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兒,不要太使勁兒,就是單純的耷拉下去就好,不要扛著這個勁兒……”
練一會兒、歇一會兒。即便無論是陳梨安還是張老師,都真心的希望時間過慢一點兒、前者學快一點兒,卻要不得不承認,任何事兒都不能急於求成,否則總容易適得其反。
“歇會兒,喝點兒水,你別太累了。”
“要不說你們小孩子還是學得快!”旁邊兒的阿姨們給陳梨安拍了不少照片兒,這會兒趁著陳梨安休息,都傳給了陳梨安,“練兩下兒就有那個勁兒了,真挺不錯的!”
“到時候兒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要是多一點兒,肯定能出效果,比我們這個時候兒才開始練強得多!”
阿姨們如是說著,也總是念叨著自己要是早點兒知道學這些就好了,現在這麽大年紀,隻能當做是一種愛好,在傳承上邊兒幫不上什麽大忙……
但是誰也知道,早一點兒有家庭、有工作、有還沒有長大的兒女——甚至是現在,依舊有自己的孫輩兒需要代為照看。
即便是再喜歡,這些現實也一直橫亙在眼前,半點兒不由人。
“可惜現在不少孩子都不願意練這個,覺得苦,也覺得這些個東西啊,說出去沒有那些洋氣的東西讓別人覺得厲害。”
阿姨們的話也算不上偏頗。陳梨安知道這裏邊兒對了一半兒,也錯了一半兒。
就像是有人去學跆拳道,不是因為喜歡,是因為比武術之類的,更容易出一個效果,因為影視劇和各種文藝作品裏邊兒層出不窮的描寫這樣的運動有多麽的帥氣。
有些人去看音樂劇、歌舞劇也同樣並非單純是處於熱愛。隻是享受那種在自己的土地上,擺弄一些別人沒有見過的‘洋玩意兒’的‘特殊’——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從來不應該以‘自我炫耀’作為表達形式。
可以真心實意的喜歡,也可以封閉自己隻願意接觸自己本土的文化。以外來的標榜自己,以本土的看作‘土氣’,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是一棵大樹需要紮根在鄉土,不是這樣的生命不璀璨!
“其實有很多人他們並不是不希望學,是不知道,是他們的父母不敢讓孩子去涉足這些。”
說句實在話,陳梨安也和李染染聊過這個問題,後者當時給出的答案很直白,聽起來有些極端和淒涼,卻讓人根本沒有辦法反駁。
廠房裏邊兒悶悶的,可是李染染的話絲毫沒有因為這份悶熱變得混沌朦朧:“梨子,你知道麽?我上大學的時候兒搞這些……不隻是太獅,我有時候兒會想,那些水課上不上的,我能不能專門兒出來做這些啊?”
“明明講的那些東西我都會,明明外語課老師口中的native speaking還不如我原本學到的標準,甚至不如我隨便看一點兒外文電影兒或者新聞報道來得好。”
一些對於自己能力提升效果不大的課,就算它或許對於其他同學來說真的有用,可是在一棵樹苗的夏季,永遠需要汲取更多的養分,來讓自己變得枝繁葉茂。
李染染不想讓自己最美好的時光荒廢,也不得不在這樣的‘流程’誌忠生存:“拋開文化價值不談,太獅至少能夠給我帶來一個更好的身體,總好過成為短視頻平台上那些‘脆皮大學生’……”
“我也想過我可不可以直接天天請假,盡我所能去做更多。”
“但是不行,梨子,我還是得有一個文憑。”不過是大學的課業,對於很多人來說,基本上就是考試周突擊一晚上就能夠不掛科兒的,對於李染染這種學習上邊兒有天賦的,當然更不值得一提。
“我需要去簽到,我不得不學夠那些學時,我不得不去弄這樣兒那樣兒的證書兒,參加這樣兒那樣兒的活動,哪怕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好欺負,認為我們什麽都不懂……”
“因為如果我沒有這個文憑,很多人會說:你看學這些多影響你未來,你總不能一輩子都隻做這些吧?”
其實怎麽不可以呢?很多人的一輩子,就是一項手藝、一項運動,總比在家裏邊兒啃老兒,到社會上添亂有價值得多!
但李染染是想要為這些文化正名。自己就逼著自己不得不在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被人抓到可以攻擊的問題。
“如果讓他們父母知道,這些事兒,不隻是太獅這一件事兒,都是可以在顧及他們認為的‘唯一的正道’的同時兼顧,是不是就會好一點兒……”在這件事兒上,李染染很天真的在和自己較真兒。
哪怕明知道其實很多人根本還是一個‘不在乎’的態度,哪怕明知道自己做這些似乎隻能剩下一句‘問心無愧’,也許並不會讓一些人改變他們刻板固執的想法兒,李染染依舊在傻傻的做著。
“梨子,我想告訴他們這些並不是旁門左道,同樣是一條坦坦蕩蕩的路,甚至比他們逼著孩子去走一條他們的孩子不適合的道路,最後真的一片晦暗好的多得多!”
“無論是太獅、是舞龍、是京劇、是皮影,是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成為一個擺在所有人麵前,可行的選擇。而不是被迫,而不是不得已……”
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體育生,而是我愛體育。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藝術生,而是我愛藝術。也不是不得已去考研、考公、考編,而是我真的愛我所研究的,愛我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崗位——也能避免多少資源的浪費?
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其實心裏邊兒和明鏡兒似的,這件事兒絕對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並不是從一項運動,從文化一個角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可心懷家國,愁上心頭的時候兒,迷茫和無力感會吞噬一切的可能和能走一步就要走下去的‘衝動’。
過了春天那會兒刮完沙子刮柳絮,刮完柳絮又飛楊樹狗子的時候兒,bj依舊是少不了風,尤其是一場莫名其妙的雨在不遠處等著的時候兒。
“這是又要下雨了,一會兒你回哪兒?是在這邊兒住一晚上,還是直接回去了?”歇的差不多了,李染染看著剛才陳梨安沉默,半晌兒也沒有打擾後者。
“嗯,停一晚上。”
李染染一時間想不到什麽話題,就把事情引到了吃上邊兒:“也好,你正好兒歇歇,不行你跟我吃頓飯,咱們bj也沒什麽好吃的,你找個省市的駐京辦我請你吃!”
看得出陳梨安臉上的焦慮,李染染不知道是因為哪一件事兒,畢竟值得焦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也不知道那一句話就能喚起大學生們的苦惱。
麵兒上是什麽都不想,但凡是有點兒自己追求的,那要愁的就絕對不少——更何況是陳梨安這種,在一些人眼裏邊兒‘在做沒有價值的事情’的人呢?
社會的、父母的、學校裏邊兒的,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值得煩惱的事情真的少不了。
“都可以,我自己吃吧,就……”
“你好不容易回來bj,還不能讓我盡盡地主之誼?到時候兒去廣東的時候兒,我還指著你請我呢!”
“那好吧。”
本以為吃這件事兒能夠把陳梨安從悶悶不樂裏邊兒拽出來,聽著前者這反應,李染染知道自恐怕是又失算了……
“哎,你也別想麽多,現在咱們太獅還是有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們在傳承的,斷不了,之於說影響力、分辨什麽的,大不了慢慢來就是!”
——————
阿姨們的話也算不上偏頗。陳梨安知道這裏邊兒對了一半兒,也錯了一半兒。
就像是有人去學跆拳道,不是因為喜歡,是因為比武術之類的,更容易出一個效果,因為影視劇和各種文藝作品裏邊兒層出不窮的描寫這樣的運動有多麽的帥氣。
有些人去看音樂劇、歌舞劇也同樣並非單純是處於熱愛。隻是享受那種在自己的土地上,擺弄一些別人沒有見過的‘洋玩意兒’的‘特殊’——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從來不應該以‘自我炫耀’作為表達形式。
可以真心實意的喜歡,也可以封閉自己隻願意接觸自己本土的文化。以外來的標榜自己,以本土的看作‘土氣’,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是一棵大樹需要紮根在鄉土,不是這樣的生命不璀璨!
“其實有很多人他們並不是不希望學,是不知道,是他們的父母不敢讓孩子去涉足這些。”
說句實在話,陳梨安也和李染染聊過這個問題,後者當時給出的答案很直白,聽起來有些極端和淒涼,卻讓人根本沒有辦法反駁。
廠房裏邊兒悶悶的,可是李染染的話絲毫沒有因為這份悶熱變得混沌朦朧:“梨子,你知道麽?我上大學的時候兒搞這些……不隻是太獅,我有時候兒會想,那些水課上不上的,我能不能專門兒出來做這些啊?”
“明明講的那些東西我都會,明明外語課老師口中的native speaking還不如我原本學到的標準,甚至不如我隨便看一點兒外文電影兒或者新聞報道來得好。”
一些對於自己能力提升效果不大的課,就算它或許對於其他同學來說真的有用,可是在一棵樹苗的夏季,永遠需要汲取更多的養分,來讓自己變得枝繁葉茂。
李染染不想讓自己最美好的時光荒廢,也不得不在這樣的‘流程’誌忠生存:“拋開文化價值不談,太獅至少能夠給我帶來一個更好的身體,總好過成為短視頻平台上那些‘脆皮大學生’……”
“我也想過我可不可以直接天天請假,盡我所能去做更多。”
“但是不行,梨子,我還是得有一個文憑。”不過是大學的課業,對於很多人來說,基本上就是考試周突擊一晚上就能夠不掛科兒的,對於李染染這種學習上邊兒有天賦的,當然更不值得一提。
“我需要去簽到,我不得不學夠那些學時,我不得不去弄這樣兒那樣兒的證書兒,參加這樣兒那樣兒的活動,哪怕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好欺負,認為我們什麽都不懂……”
“因為如果我沒有這個文憑,很多人會說:你看學這些多影響你未來,你總不能一輩子都隻做這些吧?”
其實怎麽不可以呢?很多人的一輩子,就是一項手藝、一項運動,總比在家裏邊兒啃老兒,到社會上添亂有價值得多!
但李染染是想要為這些文化正名。自己就逼著自己不得不在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被人抓到可以攻擊的問題。
“如果讓他們父母知道,這些事兒,不隻是太獅這一件事兒,都是可以在顧及他們認為的‘唯一的正道’的同時兼顧,是不是就會好一點兒……”在這件事兒上,李染染很天真的在和自己較真兒。
哪怕明知道其實很多人根本還是一個‘不在乎’的態度,哪怕明知道自己做這些似乎隻能剩下一句‘問心無愧’,也許並不會讓一些人改變他們刻板固執的想法兒,李染染依舊在傻傻的做著。
“梨子,我想告訴他們這些並不是旁門左道,同樣是一條坦坦蕩蕩的路,甚至比他們逼著孩子去走一條他們的孩子不適合的道路,最後真的一片晦暗好的多得多!”
“無論是太獅、是舞龍、是京劇、是皮影,是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成為一個擺在所有人麵前,可行的選擇。而不是被迫,而不是不得已……”
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體育生,而是我愛體育。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藝術生,而是我愛藝術。也不是不得已去考研、考公、考編,而是我真的愛我所研究的,愛我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崗位——也能避免多少資源的浪費?
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其實心裏邊兒和明鏡兒似的,這件事兒絕對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並不是從一項運動,從文化一個角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練一會兒、歇一會兒。即便無論是陳梨安還是張老師,都真心的希望時間過慢一點兒、前者學快一點兒,卻要不得不承認,任何事兒都不能急於求成,否則總容易適得其反。
“歇會兒,喝點兒水,你別太累了。”
“要不說你們小孩子還是學得快!”旁邊兒的阿姨們給陳梨安拍了不少照片兒,這會兒趁著陳梨安休息,都傳給了陳梨安,“練兩下兒就有那個勁兒了,真挺不錯的!”
“到時候兒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要是多一點兒,肯定能出效果,比我們這個時候兒才開始練強得多!”
阿姨們如是說著,也總是念叨著自己要是早點兒知道學這些就好了,現在這麽大年紀,隻能當做是一種愛好,在傳承上邊兒幫不上什麽大忙……
但是誰也知道,早一點兒有家庭、有工作、有還沒有長大的兒女——甚至是現在,依舊有自己的孫輩兒需要代為照看。
即便是再喜歡,這些現實也一直橫亙在眼前,半點兒不由人。
“可惜現在不少孩子都不願意練這個,覺得苦,也覺得這些個東西啊,說出去沒有那些洋氣的東西讓別人覺得厲害。”
阿姨們的話也算不上偏頗。陳梨安知道這裏邊兒對了一半兒,也錯了一半兒。
就像是有人去學跆拳道,不是因為喜歡,是因為比武術之類的,更容易出一個效果,因為影視劇和各種文藝作品裏邊兒層出不窮的描寫這樣的運動有多麽的帥氣。
有些人去看音樂劇、歌舞劇也同樣並非單純是處於熱愛。隻是享受那種在自己的土地上,擺弄一些別人沒有見過的‘洋玩意兒’的‘特殊’——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從來不應該以‘自我炫耀’作為表達形式。
可以真心實意的喜歡,也可以封閉自己隻願意接觸自己本土的文化。以外來的標榜自己,以本土的看作‘土氣’,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是一棵大樹需要紮根在鄉土,不是這樣的生命不璀璨!
“其實有很多人他們並不是不希望學,是不知道,是他們的父母不敢讓孩子去涉足這些。”
說句實在話,陳梨安也和李染染聊過這個問題,後者當時給出的答案很直白,聽起來有些極端和淒涼,卻讓人根本沒有辦法反駁。
廠房裏邊兒悶悶的,可是李染染的話絲毫沒有因為這份悶熱變得混沌朦朧:“梨子,你知道麽?我上大學的時候兒搞這些……不隻是太獅,我有時候兒會想,那些水課上不上的,我能不能專門兒出來做這些啊?”
“明明講的那些東西我都會,明明外語課老師口中的native speaking還不如我原本學到的標準,甚至不如我隨便看一點兒外文電影兒或者新聞報道來得好。”
一些對於自己能力提升效果不大的課,就算它或許對於其他同學來說真的有用,可是在一棵樹苗的夏季,永遠需要汲取更多的養分,來讓自己變得枝繁葉茂。
李染染不想讓自己最美好的時光荒廢,也不得不在這樣的‘流程’誌忠生存:“拋開文化價值不談,太獅至少能夠給我帶來一個更好的身體,總好過成為短視頻平台上那些‘脆皮大學生’……”
“我也想過我可不可以直接天天請假,盡我所能去做更多。”
“但是不行,梨子,我還是得有一個文憑。”不過是大學的課業,對於很多人來說,基本上就是考試周突擊一晚上就能夠不掛科兒的,對於李染染這種學習上邊兒有天賦的,當然更不值得一提。
“我需要去簽到,我不得不學夠那些學時,我不得不去弄這樣兒那樣兒的證書兒,參加這樣兒那樣兒的活動,哪怕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好欺負,認為我們什麽都不懂……”
“因為如果我沒有這個文憑,很多人會說:你看學這些多影響你未來,你總不能一輩子都隻做這些吧?”
其實怎麽不可以呢?很多人的一輩子,就是一項手藝、一項運動,總比在家裏邊兒啃老兒,到社會上添亂有價值得多!
但李染染是想要為這些文化正名。自己就逼著自己不得不在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被人抓到可以攻擊的問題。
“如果讓他們父母知道,這些事兒,不隻是太獅這一件事兒,都是可以在顧及他們認為的‘唯一的正道’的同時兼顧,是不是就會好一點兒……”在這件事兒上,李染染很天真的在和自己較真兒。
哪怕明知道其實很多人根本還是一個‘不在乎’的態度,哪怕明知道自己做這些似乎隻能剩下一句‘問心無愧’,也許並不會讓一些人改變他們刻板固執的想法兒,李染染依舊在傻傻的做著。
“梨子,我想告訴他們這些並不是旁門左道,同樣是一條坦坦蕩蕩的路,甚至比他們逼著孩子去走一條他們的孩子不適合的道路,最後真的一片晦暗好的多得多!”
“無論是太獅、是舞龍、是京劇、是皮影,是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成為一個擺在所有人麵前,可行的選擇。而不是被迫,而不是不得已……”
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體育生,而是我愛體育。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藝術生,而是我愛藝術。也不是不得已去考研、考公、考編,而是我真的愛我所研究的,愛我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崗位——也能避免多少資源的浪費?
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其實心裏邊兒和明鏡兒似的,這件事兒絕對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並不是從一項運動,從文化一個角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可心懷家國,愁上心頭的時候兒,迷茫和無力感會吞噬一切的可能和能走一步就要走下去的‘衝動’。
過了春天那會兒刮完沙子刮柳絮,刮完柳絮又飛楊樹狗子的時候兒,bj依舊是少不了風,尤其是一場莫名其妙的雨在不遠處等著的時候兒。
“這是又要下雨了,一會兒你回哪兒?是在這邊兒住一晚上,還是直接回去了?”歇的差不多了,李染染看著剛才陳梨安沉默,半晌兒也沒有打擾後者。
“嗯,停一晚上。”
李染染一時間想不到什麽話題,就把事情引到了吃上邊兒:“也好,你正好兒歇歇,不行你跟我吃頓飯,咱們bj也沒什麽好吃的,你找個省市的駐京辦我請你吃!”
看得出陳梨安臉上的焦慮,李染染不知道是因為哪一件事兒,畢竟值得焦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也不知道那一句話就能喚起大學生們的苦惱。
麵兒上是什麽都不想,但凡是有點兒自己追求的,那要愁的就絕對不少——更何況是陳梨安這種,在一些人眼裏邊兒‘在做沒有價值的事情’的人呢?
社會的、父母的、學校裏邊兒的,自己強加給自己的,值得煩惱的事情真的少不了。
“都可以,我自己吃吧,就……”
“你好不容易回來bj,還不能讓我盡盡地主之誼?到時候兒去廣東的時候兒,我還指著你請我呢!”
“那好吧。”
本以為吃這件事兒能夠把陳梨安從悶悶不樂裏邊兒拽出來,聽著前者這反應,李染染知道自恐怕是又失算了……
“哎,你也別想麽多,現在咱們太獅還是有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們在傳承的,斷不了,之於說影響力、分辨什麽的,大不了慢慢來就是!”
——————
阿姨們的話也算不上偏頗。陳梨安知道這裏邊兒對了一半兒,也錯了一半兒。
就像是有人去學跆拳道,不是因為喜歡,是因為比武術之類的,更容易出一個效果,因為影視劇和各種文藝作品裏邊兒層出不窮的描寫這樣的運動有多麽的帥氣。
有些人去看音樂劇、歌舞劇也同樣並非單純是處於熱愛。隻是享受那種在自己的土地上,擺弄一些別人沒有見過的‘洋玩意兒’的‘特殊’——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從來不應該以‘自我炫耀’作為表達形式。
可以真心實意的喜歡,也可以封閉自己隻願意接觸自己本土的文化。以外來的標榜自己,以本土的看作‘土氣’,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是一棵大樹需要紮根在鄉土,不是這樣的生命不璀璨!
“其實有很多人他們並不是不希望學,是不知道,是他們的父母不敢讓孩子去涉足這些。”
說句實在話,陳梨安也和李染染聊過這個問題,後者當時給出的答案很直白,聽起來有些極端和淒涼,卻讓人根本沒有辦法反駁。
廠房裏邊兒悶悶的,可是李染染的話絲毫沒有因為這份悶熱變得混沌朦朧:“梨子,你知道麽?我上大學的時候兒搞這些……不隻是太獅,我有時候兒會想,那些水課上不上的,我能不能專門兒出來做這些啊?”
“明明講的那些東西我都會,明明外語課老師口中的native speaking還不如我原本學到的標準,甚至不如我隨便看一點兒外文電影兒或者新聞報道來得好。”
一些對於自己能力提升效果不大的課,就算它或許對於其他同學來說真的有用,可是在一棵樹苗的夏季,永遠需要汲取更多的養分,來讓自己變得枝繁葉茂。
李染染不想讓自己最美好的時光荒廢,也不得不在這樣的‘流程’誌忠生存:“拋開文化價值不談,太獅至少能夠給我帶來一個更好的身體,總好過成為短視頻平台上那些‘脆皮大學生’……”
“我也想過我可不可以直接天天請假,盡我所能去做更多。”
“但是不行,梨子,我還是得有一個文憑。”不過是大學的課業,對於很多人來說,基本上就是考試周突擊一晚上就能夠不掛科兒的,對於李染染這種學習上邊兒有天賦的,當然更不值得一提。
“我需要去簽到,我不得不學夠那些學時,我不得不去弄這樣兒那樣兒的證書兒,參加這樣兒那樣兒的活動,哪怕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好欺負,認為我們什麽都不懂……”
“因為如果我沒有這個文憑,很多人會說:你看學這些多影響你未來,你總不能一輩子都隻做這些吧?”
其實怎麽不可以呢?很多人的一輩子,就是一項手藝、一項運動,總比在家裏邊兒啃老兒,到社會上添亂有價值得多!
但李染染是想要為這些文化正名。自己就逼著自己不得不在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被人抓到可以攻擊的問題。
“如果讓他們父母知道,這些事兒,不隻是太獅這一件事兒,都是可以在顧及他們認為的‘唯一的正道’的同時兼顧,是不是就會好一點兒……”在這件事兒上,李染染很天真的在和自己較真兒。
哪怕明知道其實很多人根本還是一個‘不在乎’的態度,哪怕明知道自己做這些似乎隻能剩下一句‘問心無愧’,也許並不會讓一些人改變他們刻板固執的想法兒,李染染依舊在傻傻的做著。
“梨子,我想告訴他們這些並不是旁門左道,同樣是一條坦坦蕩蕩的路,甚至比他們逼著孩子去走一條他們的孩子不適合的道路,最後真的一片晦暗好的多得多!”
“無論是太獅、是舞龍、是京劇、是皮影,是一切的一切,都應該成為一個擺在所有人麵前,可行的選擇。而不是被迫,而不是不得已……”
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體育生,而是我愛體育。不應該是不得已成了藝術生,而是我愛藝術。也不是不得已去考研、考公、考編,而是我真的愛我所研究的,愛我的這份來之不易的崗位——也能避免多少資源的浪費?
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其實心裏邊兒和明鏡兒似的,這件事兒絕對不是一時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並不是從一項運動,從文化一個角度,就可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