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新晉小三元!
穿成廢柴庶子?卷王靠科舉逆襲! 作者:飛魚愛吃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薑瑜徹底燃起鬥誌,他想要給這個朝代一點震撼!
很快臨近院試,有道是四月荊南饒節物,橘綠橙黃滿篋。
春天徹底來到,整個臨陽縣徹底姹紫嫣紅起來。
因著學征大人從京城來,所以半個月前,學子們便知道這院試要開始了。
薑瑜也在這生機盎然的氛圍中,走上了院試的路途。
要說和前兩次有什麽不同,薑瑜隻感覺自己一片從容,這一次他不再緊張,反而覺得一切都在把握之中。
就連心蓮她們都看出來了,自從大小姐送來信後,少爺便更加刻苦和急迫。
仿佛要快點參加考試,這確實是薑瑜的想法。
因為他覺得這進度實在太慢,就算考完院試,還要等三年才能到鄉試。
這科舉之路太漫長,薑瑜已經有些失去耐心,但他這時便會練字,隨後想到,就算是在現代,也沒有那麽快。
薑瑜帶著阿福踏入官府,這裏就是接下來兩天的考場。
薑瑜像前兩次一樣將保單遞出去,並任其檢查是否有疑物。
因為隻考兩天,所以對於薑瑜而言反而輕鬆許多。
進入考場內,每個人的空間要比前兩次大,因為從人數上來說,已經篩掉一大批學子。
考試題目也與之前兩次相差不大,所以薑瑜不擔心。
很快試卷發下來,第一題便是: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出自《禮記·學記》,這道題其實就是再講教育,意思是: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
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薑瑜寫下後麵的內容: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隨後便閱讀第二道題,此題寫到:可見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攻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出自《春秋·左傳》(卷七宣公·晉楚邲之戰)
看來這位鍾大人是個善戰的軍人,這題其實對於隻讀聖賢書的學生們來說有些為難。
意思是:見到有利就前進,知道艱難就撤退,這是治軍的良好準則。
兼並弱小之國,攻討昏昧之國,這是用兵的良好韜略。見到有利就前進,知道艱難就撤退,這是治軍的良好準則。
兼並弱小之國,攻討昏昧之國,這是用兵的良好韜略。
薑瑜思考著出題者的用意,難道又要有戰事發生?
可近來沒聽過什麽消息啊,真是難為人。
不過他還是打起精神,想著破題的方式。
便以: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這個角度進行破題,接下來就好寫許多了。
薑瑜往下開始編:軍中之事,不可待君命,諸將為主。善戰者,能發其眾。
後兵而先至於戰者,此兵之要也。
當戰,先則能製敵,後則為敵所製。
行兵先敵,此時不可失。
兵之原,至貴者,固而不可固也。牽則執之,為敵所牽則。
正兵者,陳之常也;而陣之巧,皆在於將帥之心也……
愛民之力,養民之命,勝敵之道,示民之必得。
薑瑜看著他絞盡腦汁才憋出來的文章,其實不太滿意,但也沒辦法。
自己從沒上過戰場,哪裏懂得用兵之道,不過是引用些愛國名將的話來打馬虎眼。
至少這題順利過關了。
時間過的很快,已經到了下午時分,薑瑜便打算用些點心,墊墊肚子,休息一會。
隨後就看這最後一題,隻見寫到:以邊關景色為題,寫一首五言律詩。
這其實很好寫,不過他們都沒去過邊塞,隻能完全靠想象。
薑瑜在現代時倒是去旅行過,但那跟古代肯定不同。
而且這題看似是讓人寫景,其實還是為了寫戰爭的殘酷。
以景喻情,也不知道這鍾大人為何會對邊關如此鍾情,薑瑜記得學政大人好像不習武啊?
他理清了思路,直接動筆:大 陣 飛 雲 外,
雄 風 吼 怒 濤。
一 人 齊 上 下,
千 古 鎮 蓬 蒿。
不 得 天 心 定,
還 能 地 力 高。
功 臣 元 有 誌,
莫 惜 羽 觴 醪。
就這樣,薑瑜寫成後,便開始謄抄到考卷上。
傍晚時分,終於將其完成,等著有人提交後,薑瑜也交了卷子。
出了考場,薑瑜沒有那麽疲憊,阿福替他拿好東西後,便回了家。
心蓮幾人沒有過問院試的事,怕引起什麽考場忌諱。
隻叮囑薑瑜好好休息。
薑瑜倒沒什麽感覺,隻是想見見這位鍾大人,看看到底什麽樣的文人會出這種題。
這是他突然想到在東州遇到的林雨,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也參加了院試。
隨後便睡了過去,一大早醒來,薑瑜感覺自己做了個美夢。
隻是現在全忘了,倒是有些可惜。
今天便是第二場覆試,考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第二題策論,和最後默寫《聖諭廣訓》。
薑瑜早已駕輕就熟,按順序進入考棚後,找到座位入座。
試卷發下來後,便看到第一題,又是默寫題。
題目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取自《中庸》,薑瑜自信的將後麵補完。
而這第二題: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源於《春秋·左傳》(王孫滿對楚子)
意思是:統治天下在於道德,不在於鼎。
從前夏朝正在施行德政的時候,遠方各地把各種奇異東西都畫成圖像,九州貢獻出金展,鑄成九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 西的圖像鑄在鼎上,鼎上麵有各種東西的圖像,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異。
所以人們進入川洋、山林,不會碰到對自己不利的東西。螭魅罔兩這些妖怪都不會遇到。因此能夠上下和諧,受到上天的保佑。
這是王孫滿回答楚莊王的話,講究德行的重要性。
同時也批判了夏桀的暴行,使得國家覆滅。
那就應該從以德治國來答,薑瑜明白後就寫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主者上德而德之,其行與德之深於下也。此陰化之機,以主導民可以導民化,使自然效學也。
此體在國家之最重,言主者帥道德之影雲。
使人心明晰,令人尤易知德,且又益知科之道。
民畏政,則為暴。官恐人民,自然也。
機不能改,真更易以睿代力,盡破時難。
薑瑜寫完後感覺很是滿意,至少比昨天更有信心。
他打算一鼓作氣,不休息,直接全部完成。
第三題,這次的詩題:以自省為題,寫一首五言律詩。
薑瑜覺得今天的考題都很正常,看來鍾大人是不打算繼續為難學子了。
薑瑜很快有了想法,提筆便成:天 地 一 長 籲,
乾 坤 萬 物 俱。
古 今 同 日 月,
人 事 各 風 胡。
不 是 無 心 者,
何 曾 有 道 乎。
如 雲 大 塊 裏,
隻 合 老 山 吾。
薑瑜對這首詩到很有信心,因為這應該他穿越以來做的最流暢的一首了。
最後就是默寫《聖諭廣訓》,薑瑜全部寫完後,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終於完成古代科舉的第一步了。
等他交完卷子,便歡喜的帶著阿福回了家。
阿福見薑瑜興致很高,就知道自家少爺考的很好,放下心來。
因為三日後,成績才會公布,而且到時會有報喜的來。
無需自己去看榜,但是省了些步驟。
而且若是中了秀才,便可遇縣令不跪,免除徭役等優待。
若是成了廩生,朝廷還會每月發銀子,也算是吃上了公家飯。
所以考取秀才的人額外多,因為門檻低,錄取率對比鄉試可多許多。
三日之後,薑瑜正在書房練著大字,就聽到外麵一陣吵鬧。
“薑小三元,大喜啊!您中了案首啦!”原來是報喜人到了。
薑瑜趕忙迎了出去,果然看到那人拿著一張紅紙,上麵寫著自己的名字。
“小三元果真是才氣逼人!沒想到竟如此年輕,真是前途無量。”
薑瑜聽出他的意思,忙示意心蓮取點碎銀子。
這人拿到銀子後更是誇的賣力,就連阿福都甘拜下風。
心蓮心裏頭高興,把這報喜的送到很遠處,才回來。
薑瑜心中也十分激動,他沒想到自己能連中三元,沒想到這鍾大人還挺善解人意的。
其實學政大人根本是隨心情,隻不過薑瑜是唯一把那篇關於戰爭的文章寫的不錯的。
這也算歪打正著,薑瑜馬上書信一封送去永安縣,讓老師知道這個好消息。
很快臨近院試,有道是四月荊南饒節物,橘綠橙黃滿篋。
春天徹底來到,整個臨陽縣徹底姹紫嫣紅起來。
因著學征大人從京城來,所以半個月前,學子們便知道這院試要開始了。
薑瑜也在這生機盎然的氛圍中,走上了院試的路途。
要說和前兩次有什麽不同,薑瑜隻感覺自己一片從容,這一次他不再緊張,反而覺得一切都在把握之中。
就連心蓮她們都看出來了,自從大小姐送來信後,少爺便更加刻苦和急迫。
仿佛要快點參加考試,這確實是薑瑜的想法。
因為他覺得這進度實在太慢,就算考完院試,還要等三年才能到鄉試。
這科舉之路太漫長,薑瑜已經有些失去耐心,但他這時便會練字,隨後想到,就算是在現代,也沒有那麽快。
薑瑜帶著阿福踏入官府,這裏就是接下來兩天的考場。
薑瑜像前兩次一樣將保單遞出去,並任其檢查是否有疑物。
因為隻考兩天,所以對於薑瑜而言反而輕鬆許多。
進入考場內,每個人的空間要比前兩次大,因為從人數上來說,已經篩掉一大批學子。
考試題目也與之前兩次相差不大,所以薑瑜不擔心。
很快試卷發下來,第一題便是: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出自《禮記·學記》,這道題其實就是再講教育,意思是: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
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教導,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薑瑜寫下後麵的內容: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隨後便閱讀第二道題,此題寫到:可見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攻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出自《春秋·左傳》(卷七宣公·晉楚邲之戰)
看來這位鍾大人是個善戰的軍人,這題其實對於隻讀聖賢書的學生們來說有些為難。
意思是:見到有利就前進,知道艱難就撤退,這是治軍的良好準則。
兼並弱小之國,攻討昏昧之國,這是用兵的良好韜略。見到有利就前進,知道艱難就撤退,這是治軍的良好準則。
兼並弱小之國,攻討昏昧之國,這是用兵的良好韜略。
薑瑜思考著出題者的用意,難道又要有戰事發生?
可近來沒聽過什麽消息啊,真是難為人。
不過他還是打起精神,想著破題的方式。
便以: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這個角度進行破題,接下來就好寫許多了。
薑瑜往下開始編:軍中之事,不可待君命,諸將為主。善戰者,能發其眾。
後兵而先至於戰者,此兵之要也。
當戰,先則能製敵,後則為敵所製。
行兵先敵,此時不可失。
兵之原,至貴者,固而不可固也。牽則執之,為敵所牽則。
正兵者,陳之常也;而陣之巧,皆在於將帥之心也……
愛民之力,養民之命,勝敵之道,示民之必得。
薑瑜看著他絞盡腦汁才憋出來的文章,其實不太滿意,但也沒辦法。
自己從沒上過戰場,哪裏懂得用兵之道,不過是引用些愛國名將的話來打馬虎眼。
至少這題順利過關了。
時間過的很快,已經到了下午時分,薑瑜便打算用些點心,墊墊肚子,休息一會。
隨後就看這最後一題,隻見寫到:以邊關景色為題,寫一首五言律詩。
這其實很好寫,不過他們都沒去過邊塞,隻能完全靠想象。
薑瑜在現代時倒是去旅行過,但那跟古代肯定不同。
而且這題看似是讓人寫景,其實還是為了寫戰爭的殘酷。
以景喻情,也不知道這鍾大人為何會對邊關如此鍾情,薑瑜記得學政大人好像不習武啊?
他理清了思路,直接動筆:大 陣 飛 雲 外,
雄 風 吼 怒 濤。
一 人 齊 上 下,
千 古 鎮 蓬 蒿。
不 得 天 心 定,
還 能 地 力 高。
功 臣 元 有 誌,
莫 惜 羽 觴 醪。
就這樣,薑瑜寫成後,便開始謄抄到考卷上。
傍晚時分,終於將其完成,等著有人提交後,薑瑜也交了卷子。
出了考場,薑瑜沒有那麽疲憊,阿福替他拿好東西後,便回了家。
心蓮幾人沒有過問院試的事,怕引起什麽考場忌諱。
隻叮囑薑瑜好好休息。
薑瑜倒沒什麽感覺,隻是想見見這位鍾大人,看看到底什麽樣的文人會出這種題。
這是他突然想到在東州遇到的林雨,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也參加了院試。
隨後便睡了過去,一大早醒來,薑瑜感覺自己做了個美夢。
隻是現在全忘了,倒是有些可惜。
今天便是第二場覆試,考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第二題策論,和最後默寫《聖諭廣訓》。
薑瑜早已駕輕就熟,按順序進入考棚後,找到座位入座。
試卷發下來後,便看到第一題,又是默寫題。
題目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取自《中庸》,薑瑜自信的將後麵補完。
而這第二題: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源於《春秋·左傳》(王孫滿對楚子)
意思是:統治天下在於道德,不在於鼎。
從前夏朝正在施行德政的時候,遠方各地把各種奇異東西都畫成圖像,九州貢獻出金展,鑄成九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 西的圖像鑄在鼎上,鼎上麵有各種東西的圖像,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異。
所以人們進入川洋、山林,不會碰到對自己不利的東西。螭魅罔兩這些妖怪都不會遇到。因此能夠上下和諧,受到上天的保佑。
這是王孫滿回答楚莊王的話,講究德行的重要性。
同時也批判了夏桀的暴行,使得國家覆滅。
那就應該從以德治國來答,薑瑜明白後就寫下: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主者上德而德之,其行與德之深於下也。此陰化之機,以主導民可以導民化,使自然效學也。
此體在國家之最重,言主者帥道德之影雲。
使人心明晰,令人尤易知德,且又益知科之道。
民畏政,則為暴。官恐人民,自然也。
機不能改,真更易以睿代力,盡破時難。
薑瑜寫完後感覺很是滿意,至少比昨天更有信心。
他打算一鼓作氣,不休息,直接全部完成。
第三題,這次的詩題:以自省為題,寫一首五言律詩。
薑瑜覺得今天的考題都很正常,看來鍾大人是不打算繼續為難學子了。
薑瑜很快有了想法,提筆便成:天 地 一 長 籲,
乾 坤 萬 物 俱。
古 今 同 日 月,
人 事 各 風 胡。
不 是 無 心 者,
何 曾 有 道 乎。
如 雲 大 塊 裏,
隻 合 老 山 吾。
薑瑜對這首詩到很有信心,因為這應該他穿越以來做的最流暢的一首了。
最後就是默寫《聖諭廣訓》,薑瑜全部寫完後,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終於完成古代科舉的第一步了。
等他交完卷子,便歡喜的帶著阿福回了家。
阿福見薑瑜興致很高,就知道自家少爺考的很好,放下心來。
因為三日後,成績才會公布,而且到時會有報喜的來。
無需自己去看榜,但是省了些步驟。
而且若是中了秀才,便可遇縣令不跪,免除徭役等優待。
若是成了廩生,朝廷還會每月發銀子,也算是吃上了公家飯。
所以考取秀才的人額外多,因為門檻低,錄取率對比鄉試可多許多。
三日之後,薑瑜正在書房練著大字,就聽到外麵一陣吵鬧。
“薑小三元,大喜啊!您中了案首啦!”原來是報喜人到了。
薑瑜趕忙迎了出去,果然看到那人拿著一張紅紙,上麵寫著自己的名字。
“小三元果真是才氣逼人!沒想到竟如此年輕,真是前途無量。”
薑瑜聽出他的意思,忙示意心蓮取點碎銀子。
這人拿到銀子後更是誇的賣力,就連阿福都甘拜下風。
心蓮心裏頭高興,把這報喜的送到很遠處,才回來。
薑瑜心中也十分激動,他沒想到自己能連中三元,沒想到這鍾大人還挺善解人意的。
其實學政大人根本是隨心情,隻不過薑瑜是唯一把那篇關於戰爭的文章寫的不錯的。
這也算歪打正著,薑瑜馬上書信一封送去永安縣,讓老師知道這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