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老朱:嗯,懂事
開局滿級的我選擇在大明當老六 作者:擺爛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等參見太子殿下,見過少詹事。”
當兩個碩果僅存的東宮庶務官來到太子書房,頓時戰戰兢兢的向他們行禮。
整個東宮官屬被眼前這兩位一氣清出去了。
就剩他們兩個。
今日詔他們來,八成是他們這幾日的工作沒能讓麵前這兩位小爺滿意了。
天憐可見。
他們這幾日為了籌銀,那可真是一刻都沒閑著。
就連做夢也在想從哪弄銀子,每天起來,那頭發真是一把一把的往下掉啊。
要是這都不能讓這二位爺滿意。
就算被清出東宮,他們也認了。
常升才沒那時間閑工夫和他們計較,徑直的問道:“給幾家不出名的學社籌辦文會是誰的主意?”
兩人對視了一眼。
最終,那個在三日前勇敢和好友共赴難關的人站了出來。
“少詹事,這是下官的主意。”
“你們叫什麽名字?”
“下官鍾離(許濁)”
“你們賺的五百兩呢?”
“稟少詹事,大部分已經采買了印刷所需的油墨和紙張,現餘二百兩。”
常升盤算了一道物價:“夠用了。”
“從即日起,你們原本的刊印之務暫且放下,太子會與你們再調配些人手,獨立一司,重擬官職。”
鍾離和許濁抬頭看向常升,眼裏滿是意外之色。
這意思是不撤他們官了,還要對他們委以重任!
甭管新成立的新部門職權有多大,以他們二人為核心重新構建的部門,官職定級怎麽也比他們這正九品要高的吧。
說罷,常升就打發他們先去一旁站著。
不多時,內侍就從天界寺將道衍帶了過來。
一見麵,道衍與常升對過一眼, 便對朱標施以佛禮到:“貧僧道衍,參見太子殿下。”
“大師不需多禮。”
“今日有人向孤舉薦了大師,稱讚大師的才華,故才讓人將大師冒昧請來。”
簡單寒暄了幾句。
朱標就邀請道衍坐下聊了起來。
作為麵試者的舉薦人和麵試的陪審,常升自然是要閉嘴以避嫌的。
好在道衍的道行夠深。
即便是經過了常升的“演技”進修班,朱標到底也沒能從道衍這試探出什麽弱點來,反倒被他不論天文地理,經史術算,兵法為政都獨到的見解而深深歎服。
這麽個大才。
當初是怎麽被他爹刷下來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爹的評語沒下錯。
這就是個不務正業,卻學識淵博的“妖僧”。
看到考察結束,常升也適時的接過話茬。
吩咐內侍給鍾離安排了一張條案和紙筆後,常升說道:“人都到齊了,接下來本官為主講,安排一下各自的分工。”
“鍾離,你用白話文做好全程會議記錄。”
說著,常升就在係統的人才培養模塊中選中了鍾離和許濁,用二十點摸魚值,給兩人分別開了一個小時的“融會貫通”的buff。
要是不開。
麵對道衍和朱標兩個聰明人,
常升實在有理由擔心他們接下來的學習進度。
“會議時間:洪武十三年三月八日。
“會議地點:東宮書房。”
“參會人員:太子,少詹事常升,試科舉主考道衍,大明報社社長兼鍾離,報社副社長許濁。”
“會議記錄:鍾離。”
“會議主題:成立一個專門為朝廷發聲的咽喉,同時為正在進行的試科舉保駕的機構——大明報社。”
“今日召集諸位的目的,就是為了操辦這間報社。”
“在有人發言時,請在坐列位都保持安靜,等上一人發言完畢之後,再行舉手發言。”
“它的形式,類於朝廷分發各地的邸報,但麵向的群體不同,邸報是給官員看的,而報社將要發行的報紙,麵對的群體則是老百姓和讀書人。”
“本官知道尋常老百姓看不懂邸報。”
“其實也不需要他們懂。”
“隻要遍布大江南北,以說書為生的那群下九流能夠讀懂,這報紙上的內容,便能或早或晚的傳到千家萬戶的耳中。”
“以上部分,可有疑問?”
道衍是個老江湖,閱曆又深,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報紙的職能,以及其中蘊含的能量。
結合參會人員中,常升對他的介紹。
這老小子瞬間就明白常升想要讓他做什麽了。
朱標舉起了手。
他倒不是聽不懂。
一來是照顧一下在後麵奮筆疾書,邊記邊寫,滿頭細汗的鍾離,二來他也確實好奇這有別於朝會後奏書,卻極富秩序性和易理解的開會模式。
“設立有司,如案牘司之例,少詹事向孤報備即可,何故專門召開此會?”
“回殿下。”
“設立案牘司,乃從成製中整合優化。”
“精簡機構,發揮成效,且不影響朝廷運轉。”
“故以殿下職能,當可自決。”
“而大明報社與案牘司不同,是為從無到有。如今雖掛名東宮之下,遊離六部之外,然其職能規劃涉獵朝廷喉舌,且要為太子殿下如今主持的試科舉之製保駕護航,遲早要納入朝廷節製。”
“遂必須劃分職務,職責。”
“一旦出了紕漏,不能牽扯到太子殿下的頭上。”
“故臣作為主導,以白話文書寫會議記錄,清晰傳達會議各人發言及精要,合眾人計長,向陛下闡述設立有司的必要和職權官屬的劃分,以作請示,是臣作為臣子的本分。”
“不僅能讓陛下更加直觀的了解臣下所求,作出批複。”
“也能從各人的發言中,辨明人才。”
說著。
常升還所有所意的瞥了一眼道衍。
見道衍微微頷首,常升才繼續到:“同理,這種會議記錄的方式,也適用於朝廷向下下達政令政務。”
“會議的方式,能更加直觀的闡述政令的用意。”
“白話文的記錄,能避免有人惡意解讀,曲解政令。”
“而在執行的過程中,開會討論和會議記錄的方式,更能讓朝廷官員直觀的發現執行中的問題和需要調整的弊病,集思廣益,力圖解決。”
“但為防有人假托會議之名施行懶政,如例會的頻率,緊急召開的條件,值得到會上議論的政務的標準等等。”
“都需陛下禦筆聖裁。”
當兩個碩果僅存的東宮庶務官來到太子書房,頓時戰戰兢兢的向他們行禮。
整個東宮官屬被眼前這兩位一氣清出去了。
就剩他們兩個。
今日詔他們來,八成是他們這幾日的工作沒能讓麵前這兩位小爺滿意了。
天憐可見。
他們這幾日為了籌銀,那可真是一刻都沒閑著。
就連做夢也在想從哪弄銀子,每天起來,那頭發真是一把一把的往下掉啊。
要是這都不能讓這二位爺滿意。
就算被清出東宮,他們也認了。
常升才沒那時間閑工夫和他們計較,徑直的問道:“給幾家不出名的學社籌辦文會是誰的主意?”
兩人對視了一眼。
最終,那個在三日前勇敢和好友共赴難關的人站了出來。
“少詹事,這是下官的主意。”
“你們叫什麽名字?”
“下官鍾離(許濁)”
“你們賺的五百兩呢?”
“稟少詹事,大部分已經采買了印刷所需的油墨和紙張,現餘二百兩。”
常升盤算了一道物價:“夠用了。”
“從即日起,你們原本的刊印之務暫且放下,太子會與你們再調配些人手,獨立一司,重擬官職。”
鍾離和許濁抬頭看向常升,眼裏滿是意外之色。
這意思是不撤他們官了,還要對他們委以重任!
甭管新成立的新部門職權有多大,以他們二人為核心重新構建的部門,官職定級怎麽也比他們這正九品要高的吧。
說罷,常升就打發他們先去一旁站著。
不多時,內侍就從天界寺將道衍帶了過來。
一見麵,道衍與常升對過一眼, 便對朱標施以佛禮到:“貧僧道衍,參見太子殿下。”
“大師不需多禮。”
“今日有人向孤舉薦了大師,稱讚大師的才華,故才讓人將大師冒昧請來。”
簡單寒暄了幾句。
朱標就邀請道衍坐下聊了起來。
作為麵試者的舉薦人和麵試的陪審,常升自然是要閉嘴以避嫌的。
好在道衍的道行夠深。
即便是經過了常升的“演技”進修班,朱標到底也沒能從道衍這試探出什麽弱點來,反倒被他不論天文地理,經史術算,兵法為政都獨到的見解而深深歎服。
這麽個大才。
當初是怎麽被他爹刷下來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爹的評語沒下錯。
這就是個不務正業,卻學識淵博的“妖僧”。
看到考察結束,常升也適時的接過話茬。
吩咐內侍給鍾離安排了一張條案和紙筆後,常升說道:“人都到齊了,接下來本官為主講,安排一下各自的分工。”
“鍾離,你用白話文做好全程會議記錄。”
說著,常升就在係統的人才培養模塊中選中了鍾離和許濁,用二十點摸魚值,給兩人分別開了一個小時的“融會貫通”的buff。
要是不開。
麵對道衍和朱標兩個聰明人,
常升實在有理由擔心他們接下來的學習進度。
“會議時間:洪武十三年三月八日。
“會議地點:東宮書房。”
“參會人員:太子,少詹事常升,試科舉主考道衍,大明報社社長兼鍾離,報社副社長許濁。”
“會議記錄:鍾離。”
“會議主題:成立一個專門為朝廷發聲的咽喉,同時為正在進行的試科舉保駕的機構——大明報社。”
“今日召集諸位的目的,就是為了操辦這間報社。”
“在有人發言時,請在坐列位都保持安靜,等上一人發言完畢之後,再行舉手發言。”
“它的形式,類於朝廷分發各地的邸報,但麵向的群體不同,邸報是給官員看的,而報社將要發行的報紙,麵對的群體則是老百姓和讀書人。”
“本官知道尋常老百姓看不懂邸報。”
“其實也不需要他們懂。”
“隻要遍布大江南北,以說書為生的那群下九流能夠讀懂,這報紙上的內容,便能或早或晚的傳到千家萬戶的耳中。”
“以上部分,可有疑問?”
道衍是個老江湖,閱曆又深,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報紙的職能,以及其中蘊含的能量。
結合參會人員中,常升對他的介紹。
這老小子瞬間就明白常升想要讓他做什麽了。
朱標舉起了手。
他倒不是聽不懂。
一來是照顧一下在後麵奮筆疾書,邊記邊寫,滿頭細汗的鍾離,二來他也確實好奇這有別於朝會後奏書,卻極富秩序性和易理解的開會模式。
“設立有司,如案牘司之例,少詹事向孤報備即可,何故專門召開此會?”
“回殿下。”
“設立案牘司,乃從成製中整合優化。”
“精簡機構,發揮成效,且不影響朝廷運轉。”
“故以殿下職能,當可自決。”
“而大明報社與案牘司不同,是為從無到有。如今雖掛名東宮之下,遊離六部之外,然其職能規劃涉獵朝廷喉舌,且要為太子殿下如今主持的試科舉之製保駕護航,遲早要納入朝廷節製。”
“遂必須劃分職務,職責。”
“一旦出了紕漏,不能牽扯到太子殿下的頭上。”
“故臣作為主導,以白話文書寫會議記錄,清晰傳達會議各人發言及精要,合眾人計長,向陛下闡述設立有司的必要和職權官屬的劃分,以作請示,是臣作為臣子的本分。”
“不僅能讓陛下更加直觀的了解臣下所求,作出批複。”
“也能從各人的發言中,辨明人才。”
說著。
常升還所有所意的瞥了一眼道衍。
見道衍微微頷首,常升才繼續到:“同理,這種會議記錄的方式,也適用於朝廷向下下達政令政務。”
“會議的方式,能更加直觀的闡述政令的用意。”
“白話文的記錄,能避免有人惡意解讀,曲解政令。”
“而在執行的過程中,開會討論和會議記錄的方式,更能讓朝廷官員直觀的發現執行中的問題和需要調整的弊病,集思廣益,力圖解決。”
“但為防有人假托會議之名施行懶政,如例會的頻率,緊急召開的條件,值得到會上議論的政務的標準等等。”
“都需陛下禦筆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