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王毅巡視完軍民府治下各地後,回到了護民城,舒服的過了個春節,因為軍民府各地的情況,都比他想象中的要好。
尤其外蒙,有一段幾百裏的運河通了水,讓得外蒙不少缺水的地方,得到了水資源的補充,因而開墾出了不少田地。
今年開春,這些新開墾的田地就能種上農作物,若是不出意外的話,這些新田地的糧食產量,能比得上後河套平原。
等運河的效用在外蒙得到徹底發揮,給外蒙戈壁地帶提供充足的水資源,那外蒙絕對會成為一個產糧大省。
而等運河在內蒙發揮灌溉能力,黃土高原地區的缺水情況,會得到極大的緩解,甚至整個河套地區,有可能變為秦漢時期的情況。
要知道,秦漢時期的河套,有大量的百姓生活在這裏,從黃河引水灌溉荒漠,造出了大量的農田、草地、濕地等。
當時的河套地區,被譽為“塞上江南”和“塞外米糧川”。
而這也是河套地區,一直被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視為戰略要地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條南北通運河,麵臨海拔拔落差問題,沿途需要修建不少水庫和泵站,這會耗費許多時間和財力。
就算是抓了幾十萬的俘虜,來修建這條運河,投入依舊是巨大的。
泵站目前使用的是蒸汽動力抽水,煤炭的消耗很大,好在外蒙地界的煤礦資源豐富,不怕這點消耗,後續則會改為電力抽水。
若不軍民府的產業有著優勢,每年能賺取不少銀錢,隻怕軍民府的金庫也支撐不了多久。
如今,新唐省與新疆省都在對外進行貿易,軍民府的商品,也賣出了高於大明商人進貨的數倍價格。
而遠售西方的喜歡的香水、玻璃、茶葉、白糖等商品,價格更是十倍以上,堪比撿錢。
為了增加新唐、新疆的影響力,王毅還提前將紙幣,投放在了兩省的外貿市場,並得到了大量外國商人的青睞。
因而,大量外國商人來到新唐、新疆做生意,首先就會將金銀等物換成紙幣,然後再到外貿市場進行交易。
目前紙幣隻對外使用,還沒有在軍民府治下流通,王毅給紙幣取了個名字,叫華夏寶鈔。
新唐布政使贏星書和新疆布政使孫源,兩人會商量著利用華夏寶鈔小小的收割一番,目的是為了驗證贏星書的經濟學術的可行性。
而正是因為這些操作,軍民府才有大量的錢財物資,投入到各項基礎建設中。
就目前來看,新唐和新疆兩地的經濟,很快就會超過長城以內的軍民府地區,這也有助於百姓在這兩地徹底安家落戶。
如今遷到新唐省的中原百姓人數,已經超過了百萬,開墾出了兩千萬多畝的田地,後續還有超大的開發空間。
新唐省預計總共能開發出二十億畝以上的農業用地,養活上億的人口都不在話下。
畢竟,新唐省的絕大部分地區,是後世的哈薩克斯坦疆土。
那可是被譽為“中亞糧倉”的國家,擁有耕地麵積四十億畝以上,人均耕地麵積是後世華夏的十六倍,為全球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所以,新唐省作為軍民府的西部大門,王毅對這裏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努力在往那邊遷移百姓。
而新漢省的發展,在經濟上就要差上許多,農業方麵倒也有模有樣,六十多萬遷移過去的百姓,開墾出了上千萬畝的田地,自給自足完全沒問題。
就目前而言,就新疆地區的糧食產量會低一些,但百姓也在沿著塔裏木河等河流進行田地的開發,後續也是能跟的上來的。
而青海地區已經歸入軍民府,原有牧民、百姓十多萬,如今又遷移了百姓近三十萬,田地的開墾在有序的進行。
烏斯藏地區的軍事行動,進程相對要慢許多,問題也比較複雜。
在得知軍民府的政策之後,宗教組織的反抗很激烈,不希望將自己的利益交出來,所以軍民府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王毅這次沒有去通海路,那裏今年剛剛拿下,三十萬部隊駐守在那邊,所以目前還談不上發展。
目前軍民府的總人口,接近一千三百萬,自軍民府頒布鼓勵生育政策以來,新出生的人口就多達一百五十萬以上。
時間來到崇禎十三年。
在楊嗣昌的指揮下,明軍又開始了對起義軍的大力圍剿。
他派遣戴罪立功的左良玉領兵,追擊張獻忠部,在川東夔州府太平縣瑪瑙山一帶,與張獻忠相遇,雙方大戰,張獻忠敗走。
楊嗣昌寫給朝廷的捷報中寫道:此戰斬賊首三千六百二十餘,流賊跌落山穀而死者,無法計算,張獻忠妻妾高氏、軍師潘獨鼇等人受俘,正押往襄陽地界……
崇禎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不僅免了左良玉之前的罪過,還加封左良玉為太子少保,並親筆書信誇讚勉勵楊嗣昌。
但楊嗣昌接下來的一番操作,讓得剿賊大事出現了變故。
楊嗣昌先是極力推薦左良玉掛“平賊將軍”印,又覺得左良玉會不受他的控製,繼而向朝廷推薦賀人龍掛印,並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批準。
然而,楊嗣昌又擔心左良玉會因此不滿,再次上疏請崇禎皇帝收回成命,仍讓左良玉掛印,賀人龍以總兵身份行事。
正是這種兩麵得罪人的做法,導致左良玉和賀人龍不願聽從楊嗣昌的指揮,其他將領也對其陽奉陰違。
楊嗣昌沒能處理好諸將的關係,也導致接下來的剿賊事宜難以有效的推進,給了張獻忠充足的喘息時間。
李自成得知情況後,趁著明軍主力在四川圍剿張獻忠之際,在夏季從商洛山中殺出,直奔河南而去,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
進入河南後,李自成收留饑民,打開州府糧倉,賑濟災民。
李自成的舉動很快就在河南之地傳開,遠近饑民拿著農具蜂擁而往,人潮如流水,日夜不絕,聚集饑民高達百萬之眾,加入李自成的亦不在少數。
而李自成也明白了百姓的需求,正式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並編為民謠在民間傳唱。
尤其外蒙,有一段幾百裏的運河通了水,讓得外蒙不少缺水的地方,得到了水資源的補充,因而開墾出了不少田地。
今年開春,這些新開墾的田地就能種上農作物,若是不出意外的話,這些新田地的糧食產量,能比得上後河套平原。
等運河的效用在外蒙得到徹底發揮,給外蒙戈壁地帶提供充足的水資源,那外蒙絕對會成為一個產糧大省。
而等運河在內蒙發揮灌溉能力,黃土高原地區的缺水情況,會得到極大的緩解,甚至整個河套地區,有可能變為秦漢時期的情況。
要知道,秦漢時期的河套,有大量的百姓生活在這裏,從黃河引水灌溉荒漠,造出了大量的農田、草地、濕地等。
當時的河套地區,被譽為“塞上江南”和“塞外米糧川”。
而這也是河套地區,一直被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視為戰略要地的重要原因。
不過,這條南北通運河,麵臨海拔拔落差問題,沿途需要修建不少水庫和泵站,這會耗費許多時間和財力。
就算是抓了幾十萬的俘虜,來修建這條運河,投入依舊是巨大的。
泵站目前使用的是蒸汽動力抽水,煤炭的消耗很大,好在外蒙地界的煤礦資源豐富,不怕這點消耗,後續則會改為電力抽水。
若不軍民府的產業有著優勢,每年能賺取不少銀錢,隻怕軍民府的金庫也支撐不了多久。
如今,新唐省與新疆省都在對外進行貿易,軍民府的商品,也賣出了高於大明商人進貨的數倍價格。
而遠售西方的喜歡的香水、玻璃、茶葉、白糖等商品,價格更是十倍以上,堪比撿錢。
為了增加新唐、新疆的影響力,王毅還提前將紙幣,投放在了兩省的外貿市場,並得到了大量外國商人的青睞。
因而,大量外國商人來到新唐、新疆做生意,首先就會將金銀等物換成紙幣,然後再到外貿市場進行交易。
目前紙幣隻對外使用,還沒有在軍民府治下流通,王毅給紙幣取了個名字,叫華夏寶鈔。
新唐布政使贏星書和新疆布政使孫源,兩人會商量著利用華夏寶鈔小小的收割一番,目的是為了驗證贏星書的經濟學術的可行性。
而正是因為這些操作,軍民府才有大量的錢財物資,投入到各項基礎建設中。
就目前來看,新唐和新疆兩地的經濟,很快就會超過長城以內的軍民府地區,這也有助於百姓在這兩地徹底安家落戶。
如今遷到新唐省的中原百姓人數,已經超過了百萬,開墾出了兩千萬多畝的田地,後續還有超大的開發空間。
新唐省預計總共能開發出二十億畝以上的農業用地,養活上億的人口都不在話下。
畢竟,新唐省的絕大部分地區,是後世的哈薩克斯坦疆土。
那可是被譽為“中亞糧倉”的國家,擁有耕地麵積四十億畝以上,人均耕地麵積是後世華夏的十六倍,為全球重要的糧食出口國。
所以,新唐省作為軍民府的西部大門,王毅對這裏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努力在往那邊遷移百姓。
而新漢省的發展,在經濟上就要差上許多,農業方麵倒也有模有樣,六十多萬遷移過去的百姓,開墾出了上千萬畝的田地,自給自足完全沒問題。
就目前而言,就新疆地區的糧食產量會低一些,但百姓也在沿著塔裏木河等河流進行田地的開發,後續也是能跟的上來的。
而青海地區已經歸入軍民府,原有牧民、百姓十多萬,如今又遷移了百姓近三十萬,田地的開墾在有序的進行。
烏斯藏地區的軍事行動,進程相對要慢許多,問題也比較複雜。
在得知軍民府的政策之後,宗教組織的反抗很激烈,不希望將自己的利益交出來,所以軍民府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王毅這次沒有去通海路,那裏今年剛剛拿下,三十萬部隊駐守在那邊,所以目前還談不上發展。
目前軍民府的總人口,接近一千三百萬,自軍民府頒布鼓勵生育政策以來,新出生的人口就多達一百五十萬以上。
時間來到崇禎十三年。
在楊嗣昌的指揮下,明軍又開始了對起義軍的大力圍剿。
他派遣戴罪立功的左良玉領兵,追擊張獻忠部,在川東夔州府太平縣瑪瑙山一帶,與張獻忠相遇,雙方大戰,張獻忠敗走。
楊嗣昌寫給朝廷的捷報中寫道:此戰斬賊首三千六百二十餘,流賊跌落山穀而死者,無法計算,張獻忠妻妾高氏、軍師潘獨鼇等人受俘,正押往襄陽地界……
崇禎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不僅免了左良玉之前的罪過,還加封左良玉為太子少保,並親筆書信誇讚勉勵楊嗣昌。
但楊嗣昌接下來的一番操作,讓得剿賊大事出現了變故。
楊嗣昌先是極力推薦左良玉掛“平賊將軍”印,又覺得左良玉會不受他的控製,繼而向朝廷推薦賀人龍掛印,並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批準。
然而,楊嗣昌又擔心左良玉會因此不滿,再次上疏請崇禎皇帝收回成命,仍讓左良玉掛印,賀人龍以總兵身份行事。
正是這種兩麵得罪人的做法,導致左良玉和賀人龍不願聽從楊嗣昌的指揮,其他將領也對其陽奉陰違。
楊嗣昌沒能處理好諸將的關係,也導致接下來的剿賊事宜難以有效的推進,給了張獻忠充足的喘息時間。
李自成得知情況後,趁著明軍主力在四川圍剿張獻忠之際,在夏季從商洛山中殺出,直奔河南而去,一路上如入無人之境。
進入河南後,李自成收留饑民,打開州府糧倉,賑濟災民。
李自成的舉動很快就在河南之地傳開,遠近饑民拿著農具蜂擁而往,人潮如流水,日夜不絕,聚集饑民高達百萬之眾,加入李自成的亦不在少數。
而李自成也明白了百姓的需求,正式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並編為民謠在民間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