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五,天下讀書人期盼已久的、大漢王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正式開始了。


    主考官禮部尚書李懷瑾和吏部尚書張莘延,在考場大堂的主位上就坐。


    二十餘名同考官也分別在兩個主考官的兩側落座。這個時候主考官講話沒有必要。


    一萬多個人都坐在小房子裏麵,一萬多個小房子,覆蓋出去好幾裏地,沒有誰能聽到他的講話。


    李懷瑾說:“發卷紙吧!”


    掌管試卷的官員們能聽著李懷瑾說的話。


    於是這些官員們就抱著卷紙,分區、分片的挨個號房去分發試卷。


    試卷發下來了,舉子們就緊張起來了,來吧!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能不能一舉成名天下知,就看一回了!


    考試三天為一場,一共是三場、九天。


    第一場的試題全部出自《四書》、《五經》。


    《四書》釋義三道,要求二百字以上。


    《五經》釋義題四道,要求三百字以上。


    這是考校舉子們的基本功的,有標準答案。


    答案就在朝廷頒發的教材裏麵。所以,沒有上過正式學堂的人,想靠自學成才不太可能。


    第二場,論,一道,要求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


    這是考察舉子們的做官能力的。


    第三場,經、史、實務策論,五道。這是考察舉子們對安邦定國的見解的。


    三場考試完畢,九天過去了。


    李懷瑾,終於鬆了一口氣。


    其他的官員們提著的心也都放下了。


    朝廷為了這次科舉考試,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整個北京城裏麵的文官,幾乎都投入到這場考試中來了。


    真要是出了什麽事兒,他們這些人真的是萬死也難辭其咎。


    卷子都收上來了,貢院的大門就打開了,一萬多名舉人像一萬多條魚一樣,遊出了龍門。


    年老的、年少的,跑的快的、走的慢的,還有拄著棍兒的,到最後麵還有的人是被抬著出來的。


    已經在貢院門外等候了九天的家人們都焦急的很。


    家裏來應試的舉人,是青壯年的倒還好些。


    家裏來的是體弱的、年老的,就擔心的很。


    每次科舉考試,嘎在考場裏麵的人不是沒有。


    負責維持秩序的官兵們把人群疏散開,那些家人們就跑了過來。


    “老爺!老爺!您睜開眼睛看一看啊!您上有八十多歲的老娘,下有不大點的媳婦兒啊!”


    “快!別廢話了,咱們把老爺抬到醫館去!”


    對!說不定還能搶救一下。


    “不要動!老夫來也!”


    醫館的大夫主動送上門,來搶救病人。他們對這個有經驗。


    大夫的手裏拿的銀針有這麽老長,“嗞”的一下子就紮進去了。


    躺在擔架上的那個老爺,“嗷”的一聲就坐起來了。


    手到病除,就是這麽神奇。


    “好了!這把抬到老夫的醫館去吧。你們家的老爺沒什麽大礙。休養幾天就好了。”


    那些家人們千恩萬謝的,把他們的老爺抬到醫館去了。


    至於沒有什麽狀況的就不用紮了。


    徐麒麟和徐寶玉也出來了,跟著他們的爹回通州去等候放榜了。


    貢院的大門又關上了。開始糊名,閱卷。


    一萬多名舉子,在裏麵考了九天,那得是多少卷子,寫了多少的字啊。這個工作量是相當的龐大。


    在京的文官幾乎被抽調一空,幾百名文官被關在貢院裏麵閱卷,這個時候誰的卷麵整潔無改動,誰的字寫的好,誰就占了優勢。


    經過十天的努力,閱卷工作終於結束了。


    卷子上麵糊的紙條可以拿下來了。


    前三百名舉子的名字被謄錄下來,前十名舉子的名字用另外一張紙寫下來,連同他們的策論試卷一起,被李懷瑾和張莘延抱著,來參加大朝會。


    “啟奏陛下!這次科試的卷子已經批閱完畢!這是臣和各位考官共同批閱出來的結果,請陛下過目!”


    小李子從台階上走下來,把那些卷子抱到趙令武的禦案上麵。


    趙令武看了看,無非就是前十名的排名,第一名能得個會元的稱號。這沒有什麽好計較的。


    趙令武提筆批了一個“準”字。


    然後說道:“把那三百個人的名單都拿來。”


    “是!”


    李懷瑾暗道:好險!幸虧他知道陛下不按常理出牌有準備。


    以前的皇帝陛下,是不會關心前十名以後的其他人的。


    李懷瑾把全部中舉的名單都拿出來,交給了小李子。


    小李又把名單放在了趙令武的禦案上。


    趙令武拿起來看看,這上麵記錄的比較詳細,每個貢士的家庭籍貫都在上麵。


    舉人過了會試就是貢士了。


    趙令武關心的是這些人的籍貫。


    果然,還是南方兩浙一帶的貢士比較多,趙令武粗略的數了數,有兩百多人。南方其他省份的也不太少,比北方的貢士多了十幾個。


    北方的貢士隻有三十幾人,還大多都是山東的。


    北方多年戰亂,那些舉人哪有心思讀書?沒被抓去殺了就不錯了。


    山東中貢士的人多一些,是因為趙令武陣斬了阿巴泰,山東青州、萊州一帶,沒有受到滿清軍隊的傷害。


    行了,趙令武心中有數了。


    “李尚書,放榜吧!”


    同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等殿試過後,這些人就是進士了。


    一甲三個人是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六十多個人是賜進士出身。


    剩下的都是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趙令武沒對名單做什麽改動,李懷瑾和張莘延十分激動,這說明他們的工作得到了陛下的認可。


    不枉費他們將近兩個月的辛勞。再熬一熬,熬過了殿試,他們就會得到獎賞。


    哎呀,家裏有錢花了,陛下的賞賜,向來都是大方的很呢!


    他們是真挺窮的,積蓄讓李自成給搶去了,糧食讓趙令武給搶去了。他們現在就靠著俸祿生活。


    “退朝!”


    文武百官都退出去了。趙令武也走了,回後宮去了。


    “五子!快來!”


    趙令武他娘看見趙令武,又高興的直招手。


    “五子,給娘說說,今年中進士的,有幾個是咱們山東來的?有沒有歲數小的?沒娶媳婦兒的?長得還挺好看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我看看誰敢讓我剃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慎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慎遠並收藏明末:我看看誰敢讓我剃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