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待親鄰:《姚江王氏族箴·厚親鄰》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 作者:度陰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5>原文</h5>
親以共休戚,鄰以助守望,皆人生應有之事。然或以貧富之互形而勢同冰炭,或因一言之偶拂而視若寇讎,一旦變生意外,誰為手援?故居家之道,不可無窮親眷往來,不可無正經人交易。欲一言以蔽之,莫如存厚。 <h5>譯文</h5>
親人之間應該休戚與共,鄰裏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關照,這都是每個人應做的事。但有人以貧困、富貴的不同而造成水火不容,或者由於一句有口無心的話語產生隔膜而變成仇敵,一旦發生變故,還會有誰伸出救援之手呢?因此居家的道理就是,要和貧窮的親戚來往,同守道義的人交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擁有厚道之心。 <h5>評析</h5>
關於親情,王陽明最有發言權。1502年,他在老家浙江餘姚的一個山洞中修習導引術,品讀佛經。這並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導引術和佛經之外,也就是當初在九華山一直追尋的目標:遠離紅塵,成仙成佛。1502年,王陽明已三十一歲。二十多年的追尋,二十多年的苦悶,足以讓他把紅塵俗世拋到腦後。他在靜坐中想了很多,建功立業沒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學的大山而尋到成為聖賢的鑰匙,文學家的迷夢又被他親手刺破。他此時唯一的精神支柱隻有佛道。
佛道的確能解脫他的苦惱,終止他迷茫的前半生,隻要他能放棄一切。但是,他還有個心結,這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畢竟,他是個儒家知識分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說服不了自己的心去違背這一道德。
有一天,他在靜坐修行導引術時,突然“看見”幾位朋友正在來拜訪他的路上。他讓仆人去迎接,朋友得知原委後,大驚小怪道:“您真是神人啊。”
王陽明卻歎口氣道:“這是簸弄精神,毫無意義。”
就在朋友們大驚小怪的幾天後,王陽明從禪宗靜坐中猛然睜眼,眼神堅定地說道:“親情與生俱來,如真能拋棄,就是斷滅種性!”他站起來,走出山洞,深呼一口氣,外麵的空氣如黃金,一片燦爛。他和佛教說了再見。
第二年,他到杭州遊玩,聽到一座寺廟中有個和尚,不聽不聞,不言不語,已禪坐三年。若是從前,王陽明必會熱血沸騰,狂奔而去見這位高人。但現在,王陽明已看透佛教,他慢悠悠地去了那座寺廟,臉上掛著不懷好意的笑。
那個和尚正在禪坐,正如傳說中的一樣,像尊大理石雕像。王陽明平靜地繞著和尚轉了幾圈,臉上似笑非笑。最後,他在和尚麵前站住,盯準了和尚的禿頭,突然大喝一聲:“咳!你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麽!終日眼睜睜看甚麽!”
和尚三年來明明一句話未說,一隻眼未睜,王陽明卻說和尚“口巴巴說什麽”“眼睜睜看什麽”,這就是禪宗和尚們所說的禪機。禪機,就是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讓接收方觸機領悟。
不愧是坐了三年的和尚,這禪機被他瞬間領悟,他睜開眼,眼前是一片金光四射的世界,非常刺眼。眼前有個人,正盯著他的腦門看。
他要張嘴,王陽明卻製止了他,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撬開了和尚的榆木腦袋。
“你家裏還有什麽人?”
和尚回答:“還有老娘在。”
“想念她嗎?”
和尚不語,兩眼已濕潤。長久的沉默後,和尚歎口氣,以愧疚的語氣說道:“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長出一口氣,絲毫沒有搞定了和尚的欣喜,而是頗為沉重地向和尚擺手道:“回去吧,你老母需要你。”
第二天,和尚邁開年久未用的雙腿離開寺廟,回家孝順母親去了。
中國傳統道德的底線是針對父母的孝,由父母延伸到其他親人身上,就是仁。王氏家訓認定,必須要以一顆仁厚的心善待親人,才能做到休戚與共。其實,親人之間,不僅僅有血緣關係,長期生活在一起,感情逐漸加深,自然會有與其他人不同的感情。這也就是為什麽要對親人仁厚。
至於鄰裏,由於他們是除了親人外離我們最近的人群,所以也應該以一顆仁厚的心對待。在王陽明的心學世界中,心外無理,隻有用心,才有理的出現。我們對待親人、鄰裏也正是這一思路,隻有用仁厚的心對待他們,才能出現他們所償還的以仁厚的心對待我們的理。
雙方是互相發生感應的,這也正是王陽明心學萬物一體之仁世界觀的基本呈現。
親以共休戚,鄰以助守望,皆人生應有之事。然或以貧富之互形而勢同冰炭,或因一言之偶拂而視若寇讎,一旦變生意外,誰為手援?故居家之道,不可無窮親眷往來,不可無正經人交易。欲一言以蔽之,莫如存厚。 <h5>譯文</h5>
親人之間應該休戚與共,鄰裏之間應該互相幫助關照,這都是每個人應做的事。但有人以貧困、富貴的不同而造成水火不容,或者由於一句有口無心的話語產生隔膜而變成仇敵,一旦發生變故,還會有誰伸出救援之手呢?因此居家的道理就是,要和貧窮的親戚來往,同守道義的人交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要擁有厚道之心。 <h5>評析</h5>
關於親情,王陽明最有發言權。1502年,他在老家浙江餘姚的一個山洞中修習導引術,品讀佛經。這並非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在導引術和佛經之外,也就是當初在九華山一直追尋的目標:遠離紅塵,成仙成佛。1502年,王陽明已三十一歲。二十多年的追尋,二十多年的苦悶,足以讓他把紅塵俗世拋到腦後。他在靜坐中想了很多,建功立業沒有平台,又不能突破理學的大山而尋到成為聖賢的鑰匙,文學家的迷夢又被他親手刺破。他此時唯一的精神支柱隻有佛道。
佛道的確能解脫他的苦惱,終止他迷茫的前半生,隻要他能放棄一切。但是,他還有個心結,這就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畢竟,他是個儒家知識分子,儒家提倡的第一道德就是孝,他說服不了自己的心去違背這一道德。
有一天,他在靜坐修行導引術時,突然“看見”幾位朋友正在來拜訪他的路上。他讓仆人去迎接,朋友得知原委後,大驚小怪道:“您真是神人啊。”
王陽明卻歎口氣道:“這是簸弄精神,毫無意義。”
就在朋友們大驚小怪的幾天後,王陽明從禪宗靜坐中猛然睜眼,眼神堅定地說道:“親情與生俱來,如真能拋棄,就是斷滅種性!”他站起來,走出山洞,深呼一口氣,外麵的空氣如黃金,一片燦爛。他和佛教說了再見。
第二年,他到杭州遊玩,聽到一座寺廟中有個和尚,不聽不聞,不言不語,已禪坐三年。若是從前,王陽明必會熱血沸騰,狂奔而去見這位高人。但現在,王陽明已看透佛教,他慢悠悠地去了那座寺廟,臉上掛著不懷好意的笑。
那個和尚正在禪坐,正如傳說中的一樣,像尊大理石雕像。王陽明平靜地繞著和尚轉了幾圈,臉上似笑非笑。最後,他在和尚麵前站住,盯準了和尚的禿頭,突然大喝一聲:“咳!你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麽!終日眼睜睜看甚麽!”
和尚三年來明明一句話未說,一隻眼未睜,王陽明卻說和尚“口巴巴說什麽”“眼睜睜看什麽”,這就是禪宗和尚們所說的禪機。禪機,就是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讓接收方觸機領悟。
不愧是坐了三年的和尚,這禪機被他瞬間領悟,他睜開眼,眼前是一片金光四射的世界,非常刺眼。眼前有個人,正盯著他的腦門看。
他要張嘴,王陽明卻製止了他,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撬開了和尚的榆木腦袋。
“你家裏還有什麽人?”
和尚回答:“還有老娘在。”
“想念她嗎?”
和尚不語,兩眼已濕潤。長久的沉默後,和尚歎口氣,以愧疚的語氣說道:“怎能不想念啊。”
王陽明長出一口氣,絲毫沒有搞定了和尚的欣喜,而是頗為沉重地向和尚擺手道:“回去吧,你老母需要你。”
第二天,和尚邁開年久未用的雙腿離開寺廟,回家孝順母親去了。
中國傳統道德的底線是針對父母的孝,由父母延伸到其他親人身上,就是仁。王氏家訓認定,必須要以一顆仁厚的心善待親人,才能做到休戚與共。其實,親人之間,不僅僅有血緣關係,長期生活在一起,感情逐漸加深,自然會有與其他人不同的感情。這也就是為什麽要對親人仁厚。
至於鄰裏,由於他們是除了親人外離我們最近的人群,所以也應該以一顆仁厚的心對待。在王陽明的心學世界中,心外無理,隻有用心,才有理的出現。我們對待親人、鄰裏也正是這一思路,隻有用仁厚的心對待他們,才能出現他們所償還的以仁厚的心對待我們的理。
雙方是互相發生感應的,這也正是王陽明心學萬物一體之仁世界觀的基本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