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九:毋鬥氣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 作者:度陰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一天,你請客吃飯。來了很多朋友,你四處張羅,生怕怠慢了客人。就在忙亂之中,你看到有位客人渾身發抖,滿臉青紫。你以為他犯了心髒病,大踏步跑過去,同時還讓人叫救護車。
這位客人見你到來,嘴唇顫抖,非常委屈地流下眼淚說:“我沒有心髒病,我是氣的。”
你莫名其妙:“誰氣到你了?”
客人說:“就是你啊,從我進來,你隻跟我打了一個照麵,你看看我,竟然坐在最後麵,你這是瞧不起我,怠慢我。”
你急忙將此人請到主席台前,對他噓寒問暖,誇張地抒發你對他的友誼情愫。
此人這才破涕為笑,因為高興,後來喝得酩酊大醉。
我講這個故事,必有目的。它就是王陽明心學中所謂的“主氣”和“客氣”:
客與主對,讓盡所對之賓,而安心居於卑末,又能盡心盡力供養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此主氣也。唯恐人加於吾之上,唯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氣。
主氣、客氣原本是中醫理論,正常的生克製化,稱為主氣,比如我們平時的呼吸;不正常的生克製化,稱為客氣,比如咳嗽。
王陽明的解釋是,“主氣”就是主人發出的符合自己身份的氣;“客氣”就是客人發出的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氣。
我請客吃飯,必要安心居於卑末,盡心盡力供養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
如果我是客人,我就應該規規矩矩,不計較別人是否怠慢我,更不計較有人比我坐的位置好。否則,就是客氣。
主氣是天理,客氣是人欲。主氣是自我具有的,而客氣,注意“客”這個字,它是外來的。主客之分就是內外之分,天理和人欲之別。
或者可以換個說法,主氣是正能量,比如誌氣、豪氣、氣節;客氣是負能量,比如傲氣、嬌氣、鬥氣。
尤以鬥氣最平常,所以往往被人忽略,而它對我們造就的影響卻非常大。
所謂鬥氣,就是上麵例子中的那個渾身發抖、滿臉青紫的客人。他在和主人鬥氣,和所有在場的客人鬥氣,甚至在和當時的情境鬥氣。
從心學“為己才可為人”的保身角度看,鬥氣絕對要不得,因為它傷身,五髒六腑都會受連累。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鬥氣10分鍾,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一次3000米長跑,而且人在生氣時的生理反應異常劇烈,同時會分泌出許多有毒性的物質,這些毒素甚至可以毒死一隻大白鼠。從這個程度上說,鬥氣無異是在慢性自殺。
但如你所知,在人生中,很難做到不鬥氣。有人問王陽明,人若忿懥(生氣)了該怎麽辦?
王陽明回答:“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隻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憤懣,便不得其正也。如今於凡憤懣等件,隻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鬥,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生氣這東西,人人都會有,但你不能過。你生氣的時候,其實就是把外來的東西強行納入到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較勁(鬥氣),就是和主氣對峙,完全不符合天理了。
那麽,如何應對生氣呢?王陽明的辦法很有點阿q精神:當自己為某事生氣時,你就把某事當成是別人的,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頓,你就把它當成是別人被揍了一頓。這樣一來,你雖很怒,怒氣卻未能讓你失去控製,時間一久,你也就恢複平靜了。恢複平靜,就是天理。
王陽明對家人說,不要鬥氣,其實就是讓家人應時刻保持主氣,不要客氣。它和陽明心學的一貫思想是相吻合的:主氣是天理,客氣是人欲。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這位客人見你到來,嘴唇顫抖,非常委屈地流下眼淚說:“我沒有心髒病,我是氣的。”
你莫名其妙:“誰氣到你了?”
客人說:“就是你啊,從我進來,你隻跟我打了一個照麵,你看看我,竟然坐在最後麵,你這是瞧不起我,怠慢我。”
你急忙將此人請到主席台前,對他噓寒問暖,誇張地抒發你對他的友誼情愫。
此人這才破涕為笑,因為高興,後來喝得酩酊大醉。
我講這個故事,必有目的。它就是王陽明心學中所謂的“主氣”和“客氣”:
客與主對,讓盡所對之賓,而安心居於卑末,又能盡心盡力供養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此主氣也。唯恐人加於吾之上,唯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氣。
主氣、客氣原本是中醫理論,正常的生克製化,稱為主氣,比如我們平時的呼吸;不正常的生克製化,稱為客氣,比如咳嗽。
王陽明的解釋是,“主氣”就是主人發出的符合自己身份的氣;“客氣”就是客人發出的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氣。
我請客吃飯,必要安心居於卑末,盡心盡力供養諸賓,賓有失錯,又能包容。
如果我是客人,我就應該規規矩矩,不計較別人是否怠慢我,更不計較有人比我坐的位置好。否則,就是客氣。
主氣是天理,客氣是人欲。主氣是自我具有的,而客氣,注意“客”這個字,它是外來的。主客之分就是內外之分,天理和人欲之別。
或者可以換個說法,主氣是正能量,比如誌氣、豪氣、氣節;客氣是負能量,比如傲氣、嬌氣、鬥氣。
尤以鬥氣最平常,所以往往被人忽略,而它對我們造就的影響卻非常大。
所謂鬥氣,就是上麵例子中的那個渾身發抖、滿臉青紫的客人。他在和主人鬥氣,和所有在場的客人鬥氣,甚至在和當時的情境鬥氣。
從心學“為己才可為人”的保身角度看,鬥氣絕對要不得,因為它傷身,五髒六腑都會受連累。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鬥氣10分鍾,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一次3000米長跑,而且人在生氣時的生理反應異常劇烈,同時會分泌出許多有毒性的物質,這些毒素甚至可以毒死一隻大白鼠。從這個程度上說,鬥氣無異是在慢性自殺。
但如你所知,在人生中,很難做到不鬥氣。有人問王陽明,人若忿懥(生氣)了該怎麽辦?
王陽明回答:“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隻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憤懣,便不得其正也。如今於凡憤懣等件,隻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鬥,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生氣這東西,人人都會有,但你不能過。你生氣的時候,其實就是把外來的東西強行納入到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較勁(鬥氣),就是和主氣對峙,完全不符合天理了。
那麽,如何應對生氣呢?王陽明的辦法很有點阿q精神:當自己為某事生氣時,你就把某事當成是別人的,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頓,你就把它當成是別人被揍了一頓。這樣一來,你雖很怒,怒氣卻未能讓你失去控製,時間一久,你也就恢複平靜了。恢複平靜,就是天理。
王陽明對家人說,不要鬥氣,其實就是讓家人應時刻保持主氣,不要客氣。它和陽明心學的一貫思想是相吻合的:主氣是天理,客氣是人欲。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