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孔家:?
開局滿級的我選擇在大明當老六 作者:擺爛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分崩離析?!”
“孔家如今派出的也隻是一群才俊,根本難動根基,這傳承千年的世家,隻因為和這些惡意給他們抹黑的後援團劃清界限,就會衰落?”
誰信啊。
聽著常升的結論。
小朱腹誹著,英氣的麵龐上寫滿了狐疑。
一個世家能夠綿延千年,跨越幾代王朝,誰要說他們沒點人脈,誰就是傻子。
何況天下士族無數。
為何獨獨就孔家一家,一直作為曆代王朝皇帝向讀書人籠絡示好的象征呢。
這就是本事。
然而,麵對小朱的質疑,常升隻悠然的依靠在椅背上,微笑的麵上透著近十分的篤定。
若是在大明報社建成之前。
即便是常升也不會打這樣的包票。
因為信息的傳播和時效性都太有限了,一旦碰上如“孔家”這樣的信息權威,事實的真相就很容易被權威所蒙蔽,篡改。
而如今花費了四個月之功。
南直隸貫通南北,浙東,山東等五個布政司地界皆已有報紙發行滲透。
除了不斷深紮百姓,嚴格審核內容,保證報紙內容的權威性,更讓報紙的發行成為了各省,府,縣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日不去找個酒樓茶館聽一聽說書人解讀,都會覺得這一天是不是缺失了什麽。
除此之外,還有三千後進官員被發派朝野。
且不談實質的掌控力。
單論發聲渠道和話語權,朝廷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劃清界限?”
“怎麽劃清?”
“那本就是孔家綿延千年傳承不斷的根基所在,與根基劃清界限,與自掘墳墓何異?”
“就好比收取糧賦,同樣是從民間收來的賦稅,姐夫如何分辨的出,哪一份賦稅來自良民,哪一份賦稅來自以好充次,隱匿田畝的鄉紳呢?”
小朱被問的啞然。
卻也明白了常升欲闡述的道理。
雖然他不懂後世明星的追星和塌房,但熟讀經史的他,不難理解常升的比喻。
不管這些被聚攏起來的後援團到底是在給孔家揚名還是招黑,隻要他們出發點是維護孔家,孔家就沒有理由去苛責他們。
畢竟真正願意為孔家付出行動的。
對孔家的上心程度總勝過那些不行動的。
一旦孔家對他們都劃清界限,那些作壁上觀的,自然就更不會全身心的給孔家投效賣命了。
可孔家若不做出反應。
這些狂熱的孔家簇擁,隻會倒逼其他的理智派的孔家簇擁正名自己的“忠誠”,最終產生的結果,要麽是大家一同不斷內卷,印證了那句欲要使人亡,必先逞其狂的箴言。
要麽,就是引發天下士人公憤,從此自絕仕林。
無論哪一種,孔家最終的結局都隻有跌落神壇。
小朱深吸了一口氣。
這一刻的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一想到傳承千年,為天下儒生之師的孔家要在他手裏覆滅。
第一回“欺師滅祖”的他沉默了許久,終是問出了一句:“倘若,孔家大義滅親,將這部分派來蘇州府的族人棄車保帥了呢。”
麵對著小朱這突如其來的一問。
常升的臉上卻浮現了讚許和寬慰的神情,能夠正式,並預設更加不堪的人性,小朱的對於世事認知的成長顯著啊。
半開玩笑道:“姐夫近來的眼界見漲啊。”
倘若蘇州府的輿論一發不可收拾,曲阜孔家的大義滅親幾乎是必然之舉。”
“畢竟是孔聖之後,聖人嫡傳。”
“隻要誠懇致歉,憑借他們積攢千年的名望,天下讀書人斷然沒有步步緊逼的道理。”
“可是,姐夫還記得我倆曾經爭辯過的為官之道嗎?(見173章),除了真正求學的儒生,天下讀書人裏,可從不乏求官的投機者。那些想踩著孔家的屍體作為進身之階的人,會容許這麽個好不容易將孔家拉下神壇的破綻,被孔家輕易糊弄過去麽?”
“有他們在一日。”
“除非真正龜縮,孔家就別想得一刻消停。”
“可是要舍棄過往一切優待,如今的曲阜孔家又怎能願意。”
“所以,朝廷什麽都不需做。”
“隻需要不許人強權鎮壓這些投機者,自可坐收漁利。”
“再不濟,不還有蘇州的那幾個報社骨幹可以利用,代為給那些投機者指引麽。”
看著總有無數條應變思路的常升。
朱標自愧弗如,心中卻對常升的布局縱深產生了好奇。
“你刻意留下那幾個蘇州籍,本來落選發回原籍的應試舉子加入大明報社時,是否就做好了這一日對孔家的布局?”
“姐夫太高看我了。”
“我又不是神仙。”
常升連連搖頭。
雖說他是對孔家的出現和應對做了預設。
可相隔兩月提前留備,他也不敢保證一定能保證用得上,說十成概率太狂,充其量七八成吧。
這種布局能力,還是別透露給小朱的好。
免得紮了某個小心眼糟老頭的心。
“我當初選擇留下他們幾個,不過是認清了這些人的秉性,就如茹太素的優劣一般,將他們放在了一個合適的位置上而已。”
“算起來他們都是典型的投機者,說是吃裏扒外的小人也不為過,對於煽風點火,春秋筆法熟爛於心,若是留在朝廷,必然與國無利,與社稷有害,戕害百姓,媚上欺下。”
“可放在報社。”
“他們就是可堪一用的歪才。”
“倘若將來朝廷想要對哪一國出兵征戰時,讓他們提前粉飾兩國友好,不僅可以麻痹敵國,還可以欲抑先揚。”
“一旦兩國開戰,讓他們再行煽動點火。”
“當初的關係有多親密,製造大明被友邦被刺的“輿情”時,天下的民憤就有多深。”
“屆時朝廷會發現。”
“朝廷根本不需要如何動員或給百姓一個交代,不把這友邦打出屎來,大明的子民都不答應。”
“唯一的問題,就是大明的主帥能否致勝。”
“至於孔家的出現……”
常升頓了頓,攤手道:“那充其量算一個意外。”
“隻是恰逢道衍求助,再加他們正好有空,便提前給他們一個目標,讓他們練練手。”
朱標:“……”
正好有空……
練手…
明明是千年傳承的聖人嫡傳世家,在常升的嘴裏,卻淪為輿論戰的“陪練經驗包”?
孔家:“?”
“孔家如今派出的也隻是一群才俊,根本難動根基,這傳承千年的世家,隻因為和這些惡意給他們抹黑的後援團劃清界限,就會衰落?”
誰信啊。
聽著常升的結論。
小朱腹誹著,英氣的麵龐上寫滿了狐疑。
一個世家能夠綿延千年,跨越幾代王朝,誰要說他們沒點人脈,誰就是傻子。
何況天下士族無數。
為何獨獨就孔家一家,一直作為曆代王朝皇帝向讀書人籠絡示好的象征呢。
這就是本事。
然而,麵對小朱的質疑,常升隻悠然的依靠在椅背上,微笑的麵上透著近十分的篤定。
若是在大明報社建成之前。
即便是常升也不會打這樣的包票。
因為信息的傳播和時效性都太有限了,一旦碰上如“孔家”這樣的信息權威,事實的真相就很容易被權威所蒙蔽,篡改。
而如今花費了四個月之功。
南直隸貫通南北,浙東,山東等五個布政司地界皆已有報紙發行滲透。
除了不斷深紮百姓,嚴格審核內容,保證報紙內容的權威性,更讓報紙的發行成為了各省,府,縣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日不去找個酒樓茶館聽一聽說書人解讀,都會覺得這一天是不是缺失了什麽。
除此之外,還有三千後進官員被發派朝野。
且不談實質的掌控力。
單論發聲渠道和話語權,朝廷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劃清界限?”
“怎麽劃清?”
“那本就是孔家綿延千年傳承不斷的根基所在,與根基劃清界限,與自掘墳墓何異?”
“就好比收取糧賦,同樣是從民間收來的賦稅,姐夫如何分辨的出,哪一份賦稅來自良民,哪一份賦稅來自以好充次,隱匿田畝的鄉紳呢?”
小朱被問的啞然。
卻也明白了常升欲闡述的道理。
雖然他不懂後世明星的追星和塌房,但熟讀經史的他,不難理解常升的比喻。
不管這些被聚攏起來的後援團到底是在給孔家揚名還是招黑,隻要他們出發點是維護孔家,孔家就沒有理由去苛責他們。
畢竟真正願意為孔家付出行動的。
對孔家的上心程度總勝過那些不行動的。
一旦孔家對他們都劃清界限,那些作壁上觀的,自然就更不會全身心的給孔家投效賣命了。
可孔家若不做出反應。
這些狂熱的孔家簇擁,隻會倒逼其他的理智派的孔家簇擁正名自己的“忠誠”,最終產生的結果,要麽是大家一同不斷內卷,印證了那句欲要使人亡,必先逞其狂的箴言。
要麽,就是引發天下士人公憤,從此自絕仕林。
無論哪一種,孔家最終的結局都隻有跌落神壇。
小朱深吸了一口氣。
這一刻的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一想到傳承千年,為天下儒生之師的孔家要在他手裏覆滅。
第一回“欺師滅祖”的他沉默了許久,終是問出了一句:“倘若,孔家大義滅親,將這部分派來蘇州府的族人棄車保帥了呢。”
麵對著小朱這突如其來的一問。
常升的臉上卻浮現了讚許和寬慰的神情,能夠正式,並預設更加不堪的人性,小朱的對於世事認知的成長顯著啊。
半開玩笑道:“姐夫近來的眼界見漲啊。”
倘若蘇州府的輿論一發不可收拾,曲阜孔家的大義滅親幾乎是必然之舉。”
“畢竟是孔聖之後,聖人嫡傳。”
“隻要誠懇致歉,憑借他們積攢千年的名望,天下讀書人斷然沒有步步緊逼的道理。”
“可是,姐夫還記得我倆曾經爭辯過的為官之道嗎?(見173章),除了真正求學的儒生,天下讀書人裏,可從不乏求官的投機者。那些想踩著孔家的屍體作為進身之階的人,會容許這麽個好不容易將孔家拉下神壇的破綻,被孔家輕易糊弄過去麽?”
“有他們在一日。”
“除非真正龜縮,孔家就別想得一刻消停。”
“可是要舍棄過往一切優待,如今的曲阜孔家又怎能願意。”
“所以,朝廷什麽都不需做。”
“隻需要不許人強權鎮壓這些投機者,自可坐收漁利。”
“再不濟,不還有蘇州的那幾個報社骨幹可以利用,代為給那些投機者指引麽。”
看著總有無數條應變思路的常升。
朱標自愧弗如,心中卻對常升的布局縱深產生了好奇。
“你刻意留下那幾個蘇州籍,本來落選發回原籍的應試舉子加入大明報社時,是否就做好了這一日對孔家的布局?”
“姐夫太高看我了。”
“我又不是神仙。”
常升連連搖頭。
雖說他是對孔家的出現和應對做了預設。
可相隔兩月提前留備,他也不敢保證一定能保證用得上,說十成概率太狂,充其量七八成吧。
這種布局能力,還是別透露給小朱的好。
免得紮了某個小心眼糟老頭的心。
“我當初選擇留下他們幾個,不過是認清了這些人的秉性,就如茹太素的優劣一般,將他們放在了一個合適的位置上而已。”
“算起來他們都是典型的投機者,說是吃裏扒外的小人也不為過,對於煽風點火,春秋筆法熟爛於心,若是留在朝廷,必然與國無利,與社稷有害,戕害百姓,媚上欺下。”
“可放在報社。”
“他們就是可堪一用的歪才。”
“倘若將來朝廷想要對哪一國出兵征戰時,讓他們提前粉飾兩國友好,不僅可以麻痹敵國,還可以欲抑先揚。”
“一旦兩國開戰,讓他們再行煽動點火。”
“當初的關係有多親密,製造大明被友邦被刺的“輿情”時,天下的民憤就有多深。”
“屆時朝廷會發現。”
“朝廷根本不需要如何動員或給百姓一個交代,不把這友邦打出屎來,大明的子民都不答應。”
“唯一的問題,就是大明的主帥能否致勝。”
“至於孔家的出現……”
常升頓了頓,攤手道:“那充其量算一個意外。”
“隻是恰逢道衍求助,再加他們正好有空,便提前給他們一個目標,讓他們練練手。”
朱標:“……”
正好有空……
練手…
明明是千年傳承的聖人嫡傳世家,在常升的嘴裏,卻淪為輿論戰的“陪練經驗包”?
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