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如鉤懸在中天,孔融外披過肩羊裘走出屋舍仰頭看璀璨天河。


    夜風清冷,他雙手環抱在胸前。


    身後徐幹、邴原一同走出,徐幹依舊是一張苦瓜臉,眉宇憂愁比往日更重。


    邴原貼近一步,低聲:“大宴之際,便是極好的機會。意圖勸進謀求首功者決然不少,明公切不可落後於人。”


    孔融不語,徐幹與孔融心思相通,就躊躇說:“大司馬若有稱王之意,何必等到今日?以破匈奴,定諸胡滔天之功勳,若想稱王,海內膺服,絕無異議。隻是大司馬不肯,今又有劉巴逼迫一事,明公不可隨眾人勸進,宜觀望之。”


    邴原扭頭厲目低聲喝斥:“今社稷無主,以大司馬功勳、治政之德行,再行推讓,是害天下也!豈可因一己之私,置天下民望而不顧!”


    徐幹也不怕邴原,對夜空天河拱手:“大司馬不肯,眾人強情,難道想步崔州平之舊路?劉巴已被隱誅,以明公之威望,一旦勸進勢必僅次於二位侍中,必然受大司馬厭惡。”


    勸進這種事情,先要看提議諸人在漢帝國的官位,目前領侍中官銜的劉艾、鍾繇反而可以代表先帝的廷臣近侍集體。


    而孔融海內稱著,又擔任過卿位,勸進表排序,他必然是第三。


    能排在第四的,是巴王劉瑁;第五是涼州牧韋端,第六是尚書仆射、亭侯裴茂。


    第七、第八是單於劉豹、鮮卑王步度根,這兩個人不需要通氣,自然會伺機而動。


    第九是度遼將軍馬騰,第十是伏波將軍劉琦,第十一是天水郡守劉曄,甘寧勉強可以排到前二十以內,楊秋、段煨排名還在甘寧之前。


    至於三輔都尉、司金都尉這些人,勉強也就躋身前五十,可以錄名在勸進表單之上,不會用一個‘等人’省略。


    參與勸進的除了領有州郡官職、將軍號、都尉校尉之流,還有一些有爵位在身的賦閑人士。


    這些人寄居關中,代表著後漢勳貴之後,也是天下人望的代表。


    邴原見徐幹態度強硬,就轉而對孔融說:“明公若不肯仗義執言,則失天下之望。”


    白天青華衛士的出現,引發了士人集體驚駭。


    再坐視不管、待價而沽,等一批批青華衛士成長起來,哪裏還有他們的機會?


    尤其是冠禮以後的士人,幾乎不具備選拔、加入青華衛士的條件。


    這可比靈帝的鴻都門學殘忍的多,鴻都門學有教無類,你有一技之長就能躋身其中。


    得到靈帝賞識,立刻就能官拜刺史、郡縣之長。


    可現在呢,就青華衛士表現出來的嚴肅齊整以及龐大數量,根本不是能輕易壓製的。


    遏製豪強是兩漢輿論的政治正確,另一個政治正確是崇尚軍功,最後一個勉強能算政治正確的是外戚攝政。


    外戚攝政的法理根源是孝道,如果沒有皇太後、太皇太後的相關授權,外戚也無法專權。


    就大司馬的用兵能力,下一回開戰,哪怕隻帶著沒有經曆過戰爭的青華衛士出征,就青華衛士今日表現出來的軍事素養,足以將烏合之眾驚嚇的不敢交戰。


    別說烏合之眾,曆經亂世沉浮的許多老一輩士人都被青華衛士嚇住了。


    虎賁禁軍的根源是武帝的期門郎,這支部隊日常訓練很是嚴格,但規模始終保持在兩千人以下。


    可青華衛士一年兩批,每批三千人,今年秋季暴漲到五千人。


    閉營嚴格操訓,不受外界影響;以青華衛士的年齡,必然會受到太平道文化相關的教育。


    從思想上來說,這哪裏是什麽青華衛士,分明就是黃巾力士、太平道人。


    再過三五年,獲取軍功的這批青華衛士成長起來,長安大學就真成了擺設。


    乘著影響力還在,就該立刻參與勸進。


    平心而論,就功勳來說,現在即便稱王,不會有人提出質疑。


    孔融思索再三,想到了那皇菊美酒,他還想多喝幾年。


    緩緩轉身看向邴原:“大司馬有經天緯地之才,他不肯稱王,勢必有其道理。我等強情相迫,以大司馬性情,此事絕難善了。”


    見孔融明確反對,邴原長歎一聲:“明公退居事外,難道就忍心衣冠旁落?今日青華衛的軍容震駭各方,待其成長,我等衣冠不存矣。”


    青華衛抵達後入營休整,摘下皮胄後,都是黃巾、青巾裹頭,頭巾之下不必細說,必然與大司馬一樣,是一頭短發。


    今後戴頭巾,還是束發戴冠,這是一個巨大的分歧,簡直是有你無我。


    見邴原那哀怨模樣,孔融想到一個聽到的小故事,露出笑容對徐幹說:“我頭皮忽癢。”


    徐幹也是愕然,他也聽說過這類故事,一些加入幕府的官吏最初不好意思剃發,就找了這個借口剃發、斷發。


    受這些人影響,徐幹頭發也往短、齊整的修剪了一番,確實方便日常生活。


    邴原則驚詫瞪著孔融,抬手指著孔融片刻,不止是氣的還是怎麽的,手臂顫抖。


    兩三個呼吸後,邴原撤回手臂猛地轉身甩袖,氣呼呼走了。


    望著邴原離去的方向,孔融收斂笑容:“你說酒宴之後,他會不會出奔東南?”


    徐幹搖頭,語氣低落:“東南偽朝與曹操貌合神離,又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豈會為青州人聲張道義?”


    他雖然不是孔融麾下的校事,但也幹著文書相關的工作,在幕府內掛著牌子,支取二百石的年俸,名下也有二百畝責任職田。


    等官爵法令正式發布,他也是可以積功升爵,一步步向上晉升的。


    就幕府現在的發展勢頭,徐幹距離外放縣長就差半步,隨時可能下放。


    有孔融在,外放三五年,再征入幕府自能擔任諸曹主官或佐官,再次外放極有可能做個關中大縣縣令,或小郡郡守。


    幕府體係下職務不多,沒有那麽多安置閑散的機構,積功升遷可以轉任的環節少。


    因此稱王、稱帝的時間越晚,幕府內中低層晉升的障礙就少。


    一步步晉升,等基層官吏逐步升遷取代原本積留的各縣長吏後,到時候才算真正穩固。


    郡縣小吏也能積功,可你什麽平台?


    平日忙碌的就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怎麽比得上幕府內的小吏積功迅速?


    漢製,一個縣領俸祿的官吏也就百多人,而郡府官吏隻有二十多人,多了也就三十餘人。


    州部也是一樣,數量與郡府類似;畢竟州部的設立,最初隻是以巡查為目的建立的。


    因此州郡隻需要向縣裏下達指令,縣裏負責執行。


    縣裏抗拒不執行,你隻能走程序或暴力換個縣令長,新的縣令長重組縣府後,才能執行命令。


    可縣吏都是本地豪強、寒門士人出任,嚴重傷害本地利益的命令,這些人反抗的話,縣令長輕則被幽禁、驅逐,嚴重一點的話會被刺客、盜匪殺死。


    從徐幹個人發展來說,維持幕府體係,孔融照顧下,他五年後再回幕府,必然是一曹長吏,或許三年就能做到,七八年內必然是一郡大吏。


    新朝建立,以徐幹的資曆,公卿有望。


    官爵法令製度下,平平安安混到公位,致仕退休怎麽也會有個亭侯爵位。


    就他對自己個人的了解,這輩子除非生個好女兒,否則封侯無望。


    別說食邑三五百戶的亭侯,食邑一二百戶的關內侯也是不可能。


    從個人感情上來說,天下統一的跡象越來越明確,這種時候沒必要再去冒險。


    孔融明明已經上桌吃飯,有必要跟著邴原、王粲這些人去搞事情?


    亂世的遭遇,讓徐幹性情沉悶、悲觀,行為也趨於保守。


    他不想再經曆什麽悲痛的事情。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鵝的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更並收藏鵝的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