勢急轉直下,於大明疆場沉浮,勝亦獲罪,敗亦難逃。


    言及祖大壽歸心,東林何物,竟欲攬此英豪?論銀錢,虎驤衛之餉,皆出自天家,嚴查貪腐,兵血不容染指。


    談仕途,京畿官職,皇帝獨攬大權,外人難插手分毫。


    “京城今朝,風雲變幻,已成兩界之景,帝王自為政,朝臣言猶在耳,皇心卻似流水。”


    沉默間,東林領袖高攀龍挺身而出,語出驚人。


    “憶往昔,神廟對光廟不以為然,儲君易位之念頻生,連帶今上於東宮時,聖學熏陶寥寥。朝臣屢請賢師,皆遭神廟拒之門外。” 高攀龍話鋒一轉,韓爌與趙南星目光交匯,皆顯異色。


    私下裏,眾議紛紛,皆指皇帝少讀聖賢,方有今日之態。


    若書卷盈懷,定非此等光景。


    “吾輩當倡一風尚,促陛下離西苑,歸乾清,親臨朝堂,以廣開言路。”


    高攀龍振臂一呼,意在重振朝綱。


    “理雖如此,然實施之法何在?”


    韓爌苦笑,眼中難掩無奈。此路非未嚐試,奈何畢自嚴上任前夕,兩月未見天顏,足見艱難。


    更有妄圖以勢壓帝者,皆落得南海子勞役之悲,京城再無群諫之勇。


    \"何不飛書急召孫稚繩歸來?\" 高攀龍眼珠微轉,計上心來。


    \"孫稚繩,帝之師也,其言或能入陛下之耳。\"


    \"難矣哉!\" 韓爌輕歎,搖頭以對,對孫承宗之望,已近熄滅。


    \"自孫承宗赴遼東,屢疏請援,致使官吏紛至遝來,苦寒之地人滿為患。今非但奸佞側目,吾輩亦有微詞,奏其冗員誤國,不遵法度。若其歸,立場未明,恐難助力。\"


    \"何不借紅丸案再起波瀾?\" 趙南星眼眸忽暗,似有風雲湧動。


    \"方從哲老賊,薦奸弑主,雖已去位,未受國法製裁,正義何在?\" 其手微揚,似有千鈞之力。


    \"若以此案為引,激濁揚清,迫陛下親裁...\" 言語間,意圖昭然。


    \"此計恐難行。\"


    高攀龍眉頭緊鎖,疑慮重重,\"聞方從哲請賞李可灼之疏,乃陛下親批,足見聖心不欲再提。\"


    \"爾等真乃膽大包天!\"


    韓爌冷言相譏,一盆冷水澆下,\"紅丸案餘孽,僅存方從哲一人苟延殘喘。


    李可灼已遭流放,未出京畿便暴斃;崔文升等,皆因勾結外臣而斃命於乾清門外;汪文言更慘,因王安之故,被閹割後竟成魏忠賢義子。\"


    \"吾等若自尋死路,切莫殃及池魚!\" 韓爌言罷,三人皆麵露驚懼之色。


    其言外之意,三重警示:一避宮廷秘辛,二防太監糾葛,三懼汪文言倒戈。


    \"欲除汪文言而後快?\" 趙南星咬牙切齒,恨意難平。


    \"彼知甚多,確為隱患。\" 高攀龍附和。


    \"萬不可輕舉妄動!\" 韓爌急阻,\"汪文言至今安分守己,未露異狀。若我等貿然出手反遭其反噬,則滿盤皆輸。且看他日是否有機可乘,再作計較。\"


    \"今日不言,難保他日不泄。\" 高攀龍亦感憂慮。


    三人相視,冷汗涔涔,深知前路荊棘密布,需謹慎行事。


    \"倘若他日此人倒戈相向,悔之無及矣!\"


    \"彼輩周遭盡是東廠鷹犬,何以除之而後快?\"


    言罷,韓爌正襟危坐,向二人拋出另一難題:\"那些閹豎奢靡成性,飲食皆由專人監管,下毒無門,如何置其於死地?


    莫非要揭露其往昔劣跡,以致徹底決裂,迫其徹底依附魏忠賢?\"


    \"聖上昏庸,不辨忠奸,吾意歸隱東林書院,寄情於山水之間,以避禍端。\"


    高攀龍聞言,不禁打了個寒顫,歎息道。


    \"韓兄,趙兄,若他日有緣,再會。\"


    言畢,高攀龍毅然起身,步出室外,顯是懼於皇權之威。


    望著高攀龍決絕的背影,韓爌與趙南星相視無言,心中暗歎:\"昔日與顧憲成共議時弊的高景逸,竟也萌生退意。\"


    \"既生退隱之心,便由他去吧。\"趙南星沉默片刻,終是向韓爌言道。


    \"現下,我等需洞悉聖意所圖。\"


    \"圖謀何物?不過漕運之事罷了。\"韓爌輕描淡寫地回應。


    \"漕運之事,爾等過於操切,致萬曆四十六年漕糧難運,方有趙於逵南下整肅。去年漕糧,乃其率漕軍,肩扛手提,繞道淮安,方得北上。\"


    韓爌邊說邊在桌上輕敲,言辭間透露出對時局的深刻洞察。


    \"今歲漕糧又將啟運,趙於逵此時上疏彈劾,意在震懾東南,便於漕運暢通。若其奏疏激起朝堂波瀾,齊楚浙黨等定將群起而攻之。\"


    \"前時河道總督王佐拒任工部尚書,觸怒龍顏,被貶歸鄉,此職至今懸空。趙於逵所劾三人中,李三才、王佐已去職,難以發聲。若邪黨將矛頭對準他們,我等難以庇護。\"


    \"而王紀現為鳳陽巡撫,兼理漕運,我等務必保其周全。\"


    \"你的意思是……\"趙南星撚須而問,似有所悟。


    \"棄卒保車。\"韓爌直言不諱。


    \"正是。\"韓爌點頭,從案上抽出一冊書卷,\"此乃我抄錄的皇上批閱奏章,或可窺見聖意。\"


    將書遞予趙南星,韓爌繼續道:\"皇上重實事,趙於逵此舉雖為彈劾,亦可為我等所用。


    你與李三才交情匪淺,但此時當斷則斷,以免泥足深陷。\"


    \"李三才素有貪名,若強行庇護,一旦東窗事發,你我皆難逃幹係。


    王佐已失聖寵,更難自救。當務之急,乃保河道與漕運之職不落入邪黨之手。


    我意薦你任河道總督,你則私下探查漕運,以國事為重。\"


    言至此處,韓爌麵露哀色,\"如此,或可為王李二人留下一線生機。\"


    趙南星聞言,震驚之餘,亦感韓爌此舉之決絕,竟不惜犧牲東林內部以保大局。


    \"可是……\"趙南星欲言又止,心中五味雜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kk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kk妹並收藏大明史上第一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