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二字,雖簡約至極,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京城衙署,無論顯赫如內閣六部,抑或隱秘如東廠錦衣,乃至昔日宮廷二十四衙,皆難逃其網,唯深淺之別耳。
談及漕運變革,世人皆道內閣決議,帝皇禦批,殊不知,工部尚書徐光啟,實乃戲中伶人,而幕後掌舵者,非帝王莫屬。
徐公手持禦賜劇本,粉墨登場,首役便直指通州,借南海子城建之兵,兩千精銳,入駐通惠河畔,工部主事隨之接管碼頭,一場大戲悄然拉開序幕。
通惠河,古名金水,明皇賜禦河之譽,乃郭守敬仙師妙手開鑿,自昆明湖畔蜿蜒而出,穿積水潭,越崇文門,朝東而去,至朝陽區楊閘村折向東南,終抵通州張家灣,匯入潞河,乃京城與通州糧倉之生命線也。
徐公一到,即令兵士於通州碼頭截停過往船隻,非小舟帆板所能幸免,專挑百料巨艦,一料一石,百料則萬斤有餘,意在摸清運河之上,重載船隻之底細。
工部大堂之上,徐光啟悠然品茗,目光深邃,掃視滿堂官員,四司齊聚,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各司郎中、員外郎、主事乃至差役,無一缺席。
麵對質疑,都水郎中輕聲細語,率先發難:“大人此舉,恐觸私造船隻之雷,登記之下,工部恐成眾矢之的。”
眾官附和,憂心忡忡,漕運之利,誘人深入,工部上下,鮮有能出其外者。
徐光啟淡然一笑,茶杯輕置:“諸君新至,前塵往事,與爾等何幹?都水司速查賬簿公文,瑕疵之處,即令整改。營繕司則往碼頭,嚴查船隻,登記在冊,違者扣押,不容姑息!”
“遵命!”營繕司郎中於偉成應聲而前,畢恭畢敬。
徐光啟輕置茶盞,巍然起身,環視眾人,言辭懇切:“諸位同仁,蒙聖上厚愛,委以整頓漕運之重任。
凡遇波折,務必即時稟報,勿擅作主張。
此事關乎國計民生,望大家齊心協力,共築防線,勿使風波再起!”
“遵命!”眾聲齊應,鏗鏘有力。
半載有餘,徐光啟對工部之駕馭,尚屬得心應手,未有公然違逆之聲浪。隨即,工部上下一心,摒棄雜務,唯漕運是瞻,其勤勉與專注,前所未有。
工部之舉,加之京城中關於漕運的沸沸揚揚,徐光啟“扣大船”之訊,不脛而走,迅速席卷京華。受此波及最深的,莫過於運河之上,那些船隊龐大的豪強。
京東一隅,茶樓巍峨,奢華之氣撲麵而來。
一桌之上,錦衣華服者圍坐,議論紛紛:“諸位可曾耳聞?工部欲對運船進行全麵造冊!”
“徐光啟雖奉旨改革漕運,鼓勵民間參與,卻何故扣留我等船隻?”
“如今京城碼頭、水驛,工部官吏密布,無堪合之船,一律扣留,寸步難行!”
“我家船隻亦遭此厄運,多方奔走,徒勞無功,唯待登記之時。”
運河小商,對此束手無策,唯有歎息
與此同時,韓爌府邸之內,趙南星與韓爌對坐,愁雲密布。
“韓公,徐光啟此舉意欲何為?他既言開放漕運於民間,又何以扣船不放,朝廷的補貼何在?”
趙南星一臉困惑。
“漕運在即,若此風不止,南糧北運受阻,京城、遼東、九邊恐生亂象。”
韓爌搖頭苦笑,心中亦是迷霧重重。
憶及內閣會議,韓爌總覺有異:“工部言稱,需各船戶登記船隻詳情,以便統籌調配。且今後運河之上,百料之船,非登記不得航行。”
“此中定有蹊蹺。”趙南星補充道。
“蹊蹺暫且擱置。”
趙南星語出驚人,“聞吳良嗣已集結眾力,欲上書陛下,請戶工兩部徹查曆年漕運賬目。”
“此人該死!”韓爌聞言,怒目圓睜。東林黨根基深厚,漕運之利,二十餘年,豈容他人輕撼?浙、蘇、徽等黨,覬覦已久,一旦徹查,損失難估。
“所言極是,當務之急,非議蹊蹺。”
韓爌沉吟片刻,決然道,“速告眾人,趁此良機,速去登記,將船隻歸至各自名下。同時,密令各州府,速將造船賬目妥善處理,以絕後患。”
言罷,韓爌目視趙南星,意味深長:“屆時,即便徹查,亦難覓其蹤。”
大明運河之上,漕船如織,其數難計,成謎於世人。
時光流轉,漕舟損耗不絕,源於天、人、禍三端。
天者,纖繩崩斷、觸礁沉舟之自然災變;人者,狂風巨浪,譬如隆慶四年黃河之殤,八百餘舟盡沒於小喝河口,觸目驚心;禍者,更有人心不古,盜匪劫掠、軍士監守自盜,乃至船板亦被竊售,國帑頻耗於造船之業。
而今,京師之內,上演著一場經濟版的“暗度陳倉”。
昔日“遺失”之漕舟,借工部登記之機,悄然易主,化私產矣。此等景象,恰似後世所謂“休克療法”,國有資產遭賤賣,少數巨賈竊喜狂歡。
西苑校場,球賽方歇,朱由校汗濕衣襟,暢快淋漓。
小憩之餘,目光轉向久候之二人,問道:“卿即為打行之主,朕托汝興辦船行之事,進展若何?”
張開陽惶恐行禮,答曰:“借工部扣押登記之機,龍通商行已攬得草船二十餘艘,隻待工部勘合,即可揚帆。此外,正廣結船業同行,共謀發展。”
朱由校聞言,目光微斂,沉吟道:“二十餘艘,尚顯單薄。須廣開財源,勿獨享其利。”
複又叮囑:“趁此良機,速將船行擴張,賺錢之餘,更需壯大。分段運輸,按量計費,朕之條陳,望卿細加揣摩,靈活運用。”
張開陽連聲應諾,誓將不負聖望。
朱由校遂賜其六品官銜,並許以未來晉升之諾。
張開陽感激涕零,叩首謝恩。
徐婉兒旁觀此景,心生疑惑:“陛下何故親力親為,涉足漕運?非有漕軍足矣?”
\"嗬嗬。\"
輕笑聲中,徐婉兒一語既出,朱由校自馬紮上翩然起身,悠然伸展腰肢,一派閑適。
\"漕運在手,大明南北物價皆由我控。\"他言簡意賅,透露出帝王雄心。
\"然朕之漕運衙門,今已難馴如野馬。\"他輕歎,語中不乏無奈。
\"故,朕意已決,欲將漕運衙門,化為市場之物。\"此言一出,四周嘩然,驚懼之色溢於言表。
\"賣衙門?前所未聞!\"眾人麵麵相覷,此事之奇,堪比盤古開天。
京城之內,因漕運受阻,十日之間沸反盈天。奏章如雪片紛飛,皇帝卻一概留中,更添混亂。
彈劾之聲不絕於耳,通政司轉呈內閣,堆積如山。
韓爌,朝中重臣,眼見局勢愈演愈烈,終是按捺不住。
他深知徐光啟欲借民間商行之力改革漕運,東林黨亦因利益所在而鼎力支持。
然反對之聲浪高,韓爌不得不親赴工部,與徐光啟對坐而談。
\"徐尚書,漕運之事,京城已沸,民心惶惶。何不早放商船南下,以安民心?\"
韓爌言辭懇切。
徐光啟麵露難色:\"非不願也,實未籌謀周全。民間商戶運力幾何,需先了然於胸,方能定其酬勞。\"
\"然漕運停滯,朝野震動,徐尚書當速謀良策,以疏民怨。\"
韓爌焦急萬分。
徐光啟點頭應允,卻故作不解:\"韓輔所言疏通,其意何在?\"
\"審者審之,查者查之,唯漕運不可停。\"
韓爌直言不諱,\"可先放部分漕軍船隻南下,以解燃眉之急。\"
徐光啟眼含笑意,心中已明其意:\"大人之意,本官已曉,即刻安排。\"
韓爌大喜過望,讚曰:\"徐尚書真乃國家棟梁也!\"遂辭別而去。
工部衙門外,徐光啟目送韓爌背影,眼中閃過一抹戲謔。
惠通河上,商船南下,皆需其印信為憑。韓爌急於恢複漕運,一為平息風波,二則恐有私心,欲使漕軍船隻安然撤離,以免東窗事發。
正當徐光啟沉思之際,馮祝自衙門內出,手持堪合,笑吟吟道:\"徐尚書,勞煩用印。\"
徐光啟回過神來,接過堪合,淡然一笑:\"分內之事。\"
龍通商行之船,自此得以暢行運河,徐光啟之謀,悄然鋪開。
談及漕運變革,世人皆道內閣決議,帝皇禦批,殊不知,工部尚書徐光啟,實乃戲中伶人,而幕後掌舵者,非帝王莫屬。
徐公手持禦賜劇本,粉墨登場,首役便直指通州,借南海子城建之兵,兩千精銳,入駐通惠河畔,工部主事隨之接管碼頭,一場大戲悄然拉開序幕。
通惠河,古名金水,明皇賜禦河之譽,乃郭守敬仙師妙手開鑿,自昆明湖畔蜿蜒而出,穿積水潭,越崇文門,朝東而去,至朝陽區楊閘村折向東南,終抵通州張家灣,匯入潞河,乃京城與通州糧倉之生命線也。
徐公一到,即令兵士於通州碼頭截停過往船隻,非小舟帆板所能幸免,專挑百料巨艦,一料一石,百料則萬斤有餘,意在摸清運河之上,重載船隻之底細。
工部大堂之上,徐光啟悠然品茗,目光深邃,掃視滿堂官員,四司齊聚,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各司郎中、員外郎、主事乃至差役,無一缺席。
麵對質疑,都水郎中輕聲細語,率先發難:“大人此舉,恐觸私造船隻之雷,登記之下,工部恐成眾矢之的。”
眾官附和,憂心忡忡,漕運之利,誘人深入,工部上下,鮮有能出其外者。
徐光啟淡然一笑,茶杯輕置:“諸君新至,前塵往事,與爾等何幹?都水司速查賬簿公文,瑕疵之處,即令整改。營繕司則往碼頭,嚴查船隻,登記在冊,違者扣押,不容姑息!”
“遵命!”營繕司郎中於偉成應聲而前,畢恭畢敬。
徐光啟輕置茶盞,巍然起身,環視眾人,言辭懇切:“諸位同仁,蒙聖上厚愛,委以整頓漕運之重任。
凡遇波折,務必即時稟報,勿擅作主張。
此事關乎國計民生,望大家齊心協力,共築防線,勿使風波再起!”
“遵命!”眾聲齊應,鏗鏘有力。
半載有餘,徐光啟對工部之駕馭,尚屬得心應手,未有公然違逆之聲浪。隨即,工部上下一心,摒棄雜務,唯漕運是瞻,其勤勉與專注,前所未有。
工部之舉,加之京城中關於漕運的沸沸揚揚,徐光啟“扣大船”之訊,不脛而走,迅速席卷京華。受此波及最深的,莫過於運河之上,那些船隊龐大的豪強。
京東一隅,茶樓巍峨,奢華之氣撲麵而來。
一桌之上,錦衣華服者圍坐,議論紛紛:“諸位可曾耳聞?工部欲對運船進行全麵造冊!”
“徐光啟雖奉旨改革漕運,鼓勵民間參與,卻何故扣留我等船隻?”
“如今京城碼頭、水驛,工部官吏密布,無堪合之船,一律扣留,寸步難行!”
“我家船隻亦遭此厄運,多方奔走,徒勞無功,唯待登記之時。”
運河小商,對此束手無策,唯有歎息
與此同時,韓爌府邸之內,趙南星與韓爌對坐,愁雲密布。
“韓公,徐光啟此舉意欲何為?他既言開放漕運於民間,又何以扣船不放,朝廷的補貼何在?”
趙南星一臉困惑。
“漕運在即,若此風不止,南糧北運受阻,京城、遼東、九邊恐生亂象。”
韓爌搖頭苦笑,心中亦是迷霧重重。
憶及內閣會議,韓爌總覺有異:“工部言稱,需各船戶登記船隻詳情,以便統籌調配。且今後運河之上,百料之船,非登記不得航行。”
“此中定有蹊蹺。”趙南星補充道。
“蹊蹺暫且擱置。”
趙南星語出驚人,“聞吳良嗣已集結眾力,欲上書陛下,請戶工兩部徹查曆年漕運賬目。”
“此人該死!”韓爌聞言,怒目圓睜。東林黨根基深厚,漕運之利,二十餘年,豈容他人輕撼?浙、蘇、徽等黨,覬覦已久,一旦徹查,損失難估。
“所言極是,當務之急,非議蹊蹺。”
韓爌沉吟片刻,決然道,“速告眾人,趁此良機,速去登記,將船隻歸至各自名下。同時,密令各州府,速將造船賬目妥善處理,以絕後患。”
言罷,韓爌目視趙南星,意味深長:“屆時,即便徹查,亦難覓其蹤。”
大明運河之上,漕船如織,其數難計,成謎於世人。
時光流轉,漕舟損耗不絕,源於天、人、禍三端。
天者,纖繩崩斷、觸礁沉舟之自然災變;人者,狂風巨浪,譬如隆慶四年黃河之殤,八百餘舟盡沒於小喝河口,觸目驚心;禍者,更有人心不古,盜匪劫掠、軍士監守自盜,乃至船板亦被竊售,國帑頻耗於造船之業。
而今,京師之內,上演著一場經濟版的“暗度陳倉”。
昔日“遺失”之漕舟,借工部登記之機,悄然易主,化私產矣。此等景象,恰似後世所謂“休克療法”,國有資產遭賤賣,少數巨賈竊喜狂歡。
西苑校場,球賽方歇,朱由校汗濕衣襟,暢快淋漓。
小憩之餘,目光轉向久候之二人,問道:“卿即為打行之主,朕托汝興辦船行之事,進展若何?”
張開陽惶恐行禮,答曰:“借工部扣押登記之機,龍通商行已攬得草船二十餘艘,隻待工部勘合,即可揚帆。此外,正廣結船業同行,共謀發展。”
朱由校聞言,目光微斂,沉吟道:“二十餘艘,尚顯單薄。須廣開財源,勿獨享其利。”
複又叮囑:“趁此良機,速將船行擴張,賺錢之餘,更需壯大。分段運輸,按量計費,朕之條陳,望卿細加揣摩,靈活運用。”
張開陽連聲應諾,誓將不負聖望。
朱由校遂賜其六品官銜,並許以未來晉升之諾。
張開陽感激涕零,叩首謝恩。
徐婉兒旁觀此景,心生疑惑:“陛下何故親力親為,涉足漕運?非有漕軍足矣?”
\"嗬嗬。\"
輕笑聲中,徐婉兒一語既出,朱由校自馬紮上翩然起身,悠然伸展腰肢,一派閑適。
\"漕運在手,大明南北物價皆由我控。\"他言簡意賅,透露出帝王雄心。
\"然朕之漕運衙門,今已難馴如野馬。\"他輕歎,語中不乏無奈。
\"故,朕意已決,欲將漕運衙門,化為市場之物。\"此言一出,四周嘩然,驚懼之色溢於言表。
\"賣衙門?前所未聞!\"眾人麵麵相覷,此事之奇,堪比盤古開天。
京城之內,因漕運受阻,十日之間沸反盈天。奏章如雪片紛飛,皇帝卻一概留中,更添混亂。
彈劾之聲不絕於耳,通政司轉呈內閣,堆積如山。
韓爌,朝中重臣,眼見局勢愈演愈烈,終是按捺不住。
他深知徐光啟欲借民間商行之力改革漕運,東林黨亦因利益所在而鼎力支持。
然反對之聲浪高,韓爌不得不親赴工部,與徐光啟對坐而談。
\"徐尚書,漕運之事,京城已沸,民心惶惶。何不早放商船南下,以安民心?\"
韓爌言辭懇切。
徐光啟麵露難色:\"非不願也,實未籌謀周全。民間商戶運力幾何,需先了然於胸,方能定其酬勞。\"
\"然漕運停滯,朝野震動,徐尚書當速謀良策,以疏民怨。\"
韓爌焦急萬分。
徐光啟點頭應允,卻故作不解:\"韓輔所言疏通,其意何在?\"
\"審者審之,查者查之,唯漕運不可停。\"
韓爌直言不諱,\"可先放部分漕軍船隻南下,以解燃眉之急。\"
徐光啟眼含笑意,心中已明其意:\"大人之意,本官已曉,即刻安排。\"
韓爌大喜過望,讚曰:\"徐尚書真乃國家棟梁也!\"遂辭別而去。
工部衙門外,徐光啟目送韓爌背影,眼中閃過一抹戲謔。
惠通河上,商船南下,皆需其印信為憑。韓爌急於恢複漕運,一為平息風波,二則恐有私心,欲使漕軍船隻安然撤離,以免東窗事發。
正當徐光啟沉思之際,馮祝自衙門內出,手持堪合,笑吟吟道:\"徐尚書,勞煩用印。\"
徐光啟回過神來,接過堪合,淡然一笑:\"分內之事。\"
龍通商行之船,自此得以暢行運河,徐光啟之謀,悄然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