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已經過了酉時時分,陳正南剛剛進入夢鄉,就聽見外麵有人敲門。他披衣起床,點了蠟燭輕輕走到門邊,輕聲問外麵是誰。
隻聽見陳老漢小聲地說:“小何,是我。”
陳正南連忙把門打開,問道:“老伯,你怎麽還沒有睡?”
何老漢身上穿了新買的皮棉襖,走進屋之後,反手把門關上,插好了,對陳正南說:“你躺下吧,別凍著,這麽冷的天。”
陳正南隻得回到床鋪上,鑽進自己的被窩裏披了襖子坐下。陳老漢坐在他對麵的床幫子上,脫了自己的鞋,也坐進被窩裏,小聲對陳正南說:“我和你敘敘話,也用不著點燈,你把蠟吹滅了吧。”
陳正南不明就裏,不知道陳老漢要和他說什麽,便吹滅了燭火。
黑暗之中,陳老漢窸窸窣窣中似乎在思考什麽,過了片刻,他輕聲說:“小何,你去正陽城買東西時,我和這林姑娘聊了一半天。”
陳正南問:“你們聊了什麽?”
陳老漢小聲道:“小何,眼下就是年關了,大過年的,突然間莊台上來了一個不熟悉的人住下來,不知根不知底的,我不放心啊。我已經六十多歲啦,考慮事情總還是想著穩妥為好,所以我便問了她的事情,不問清楚我心裏不安穩。畢竟這莊台是李老爺家的,我們兩個隻是長工,出了什麽事情,給李老爺家惹下麻煩,我們無法交代。所以我隻能問了問她。”
陳正南有些吃驚,他沒有想到陳老漢原來考慮了這麽多,而這些,自己全都沒有放在心上。
這時候他才感覺到自己有一點孟浪了,給陳老漢和李老爺都帶來了潛在的不安和危險。
陳老漢又道:“這姑娘倒也實誠,她把能說的和我都說了,我現在過來就是要告訴你這些。”
這天夜裏,陳老漢和陳正南說了林姑娘的事,直說了快一個時辰才說完。
聽完之後,陳正南籲了一口氣,若有所思地說:“當初的時候,我就猜到她不願意回家,其中必有原委,果然如此。”
原來,林姑娘的父親叫林忠德,祖籍浙江紹興會稽,世代都是讀書人家。
他十七歲中了秀才,二十五歲考中舉人,此後便沒能會試及第,不久便受了朋友邀請,出門給人做幕賓。
各位,人們一提到紹興師爺,腦海中便會浮現戲劇舞台上那形象:尖嘴猴腮、鼻梁上架無邊眼睛、眼珠子骨碌碌直轉、一肚子“壞水”,將紹興師爺與那專門給主子出壞主意、餿點子的“狗頭軍師”掛上了鉤,指責他們搞來搞去,終是小人;一張利嘴,筆刀殺人;東戤半個月西戤半個月,到處認同鄉,銀錢兜裏裝。一言以蔽之曰:八麵玲瓏剔透沒人味。
那麽,紹興師爺真是所謂的“狗頭軍師”嗎?其實不然。事實上,真正的紹興師爺既以飽學博識、睿智精明、處事周全作為從幕資本,又大多秉性耿介、剛直不阿,以匡扶正義為己任。紹興師爺雖係幕僚,但他們大都“儼然以賓師相處”,恪守“盡心”、“盡言”、“不合則去”的從幕“三準則”。
這“盡心”即傾全力為幕主做事,不存異心;“盡言”即暢所欲言,不時糾正幕主在政務中之差錯;“不合則去”,則指一旦幕主處事不公,雖經反複勸阻仍毫無轉變,便可自行拂袖棄幕主而去。
他們絕不會拘泥於某一幕主,為獲取蠅頭小利而傷天害理。他們大都心存天理、國法、人情。
紹興這地方一些師爺成功之後,便有許多科舉不順的學子轉向學律從幕,於是形成一個以家庭、鄉土為紐帶的幕僚群體,彼此聲援,相互提攜,盛名之下其他鄉籍的師爺也紛紛轉投,以“紹興師爺”自稱。
紹興師爺大致分五類。一曰“書啟師爺”,專替幕主起草各類文字;二曰“刑名師爺”,專管協助幕主審理刑事案件;三曰“錢糧師爺”,專門協同幕主辦理財政、賦稅;四曰“賬房師爺”,專替幕主管理重要賬目;五曰“掛號師爺”,主要負責批牘(批答文件);六曰“征比師爺”,負責考核征收田賦。紹興師爺大都深受諸多封疆大吏的器重,一生備受禮遇,極被尊重。
林忠德十九歲時,娶了嘉興知縣的女兒韓氏為妻,之後便一直在鎮江、上海、常熟、揚州等地做主幕,掌管刑名,後來又學經管漕運,對南糧北調,糧草籌措很是得手應心,有自己的一套。
靖德十七年,李平年由浙江同知調任洛陽巡撫,李平年二弟與林忠德係同年、同案,便介紹林忠德為兄長主幕,兩人見麵後小談,李平年對林忠德甚為滿意。
於是林忠德攜便二房夫人劉氏,並五歲的女兒林青竹同到洛陽赴任。
其後三年,李平年遷戶部主事,錢忠勇由廣西桂林知府遷洛陽任河南巡撫,仍慰留林忠德留幕主事。
在洛陽主幕職上,林青竹的母親染病身亡,因其非正室,就葬於當地。
此後,父女倆便在洛陽相依為命。
林青竹十三歲時,與河南學政徐知純的次子徐成顯定下了婚約,隻等徐成顯再參加幾場科舉考試,年齡長幾歲,便準備為兩人完婚。
可是靖德二十一年八月,徐成顯同家仆在黃河邊上打獵時,不慎騎馬跌入黃河,人馬俱溺亡。
徐成顯的屍首兩個月之後方在下遊四十裏處被打撈上岸,已經沒有人形,隻能通過衣服辨認才認出。
林氏父女自然受這件事打擊很大。
這件事情的不幸還在於,在傳統的風俗之中,林青竹就成了望門寡,所以此後林忠德又托了人給女兒訂下婚事,後對方終因這害人的傳統風俗而退婚,原因即是對方家中老太太怕短了孫子的壽,硬是強拆了這樁婚事。
再之後,林忠德多次想給女兒再議婚嫁之事,可幾番嚐試都沒有能夠如願。
林忠德在紹興的老家已經積下家產一百多畝地,另有磚瓦房屋十幾間,可謂頗有家業。
他的原配夫人韓氏為他生下了一女三男,均已經婚配成家,夫人韓氏和第三個兒子生活在一起。
韓氏知道林青竹的事情之後,便給林忠德寫信,讓他將林青竹送回故鄉,並安排林青竹的大哥為她在家鄉謀定了一樁婚事,這男人是當地的一位綢緞商人,此人三十歲上沒了妻子,留下一子。
所以,這次林忠德辭了洛陽幕職帶女兒回家,也是為了女兒的終身大事考慮,畢竟她已經十八九歲,過兩年再嫁不出去,就會窩在家裏變成老姑娘。
林姑娘的老父親在葉家集突然身故之後,她之所以不願意帶父親的遺體回家,甚至也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回家,有一個原因便是,多年前她和母親一起生活在紹興的時候,她母親便與大娘相處不洽,多次發生衝突,以致整個大家庭不睦。
這也是林忠德帶了她們母女倆去河南的緣由。
隻聽見陳老漢小聲地說:“小何,是我。”
陳正南連忙把門打開,問道:“老伯,你怎麽還沒有睡?”
何老漢身上穿了新買的皮棉襖,走進屋之後,反手把門關上,插好了,對陳正南說:“你躺下吧,別凍著,這麽冷的天。”
陳正南隻得回到床鋪上,鑽進自己的被窩裏披了襖子坐下。陳老漢坐在他對麵的床幫子上,脫了自己的鞋,也坐進被窩裏,小聲對陳正南說:“我和你敘敘話,也用不著點燈,你把蠟吹滅了吧。”
陳正南不明就裏,不知道陳老漢要和他說什麽,便吹滅了燭火。
黑暗之中,陳老漢窸窸窣窣中似乎在思考什麽,過了片刻,他輕聲說:“小何,你去正陽城買東西時,我和這林姑娘聊了一半天。”
陳正南問:“你們聊了什麽?”
陳老漢小聲道:“小何,眼下就是年關了,大過年的,突然間莊台上來了一個不熟悉的人住下來,不知根不知底的,我不放心啊。我已經六十多歲啦,考慮事情總還是想著穩妥為好,所以我便問了她的事情,不問清楚我心裏不安穩。畢竟這莊台是李老爺家的,我們兩個隻是長工,出了什麽事情,給李老爺家惹下麻煩,我們無法交代。所以我隻能問了問她。”
陳正南有些吃驚,他沒有想到陳老漢原來考慮了這麽多,而這些,自己全都沒有放在心上。
這時候他才感覺到自己有一點孟浪了,給陳老漢和李老爺都帶來了潛在的不安和危險。
陳老漢又道:“這姑娘倒也實誠,她把能說的和我都說了,我現在過來就是要告訴你這些。”
這天夜裏,陳老漢和陳正南說了林姑娘的事,直說了快一個時辰才說完。
聽完之後,陳正南籲了一口氣,若有所思地說:“當初的時候,我就猜到她不願意回家,其中必有原委,果然如此。”
原來,林姑娘的父親叫林忠德,祖籍浙江紹興會稽,世代都是讀書人家。
他十七歲中了秀才,二十五歲考中舉人,此後便沒能會試及第,不久便受了朋友邀請,出門給人做幕賓。
各位,人們一提到紹興師爺,腦海中便會浮現戲劇舞台上那形象:尖嘴猴腮、鼻梁上架無邊眼睛、眼珠子骨碌碌直轉、一肚子“壞水”,將紹興師爺與那專門給主子出壞主意、餿點子的“狗頭軍師”掛上了鉤,指責他們搞來搞去,終是小人;一張利嘴,筆刀殺人;東戤半個月西戤半個月,到處認同鄉,銀錢兜裏裝。一言以蔽之曰:八麵玲瓏剔透沒人味。
那麽,紹興師爺真是所謂的“狗頭軍師”嗎?其實不然。事實上,真正的紹興師爺既以飽學博識、睿智精明、處事周全作為從幕資本,又大多秉性耿介、剛直不阿,以匡扶正義為己任。紹興師爺雖係幕僚,但他們大都“儼然以賓師相處”,恪守“盡心”、“盡言”、“不合則去”的從幕“三準則”。
這“盡心”即傾全力為幕主做事,不存異心;“盡言”即暢所欲言,不時糾正幕主在政務中之差錯;“不合則去”,則指一旦幕主處事不公,雖經反複勸阻仍毫無轉變,便可自行拂袖棄幕主而去。
他們絕不會拘泥於某一幕主,為獲取蠅頭小利而傷天害理。他們大都心存天理、國法、人情。
紹興這地方一些師爺成功之後,便有許多科舉不順的學子轉向學律從幕,於是形成一個以家庭、鄉土為紐帶的幕僚群體,彼此聲援,相互提攜,盛名之下其他鄉籍的師爺也紛紛轉投,以“紹興師爺”自稱。
紹興師爺大致分五類。一曰“書啟師爺”,專替幕主起草各類文字;二曰“刑名師爺”,專管協助幕主審理刑事案件;三曰“錢糧師爺”,專門協同幕主辦理財政、賦稅;四曰“賬房師爺”,專替幕主管理重要賬目;五曰“掛號師爺”,主要負責批牘(批答文件);六曰“征比師爺”,負責考核征收田賦。紹興師爺大都深受諸多封疆大吏的器重,一生備受禮遇,極被尊重。
林忠德十九歲時,娶了嘉興知縣的女兒韓氏為妻,之後便一直在鎮江、上海、常熟、揚州等地做主幕,掌管刑名,後來又學經管漕運,對南糧北調,糧草籌措很是得手應心,有自己的一套。
靖德十七年,李平年由浙江同知調任洛陽巡撫,李平年二弟與林忠德係同年、同案,便介紹林忠德為兄長主幕,兩人見麵後小談,李平年對林忠德甚為滿意。
於是林忠德攜便二房夫人劉氏,並五歲的女兒林青竹同到洛陽赴任。
其後三年,李平年遷戶部主事,錢忠勇由廣西桂林知府遷洛陽任河南巡撫,仍慰留林忠德留幕主事。
在洛陽主幕職上,林青竹的母親染病身亡,因其非正室,就葬於當地。
此後,父女倆便在洛陽相依為命。
林青竹十三歲時,與河南學政徐知純的次子徐成顯定下了婚約,隻等徐成顯再參加幾場科舉考試,年齡長幾歲,便準備為兩人完婚。
可是靖德二十一年八月,徐成顯同家仆在黃河邊上打獵時,不慎騎馬跌入黃河,人馬俱溺亡。
徐成顯的屍首兩個月之後方在下遊四十裏處被打撈上岸,已經沒有人形,隻能通過衣服辨認才認出。
林氏父女自然受這件事打擊很大。
這件事情的不幸還在於,在傳統的風俗之中,林青竹就成了望門寡,所以此後林忠德又托了人給女兒訂下婚事,後對方終因這害人的傳統風俗而退婚,原因即是對方家中老太太怕短了孫子的壽,硬是強拆了這樁婚事。
再之後,林忠德多次想給女兒再議婚嫁之事,可幾番嚐試都沒有能夠如願。
林忠德在紹興的老家已經積下家產一百多畝地,另有磚瓦房屋十幾間,可謂頗有家業。
他的原配夫人韓氏為他生下了一女三男,均已經婚配成家,夫人韓氏和第三個兒子生活在一起。
韓氏知道林青竹的事情之後,便給林忠德寫信,讓他將林青竹送回故鄉,並安排林青竹的大哥為她在家鄉謀定了一樁婚事,這男人是當地的一位綢緞商人,此人三十歲上沒了妻子,留下一子。
所以,這次林忠德辭了洛陽幕職帶女兒回家,也是為了女兒的終身大事考慮,畢竟她已經十八九歲,過兩年再嫁不出去,就會窩在家裏變成老姑娘。
林姑娘的老父親在葉家集突然身故之後,她之所以不願意帶父親的遺體回家,甚至也不願意自己一個人回家,有一個原因便是,多年前她和母親一起生活在紹興的時候,她母親便與大娘相處不洽,多次發生衝突,以致整個大家庭不睦。
這也是林忠德帶了她們母女倆去河南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