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七:毋貪利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 作者:度陰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人必須要有“利”才可生存,但須有個正確的態度。在心安之下所獲取的利才是正確的利;心不安所獲取的利,就是貪利。
王陽明的一生,就是不貪利的典範。
1517年正月,王陽明到江西剿匪。1518年陰曆三月,王陽明徹底剿平了江西、福建、廣西等幾十處土匪。這一地區的匪患曾讓中央政府浪費錢糧無數卻總是無寸尺之功,而王陽明隻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大功告成。這種成績可謂光耀千古,但王陽明在平定匪患之後,非但沒有邀功請賞,反而要辭職回家。
跟隨他的弟子們大惑不解。王陽明說:“我已把報捷書送上去三個月,朝廷始終沒有獎賞的文件下來,這就說明他們沒有獎賞的心,我又何必貪戀這功名呢?”
弟子們哄堂大叫:“王老師您立下如此大功,朝廷不獎賞是不對的。我們應繼續上疏,請朝廷封賞。”
王陽明擺手道:“這不可。”
“有何不可?王老師是怕別人非議您貪功貪利嗎?”
王陽明無可奈何地笑道:“我什麽時候在乎過別人的非議?我來江西的念頭是剿匪,非是貪功貪利。如果我的念頭是功利,那就是真的貪了。一門心思在功利上,心浮氣躁,恐怕也無法在這麽短時間裏平定匪患。所以我要感謝沒有‘貪利’的念頭,朝廷不獎賞我,我也不會動心,因為我的心根本就不在這上麵。你等也須記住這些!”
1519年陰曆七月,王陽明用四十餘天擊敗了造反的朱宸濠,並將其活捉。朱宸濠在南昌運籌帷幄十餘年,精兵強將二十萬,倘若沒有王陽明,他非把長江兩岸變成地獄不可。
這可是能與天地同壽的巨功,但王陽明接下來做的事卻讓人目瞪口呆,他把朱宸濠這塊能帶來無限利益的寶貝拱手讓人。
為什麽會有如此狗血的劇情?
真相如下。皇帝朱厚照聽說朱宸濠造反後,永不安分的心立即大動,他帶領人馬南下,想和朱宸濠較量一番,這叫禦駕親征。想不到他才走到河北,王陽明的捷報已到。朱厚照大為惱火王陽明搶了他的功,於是三番五次派人去見王陽明,命令王陽明交出朱宸濠。
皇帝要大臣交出逆賊,情理之中。但朱厚照的念頭卻是破天荒的,他想把朱宸濠釋放到鄱陽湖上,由他自己親自捉拿一回。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身為臣子,必須要交出朱宸濠。但他不交,而是把朱宸濠交給了朱厚照最信任的太監——良知較為光明的張永。
張永問王陽明:“你這是扔了燙手的山芋?”
王陽明正色道:“我非是為自己考慮,而是為了南方的百姓。一旦把朱宸濠釋放,戰爭必起,縱然皇上把朱宸濠活捉,百姓總會受到一點戰爭的傷害。”
張永沉思,不相信王陽明的誠實:“擒拿朱宸濠可是大功一件,你把他交給我,功勞全無,你不可惜?”
王陽明鄭重其事地重複了自己的良知:“我非是為自己考慮,而是為了南方的百姓!”
張永被感動,接收了朱宸濠。王陽明輕鬆地置身事外,而他能置身事外,就是他秉承了在家訓中說的那三個字:毋貪利。
1529年,王陽明人生的最後一年,他奉命到廣西剿匪,大獲成功。中央政府非但不賞,而且還要罰他,王陽明聽到種種消息時心如止水,不露聲色。
有太多的人為他打抱不平。他問這些人:“你們為何覺得我冤?”
這些人說:“您建立了如此大功,功名利祿本該滾滾而來,如今這些非但不來,還引來了雷霆之怒,這豈不是天下大冤?”
王陽明笑道:“你們忘了我來廣西的目的。我來廣西是剿匪,非是貪功戀利。剿匪已成,此行就無憾,有何大冤?”
這就是王陽明,一生都在秉承毋貪利的人生信條。這種信條曾讓他的心獲得泰山般的安寧,也曾救過他的命。
不過,他也有例外的時候。
有一次,一老農來見他。老農說,最近家裏財政狀況堪憂,很多地方需要現金。可悲的是,他沒有現金,所以決定將自己的一塊田地賣給王陽明。王陽明當即拒絕,他說:“君子應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農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買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憂,可將來怎麽辦?”
王陽明決定,借給老農所需要的現金,還款日期不限。老農感激涕零,拿著錢千恩萬謝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為止,那就成了道德版的小故事大道理,這不是陽明心學的風範,所以必有下文。幾日後,王陽明和弟子們到山水間遊玩。在一處風景如畫之地,王陽明看向山凹處一塊田地,不禁讚歎道:“你們看,那裏麵山背水,遠看如菩薩蓮花寶座,實在是風水寶地啊。”
有弟子試探性地問道:“老師喜歡這塊田地?”
王陽明眉飛色舞:“怎能不喜歡?良知能知善惡,它告訴我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歡美色(如好好色)一樣喜歡這塊田地。”隨即,王陽明臉色呈現遺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該弟子笑道:“它理應是您的,隻是您舍了。”
王陽明迷惑地看著該弟子。
該弟子解釋道:“這塊田地就是幾日前那個來和您做買賣的老農的。他當初要賣給您的地就是這塊地。”
王陽明“哎喲”了一聲。人人都能聽出他語氣裏的懊悔。
可語音未落,王陽明馬上頓足扼腕,說道:“我怎麽會有這種想法?!”
眾弟子茫然。
王陽明找了個地方坐下來,緊閉雙眼,靜如枯木,許久才睜開眼,看到弟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神態,緩緩說道:“我剛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歸根結底是貪利。欣喜的是,總算被我克掉了。”
眾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突生貪利之心不可怕,隻要能及時改正。
我們如何改正呢?自然是省察克治,發現貪利這種私欲,然後克掉它。
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廊清。
是不是沒有了特定的貪利之心,就是全無私欲都是天理了呢?
未必,縱然沒有貪利之心,閑思雜慮也是私欲。
王陽明說:“閑思雜念,到底是從好色、貪財、慕名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尋求本源定會發現。例如,你自信絕對沒有做賊之想,什麽原因?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這分心思。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想法,似不做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隻是心之本體,還哪裏有閑思雜念?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自然可以‘發而中節’,自然可以‘物來順應’。”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閑思雜慮”並非是閑的、雜的,而是有所指。人人都會尋思自己怎麽發財,人人也會擔心自己碰上倒黴事。這些胡思亂想的背後,其實都是我們對名利的渴望和對我們害怕失去某些東西的擔憂,它們都屬於非分之想。如果你看淡名利,如果你真看透生死,你就不可能在平時胡思亂想。
當然,王陽明之所以說閑思雜念也屬於私欲,還因為閑思雜慮隻存在於我們腦海中,還沒有被實現。所以我們思慮的善惡、是非,並非如白晝和黑夜那樣容易分辨。我們以為正在對未來憧憬,實際上卻是貪欲;我們以為正把自己勾勒成一個偉大的人物,實際上卻是好名的私欲。在這些真假難辨的閑思雜慮中,很容易會讓良知無法判斷,最終會遮蔽良知。
所以,王陽明讓家人毋貪利,其實是讓人省察克治,最終把貪利的念頭清除出心。
有人問:“是不是任何追求利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呢?”
王陽明搖頭道:“當然不是,隻要你在追求利的過程中,讓良知流行其中,盡管去追求!”
王陽明的一生,就是不貪利的典範。
1517年正月,王陽明到江西剿匪。1518年陰曆三月,王陽明徹底剿平了江西、福建、廣西等幾十處土匪。這一地區的匪患曾讓中央政府浪費錢糧無數卻總是無寸尺之功,而王陽明隻用了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大功告成。這種成績可謂光耀千古,但王陽明在平定匪患之後,非但沒有邀功請賞,反而要辭職回家。
跟隨他的弟子們大惑不解。王陽明說:“我已把報捷書送上去三個月,朝廷始終沒有獎賞的文件下來,這就說明他們沒有獎賞的心,我又何必貪戀這功名呢?”
弟子們哄堂大叫:“王老師您立下如此大功,朝廷不獎賞是不對的。我們應繼續上疏,請朝廷封賞。”
王陽明擺手道:“這不可。”
“有何不可?王老師是怕別人非議您貪功貪利嗎?”
王陽明無可奈何地笑道:“我什麽時候在乎過別人的非議?我來江西的念頭是剿匪,非是貪功貪利。如果我的念頭是功利,那就是真的貪了。一門心思在功利上,心浮氣躁,恐怕也無法在這麽短時間裏平定匪患。所以我要感謝沒有‘貪利’的念頭,朝廷不獎賞我,我也不會動心,因為我的心根本就不在這上麵。你等也須記住這些!”
1519年陰曆七月,王陽明用四十餘天擊敗了造反的朱宸濠,並將其活捉。朱宸濠在南昌運籌帷幄十餘年,精兵強將二十萬,倘若沒有王陽明,他非把長江兩岸變成地獄不可。
這可是能與天地同壽的巨功,但王陽明接下來做的事卻讓人目瞪口呆,他把朱宸濠這塊能帶來無限利益的寶貝拱手讓人。
為什麽會有如此狗血的劇情?
真相如下。皇帝朱厚照聽說朱宸濠造反後,永不安分的心立即大動,他帶領人馬南下,想和朱宸濠較量一番,這叫禦駕親征。想不到他才走到河北,王陽明的捷報已到。朱厚照大為惱火王陽明搶了他的功,於是三番五次派人去見王陽明,命令王陽明交出朱宸濠。
皇帝要大臣交出逆賊,情理之中。但朱厚照的念頭卻是破天荒的,他想把朱宸濠釋放到鄱陽湖上,由他自己親自捉拿一回。
這種情況下,王陽明身為臣子,必須要交出朱宸濠。但他不交,而是把朱宸濠交給了朱厚照最信任的太監——良知較為光明的張永。
張永問王陽明:“你這是扔了燙手的山芋?”
王陽明正色道:“我非是為自己考慮,而是為了南方的百姓。一旦把朱宸濠釋放,戰爭必起,縱然皇上把朱宸濠活捉,百姓總會受到一點戰爭的傷害。”
張永沉思,不相信王陽明的誠實:“擒拿朱宸濠可是大功一件,你把他交給我,功勞全無,你不可惜?”
王陽明鄭重其事地重複了自己的良知:“我非是為自己考慮,而是為了南方的百姓!”
張永被感動,接收了朱宸濠。王陽明輕鬆地置身事外,而他能置身事外,就是他秉承了在家訓中說的那三個字:毋貪利。
1529年,王陽明人生的最後一年,他奉命到廣西剿匪,大獲成功。中央政府非但不賞,而且還要罰他,王陽明聽到種種消息時心如止水,不露聲色。
有太多的人為他打抱不平。他問這些人:“你們為何覺得我冤?”
這些人說:“您建立了如此大功,功名利祿本該滾滾而來,如今這些非但不來,還引來了雷霆之怒,這豈不是天下大冤?”
王陽明笑道:“你們忘了我來廣西的目的。我來廣西是剿匪,非是貪功戀利。剿匪已成,此行就無憾,有何大冤?”
這就是王陽明,一生都在秉承毋貪利的人生信條。這種信條曾讓他的心獲得泰山般的安寧,也曾救過他的命。
不過,他也有例外的時候。
有一次,一老農來見他。老農說,最近家裏財政狀況堪憂,很多地方需要現金。可悲的是,他沒有現金,所以決定將自己的一塊田地賣給王陽明。王陽明當即拒絕,他說:“君子應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農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買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憂,可將來怎麽辦?”
王陽明決定,借給老農所需要的現金,還款日期不限。老農感激涕零,拿著錢千恩萬謝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為止,那就成了道德版的小故事大道理,這不是陽明心學的風範,所以必有下文。幾日後,王陽明和弟子們到山水間遊玩。在一處風景如畫之地,王陽明看向山凹處一塊田地,不禁讚歎道:“你們看,那裏麵山背水,遠看如菩薩蓮花寶座,實在是風水寶地啊。”
有弟子試探性地問道:“老師喜歡這塊田地?”
王陽明眉飛色舞:“怎能不喜歡?良知能知善惡,它告訴我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歡美色(如好好色)一樣喜歡這塊田地。”隨即,王陽明臉色呈現遺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該弟子笑道:“它理應是您的,隻是您舍了。”
王陽明迷惑地看著該弟子。
該弟子解釋道:“這塊田地就是幾日前那個來和您做買賣的老農的。他當初要賣給您的地就是這塊地。”
王陽明“哎喲”了一聲。人人都能聽出他語氣裏的懊悔。
可語音未落,王陽明馬上頓足扼腕,說道:“我怎麽會有這種想法?!”
眾弟子茫然。
王陽明找了個地方坐下來,緊閉雙眼,靜如枯木,許久才睜開眼,看到弟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神態,緩緩說道:“我剛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歸根結底是貪利。欣喜的是,總算被我克掉了。”
眾弟子這才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突生貪利之心不可怕,隻要能及時改正。
我們如何改正呢?自然是省察克治,發現貪利這種私欲,然後克掉它。
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廊清。
是不是沒有了特定的貪利之心,就是全無私欲都是天理了呢?
未必,縱然沒有貪利之心,閑思雜慮也是私欲。
王陽明說:“閑思雜念,到底是從好色、貪財、慕名這些病根上滋生的,自己尋求本源定會發現。例如,你自信絕對沒有做賊之想,什麽原因?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這分心思。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想法,似不做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隻是心之本體,還哪裏有閑思雜念?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自然可以‘發而中節’,自然可以‘物來順應’。”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閑思雜慮”並非是閑的、雜的,而是有所指。人人都會尋思自己怎麽發財,人人也會擔心自己碰上倒黴事。這些胡思亂想的背後,其實都是我們對名利的渴望和對我們害怕失去某些東西的擔憂,它們都屬於非分之想。如果你看淡名利,如果你真看透生死,你就不可能在平時胡思亂想。
當然,王陽明之所以說閑思雜念也屬於私欲,還因為閑思雜慮隻存在於我們腦海中,還沒有被實現。所以我們思慮的善惡、是非,並非如白晝和黑夜那樣容易分辨。我們以為正在對未來憧憬,實際上卻是貪欲;我們以為正把自己勾勒成一個偉大的人物,實際上卻是好名的私欲。在這些真假難辨的閑思雜慮中,很容易會讓良知無法判斷,最終會遮蔽良知。
所以,王陽明讓家人毋貪利,其實是讓人省察克治,最終把貪利的念頭清除出心。
有人問:“是不是任何追求利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呢?”
王陽明搖頭道:“當然不是,隻要你在追求利的過程中,讓良知流行其中,盡管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