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信是個好人。這個好,是張伯對他的最高評價,淳樸中卻不乏真情。趙之信年輕時也算此城中的名人。原來他竟是出生於書香門第,隻不過家族沒落了,到了趙之信這一輩,家中隻有父親辦了間私塾,聊以維生。趙之信從小隨父親在私塾長大,耳濡目染,學問也很不錯。及冠後,他的才名已遍及全城,人人提起來都稱道他一聲“趙書生”。可惜趙家貧寒,趙父無法為其鋪路,趙之信入仕無門,當過兩年幕僚卻看不慣官場黑暗,無奈隻得棄文從商。彼時趙父已亡故,趙之信遵從父親遺願娶了何氏為妻,小兩口變賣家產置了間小鋪麵開了家書坊,起早貪黑,再加上趙之信的才名吸引了不少讀書人前來,倒也勉強維持生計。
提及年輕時候的事,趙之信眼中多了幾分光彩。說起自己開過的書鋪,趙之信忍不住道,年輕時通過書坊見識了不少名人。有人到他店中購書,也有人將書畫放在他店中售賣。聽到“書畫”二字,無殤心中一動,便問道:“趙老伯可曾見過蘇、葉之畫?”
趙之信略一思索,道:“貴人說的可是‘墨白無骨嬌顏色,丹青重彩壯山河’的二位大師?”
無殤點點頭道:“正是。趙老伯果然知曉二人。”
趙之信忙道:“二位大師當年名動天下,小老兒豈會不知。說起來那應該是三十年前了吧。可惜葉大師本就是朝廷高官,一畫難求。而蘇大師——“趙之信歎道,“當年蘇大師隨葉大師進了京,此後便一直在京城,據說兩家還結了親。隻可惜後來,蘇大師遊曆四方時出了事……”趙之信再歎一聲,道,“天妒英才呀。”
無殤未料到這趙之信竟真知曉上一世父親之事,聽他話音好像還有未盡之言。此刻也不是談此事的時候,便道:“趙老伯說的是。趙老伯的書鋪,後來又為何不開了?”
說起此事,趙之信又濕了眼眶。張伯搶著道:“為何不開?還不是沒有辦法。你道那書鋪開在哪裏?就在城南。”聞言,江霽月道:“城南?可是承運街?”
“什麽承運街?那邊之前都叫‘興成街’。”張伯又搶著說道,“自從姚知府來了這裏,不知怎的與王總兵一日好過一日。七年前,兩人一合計,就說這興成街住的都是當地顯貴——說白了就住著他姚家與王家,要把街道兩旁閑雜人等全部清理出去。可憐老趙家正好住在興成街上,開的書鋪也在這條街,就這樣被趕了出來。”
“趕出來?”顧芷芸道,“如何趕?”
“知府聯合總兵出了告示,興成街上住著的幾十戶人家及商鋪限期搬空。不搬的,王總兵就帶了士兵闖進去攆人搶東西。那一年大夥都是親見的,隻是官兵勾結,真刀真槍地幹翻了幾個人,其餘人也就不敢不從了。”
聽了張伯的話,無殤忍不住一拍桌子道:“豈有此理!”
江霽月也道:“這裏的官府竟如此猖狂。”顧芷芸更是氣得站起身道:“還真是不把百姓當人啊。”
見他們三人的反應,趙之信與趙英娘對看一眼,眼中光彩更甚。趙之信起身一躬道:“幾位貴人且息怒。”突然轉頭對張老頭父子道:“多謝你二人過來。隻是當年之事,牽扯甚廣,你們先回去吧,不要牽連進來。”
張伯還待要說,他兒子張富貴拉了拉他的衣角,甕聲道:“爹,你就別添亂了。我扶你先回去吧。”說完又對趙英娘伸出一直緊握的手,手心有幾小塊碎銀,趙富貴結結巴巴地道:“英娘,你別嫌少。拿去給大娘和家寶買些吃的。”
趙英娘紅了臉,小聲道:“富貴哥你哪來的銀子?”
趙富貴也紅著臉道:“你別管了,收下就是。”說著就往趙英娘手裏塞去,趙英娘忙後退躲藏。趙之信與張伯互看一眼,眼中皆有了笑意。張伯咳嗽一聲,道:“英娘你就收下吧,也算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趙英娘不知所措,叫聲“爹”。趙之信道:“張老頭,富貴,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不過你們家也不寬裕,這銀子還是拿回去吧。”
張伯道:“富貴,你怎麽說?”
張富貴一張臉漲得通紅,憋了半天才道:“這銀子是我攢下的,英娘你收著就是。”說完將銀子放在桌子上,拉著張伯就往外走。張伯邊走邊道:“傻小子你慢些,你自己攢著討媳婦的銀子,怎麽就不敢說出來呢?”
話音漸遠。這邊趙英娘已羞得捂著臉躲到了屋角。趙之信歎道“這張家都是好人。可惜我身上還背負著血海深仇,也不知能不能報答得了他們。”
趙英娘聞言,放下手褪了羞澀,正色道:“爹爹說的是。咱們先辦正事要緊。”
無殤又在心中暗暗點頭,這趙英娘也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便道:“既如此,還請趙老伯細細道來。”
趙之信又鞠了一躬,道:“幾位容稟。方才張老頭所說的,也正是小老兒親身經曆的。小老兒這些年苟延殘喘,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將當年之事說出來,為興成街的街坊四鄰們申冤,報仇!”說完這段話,趙之信又是老淚縱橫,身軀顫抖。趙英娘忙扶著爹爹,小聲勸慰。
無殤忙讓趙英娘扶趙之信坐下,柔聲道:“趙老伯您慢慢說。”
江霽月突然對趙英娘道:“這位大姐,請問家中可有紙筆?”
趙英娘忙道:“有,英娘這就取來。”
趙之信叫住她,道:“不必了。不瞞幾位,這些年小老兒日思夜想,一直忘不了當年的慘狀,便將經過情形全都記了下來。連同當時官府的告示等證據也收集了一些。你們要看,老漢取來便是。”
江霽月點頭道:“趙老伯有心了。”趙英娘便扶了老父進裏屋去拿。
這裏江霽月與無殤互看一眼,均想:這事是不能不管了。
三十年前,興成街。二十出頭的趙之信就住在這條街上。街尾巷子裏有老父留下的房舍,不遠處就在正街上有一間小書鋪,正是趙之信與妻子所經營。
三十年前天下還不太平。不過處於內地的他們受戰亂波及較少。小老百姓隻管能平安度日,是以這裏也算得上是一片淨土。
趙之信的書鋪取名“墨齋”,他本人的才名加上小兩口的用心經營,這小書鋪在當時也算全城聞名。妻子何芳蘭也是書生之後,從小識文斷字的。兩人既興趣相投,如今經營起書鋪來也算樂在其中。
這樣的好日子持續了十幾年,中間女兒英娘出生,書鋪因有幾位書畫名人的光臨生意更盛。最鼎盛時趙之信書鋪裏有七八個夥計,出售、寄賣,甚至定期舉辦一些文人的活動。
說店裏的夥計還不算準確,事實上,當時在趙之信書鋪中的都是他收留的一些窮苦的讀書人。趙之信經營盛的那些年,也經常是濟老接貧,在街坊四鄰中口碑頗佳。
但就是這樣一個老好人,也難逃命運的折磨。變故起源於十五年前姚知府到此地任職。姚知府其人,雖名中帶“謹”,卻是一點兒都不謹慎。剛到此地,便打著姚貴妃表哥的旗號,與地方上的官員們花天酒地。總兵王猛最開始是看不起姚謹的,但這姚謹雖對旁人傲慢,對王猛卻是另眼相看,一直十分敬重。後來兩人便越走越近,更定下了兒女親家,漸漸地兩家如同一家了。知府總兵成了一家,地方上的官員們更是趨之若鶩,一時間當地成了姚知府與王總兵的天下,真是號令莫敢不從。
七年前,正如張伯所言,姚知府突然發告示決定將“興成街”更名為“承運街”,隻因知府府衙與總兵府都在這條街上。本來這就是城中最大的一條街,街上商鋪林立,街巷中住戶也不少。原以為靠近官宅能借些氣運,沒想到當官的一朝翻臉,竟要求這條街上的平民百姓全部遷出。
官府發了搬遷令,若能給些補償,百姓也不敢不搬。但姚知府這些年已將此地經營得鐵桶一般,背後又有王總兵的軍隊撐腰,早將國法視如無物。他自信無人敢違抗,更不把百姓放在眼中,便讓王總兵調了軍隊強令百姓搬離,但有反抗,輕則毒打一頓,重則直接下獄。一時間興成街成了人間地獄,百姓隻能含淚收拾細軟,扶老攜幼另尋他處。
在這場浩劫中,趙之信親眼目睹隔壁七十多歲的王嬸因兒子被抓走一病不起,沒多久便過世了;也親身經曆自己的書鋪被士兵闖入一通亂砸,書畫損毀了十之七八;還有劉叔一家六口找不到新的住處隻能出城到附近村莊賃居……樁樁件件,恐怕是一輩子也難以忘懷。這些,都被他日後詳細記了下來。
現在,江霽月與無殤就在看這些記錄,雖已過了七年,但這記錄可謂是字字泣血。兩人看得悲憤交加,若非白紙黑字,實在想不出竟有這等人間慘事!
“就無人為興成街的百姓鳴不平麽?”無殤忍不住發問。
趙之信靜靜地坐在一旁,聞言才道:“‘威揚軍’號稱十萬,十萬大軍將全城圍得水泄不通,稍有反抗,便是滅頂之災。不過說起來城中還是有善人的,有幾家富戶便收留了一些無家可歸的人,還有的偷偷將外置的房舍騰出來安置了些人家。小老兒一家也是得張員外救助,讓我們在這個巷子中住下來,又讓小老兒到他的店中做工,這才算安定下來。隻是……”趙之信說著說著,又忍不住流下淚來,“經此一劫,老妻的身體越發不好了,隻能整日躺在床上養病,家中也愈發艱難起來了。而英娘的婆家見此情形,怕被連累,加上英娘好幾年無所出,竟將英娘休了回來。”
無殤隻能歎息,又忍不住道:“十萬大軍?他王猛也真敢。朝廷有令,地方駐軍不得超過五萬,要麽是王猛作勢,要麽就是他欺瞞朝廷了。”
江霽月在兵部待過,當然更清楚這些規定,聞言便道:“這事必須要查清,王猛若真私自擴軍,又與姚知府狼狽為奸,後果不可想像!”
顧芷芸識字不多,但從三人的交談中也聽出了不少。此刻也忍不住道:“一整條街的百姓都被趕走了,這兩家到底有多少人,要占這麽大的地方?”
趙之信想了想,道:“興成街被清空後,改名為‘承運街’,做過一些修繕,知府、總兵兩府擴充了不少。整條街成了官街,每天有兵士站崗,尋常人都不得逗留。”
無殤冷笑道:“好大的官威呀。”
正說著,趙英娘從裏屋走出來,對眾人福了一福,道:“小弟家寶醒了,聽說幾位正在調查承運街,他這半年都在承運街當差,有一些發現,想說給幾位聽聽。”話畢,便見趙家寶已從裏屋走了出來,趙英娘忙去扶他。
趙家寶走到幾人麵前,道:“方才聽家姐說,今日多虧了幾位相救,家寶謝過幾位的大恩。”說著便跪下磕頭。
江霽月忙上前扶起他來,道:“舉手之勞,不必多禮。”
顧芷芸笑道:“老趙頭你真是養了一雙好兒女啊。”
說到兒女,趙之信也露出了笑容,這一雙兒女,怕不是他在這個世上最大的安慰。
無殤讓采桑搬了一條長椅過來,給趙家寶坐下。趙家寶又謝過,這才在姐姐的攙扶下斜斜坐了下來。
無殤看這趙家寶,雖長得高但身形瘦削,猶如一條竹竿。臉色蒼白,雙手無力,一看就不是個當兵的料。聽他方才出口文雅,便道:“這位小哥應是從小讀書的吧?”
趙家寶抬頭看見無殤,呆了一呆,未料到家中竟有這樣一位神仙一般的妙齡少女,一時竟紅了臉說不出話來。一旁的趙英娘見狀忙回道:“小弟與英娘從小都跟著父親識字,若不是後來變故,小弟也不會……”說到這裏,聲音哽咽。
無殤歎口氣,想在這一場變故中,受害的遠不止趙之信一家,又有多少人因此而過上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看看這家徒四壁的房舍,想想還未成年就被抓了丁的趙家寶,還有被婆家無情趕回的趙英娘……她突然覺得這一趟出京意義非凡,肩上的責任,似乎又重了幾分。
提及年輕時候的事,趙之信眼中多了幾分光彩。說起自己開過的書鋪,趙之信忍不住道,年輕時通過書坊見識了不少名人。有人到他店中購書,也有人將書畫放在他店中售賣。聽到“書畫”二字,無殤心中一動,便問道:“趙老伯可曾見過蘇、葉之畫?”
趙之信略一思索,道:“貴人說的可是‘墨白無骨嬌顏色,丹青重彩壯山河’的二位大師?”
無殤點點頭道:“正是。趙老伯果然知曉二人。”
趙之信忙道:“二位大師當年名動天下,小老兒豈會不知。說起來那應該是三十年前了吧。可惜葉大師本就是朝廷高官,一畫難求。而蘇大師——“趙之信歎道,“當年蘇大師隨葉大師進了京,此後便一直在京城,據說兩家還結了親。隻可惜後來,蘇大師遊曆四方時出了事……”趙之信再歎一聲,道,“天妒英才呀。”
無殤未料到這趙之信竟真知曉上一世父親之事,聽他話音好像還有未盡之言。此刻也不是談此事的時候,便道:“趙老伯說的是。趙老伯的書鋪,後來又為何不開了?”
說起此事,趙之信又濕了眼眶。張伯搶著道:“為何不開?還不是沒有辦法。你道那書鋪開在哪裏?就在城南。”聞言,江霽月道:“城南?可是承運街?”
“什麽承運街?那邊之前都叫‘興成街’。”張伯又搶著說道,“自從姚知府來了這裏,不知怎的與王總兵一日好過一日。七年前,兩人一合計,就說這興成街住的都是當地顯貴——說白了就住著他姚家與王家,要把街道兩旁閑雜人等全部清理出去。可憐老趙家正好住在興成街上,開的書鋪也在這條街,就這樣被趕了出來。”
“趕出來?”顧芷芸道,“如何趕?”
“知府聯合總兵出了告示,興成街上住著的幾十戶人家及商鋪限期搬空。不搬的,王總兵就帶了士兵闖進去攆人搶東西。那一年大夥都是親見的,隻是官兵勾結,真刀真槍地幹翻了幾個人,其餘人也就不敢不從了。”
聽了張伯的話,無殤忍不住一拍桌子道:“豈有此理!”
江霽月也道:“這裏的官府竟如此猖狂。”顧芷芸更是氣得站起身道:“還真是不把百姓當人啊。”
見他們三人的反應,趙之信與趙英娘對看一眼,眼中光彩更甚。趙之信起身一躬道:“幾位貴人且息怒。”突然轉頭對張老頭父子道:“多謝你二人過來。隻是當年之事,牽扯甚廣,你們先回去吧,不要牽連進來。”
張伯還待要說,他兒子張富貴拉了拉他的衣角,甕聲道:“爹,你就別添亂了。我扶你先回去吧。”說完又對趙英娘伸出一直緊握的手,手心有幾小塊碎銀,趙富貴結結巴巴地道:“英娘,你別嫌少。拿去給大娘和家寶買些吃的。”
趙英娘紅了臉,小聲道:“富貴哥你哪來的銀子?”
趙富貴也紅著臉道:“你別管了,收下就是。”說著就往趙英娘手裏塞去,趙英娘忙後退躲藏。趙之信與張伯互看一眼,眼中皆有了笑意。張伯咳嗽一聲,道:“英娘你就收下吧,也算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趙英娘不知所措,叫聲“爹”。趙之信道:“張老頭,富貴,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不過你們家也不寬裕,這銀子還是拿回去吧。”
張伯道:“富貴,你怎麽說?”
張富貴一張臉漲得通紅,憋了半天才道:“這銀子是我攢下的,英娘你收著就是。”說完將銀子放在桌子上,拉著張伯就往外走。張伯邊走邊道:“傻小子你慢些,你自己攢著討媳婦的銀子,怎麽就不敢說出來呢?”
話音漸遠。這邊趙英娘已羞得捂著臉躲到了屋角。趙之信歎道“這張家都是好人。可惜我身上還背負著血海深仇,也不知能不能報答得了他們。”
趙英娘聞言,放下手褪了羞澀,正色道:“爹爹說的是。咱們先辦正事要緊。”
無殤又在心中暗暗點頭,這趙英娘也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便道:“既如此,還請趙老伯細細道來。”
趙之信又鞠了一躬,道:“幾位容稟。方才張老頭所說的,也正是小老兒親身經曆的。小老兒這些年苟延殘喘,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將當年之事說出來,為興成街的街坊四鄰們申冤,報仇!”說完這段話,趙之信又是老淚縱橫,身軀顫抖。趙英娘忙扶著爹爹,小聲勸慰。
無殤忙讓趙英娘扶趙之信坐下,柔聲道:“趙老伯您慢慢說。”
江霽月突然對趙英娘道:“這位大姐,請問家中可有紙筆?”
趙英娘忙道:“有,英娘這就取來。”
趙之信叫住她,道:“不必了。不瞞幾位,這些年小老兒日思夜想,一直忘不了當年的慘狀,便將經過情形全都記了下來。連同當時官府的告示等證據也收集了一些。你們要看,老漢取來便是。”
江霽月點頭道:“趙老伯有心了。”趙英娘便扶了老父進裏屋去拿。
這裏江霽月與無殤互看一眼,均想:這事是不能不管了。
三十年前,興成街。二十出頭的趙之信就住在這條街上。街尾巷子裏有老父留下的房舍,不遠處就在正街上有一間小書鋪,正是趙之信與妻子所經營。
三十年前天下還不太平。不過處於內地的他們受戰亂波及較少。小老百姓隻管能平安度日,是以這裏也算得上是一片淨土。
趙之信的書鋪取名“墨齋”,他本人的才名加上小兩口的用心經營,這小書鋪在當時也算全城聞名。妻子何芳蘭也是書生之後,從小識文斷字的。兩人既興趣相投,如今經營起書鋪來也算樂在其中。
這樣的好日子持續了十幾年,中間女兒英娘出生,書鋪因有幾位書畫名人的光臨生意更盛。最鼎盛時趙之信書鋪裏有七八個夥計,出售、寄賣,甚至定期舉辦一些文人的活動。
說店裏的夥計還不算準確,事實上,當時在趙之信書鋪中的都是他收留的一些窮苦的讀書人。趙之信經營盛的那些年,也經常是濟老接貧,在街坊四鄰中口碑頗佳。
但就是這樣一個老好人,也難逃命運的折磨。變故起源於十五年前姚知府到此地任職。姚知府其人,雖名中帶“謹”,卻是一點兒都不謹慎。剛到此地,便打著姚貴妃表哥的旗號,與地方上的官員們花天酒地。總兵王猛最開始是看不起姚謹的,但這姚謹雖對旁人傲慢,對王猛卻是另眼相看,一直十分敬重。後來兩人便越走越近,更定下了兒女親家,漸漸地兩家如同一家了。知府總兵成了一家,地方上的官員們更是趨之若鶩,一時間當地成了姚知府與王總兵的天下,真是號令莫敢不從。
七年前,正如張伯所言,姚知府突然發告示決定將“興成街”更名為“承運街”,隻因知府府衙與總兵府都在這條街上。本來這就是城中最大的一條街,街上商鋪林立,街巷中住戶也不少。原以為靠近官宅能借些氣運,沒想到當官的一朝翻臉,竟要求這條街上的平民百姓全部遷出。
官府發了搬遷令,若能給些補償,百姓也不敢不搬。但姚知府這些年已將此地經營得鐵桶一般,背後又有王總兵的軍隊撐腰,早將國法視如無物。他自信無人敢違抗,更不把百姓放在眼中,便讓王總兵調了軍隊強令百姓搬離,但有反抗,輕則毒打一頓,重則直接下獄。一時間興成街成了人間地獄,百姓隻能含淚收拾細軟,扶老攜幼另尋他處。
在這場浩劫中,趙之信親眼目睹隔壁七十多歲的王嬸因兒子被抓走一病不起,沒多久便過世了;也親身經曆自己的書鋪被士兵闖入一通亂砸,書畫損毀了十之七八;還有劉叔一家六口找不到新的住處隻能出城到附近村莊賃居……樁樁件件,恐怕是一輩子也難以忘懷。這些,都被他日後詳細記了下來。
現在,江霽月與無殤就在看這些記錄,雖已過了七年,但這記錄可謂是字字泣血。兩人看得悲憤交加,若非白紙黑字,實在想不出竟有這等人間慘事!
“就無人為興成街的百姓鳴不平麽?”無殤忍不住發問。
趙之信靜靜地坐在一旁,聞言才道:“‘威揚軍’號稱十萬,十萬大軍將全城圍得水泄不通,稍有反抗,便是滅頂之災。不過說起來城中還是有善人的,有幾家富戶便收留了一些無家可歸的人,還有的偷偷將外置的房舍騰出來安置了些人家。小老兒一家也是得張員外救助,讓我們在這個巷子中住下來,又讓小老兒到他的店中做工,這才算安定下來。隻是……”趙之信說著說著,又忍不住流下淚來,“經此一劫,老妻的身體越發不好了,隻能整日躺在床上養病,家中也愈發艱難起來了。而英娘的婆家見此情形,怕被連累,加上英娘好幾年無所出,竟將英娘休了回來。”
無殤隻能歎息,又忍不住道:“十萬大軍?他王猛也真敢。朝廷有令,地方駐軍不得超過五萬,要麽是王猛作勢,要麽就是他欺瞞朝廷了。”
江霽月在兵部待過,當然更清楚這些規定,聞言便道:“這事必須要查清,王猛若真私自擴軍,又與姚知府狼狽為奸,後果不可想像!”
顧芷芸識字不多,但從三人的交談中也聽出了不少。此刻也忍不住道:“一整條街的百姓都被趕走了,這兩家到底有多少人,要占這麽大的地方?”
趙之信想了想,道:“興成街被清空後,改名為‘承運街’,做過一些修繕,知府、總兵兩府擴充了不少。整條街成了官街,每天有兵士站崗,尋常人都不得逗留。”
無殤冷笑道:“好大的官威呀。”
正說著,趙英娘從裏屋走出來,對眾人福了一福,道:“小弟家寶醒了,聽說幾位正在調查承運街,他這半年都在承運街當差,有一些發現,想說給幾位聽聽。”話畢,便見趙家寶已從裏屋走了出來,趙英娘忙去扶他。
趙家寶走到幾人麵前,道:“方才聽家姐說,今日多虧了幾位相救,家寶謝過幾位的大恩。”說著便跪下磕頭。
江霽月忙上前扶起他來,道:“舉手之勞,不必多禮。”
顧芷芸笑道:“老趙頭你真是養了一雙好兒女啊。”
說到兒女,趙之信也露出了笑容,這一雙兒女,怕不是他在這個世上最大的安慰。
無殤讓采桑搬了一條長椅過來,給趙家寶坐下。趙家寶又謝過,這才在姐姐的攙扶下斜斜坐了下來。
無殤看這趙家寶,雖長得高但身形瘦削,猶如一條竹竿。臉色蒼白,雙手無力,一看就不是個當兵的料。聽他方才出口文雅,便道:“這位小哥應是從小讀書的吧?”
趙家寶抬頭看見無殤,呆了一呆,未料到家中竟有這樣一位神仙一般的妙齡少女,一時竟紅了臉說不出話來。一旁的趙英娘見狀忙回道:“小弟與英娘從小都跟著父親識字,若不是後來變故,小弟也不會……”說到這裏,聲音哽咽。
無殤歎口氣,想在這一場變故中,受害的遠不止趙之信一家,又有多少人因此而過上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看看這家徒四壁的房舍,想想還未成年就被抓了丁的趙家寶,還有被婆家無情趕回的趙英娘……她突然覺得這一趟出京意義非凡,肩上的責任,似乎又重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