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犯的諸多錯誤中,說謊是最不能原諒的錯誤。因為它歪曲了事實,用遁詞掩飾著自己的過失。以陽明心學語境講則是,說謊的人自我創造了一個虛空世界,這個世界裏的一切都是假的。倘若對其放縱下去,他們終會沉淪在這個世界,永難再見真實光明的世界。


    不說謊就是誠。王陽明說:“惟天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按今天的解釋,這裏的“誠”是真心實意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也就是不撒謊、不欺瞞。


    朱熹說,“誠”就是不自欺不妄,王陽明按這一思路繼續發揮道:誠,就是“誠意”,真誠惻怛地對待自己的念頭;隻要不自欺,自然不會妄言,也就遠離了說謊。


    王陽明訓導家人“毋說謊”,因為說謊意味著欺騙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說“是”,你偏說“非”,良知說“非”,你偏說“是”。長此以往,形成慣性,你就成了個口是心非的人,成了個虛偽的人。不但別人鄙視你,縱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對,也會受到良知的譴責。如此,有何修身養性可談?


    所以,王陽明要你“毋說謊”,隻是要你依良知而行,要誠意。


    陽明心學認為,良知無善無惡,但良知所發出的“意”卻有善惡,這個“意”就是念頭,我們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正我們的念頭,這就是誠意。


    有弟子恍然大悟道:“這個嘛,我明白了。比如我要去西天,這是件事,我在這件事上正我的念頭。念頭就是‘不辭險阻,決意向前’,這就是誠意了吧。”


    王陽明搖頭:“不對!”


    弟子蒙了:“對啊,怎麽不對?您說的要在事上正念頭啊。”


    王陽明道:“南轅北轍的那位,也是不辭險阻,決意向前,你覺得他能到目的地嗎?”


    “不能。”


    “這就對了,你說的‘不辭險阻,決意向前’隻是‘意’,是念頭。但前麵還有個‘誠’字,我理解的‘誠’就是正。所謂‘正’就是為這件事做好充足的準備。這裏有‘智’的層麵。比如你要去西天,首先該知道西天在哪裏,你要準備饅頭和盤纏,還要準備交通工具,然後再‘不辭險阻,決意向前’,這才是真的誠意。”


    我們由此可知,“誠意”的內涵竟然如此曲折,但明白後,卻又如此簡易明快。


    由此邏輯轉進“說謊”來,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屢屢告誡自己,不要說謊,要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勇敢說“不”,卻在平時沒有準備,一遇事時重蹈覆轍,仍然說謊,仍然無法拒絕別人,違心地說著謊言。


    缺少了“誠”這一環節,縱然意(念頭)無比正確,又有何用?


    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必有事焉(心上無時無刻不存天理、去人欲),正是因為很多人缺少“誠”這一環節。倘若缺少了“誠”,“誠意”這一重大的心學概念也就無存在的必要。


    所以“毋說謊”,隻是個具體要求,王陽明希望家人真正做到的是“誠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度陰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度陰山並收藏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