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臉不紅心不跳,就是抄宋隱的治理手段
大明:五年狗縣令,震驚朱屠夫 作者:大江大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20章臉不紅心不跳,就是抄宋隱的治理手段
沒有人會料到,李善長竟然自薦去江南主持科考。
但國公開口,他們又能做什麽?
就算是六部尚書,也無法辯駁!
畢竟李善長位高權重,不是他們有資格反駁的。
龍椅上。
朱元璋有些奇怪。
主持科考?
而且是去江南?
不過李善長畢竟是大儒,由他主持科考,學子們定然會很放心。
而且,李善長顯然是知道自己一定會同意,所以,他才會這麽肆無忌憚!
好吧!
他倒要看看,李善長這把老骨頭能掀起什麽浪來!
“既然國公有此心思,那好,朕準了。”
朱元璋思忖片刻,就答應下來。
文武百官見朱元璋答應了,無人敢提出異議。
若是別的官員,早有人開口反對了。
但李善長不一樣。
可是,就在滿朝文武與朱元璋都認為事情結束了的時候,李善長再次拱手。
“多謝皇上,老臣定不會讓皇上失望。”
“老臣還有一事稟報。”沒想到李善長沒完沒了,朱元璋心裏不爽,表麵卻不露聲色。
“國公還有何事?”
李善長供著手道:“皇上,福建經濟發展迅速,實在是我大明之幸,單單一省每年就有近兩億稅收,給我大明帶來了巨大財富。”
“不過,這還不夠。”
“老臣覺得,咱大明境內,很多地方都有發展潛力。”
“例如江南自古以來就是繁華之地,隻是受到戰事波及,發展遲緩了下來,老臣希望能為皇上分憂,重建江南。”
“如果能將江南也打造成如同福建那般繁榮,那我大明定然更加昌盛,畢竟大明各州府賦稅,實在太低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心中一跳。
李善長他這是想將江南納入囊中啊!他貴為國公,竟然還想要享受藩王的特權?
文武百官疑惑不已,但朱元璋心裏已經很清楚。
李善長嘴上說著是替朝廷分憂,實際上是不是私藏禍心,就難說了。
“國公說說看,你要如何治理江南?”
江南地理位置不錯,但也受到戰火無情的侵害。
朱元璋當然希望各州府都能繁榮昌盛。
畢竟宋隱一人也是分身乏術。
“回皇上,等老臣到江南後,先搞清賦稅情況,督促各州重建,征用土地,征收個人賦稅,同時開放海上貿易,因而還望皇上廢除江南一帶的禁海令。”
李善長滔滔不絕的說著他的計劃,如洪鍾般的聲音回蕩在整個大殿裏!非但如此,李善長更是一氣嗬成,臉色淡定。
隻不過,他的話落在朱元璋和百官耳中,就感覺到他的無恥!
因為他所說的這些方法,全是照搬照套宋隱的做法!
這些正是福建繁榮起來的關鍵!
可是現在,李善長竟然全盤複製,卻說是他的想法,如此行徑,當真不要臉!
可即使知道他不要臉,文武百官也無可奈何。
難道還能公然跟國公叫板不成?
況且皇帝還在,他們也不能太過放肆。
朱元璋也被李善長的不要臉行徑驚呆了。
仿效福建做法不是不可以,明說就是了,何必如此拐彎抹角?當然,李善長無恥歸無恥,朱元璋卻也有自己的打算。
如果能成功的話,對大明來說,絕對是好事!
福建帶給朝廷的利益太大,誰不想多幾個像福建省這樣的地方?
況且江南的底蘊還要在福建之上。
李善長自身的能力也很不錯,成功概率肯定也很大。
思忖到此,朱元璋也不再多說。
“行,國公既然有此意,朕準了。”
“可是國公如今在朝中沒有官職,雖然有爵位,處理公務時卻不能用爵位壓人,那國公就暫任江南布政使吧!”
“同時也廢除江南禁海令!”
朱元璋一口氣說完,看似答應了李善長的條件,可也於話語中對他進行警示。
李善長何等精明,豈會聽不出來。
“還有,同時也廢除北境禁海令。”
提到禁海令,朱元璋立刻想到要替馬皇後尋藥的宋隱,正好借此機會一並廢掉北境禁海令。
文武百官聞言一驚,不過轉念一想,宋隱是北平布政使,頓時全都釋懷了。
不過,當他們望向李善長時,眸光裏都流露出厭惡之色。
李善長毫無預兆的出手,朝堂上原本挺和諧的氣氛,突然變得詭異起來!
特別是李善長口出狂言要治理江南,更是引起許多官員不滿。
李善長提出的治理之法,實在是過於無恥,完全是照搬宋隱在福建的做法。
主要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宋隱一個字,這點讓百官尤為鄙視。
可惜李善長貴為國公,就算大明已經取消丞相製,也不能輕忽他的身份和地位。
李善長資格之老,根本不是他們六部尚書可以動的。
而現在,朱元璋也讚同李善長的提議,百官更不敢多說什麽。
連朱元璋都答應了,就算他們有意見,也沒用。
退朝後,李善長心滿意足的離開皇宮。
而還留在金鑾殿裏的朱元璋,臉色卻顯得有些凝重。
李善長突如其來的動作,著實出乎朱元璋意料,更讓他莫名其妙。
莫非?
難不成這老家夥至今還想著讓淮西一派雄起?
朱元璋不禁陷入沉思,眉頭緊鎖。
經曆了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對淮西一派戒心更重。
對於淮西一派的領頭人更是如此。
淮西一派地位最高之人,無疑就是李善長。
朱元璋從未放鬆過對他的關注。
原本還想著,這老東西遠離地朝堂,安穩老死倒是省去了不少麻煩。
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李善長似乎並不想就此罷休。
他一手扶植起來的胡唯庸,把朝堂搞得亂七八糟,導致大明局勢風雨飄搖。
朱元璋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又是負責科考,還要治理江南,這老家夥想幹什麽?”“都一把老骨頭了也不讓朕安心!”
朱元璋皺著濃眉,雖說李善長願意去治理江南,固然是好事。
但好事也無法讓朱元璋鬆口氣,更不會因為李善長可以讓江南繁華起來而欣喜若狂。
“來人!”
“馬上傳令下去,讓錦衣衛在江南嚴加監視!密切關注李善長的一舉一動!”
顯然,李善長去了江南,朱元璋並不放心。
無論是治理江南,還是負責科考,都是大事。
不能大意。
沒有人會料到,李善長竟然自薦去江南主持科考。
但國公開口,他們又能做什麽?
就算是六部尚書,也無法辯駁!
畢竟李善長位高權重,不是他們有資格反駁的。
龍椅上。
朱元璋有些奇怪。
主持科考?
而且是去江南?
不過李善長畢竟是大儒,由他主持科考,學子們定然會很放心。
而且,李善長顯然是知道自己一定會同意,所以,他才會這麽肆無忌憚!
好吧!
他倒要看看,李善長這把老骨頭能掀起什麽浪來!
“既然國公有此心思,那好,朕準了。”
朱元璋思忖片刻,就答應下來。
文武百官見朱元璋答應了,無人敢提出異議。
若是別的官員,早有人開口反對了。
但李善長不一樣。
可是,就在滿朝文武與朱元璋都認為事情結束了的時候,李善長再次拱手。
“多謝皇上,老臣定不會讓皇上失望。”
“老臣還有一事稟報。”沒想到李善長沒完沒了,朱元璋心裏不爽,表麵卻不露聲色。
“國公還有何事?”
李善長供著手道:“皇上,福建經濟發展迅速,實在是我大明之幸,單單一省每年就有近兩億稅收,給我大明帶來了巨大財富。”
“不過,這還不夠。”
“老臣覺得,咱大明境內,很多地方都有發展潛力。”
“例如江南自古以來就是繁華之地,隻是受到戰事波及,發展遲緩了下來,老臣希望能為皇上分憂,重建江南。”
“如果能將江南也打造成如同福建那般繁榮,那我大明定然更加昌盛,畢竟大明各州府賦稅,實在太低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心中一跳。
李善長他這是想將江南納入囊中啊!他貴為國公,竟然還想要享受藩王的特權?
文武百官疑惑不已,但朱元璋心裏已經很清楚。
李善長嘴上說著是替朝廷分憂,實際上是不是私藏禍心,就難說了。
“國公說說看,你要如何治理江南?”
江南地理位置不錯,但也受到戰火無情的侵害。
朱元璋當然希望各州府都能繁榮昌盛。
畢竟宋隱一人也是分身乏術。
“回皇上,等老臣到江南後,先搞清賦稅情況,督促各州重建,征用土地,征收個人賦稅,同時開放海上貿易,因而還望皇上廢除江南一帶的禁海令。”
李善長滔滔不絕的說著他的計劃,如洪鍾般的聲音回蕩在整個大殿裏!非但如此,李善長更是一氣嗬成,臉色淡定。
隻不過,他的話落在朱元璋和百官耳中,就感覺到他的無恥!
因為他所說的這些方法,全是照搬照套宋隱的做法!
這些正是福建繁榮起來的關鍵!
可是現在,李善長竟然全盤複製,卻說是他的想法,如此行徑,當真不要臉!
可即使知道他不要臉,文武百官也無可奈何。
難道還能公然跟國公叫板不成?
況且皇帝還在,他們也不能太過放肆。
朱元璋也被李善長的不要臉行徑驚呆了。
仿效福建做法不是不可以,明說就是了,何必如此拐彎抹角?當然,李善長無恥歸無恥,朱元璋卻也有自己的打算。
如果能成功的話,對大明來說,絕對是好事!
福建帶給朝廷的利益太大,誰不想多幾個像福建省這樣的地方?
況且江南的底蘊還要在福建之上。
李善長自身的能力也很不錯,成功概率肯定也很大。
思忖到此,朱元璋也不再多說。
“行,國公既然有此意,朕準了。”
“可是國公如今在朝中沒有官職,雖然有爵位,處理公務時卻不能用爵位壓人,那國公就暫任江南布政使吧!”
“同時也廢除江南禁海令!”
朱元璋一口氣說完,看似答應了李善長的條件,可也於話語中對他進行警示。
李善長何等精明,豈會聽不出來。
“還有,同時也廢除北境禁海令。”
提到禁海令,朱元璋立刻想到要替馬皇後尋藥的宋隱,正好借此機會一並廢掉北境禁海令。
文武百官聞言一驚,不過轉念一想,宋隱是北平布政使,頓時全都釋懷了。
不過,當他們望向李善長時,眸光裏都流露出厭惡之色。
李善長毫無預兆的出手,朝堂上原本挺和諧的氣氛,突然變得詭異起來!
特別是李善長口出狂言要治理江南,更是引起許多官員不滿。
李善長提出的治理之法,實在是過於無恥,完全是照搬宋隱在福建的做法。
主要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到宋隱一個字,這點讓百官尤為鄙視。
可惜李善長貴為國公,就算大明已經取消丞相製,也不能輕忽他的身份和地位。
李善長資格之老,根本不是他們六部尚書可以動的。
而現在,朱元璋也讚同李善長的提議,百官更不敢多說什麽。
連朱元璋都答應了,就算他們有意見,也沒用。
退朝後,李善長心滿意足的離開皇宮。
而還留在金鑾殿裏的朱元璋,臉色卻顯得有些凝重。
李善長突如其來的動作,著實出乎朱元璋意料,更讓他莫名其妙。
莫非?
難不成這老家夥至今還想著讓淮西一派雄起?
朱元璋不禁陷入沉思,眉頭緊鎖。
經曆了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對淮西一派戒心更重。
對於淮西一派的領頭人更是如此。
淮西一派地位最高之人,無疑就是李善長。
朱元璋從未放鬆過對他的關注。
原本還想著,這老東西遠離地朝堂,安穩老死倒是省去了不少麻煩。
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李善長似乎並不想就此罷休。
他一手扶植起來的胡唯庸,把朝堂搞得亂七八糟,導致大明局勢風雨飄搖。
朱元璋絕對不會讓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又是負責科考,還要治理江南,這老家夥想幹什麽?”“都一把老骨頭了也不讓朕安心!”
朱元璋皺著濃眉,雖說李善長願意去治理江南,固然是好事。
但好事也無法讓朱元璋鬆口氣,更不會因為李善長可以讓江南繁華起來而欣喜若狂。
“來人!”
“馬上傳令下去,讓錦衣衛在江南嚴加監視!密切關注李善長的一舉一動!”
顯然,李善長去了江南,朱元璋並不放心。
無論是治理江南,還是負責科考,都是大事。
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