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身份已泄露,朱由校便失去了繼續偽裝的雅興。
他言簡意賅地安排了民間征糧事宜,隨後在錦衣衛的簇擁下翩然離去。
臨行之際,他還特意向貼身太監低語,讓未離京的漕運總督趙於逵次日覲見。
趙於逵,這位尚在京城的官員,正忙於向度支司謀求銀兩支持。
次日晨曦初照,他便被引領至西苑禦書房,一進門便行了個畢恭畢敬的大禮,仿佛朝拜的臣子麵對至高無上的君主。
朱由校並未急於讓他起身,反而起身繞其而行,目光如炬,審視著這位漕運總督。
趙於逵心領神會,感受著皇帝無聲的審視。
終於,“朕安,平身吧。”
朱由校滿意地坐回龍椅,對這位膚色黝黑、身形幹練、務實勤勉的官員表示了認可。
“臣謝陛下隆恩。”
趙於逵如釋重負,起身而立。接著,朱由校將他的奏本擲回,要求其從頭細說漕運之事。
“從最本源之處談起。”
趙於逵領命,娓娓道來。
大明漕運,始於糧長製,各區域稅糧按需運輸,由當地田畝巨擘負責。
永樂遷都後,京師糧荒,漕運改革,漕軍應運而生,負責跨域運糧,形成支運、兌運、長運三階段演變,最終定格於長運之法,漕軍直抵江南取糧,效率倍增。
朱由校靜聽其詳,隨後沉聲發問:“漕運之舟,何如?”
趙於逵詳盡闡述,漕船材質精良,分淺船與遮洋船,各有尺寸,沿運河密布的碼頭提供維修之便。
話題一轉,朱由校問及銀兩之事,直指“公器私用”之疑雲。
“此‘私’為何人?”
一語既出,趙於逵驚懼交加,跪倒在地,禦書房內頓時寂靜無聲。
良久,趙於逵鼓起勇氣抬頭,隻見皇帝目光如電,隻得再次低頭,不敢直視。
\"嗬嗬,冷笑間,朱由校以兩聲輕蔑之音,直刺趙於逵之心。\"
\"讓朕一窺天機,你言及的,莫非是前漕運舵手李三才?\"
\"臣遵旨。\"
趙於逵聞皇帝提及此人,眼眸驟睜,膽氣陡生,昂首補言,心緒決絕:
\"陛下明鑒,更有河道總領王佐、戶部右輔王紀,同流合汙。\"
一語既出,趙於逵不再諱言,將漕運之濁流,悉數傾瀉而出:\"此三賊,勾結貪腐,侵吞河工銀兩,私賣國糧,更以漕軍為奴,肆意差遣。\"
隨著趙於逵的揭露,一幅橫跨南北、錯綜複雜的權錢交易圖卷,在朱由校眼前徐徐展開,工部、戶部、漕運、河運乃至各地官府,皆成其網中魚鱉。
貪腐之事,不過冰山一角;真正駭人聽聞者,乃漕軍之責,竟被竊用於商賈之道,布匹、茶葉,皆成其運物。
\"砰砰砰\",朱由校怒不可遏,以拳擊案,雖早有預料,卻未料其網織得如此之廣。
\"哈哈,我大明真乃忠臣滿朝!\"
朱由校反諷之言,令禦書房內眾人皆跪,劉時敏更是愕然,抬頭望向龍顏,欲勸又止:\"皇爺息怒。\"
\"河道漕運之監何在?可曾返京?\"
\"回皇爺,神廟未遣河道監。\"
朱由校聞言,無語凝噎,心中暗罵萬曆昏庸,財路不明,偏行偏鋒。
\"趙於逵。\"
\"臣在。\"
趙於逵應聲而起,不解皇帝之意。
\"卿乃軍戶出身,可知商道?\"
\"陛下,臣非商賈之才。\"
趙於逵搖頭如撥浪鼓,心中暗道:此問何其荒唐!
\"卿且平身。\"
朱由校揮手示意,語含深意:\"漕運之困,非衙門之法可解,當以商略治之。\"
\"彼等以公謀私,令漕軍為商賈鞍前馬後,何也?乃因商賈覺,借朝廷之力北運,成本低廉。\"
\"古語雲,疏勝於堵。既漕軍已涉商途,何不順勢而為?\"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趙於逵更是急道:\"陛下,若許商貨,恐京城糧草難繼!\"
朱由校淡然一笑,揮手安撫:\"增其運力,廣開商路,許民間參與。\"
\"稍後,朕賜卿條陳,依此上奏,改漕運之弊。\"
\"至於李三才等人,卿亦上奏,朕自派人徹查。\"
趙於逵聞言,感激涕零,跪地謝恩:\"臣誓不負陛下厚望!\"
大明朝向來不乏英才俊傑,趙於逵便是其中翹楚,史上記載,他鞠躬盡瘁,竟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今得聖上朱由校之密令,趙公之鋒芒直指李三才、王佐、王紀三人,其彈劾奏章晨曦初照時分已躍然通政司案頭,副本流轉內閣深處。
“匹夫之勇!”
韓爌覽罷奏章,隻覺天旋地轉,心中暗忖:世事如秤,輕重自知,而此三人於漕運之弊,一旦揭露,其重何止千鈞?
抬眼望向正埋首於票擬公務的畢自嚴,韓爌心中盤算,欲匿此奏,然瞥見一旁侍立的內侍,終究未敢輕舉妄動,汗濕衣襟。
終是提筆一揮,八字真言躍然紙上:“依例駁回,責令自辯。”
隨後,不動聲色地將奏章混於堆積如山的案牘之中。
近日來,內閣彈劾之聲不絕於耳,韓爌心知肚明,此等手法或可蒙混過關。
然一日將盡,未見司禮監用印之回文,韓爌心中隱隱不安,未雨綢繆,急返府邸。
“王佐可曾離京?速召其來見!”
韓爌急喚管家,得知王佐已隨鄒元標南下避禍,不禁大驚失色,東林之勢岌岌可危矣。
“速備筆墨,遣人赴鳳陽,密信王紀!”
韓爌心急如焚,命管家速速行動。
與此同時,西苑禦書房內,夜色未深,內閣首輔畢自嚴、工部尚書徐光啟、戶部侍郎袁世振,三位重臣黑袍加身,被錦衣衛悄然請入宮中。
朱由校親呈趙於逵兩道奏章副本,眾人觀後,皆眉頭緊鎖,未曾料及朝廷漕運竟淪為商賈之便道。
“趙卿之言,是否過甚其辭?”
畢自嚴率先質疑,他雖曆仕南方,卻未涉漕運,知之甚少。
袁世振搶先一步,躬身請罪:“臣知而不報,罪該萬死。然此三人根深蒂固,臣若妄言,恐難逃毒手。”
朱由校寬宏大量,免其罪責,並言:“卿等所慮非虛,然朕意已決,必先整頓漕運,確保京畿糧餉無虞,漕軍安定。”
言畢,滿座皆歎:“陛下高瞻遠矚,臣等望塵莫及。”
目睹皇恩浩蕩,言辭溫婉,殿內三人心弦稍鬆,知聖意非強硬之途。
“朕今日召集爾等,實乃心中有策,欲共商大計。”
“朕欲仿效西山、石景山商賈之智,將漕軍之製,化整為零,轉為商行,專司河運,無論宮闈還是市井,貨物流通,皆依裏程計費,公平合理。”
“陛下英明,臣以為此計可行。”
畢自嚴率先啟唇,言辭懇切。
“大明漕運沉屙已久,此番變革,或能撥雲見日,重振漕運。”
“然臣慮及,貿然昭告天下,恐漕軍嘩然,猶如崇禎裁驛,激起波瀾。”
此言一出,暗喻變革之艱,需謹慎行事。
“漕運之困,根源在於運力不濟。”
朱由校目光如炬,直視畢自嚴。
“朕意已決,先遣商行試水,摸清脈絡,再做定奪。”
“陛下高瞻遠矚,實乃聖明。” 三人相視一笑,心悅誠服。
隨後,袁世振拱手進言,言辭鑿鑿:“陛下,臣請調虎驤衛中郎將祖大壽赴鳳陽征兵,以防不測。”
“此為何故?”
皇帝微露疑惑。
“趙於逵之彈劾,已傳遍朝野,王紀等人若聞訊,恐生事端,阻斷漕運,以作要挾。”
袁世振一語道破玄機,暗指東林黨之險惡。
“此言有理。”
朱由校頷首,對東林黨之行徑,心中已有所判。
“朕即刻下令,祖大壽領兵南下,穩控鳳陽。”
“陛下聖裁,臣等拜服。”
三人再讚,心中暗自慶幸,遇此明君,國事可期。
“另,朕欲開放漕運於民間,爾等歸後,各擬密奏,詳陳利弊。”
“臣等謹遵聖諭。”
三人齊聲應諾,心中激蕩,知此乃國運轉折之始。
他言簡意賅地安排了民間征糧事宜,隨後在錦衣衛的簇擁下翩然離去。
臨行之際,他還特意向貼身太監低語,讓未離京的漕運總督趙於逵次日覲見。
趙於逵,這位尚在京城的官員,正忙於向度支司謀求銀兩支持。
次日晨曦初照,他便被引領至西苑禦書房,一進門便行了個畢恭畢敬的大禮,仿佛朝拜的臣子麵對至高無上的君主。
朱由校並未急於讓他起身,反而起身繞其而行,目光如炬,審視著這位漕運總督。
趙於逵心領神會,感受著皇帝無聲的審視。
終於,“朕安,平身吧。”
朱由校滿意地坐回龍椅,對這位膚色黝黑、身形幹練、務實勤勉的官員表示了認可。
“臣謝陛下隆恩。”
趙於逵如釋重負,起身而立。接著,朱由校將他的奏本擲回,要求其從頭細說漕運之事。
“從最本源之處談起。”
趙於逵領命,娓娓道來。
大明漕運,始於糧長製,各區域稅糧按需運輸,由當地田畝巨擘負責。
永樂遷都後,京師糧荒,漕運改革,漕軍應運而生,負責跨域運糧,形成支運、兌運、長運三階段演變,最終定格於長運之法,漕軍直抵江南取糧,效率倍增。
朱由校靜聽其詳,隨後沉聲發問:“漕運之舟,何如?”
趙於逵詳盡闡述,漕船材質精良,分淺船與遮洋船,各有尺寸,沿運河密布的碼頭提供維修之便。
話題一轉,朱由校問及銀兩之事,直指“公器私用”之疑雲。
“此‘私’為何人?”
一語既出,趙於逵驚懼交加,跪倒在地,禦書房內頓時寂靜無聲。
良久,趙於逵鼓起勇氣抬頭,隻見皇帝目光如電,隻得再次低頭,不敢直視。
\"嗬嗬,冷笑間,朱由校以兩聲輕蔑之音,直刺趙於逵之心。\"
\"讓朕一窺天機,你言及的,莫非是前漕運舵手李三才?\"
\"臣遵旨。\"
趙於逵聞皇帝提及此人,眼眸驟睜,膽氣陡生,昂首補言,心緒決絕:
\"陛下明鑒,更有河道總領王佐、戶部右輔王紀,同流合汙。\"
一語既出,趙於逵不再諱言,將漕運之濁流,悉數傾瀉而出:\"此三賊,勾結貪腐,侵吞河工銀兩,私賣國糧,更以漕軍為奴,肆意差遣。\"
隨著趙於逵的揭露,一幅橫跨南北、錯綜複雜的權錢交易圖卷,在朱由校眼前徐徐展開,工部、戶部、漕運、河運乃至各地官府,皆成其網中魚鱉。
貪腐之事,不過冰山一角;真正駭人聽聞者,乃漕軍之責,竟被竊用於商賈之道,布匹、茶葉,皆成其運物。
\"砰砰砰\",朱由校怒不可遏,以拳擊案,雖早有預料,卻未料其網織得如此之廣。
\"哈哈,我大明真乃忠臣滿朝!\"
朱由校反諷之言,令禦書房內眾人皆跪,劉時敏更是愕然,抬頭望向龍顏,欲勸又止:\"皇爺息怒。\"
\"河道漕運之監何在?可曾返京?\"
\"回皇爺,神廟未遣河道監。\"
朱由校聞言,無語凝噎,心中暗罵萬曆昏庸,財路不明,偏行偏鋒。
\"趙於逵。\"
\"臣在。\"
趙於逵應聲而起,不解皇帝之意。
\"卿乃軍戶出身,可知商道?\"
\"陛下,臣非商賈之才。\"
趙於逵搖頭如撥浪鼓,心中暗道:此問何其荒唐!
\"卿且平身。\"
朱由校揮手示意,語含深意:\"漕運之困,非衙門之法可解,當以商略治之。\"
\"彼等以公謀私,令漕軍為商賈鞍前馬後,何也?乃因商賈覺,借朝廷之力北運,成本低廉。\"
\"古語雲,疏勝於堵。既漕軍已涉商途,何不順勢而為?\"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趙於逵更是急道:\"陛下,若許商貨,恐京城糧草難繼!\"
朱由校淡然一笑,揮手安撫:\"增其運力,廣開商路,許民間參與。\"
\"稍後,朕賜卿條陳,依此上奏,改漕運之弊。\"
\"至於李三才等人,卿亦上奏,朕自派人徹查。\"
趙於逵聞言,感激涕零,跪地謝恩:\"臣誓不負陛下厚望!\"
大明朝向來不乏英才俊傑,趙於逵便是其中翹楚,史上記載,他鞠躬盡瘁,竟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今得聖上朱由校之密令,趙公之鋒芒直指李三才、王佐、王紀三人,其彈劾奏章晨曦初照時分已躍然通政司案頭,副本流轉內閣深處。
“匹夫之勇!”
韓爌覽罷奏章,隻覺天旋地轉,心中暗忖:世事如秤,輕重自知,而此三人於漕運之弊,一旦揭露,其重何止千鈞?
抬眼望向正埋首於票擬公務的畢自嚴,韓爌心中盤算,欲匿此奏,然瞥見一旁侍立的內侍,終究未敢輕舉妄動,汗濕衣襟。
終是提筆一揮,八字真言躍然紙上:“依例駁回,責令自辯。”
隨後,不動聲色地將奏章混於堆積如山的案牘之中。
近日來,內閣彈劾之聲不絕於耳,韓爌心知肚明,此等手法或可蒙混過關。
然一日將盡,未見司禮監用印之回文,韓爌心中隱隱不安,未雨綢繆,急返府邸。
“王佐可曾離京?速召其來見!”
韓爌急喚管家,得知王佐已隨鄒元標南下避禍,不禁大驚失色,東林之勢岌岌可危矣。
“速備筆墨,遣人赴鳳陽,密信王紀!”
韓爌心急如焚,命管家速速行動。
與此同時,西苑禦書房內,夜色未深,內閣首輔畢自嚴、工部尚書徐光啟、戶部侍郎袁世振,三位重臣黑袍加身,被錦衣衛悄然請入宮中。
朱由校親呈趙於逵兩道奏章副本,眾人觀後,皆眉頭緊鎖,未曾料及朝廷漕運竟淪為商賈之便道。
“趙卿之言,是否過甚其辭?”
畢自嚴率先質疑,他雖曆仕南方,卻未涉漕運,知之甚少。
袁世振搶先一步,躬身請罪:“臣知而不報,罪該萬死。然此三人根深蒂固,臣若妄言,恐難逃毒手。”
朱由校寬宏大量,免其罪責,並言:“卿等所慮非虛,然朕意已決,必先整頓漕運,確保京畿糧餉無虞,漕軍安定。”
言畢,滿座皆歎:“陛下高瞻遠矚,臣等望塵莫及。”
目睹皇恩浩蕩,言辭溫婉,殿內三人心弦稍鬆,知聖意非強硬之途。
“朕今日召集爾等,實乃心中有策,欲共商大計。”
“朕欲仿效西山、石景山商賈之智,將漕軍之製,化整為零,轉為商行,專司河運,無論宮闈還是市井,貨物流通,皆依裏程計費,公平合理。”
“陛下英明,臣以為此計可行。”
畢自嚴率先啟唇,言辭懇切。
“大明漕運沉屙已久,此番變革,或能撥雲見日,重振漕運。”
“然臣慮及,貿然昭告天下,恐漕軍嘩然,猶如崇禎裁驛,激起波瀾。”
此言一出,暗喻變革之艱,需謹慎行事。
“漕運之困,根源在於運力不濟。”
朱由校目光如炬,直視畢自嚴。
“朕意已決,先遣商行試水,摸清脈絡,再做定奪。”
“陛下高瞻遠矚,實乃聖明。” 三人相視一笑,心悅誠服。
隨後,袁世振拱手進言,言辭鑿鑿:“陛下,臣請調虎驤衛中郎將祖大壽赴鳳陽征兵,以防不測。”
“此為何故?”
皇帝微露疑惑。
“趙於逵之彈劾,已傳遍朝野,王紀等人若聞訊,恐生事端,阻斷漕運,以作要挾。”
袁世振一語道破玄機,暗指東林黨之險惡。
“此言有理。”
朱由校頷首,對東林黨之行徑,心中已有所判。
“朕即刻下令,祖大壽領兵南下,穩控鳳陽。”
“陛下聖裁,臣等拜服。”
三人再讚,心中暗自慶幸,遇此明君,國事可期。
“另,朕欲開放漕運於民間,爾等歸後,各擬密奏,詳陳利弊。”
“臣等謹遵聖諭。”
三人齊聲應諾,心中激蕩,知此乃國運轉折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