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被迫撤出根據地,國家銀行的14個人,連同警衛隊伍和近200名運輸員挑著裝有黃金珠寶、銀元和蘇區鈔票的160多擔中央銀行資財上路了。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進駐遵義。遵義是黔北的商業重鎮,為各種土產的集散地,是紅軍長征以來所經過的第一座繁華的中等城市。


    長途跋涉三個月的紅軍指戰員,得到了休養生息的好機會,利用遵義這個物資供應豐富的地方補充給養,購買生活、醫療等用品,為以後的行軍打仗做準備。紅軍隨身攜帶的大多是國家銀行在中央蘇區發行的蘇維埃紙幣,而飽受戰亂和紙幣貶值之苦的遵義老百姓並不接受紅軍手中的蘇區紙幣。經過蘇區幾年曆練的毛澤民明白,要讓“紅軍票”取得人民的信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紅軍票”必須能買到物資和商品;第二是紙幣背後必須有相應的物資準備。


    為了讓“紅軍票”在遵義流通起來,毛澤民動員遵義商販積極開門營業,為紅軍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商品。同時,他要為“紅軍票”建立信用。這時,毛澤民手裏握有兩張王牌:一個是食鹽,一個是香煙。


    當年貴州軍閥、官僚、豪紳多聚集在遵義,他們開辦了很多布店、鹽行、煙館、錢莊。軍閥、地主、官僚、奸商相互勾結,操縱市場,囤積了價值幾十萬元的食鹽和大量煙土,在市場上高價出售,許多老百姓因買不起鹽而患上了大脖子病。紅軍進駐遵義後,沒收了這些物資。


    於是毛澤民把從軍閥和土豪那裏繳獲的食鹽,平價銷售。但是要買這些平價的食鹽,必須要用“紅軍票”。


    遵義的群眾和商家開始樂於出售自己的物品,並接受“紅軍票”,再用“紅軍票”去購買珍貴而價廉的食鹽。為了方便群眾向紅軍隨時兌換“紅軍票”,國家銀行在遵義商業中心和部隊駐地設立了25個兌換點。


    “紅軍票”的信用盛極一時,市麵也空前繁榮。後來因無法在遵義建立根據地,紅軍決定撤離。為保證遵義老百姓的利益在紅軍離開後不受損失,國家銀行在遵義廣貼告示,設立兌換處,用食鹽、米、布匹等物資和光洋換回民眾手中的“紅軍票”。在紅軍主動撤離遵義城的前一天晚上,他們連夜整理完畢兌換回籠的“紅軍票”。


    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和回籠“紅軍票”的做法,既活躍了市場,保障了紅軍的供給,又維護了蘇維埃紙幣的信譽,維護了民眾的利益,更讓民眾了解到紅軍是維護大眾利益的好軍隊,因而在當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當地人都說:“紅軍好,不坑人,‘紅軍票’值錢。”


    就這樣,僅有14人的國家銀行,在短短的10餘天,在人口幾十萬的遵義,指揮完成了“紅軍票”的發行、流通、兌換和回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他們不僅通過“紅軍票”的高效流通,為紅軍指戰員補充了豐富的物資,而且在撤離時為群眾著想,組織了貨幣回籠,充分顯示了蘇維埃政府和國家銀行的信用,在百姓心目中建立了共產黨和紅軍的良好形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鴻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鴻兵並收藏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