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恒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巳月廿二 晴
爾豈不早知乎,人間難救,其結已定。唯有一路,可生救醫。世道如此,你死我亡,爾無奈可選。其路之艱辛,爾應適之。強則破之,弱則避之,趨利離害,以求道恒。無意無心,更不得無情無己。然他者,世應毀,其皆當誅,死無葬身之地,以平天下悠悠之眾口,怨怒之四起。仇之必報,十年之不晚。問前世今生,永無寬恕,以報蒼天之聖德。不知從頭起何寫,其皆廢言何有言。唯有痛厭難可卻,獨留一夢飄孤風。
君既知人間難救,結局已定,然此念雖有幾分通透,亦有幾分決絕過甚。且聽吾言之。
夫世道雖險,若皆以死鬥、誅滅為策,則世愈亂而不可收拾。古之仁人,處亂世而懷悲憫。昔者孔子,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其道難行,如驅車於棘叢。然孔子周遊列國,不避艱辛,非以強破、弱避為要。其遇匡人之圍,處之泰然,以仁德化險。若如君言,視他者皆當毀誅,此豈仁者所為?
且世之紛擾,皆因人心善惡交雜。一人之惡,不足以盡廢其類。舜之弟象,數謀害舜,然舜登位之後,仍封象於有庳,以親義感之。此乃大度包容之舉,非必睚眥以報。君言仇之必報,十年不晚,然冤冤相報,何時得休?晉有郤缺,其父郤芮謀逆被誅,郤缺躬耕於野,以賢德見稱,晉文公不計其父之罪而複用郤缺,晉國得以興盛。若文公以君之念處之,則晉國失一賢臣,霸業難成。
世之有難,亦當思其根源,非獨以殺罰為解決。秦末之時,苛政如虎,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本為求生,非為屠戮秦人。若起者皆以“世應毀,皆當誅”為念,則天下大亂不止,生靈塗炭無盡。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收攬人心,此為治世之先聲。項羽則屠城縱火,失盡民心。故知欲救人間,非以殘暴對殘暴,而應以仁德化育。
至於前世今生,果有宿怨,亦當以化解為上。佛家有雲:“冤親債主。”若能以慈悲心對待,冤孽可消。君言永無寬恕,此乃執念過深。古有緹縈救父,漢文帝感其孝,遂除肉刑。肉刑之酷,為世所怨,然文帝以仁恕之心改之,此為帝王之德,亦為天下之幸。
君言獨留一夢飄孤風,此乃心無所依之歎。然若能放下心中仇恨與偏見,投身於世之善舉,則夢可有所寄。昔有孟嚐,食客三千,雞鳴狗盜之徒亦能得其所用。孟嚐不以身份高低、善惡之念而拒人於外,故能在亂世中有所作為。君處此世,亦當廣結善緣,以善念為基,以智慧為導,或可尋得救世之道。
君又言不知從頭起何寫,廢言何有言。然文字者,心聲也。心中有溝壑,則筆下有文章。君既對世有此深歎,不妨從點滴善念寫起。如鄰裏有難,援手相助;見幼者無知,以善道教之;遇老者貧苦,奉養以敬。此皆可為文之資,亦為救世之端。
世之難治,猶如久病之人,不可猛藥遽攻。當以調養為先,徐徐圖之。君若強破弱避,恐失中正平和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君應察之。若一味趨利離害,恐利欲熏心,反失本真。應於利中見義,害中尋機。
今之世,雖有諸多弊病,然亦不乏希望之光。有善士奔走呼號,為弱者發聲;有智者鑽研技藝,以利民生;有勇者投身公益,扶危濟困。君若能匯入此洪流,以君之見識,必能有所貢獻。
且君既言人間難救,然未試何言難救?古有愚公移山,雖山之高峻,然以堅定之誌,感天地而移之。君之救世,亦當有此決心。不可因一時之困,而棄世於不顧。
君當知,人之力雖微,眾誌成城則可改天換地。昔者武王伐紂,諸侯會盟,以正義之師伐無道之君。然武王亦非單憑武力,其於戰後,分封諸侯,製禮作樂,使天下歸心。君欲救世,亦當從長計議,不可操之過急。
君之所言,痛厭難卻,然厭之愈深,愈陷其中。當以豁達之懷視之,如莊子之逍遙,雖身處於世,心遊於物外。以超然之態看世之醜惡,而後以積極之舉改之。
世之美醜善惡,猶如陰陽之兩麵,相生相伴。君不可獨愛其美善,而惡其醜惡。當以美善化醜惡,使世趨於大同。古有三皇五帝,以聖德治世,使民安居樂業。君可追慕古風,汲取古人之智慧,以解今時之難題。
君若以無情無己為念,則失卻為人之根本。人者,有情有義,有血有肉。若無情感,則與木石何異?雖救世之途需冷靜理智,然亦不可棄情感於不顧。如諸葛孔明,一生盡瘁,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於劉備之知遇,滿懷感激,此情感成為其奮鬥之動力,而非阻礙。
君言唯有一路可生救醫,然此路未明言。吾以為,此路必是仁善之路,包容之路,智慧之路。君當以海納百川之胸懷,接納世間萬物,以仁愛之心對待眾生。於強者,勸其以仁濟世;於弱者,助其自強自立。如此,則世之結或可解,人間或可救。
且君當視世之眾人皆為可教之人,非獨以毀誅視之。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隻要有善念之引導,教育之熏陶,人皆能改過遷善。古有周處,年少時為鄉裏禍患,人皆惡之。然其聞陸雲之言,改過自新,終成忠臣。若當時鄉人皆欲誅之,豈有後來之周處?
君於救世之途,亦當注重自身之修養。曾子日三省其身,君亦當常思己過。若自身不正,何以正世?如楊震,暮夜卻金,以廉潔自律。君當以古之賢人為楷模,砥礪品行,而後方可言救世。
君又當知,世之變革,非一蹴而就。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富強,然其過程亦充滿艱難險阻。君救世之舉,亦會遭遇反對與挫折。但君不可因此而氣餒,當如鬆柏之堅韌,雖經霜雪而不改其誌。
世之文化傳承,亦為救世之要。古之文化,蘊含無盡智慧。君當深入研習,以古鑒今。如《詩經》之溫柔敦厚,《尚書》之政典之祖,皆可為君之借鑒。從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文化人,使世風清正。
君言其結已定,然命運之事,亦非全然注定。古有薑子牙,半生落魄,然暮年遇文王,大展宏圖。君不可因一時之困境,而斷定世無轉機。當積極探尋救世之法,打破既定之局。
君於世間,當與同道者攜手共進。古有竹林七賢,雖處亂世,然七賢以文會友,相互砥礪。君亦當尋覓誌同道合之人,共同為救世而努力。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則可成大事。
君雖言無意無心,然救世之事,正需用心用意。用心去洞察世之弊病,用意去謀劃救世之策。不可有絲毫懈怠,亦不可有虛無之念。如陶侃之惜分陰,君當珍惜時光,積極作為。
且君救世之念,當傳於後世。古之仁人,其德其行,傳於千秋。君若能有所建樹,亦可為後世之典範。如範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激勵無數後人。君亦當有此等胸懷,為後世謀福祉。
君於救世途中,亦當關注民生之本。民以食為天,當致力於發展農桑,使倉廩實。亦當重視教化,使民有道德,知禮義。君若能從這些根本之處著手,救世之事則有望成功。
君又當防範世之偽善之人。世有假仁假義者,以善之名行惡之實。君當以慧眼識之,不被其蒙蔽。如古之李林甫,口蜜腹劍,君當遠離此等小人,以免其壞君救世之大業。
君之救世,當從自身之家庭做起。家為社會之細胞,齊家而後可治國平天下。君當以孝悌之義,和睦家庭,使家庭成為溫暖之港灣,亦成為救世之根基。
君於世間,還當重視自然之和諧。古有天人合一之念,君當遵循自然之道,不可過度索取,破壞生態。若自然失衡,則世亦難安。如大禹治水,順應自然,疏而導之,終成治水之功。
君當以樂觀之態麵對救世之途。雖有千難萬險,然樂以忘憂,則可使君之意誌更加堅定。如顏回之陋巷不改其樂,君亦當於救世中尋得內心之喜樂。
君當於世間廣布善德。如春風化雨,滋潤萬物。君之善舉,或能感化他人,使更多人投身於救世之列。君不可獨善其身,當兼善天下。
君之救世之路,漫長而修遠,君當上下求索。每一步皆需謹慎為之,不可冒進,亦不可退縮。以古賢之精神為指引,以今人之智慧為助力,君必能於這難救之人間,開辟出一條光明之路。
君若能於救世之時,不忘本心,堅守正道,以善念貫穿始終,則無論結局如何,君亦無愧於天地。且世之轉機,往往在一念之間,君之善念,或能成為那扭轉乾坤之關鍵。願君深思吾言,以積極之態踏上救世之征程。
君亦當知,救世非一人之功,需集合眾人之力。君當成為那引領者,以高尚之品德、卓越之見識吸引眾人追隨。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君之善念之火,將燃遍這人間大地。
君於救世途中,亦當重視藝術之力量。音樂、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皆能陶冶人心,淨化靈魂。君可借助藝術之力,傳播善念,喚起人們心中之美好。如伯牙子期之高山流水,其音樂中所蘊含之深情與境界,能打動人心。君亦當創造出如是的藝術作品,以濟世救人。
君之救世,當考量地域之差異。不同之地,風俗文化、民生狀況各異。君當因地製宜,製定不同之策略。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根據趙國之國情與周邊之形勢,進行改革,使趙國強大。君於救世亦當如此,不可一概而論。
君當關注世之弱勢群體,如鰥寡孤獨、殘疾之人。對他們施以援手,給予關愛。此乃人道主義之舉,亦能體現君救世之全麵性。君不可隻著眼於大事,而忽略這些弱勢群體之需求。
君於救世之途,還當注重外交之關係。若以天下為念,則各國之間當和平共處,互通有無。如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促進文化與貿易之交流。君當倡導和平外交,避免戰爭與衝突,使世界趨於和諧。
君當於救世過程中,培養後起之秀。將君之理念、智慧傳授給年輕一代,使救世之事業後繼有人。如孔子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孔子之思想得以傳承發揚。君亦當如此,為救世培育眾多人才。
君當以史為鑒,從曆史之興衰中總結經驗教訓。曆史如一麵鏡子,能映照出過去之得失。君當汲取曆史中成功之經驗,避免重蹈失敗之覆轍。如秦之速亡,漢之長久,皆可為君之借鑒。
君之救世,亦當從精神層麵著手。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之同時,豐富人們之精神世界。如建造圖書館、學堂、寺廟等文化場所,使人們有地方學習知識、修養身心。君當致力於打造一個物質與精神皆富足之社會。
君當以君之救世理念,影響當政者。若當政者能接受君之思想,推行善政,則救世之事可事半功倍。君當以巧妙之方式,向當政者進言,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委婉之方式使當政者認識到自身之不足,進而改革政治。
君於世間,當以誠信為本。無論與何人交往,皆當信守承諾。誠信乃立世之根基,君若失信於人,則無人願與君共事,救世之事亦難以開展。如季布一諾千金,君當以季布為榜樣。
君之救世之路,猶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然君心中有光,此光便是君之善念、智慧與決心。君當憑借此光,照亮前行之路,驅散黑暗與陰霾。無論前路如何崎嶇,君皆不可放棄,因為君之使命,是拯救這人間。
君當於救世之途,學會妥協與包容。並非所有之事皆能如君所願,君當在堅持原則之基礎上,與他人達成妥協。包容不同之意見,使各方力量匯聚一處。如三國時孫劉聯盟,雙方雖有矛盾,然為對抗曹操,達成聯盟,共同抗敵。君亦當如此,團結一切可團結之力量。
君當關注世之科技發展。科技既能造福人類,亦能帶來災難。君當引導科技朝著有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之方向發展。如利用科技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君不可忽視科技之力量,應將其納入救世之範疇。
君之救世,當重視社會之公平正義。確保人人皆能在公平之環境下競爭、發展。若社會缺乏公平正義,則矛盾叢生,救世之事無從談起。君當致力於建立公平之製度,維護正義之天平。
君當以自身之行動,成為世之楷模。君之言行舉止,皆為眾人之表率。君當謹言慎行,以身作則。如柳下惠之坐懷不亂,以自身之高潔品行,影響他人。君亦當有如此之影響力,帶動眾人走向善途。
君於救世途中,還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如救災、扶貧、環保等公益活動。君之參與,能帶動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共同為解決問題而努力。君不可置身事外,當積極投身其中。
君當於救世過程中,不斷反思與調整。救世之策,非一成不變。君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策略。如王安石變法,雖有初衷之善,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若能及時調整,或許變法之成效會更佳。君亦當如此,在救世途中靈活應變。
君當關注世之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借鑒,能促進文化之發展與創新。君當推動文化交流,使各文化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如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新的文化形態。君亦當重視文化交流融合對救世之意義。
君當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救世過程中的得失。得之勿喜,失之勿憂。君之目的是救世,而非追逐名利。如陶潛之不為五鬥米折腰,君當以陶潛為榜樣,不為世俗之利益所動,堅守救世之初心。
君之救世,當從社會結構之調整入手。合理之社會結構,能促進社會之穩定與發展。君當分析社會結構之弊端,提出改進之方案。如封建時期之科舉製度,為社會選拔人才提供了途徑,君當思考類似之製度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之需求。
君當重視世之教育公平。確保無論貧富、貴賤,皆能享有優質之教育資源。教育乃救世之根本,君當為教育公平而努力。如孔子之有教無類,君當弘揚此精神,使更多人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進而推動社會之進步。
君於救世之途,當學會承受壓力與誤解。救世之舉,往往不被所有人理解,君當以堅定之信念,承受住外界之壓力。如哥白尼之提出日心說,當時遭到教會之反對與迫害,但哥白尼堅持真理。君亦當如此,不為壓力與誤解所動搖。
君當以開放之心態對待新思想、新觀念。世在不斷發展,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湧現。君當吸收其中有益之成分,為救世所用。如近代中國之洋務運動,吸收西方之先進技術與思想,雖未能完全挽救中國,但亦為中國之近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君當積極探索新思想、新觀念對救世之價值。
君之救世,當從提升民眾之素質開始。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提高民眾之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質。民眾素質之提升,是社會進步之關鍵。君當以民眾素質提升為重要任務,為救世奠定堅實之民眾基礎。
君當關注世之心理健康問題。現代社會,人們麵臨諸多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君當倡導心理健康之重要性,建立心理健康保障體係。如設立心理谘詢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使人們擁有健康之心理,更好地麵對生活。
君於救世途中,還當重視民族文化之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乃一個民族之靈魂,君當防止民族文化之流失。如對傳統節日、民間藝術、古老技藝等之保護與傳承。君當使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救世之文化支撐。
君當以君之救世理想,凝聚各方力量。無論是士農工商,還是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之人,君當以共同之目標,將他們團結起來。如抗戰時期,全民族統一戰線之形成,各方力量匯聚,共同抵抗外敵。君亦當如此,構建一個廣泛之救世聯盟。
君當在救世過程中,保持謙遜之態度。不可自恃過高,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君當認識到自己之不足,不斷學習與進步。
世之繁庶,若觀諸滄海,則眾生往來如過江之鯽。古往今來,人事紛紜,其狀浩渺難述,且聽吾細細道來。
夫天地之間,歲月悠悠。昔者洪荒初辟,民生尚樸,群居穴處,茹毛飲血。彼時之人,逐水草而居,獵禽獸以食,雖無華屋美服,然心無過多機巧。其性率真,相濡以沫於天地之廣袤,如魚戲於淺灘,怡然自得。然而,時移世易,智慧漸開,農事興焉,畜牧起焉。人始有定居之所,有粟米之積,有牛羊之群。於是乎,貧富之分初萌,貴賤之等漸立。
及乎三代,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周之盛時,禮儀大備,諸侯來朝,四海賓服。其製禮作樂,規行矩步,人皆遵先王之法,守君臣之禮。然至春秋,王室衰微,諸侯力強,幹戈頻起。齊桓、晉文相繼稱霸,假尊王攘夷之名,行兼並擴充之實。其下士者,奔走於諸侯之間,或為說客,或為謀士,欲以言辭智謀博功名富貴。蘇秦者,懸梁刺股,學縱橫之術,說六國合縱以抗秦,佩六國相印,可謂一時之盛。張儀則以連橫破合縱,二人如鯽群中之健者,爭遊於亂世之洪流,以口舌攪動天下大勢。
至於戰國,兵燹不息,生靈塗炭。秦起於西陲,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其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耕戰之策使秦富甲天下。各國為求自保,亦紛紛變法圖強。此期間,賢才俊彥輩出,如吳起、李悝、申不害者,皆以變革之才名世。而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陰陽等諸子各執一說,或倡仁愛,或崇兼愛,或言無為,或主法治,或論名實,或究陰陽。學者們周遊列國,或設壇講學,或入仕為官,恰如群鯽爭食,各顯其能。
秦並六國,天下一統。秦始皇雄才大略,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其功偉矣。然其役民過甚,築長城,修馳道,建阿房宮,驪山陵寢,民不堪命。於是豪傑並起,陳勝、吳廣揭竿於大澤鄉,雖身微而誌雄,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呼號,震撼秦廷。項羽、劉邦繼之而起,逐鹿中原。項羽勇冠三軍,力能扛鼎,破釜沉舟,威震諸侯。劉邦寬仁大度,善用人傑,約法三章,收攬民心。此二人及其麾下諸將,亦如過江之鯽,爭為天下之主。
漢興,初承秦製,後獨尊儒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民富而國漸強。武帝之時,征伐四夷,開疆拓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然亦因兵事頻仍,國力耗損。其間文學侍從之臣,如司馬相如者,辭賦華麗,鋪陳漢家氣象。而民間亦有賢士隱於山林,如嚴光者,光武帝之故交,卻能守其高潔,拒仕新朝,垂釣富春江上,視富貴如浮雲。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幹政,天下大亂。黃巾起義,烽火燎原。諸侯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智謀超群,善攬人才,麾下荀彧、郭嘉等謀士如雲,張遼、許褚等猛將如雨。劉備以皇叔之尊,誌在興複漢室,得諸葛亮之輔佐,如魚得水,關、張、趙雲等忠義之士相隨。孫權據有江東,承父兄之業,周瑜、魯肅、陸遜等將相之才為之用。此三國鼎立之世,英雄豪傑爭雄鬥智,恰似鯽群爭渡,各不相讓。
兩晉之時,九品中正製行,士族門閥勢盛。王、謝等家族子弟,多居高位,清談之風盛極一時。然清談誤國,五胡亂華,中原板蕩。晉室南遷,偏安江左。祖逖聞雞起舞,誌在北伐,收複中原,惜乎未能竟其誌。此際,士大夫們一麵清談玄理,一麵又憂心國事,如池中鯽魚,看似悠閑,實則惶惶。
南北朝對峙,南朝宋、齊、梁、陳,更迭頻繁。北朝則鮮卑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胡漢交融。在南朝,謝靈運之山水詩獨步一時,以清新之筆寫自然之美。而北朝民歌,質樸剛健,如《木蘭詩》傳頌千古。其間不乏能臣幹吏,亦不乏竊國奸佞,或如清流之鯽,或如汙淖之鯽,混於亂世之河。
隋代周而立,隋文帝楊堅,勤儉治國,開皇之治,府庫充盈。然煬帝好大喜功,營建東都,開通運河,三征高麗,民怨沸騰。於是天下再亂,群雄競起。李淵父子乘時而興,建唐之大業。
唐之盛世,萬邦來朝。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任用賢能,貞觀之治,為後世楷模。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賢相,武有李靖、李積等名將。詩歌鼎盛,李白豪放飄逸,如天馬行空;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王維、孟浩然之田園山水,王昌齡、岑參之邊塞風光,皆為詩壇奇葩。而朝堂之上,官員眾多,或清正廉潔,或阿諛奉承,恰似鯽群,優劣混雜。
安史之亂起,唐室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內憂外患。其間雖有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欲挽文風;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關心民瘼。但大廈將傾,難以回天。黃巢起義,更是雪上加霜,唐之國運,奄奄一息。
五代十國,又是亂世。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南方諸國割據一方。武夫當國,戰亂不止。文人墨客在這亂世中,或隱逸山林,或屈身事主,如水上之鯽,隨波逐流。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重文輕武,文風昌盛,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倡導古文革新,蘇軾詩詞文俱佳,其詞豪放婉約兼而有之,如大江東去之豪邁,又有不思量自難忘之深情。王安石變法,旨在富國強兵,然因守舊勢力反對,功敗垂成。南宋偏安,嶽飛精忠報國,欲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卻被秦檜以“莫須有”之罪陷害。此際,士大夫階層或主戰,或主和,各執一詞,亦如鯽之遊向不同。
遼、金與宋對峙,民族交融與衝突並存。遼之蕭太後,金之完顏阿骨打等,皆為一時之雄主。遼有契丹文化,金有女真文化,與漢文化相互影響。
元起於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元朝統一中國後,民族壓迫嚴重,然文化交流亦盛。元曲興起,關漢卿、王實甫等劇作家,以筆寫世情百態,如《竇娥冤》之悲切,《西廂記》之婉轉。
明興,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然其加強皇權,廢丞相,設三司,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控臣民。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揚國威於海外。明朝中葉,王陽明心學興起,強調致良知,對後世影響深遠。戚繼光抗倭,俞大猷平亂,皆為保國安民之功臣。而晚明,政治腐敗,東林黨與閹黨鬥爭激烈,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後金崛起於東北,內憂外患之下,明朝覆滅。
清承明製,康乾盛世,國家繁榮。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文治武功。然閉關鎖國之策,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晚清列強入侵,鴉片戰爭打開國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內有太平天國與清朝對峙,外有列強環伺。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興起,欲師夷長技以自強,開展洋務運動。但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維新變法,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欲變法圖強,卻被慈禧太後等守舊勢力扼殺。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醜條約》,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深淵。
民國建立,軍閥混戰,袁世凱妄圖複辟帝製。孫中山先生倡導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然革命果實被竊取。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興起,民主與科學之思想深入人心。國共合作,北伐戰爭,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共分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艱苦環境中發展壯大。抗日戰爭,全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合作抗日。此期間,無數仁人誌士如鯽群般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或在正麵戰場浴血奮戰,或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新中國。
觀之曆史,人世如過江之鯽,或為名利熙熙攘攘,或為理想赴湯蹈火。或賢或愚,或忠或奸,或隱或顯,皆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痕跡。而吾輩生於當世,當鑒古知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史為鏡,書寫新篇。不可如鯽之盲目,當懷高遠之誌,行正道之事,使己之生命於世間有所價值。
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化之浪潮席卷而來。各國之人往來頻繁,文化交流碰撞。商人逐利,如鯽遊於商海;學者求知,似鯽探於學淵;政客謀權,若鯽爭於宦池。然亦有仁人誌士,秉持公義,為人類之和平、發展、進步而努力。或致力於環境保護,以救地球於汙染;或投身公益事業,以助貧弱於困厄;或鑽研科學技術,以創新造福人類。
且看今日之社會,都市繁華,人群熙攘。高樓大廈間,車水馬龍。職場之中,眾人競爭,如鯽爭食。學生們在學業之途奮力前行,或為求一技之長,或為入名校深造。各行各業之人,皆在這時代之大潮中努力求存、求進。有創業者,心懷夢想,披荊斬棘,雖九死而不悔;有勞動者,默默耕耘,以雙手創造價值。然亦有不良之人,弄虛作假,唯利是圖,如鯽群中之敗類,汙染社會風氣。
文化領域,亦如鯽群之態。各種思潮、流派紛紜,文學、藝術、影視等百花齊放。作家們筆耕不輟,或書寫現實之百態,或暢想未來之奇妙;藝術家們以獨特之創意,展現美與情感;影視從業者製作各類作品,或娛樂大眾,或啟迪心靈。然而,亦有粗製濫造之作,隻為博眼球、賺流量,恰似鯽群中混雜之劣者。
在國際關係上,各國猶如一群大鯽,或合作共贏,或競爭角力。大國博弈,小國求存。全球化使各國利益相互交織,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政治協商等不斷進行。和平與發展雖為主題,但局部衝突、地區矛盾依然存在。各國當如明智之鯽,順應時代潮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非如短視之鯽,爭一時之利,損長遠之益。
宗教信仰方麵,信仰者眾多,猶如鯽群之不同群落。不同宗教有其獨特教義、儀式,信仰者在宗教的指引下尋求心靈慰藉、道德規範。然而,亦有極端宗教勢力,如鯽群中的害群之馬,破壞社會和諧,危害人類安全,當受抵製。
體育界,運動員們如活力之鯽,在賽場馳騁。奧運會等大型賽事,各國選手匯聚,競爭獎牌,展示實力與風采。他們背後付出無數汗水與努力,為榮譽而戰,為夢想拚搏。但也有違背體育精神者,使用興奮劑等不正當手段,損害體育之公正。
教育領域,教育者如領航之鯽,引領莘莘學子在知識的海洋遨遊。學校裏,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們汲取知識養分。然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猶存,如鯽群生存空間有別。當致力於教育公平,使每一個學子都有機會成長成才。
醫療界,醫護人員如守護之鯽,救死扶傷。麵對疾病與災難,他們衝鋒在前,不辭辛勞。尤其在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中,他們展現出無畏的犧牲精神。但醫療資源的緊張、醫患關係的緊張等問題也需要解決,如同鯽群中存在的生存矛盾。
吾等觀世相如鯽,當明自身之位,知世之善惡美醜。以善為念,以智為導,以勇為行,於這如鯽之世中,做一股清流,積極向上,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貢獻一己之力,方不負此生於天地間走一遭。願世之眾人,皆能明此理,使世之鯽群,多為賢良奮進者,少為奸惡墮落者,則天下幸甚,人類幸甚。
巳月廿二 晴
爾豈不早知乎,人間難救,其結已定。唯有一路,可生救醫。世道如此,你死我亡,爾無奈可選。其路之艱辛,爾應適之。強則破之,弱則避之,趨利離害,以求道恒。無意無心,更不得無情無己。然他者,世應毀,其皆當誅,死無葬身之地,以平天下悠悠之眾口,怨怒之四起。仇之必報,十年之不晚。問前世今生,永無寬恕,以報蒼天之聖德。不知從頭起何寫,其皆廢言何有言。唯有痛厭難可卻,獨留一夢飄孤風。
君既知人間難救,結局已定,然此念雖有幾分通透,亦有幾分決絕過甚。且聽吾言之。
夫世道雖險,若皆以死鬥、誅滅為策,則世愈亂而不可收拾。古之仁人,處亂世而懷悲憫。昔者孔子,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其道難行,如驅車於棘叢。然孔子周遊列國,不避艱辛,非以強破、弱避為要。其遇匡人之圍,處之泰然,以仁德化險。若如君言,視他者皆當毀誅,此豈仁者所為?
且世之紛擾,皆因人心善惡交雜。一人之惡,不足以盡廢其類。舜之弟象,數謀害舜,然舜登位之後,仍封象於有庳,以親義感之。此乃大度包容之舉,非必睚眥以報。君言仇之必報,十年不晚,然冤冤相報,何時得休?晉有郤缺,其父郤芮謀逆被誅,郤缺躬耕於野,以賢德見稱,晉文公不計其父之罪而複用郤缺,晉國得以興盛。若文公以君之念處之,則晉國失一賢臣,霸業難成。
世之有難,亦當思其根源,非獨以殺罰為解決。秦末之時,苛政如虎,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本為求生,非為屠戮秦人。若起者皆以“世應毀,皆當誅”為念,則天下大亂不止,生靈塗炭無盡。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收攬人心,此為治世之先聲。項羽則屠城縱火,失盡民心。故知欲救人間,非以殘暴對殘暴,而應以仁德化育。
至於前世今生,果有宿怨,亦當以化解為上。佛家有雲:“冤親債主。”若能以慈悲心對待,冤孽可消。君言永無寬恕,此乃執念過深。古有緹縈救父,漢文帝感其孝,遂除肉刑。肉刑之酷,為世所怨,然文帝以仁恕之心改之,此為帝王之德,亦為天下之幸。
君言獨留一夢飄孤風,此乃心無所依之歎。然若能放下心中仇恨與偏見,投身於世之善舉,則夢可有所寄。昔有孟嚐,食客三千,雞鳴狗盜之徒亦能得其所用。孟嚐不以身份高低、善惡之念而拒人於外,故能在亂世中有所作為。君處此世,亦當廣結善緣,以善念為基,以智慧為導,或可尋得救世之道。
君又言不知從頭起何寫,廢言何有言。然文字者,心聲也。心中有溝壑,則筆下有文章。君既對世有此深歎,不妨從點滴善念寫起。如鄰裏有難,援手相助;見幼者無知,以善道教之;遇老者貧苦,奉養以敬。此皆可為文之資,亦為救世之端。
世之難治,猶如久病之人,不可猛藥遽攻。當以調養為先,徐徐圖之。君若強破弱避,恐失中正平和之道。中庸者,不偏不倚,君應察之。若一味趨利離害,恐利欲熏心,反失本真。應於利中見義,害中尋機。
今之世,雖有諸多弊病,然亦不乏希望之光。有善士奔走呼號,為弱者發聲;有智者鑽研技藝,以利民生;有勇者投身公益,扶危濟困。君若能匯入此洪流,以君之見識,必能有所貢獻。
且君既言人間難救,然未試何言難救?古有愚公移山,雖山之高峻,然以堅定之誌,感天地而移之。君之救世,亦當有此決心。不可因一時之困,而棄世於不顧。
君當知,人之力雖微,眾誌成城則可改天換地。昔者武王伐紂,諸侯會盟,以正義之師伐無道之君。然武王亦非單憑武力,其於戰後,分封諸侯,製禮作樂,使天下歸心。君欲救世,亦當從長計議,不可操之過急。
君之所言,痛厭難卻,然厭之愈深,愈陷其中。當以豁達之懷視之,如莊子之逍遙,雖身處於世,心遊於物外。以超然之態看世之醜惡,而後以積極之舉改之。
世之美醜善惡,猶如陰陽之兩麵,相生相伴。君不可獨愛其美善,而惡其醜惡。當以美善化醜惡,使世趨於大同。古有三皇五帝,以聖德治世,使民安居樂業。君可追慕古風,汲取古人之智慧,以解今時之難題。
君若以無情無己為念,則失卻為人之根本。人者,有情有義,有血有肉。若無情感,則與木石何異?雖救世之途需冷靜理智,然亦不可棄情感於不顧。如諸葛孔明,一生盡瘁,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於劉備之知遇,滿懷感激,此情感成為其奮鬥之動力,而非阻礙。
君言唯有一路可生救醫,然此路未明言。吾以為,此路必是仁善之路,包容之路,智慧之路。君當以海納百川之胸懷,接納世間萬物,以仁愛之心對待眾生。於強者,勸其以仁濟世;於弱者,助其自強自立。如此,則世之結或可解,人間或可救。
且君當視世之眾人皆為可教之人,非獨以毀誅視之。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隻要有善念之引導,教育之熏陶,人皆能改過遷善。古有周處,年少時為鄉裏禍患,人皆惡之。然其聞陸雲之言,改過自新,終成忠臣。若當時鄉人皆欲誅之,豈有後來之周處?
君於救世之途,亦當注重自身之修養。曾子日三省其身,君亦當常思己過。若自身不正,何以正世?如楊震,暮夜卻金,以廉潔自律。君當以古之賢人為楷模,砥礪品行,而後方可言救世。
君又當知,世之變革,非一蹴而就。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富強,然其過程亦充滿艱難險阻。君救世之舉,亦會遭遇反對與挫折。但君不可因此而氣餒,當如鬆柏之堅韌,雖經霜雪而不改其誌。
世之文化傳承,亦為救世之要。古之文化,蘊含無盡智慧。君當深入研習,以古鑒今。如《詩經》之溫柔敦厚,《尚書》之政典之祖,皆可為君之借鑒。從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文化人,使世風清正。
君言其結已定,然命運之事,亦非全然注定。古有薑子牙,半生落魄,然暮年遇文王,大展宏圖。君不可因一時之困境,而斷定世無轉機。當積極探尋救世之法,打破既定之局。
君於世間,當與同道者攜手共進。古有竹林七賢,雖處亂世,然七賢以文會友,相互砥礪。君亦當尋覓誌同道合之人,共同為救世而努力。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則可成大事。
君雖言無意無心,然救世之事,正需用心用意。用心去洞察世之弊病,用意去謀劃救世之策。不可有絲毫懈怠,亦不可有虛無之念。如陶侃之惜分陰,君當珍惜時光,積極作為。
且君救世之念,當傳於後世。古之仁人,其德其行,傳於千秋。君若能有所建樹,亦可為後世之典範。如範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激勵無數後人。君亦當有此等胸懷,為後世謀福祉。
君於救世途中,亦當關注民生之本。民以食為天,當致力於發展農桑,使倉廩實。亦當重視教化,使民有道德,知禮義。君若能從這些根本之處著手,救世之事則有望成功。
君又當防範世之偽善之人。世有假仁假義者,以善之名行惡之實。君當以慧眼識之,不被其蒙蔽。如古之李林甫,口蜜腹劍,君當遠離此等小人,以免其壞君救世之大業。
君之救世,當從自身之家庭做起。家為社會之細胞,齊家而後可治國平天下。君當以孝悌之義,和睦家庭,使家庭成為溫暖之港灣,亦成為救世之根基。
君於世間,還當重視自然之和諧。古有天人合一之念,君當遵循自然之道,不可過度索取,破壞生態。若自然失衡,則世亦難安。如大禹治水,順應自然,疏而導之,終成治水之功。
君當以樂觀之態麵對救世之途。雖有千難萬險,然樂以忘憂,則可使君之意誌更加堅定。如顏回之陋巷不改其樂,君亦當於救世中尋得內心之喜樂。
君當於世間廣布善德。如春風化雨,滋潤萬物。君之善舉,或能感化他人,使更多人投身於救世之列。君不可獨善其身,當兼善天下。
君之救世之路,漫長而修遠,君當上下求索。每一步皆需謹慎為之,不可冒進,亦不可退縮。以古賢之精神為指引,以今人之智慧為助力,君必能於這難救之人間,開辟出一條光明之路。
君若能於救世之時,不忘本心,堅守正道,以善念貫穿始終,則無論結局如何,君亦無愧於天地。且世之轉機,往往在一念之間,君之善念,或能成為那扭轉乾坤之關鍵。願君深思吾言,以積極之態踏上救世之征程。
君亦當知,救世非一人之功,需集合眾人之力。君當成為那引領者,以高尚之品德、卓越之見識吸引眾人追隨。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君之善念之火,將燃遍這人間大地。
君於救世途中,亦當重視藝術之力量。音樂、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皆能陶冶人心,淨化靈魂。君可借助藝術之力,傳播善念,喚起人們心中之美好。如伯牙子期之高山流水,其音樂中所蘊含之深情與境界,能打動人心。君亦當創造出如是的藝術作品,以濟世救人。
君之救世,當考量地域之差異。不同之地,風俗文化、民生狀況各異。君當因地製宜,製定不同之策略。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根據趙國之國情與周邊之形勢,進行改革,使趙國強大。君於救世亦當如此,不可一概而論。
君當關注世之弱勢群體,如鰥寡孤獨、殘疾之人。對他們施以援手,給予關愛。此乃人道主義之舉,亦能體現君救世之全麵性。君不可隻著眼於大事,而忽略這些弱勢群體之需求。
君於救世之途,還當注重外交之關係。若以天下為念,則各國之間當和平共處,互通有無。如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促進文化與貿易之交流。君當倡導和平外交,避免戰爭與衝突,使世界趨於和諧。
君當於救世過程中,培養後起之秀。將君之理念、智慧傳授給年輕一代,使救世之事業後繼有人。如孔子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孔子之思想得以傳承發揚。君亦當如此,為救世培育眾多人才。
君當以史為鑒,從曆史之興衰中總結經驗教訓。曆史如一麵鏡子,能映照出過去之得失。君當汲取曆史中成功之經驗,避免重蹈失敗之覆轍。如秦之速亡,漢之長久,皆可為君之借鑒。
君之救世,亦當從精神層麵著手。在滿足人們物質需求之同時,豐富人們之精神世界。如建造圖書館、學堂、寺廟等文化場所,使人們有地方學習知識、修養身心。君當致力於打造一個物質與精神皆富足之社會。
君當以君之救世理念,影響當政者。若當政者能接受君之思想,推行善政,則救世之事可事半功倍。君當以巧妙之方式,向當政者進言,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委婉之方式使當政者認識到自身之不足,進而改革政治。
君於世間,當以誠信為本。無論與何人交往,皆當信守承諾。誠信乃立世之根基,君若失信於人,則無人願與君共事,救世之事亦難以開展。如季布一諾千金,君當以季布為榜樣。
君之救世之路,猶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然君心中有光,此光便是君之善念、智慧與決心。君當憑借此光,照亮前行之路,驅散黑暗與陰霾。無論前路如何崎嶇,君皆不可放棄,因為君之使命,是拯救這人間。
君當於救世之途,學會妥協與包容。並非所有之事皆能如君所願,君當在堅持原則之基礎上,與他人達成妥協。包容不同之意見,使各方力量匯聚一處。如三國時孫劉聯盟,雙方雖有矛盾,然為對抗曹操,達成聯盟,共同抗敵。君亦當如此,團結一切可團結之力量。
君當關注世之科技發展。科技既能造福人類,亦能帶來災難。君當引導科技朝著有利於人類生存與發展之方向發展。如利用科技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等。君不可忽視科技之力量,應將其納入救世之範疇。
君之救世,當重視社會之公平正義。確保人人皆能在公平之環境下競爭、發展。若社會缺乏公平正義,則矛盾叢生,救世之事無從談起。君當致力於建立公平之製度,維護正義之天平。
君當以自身之行動,成為世之楷模。君之言行舉止,皆為眾人之表率。君當謹言慎行,以身作則。如柳下惠之坐懷不亂,以自身之高潔品行,影響他人。君亦當有如此之影響力,帶動眾人走向善途。
君於救世途中,還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如救災、扶貧、環保等公益活動。君之參與,能帶動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共同為解決問題而努力。君不可置身事外,當積極投身其中。
君當於救世過程中,不斷反思與調整。救世之策,非一成不變。君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策略。如王安石變法,雖有初衷之善,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若能及時調整,或許變法之成效會更佳。君亦當如此,在救世途中靈活應變。
君當關注世之文化交流與融合。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借鑒,能促進文化之發展與創新。君當推動文化交流,使各文化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如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新的文化形態。君亦當重視文化交流融合對救世之意義。
君當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救世過程中的得失。得之勿喜,失之勿憂。君之目的是救世,而非追逐名利。如陶潛之不為五鬥米折腰,君當以陶潛為榜樣,不為世俗之利益所動,堅守救世之初心。
君之救世,當從社會結構之調整入手。合理之社會結構,能促進社會之穩定與發展。君當分析社會結構之弊端,提出改進之方案。如封建時期之科舉製度,為社會選拔人才提供了途徑,君當思考類似之製度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之需求。
君當重視世之教育公平。確保無論貧富、貴賤,皆能享有優質之教育資源。教育乃救世之根本,君當為教育公平而努力。如孔子之有教無類,君當弘揚此精神,使更多人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進而推動社會之進步。
君於救世之途,當學會承受壓力與誤解。救世之舉,往往不被所有人理解,君當以堅定之信念,承受住外界之壓力。如哥白尼之提出日心說,當時遭到教會之反對與迫害,但哥白尼堅持真理。君亦當如此,不為壓力與誤解所動搖。
君當以開放之心態對待新思想、新觀念。世在不斷發展,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湧現。君當吸收其中有益之成分,為救世所用。如近代中國之洋務運動,吸收西方之先進技術與思想,雖未能完全挽救中國,但亦為中國之近代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君當積極探索新思想、新觀念對救世之價值。
君之救世,當從提升民眾之素質開始。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提高民眾之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質。民眾素質之提升,是社會進步之關鍵。君當以民眾素質提升為重要任務,為救世奠定堅實之民眾基礎。
君當關注世之心理健康問題。現代社會,人們麵臨諸多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君當倡導心理健康之重要性,建立心理健康保障體係。如設立心理谘詢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使人們擁有健康之心理,更好地麵對生活。
君於救世途中,還當重視民族文化之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乃一個民族之靈魂,君當防止民族文化之流失。如對傳統節日、民間藝術、古老技藝等之保護與傳承。君當使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救世之文化支撐。
君當以君之救世理想,凝聚各方力量。無論是士農工商,還是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之人,君當以共同之目標,將他們團結起來。如抗戰時期,全民族統一戰線之形成,各方力量匯聚,共同抵抗外敵。君亦當如此,構建一個廣泛之救世聯盟。
君當在救世過程中,保持謙遜之態度。不可自恃過高,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君當認識到自己之不足,不斷學習與進步。
世之繁庶,若觀諸滄海,則眾生往來如過江之鯽。古往今來,人事紛紜,其狀浩渺難述,且聽吾細細道來。
夫天地之間,歲月悠悠。昔者洪荒初辟,民生尚樸,群居穴處,茹毛飲血。彼時之人,逐水草而居,獵禽獸以食,雖無華屋美服,然心無過多機巧。其性率真,相濡以沫於天地之廣袤,如魚戲於淺灘,怡然自得。然而,時移世易,智慧漸開,農事興焉,畜牧起焉。人始有定居之所,有粟米之積,有牛羊之群。於是乎,貧富之分初萌,貴賤之等漸立。
及乎三代,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周之盛時,禮儀大備,諸侯來朝,四海賓服。其製禮作樂,規行矩步,人皆遵先王之法,守君臣之禮。然至春秋,王室衰微,諸侯力強,幹戈頻起。齊桓、晉文相繼稱霸,假尊王攘夷之名,行兼並擴充之實。其下士者,奔走於諸侯之間,或為說客,或為謀士,欲以言辭智謀博功名富貴。蘇秦者,懸梁刺股,學縱橫之術,說六國合縱以抗秦,佩六國相印,可謂一時之盛。張儀則以連橫破合縱,二人如鯽群中之健者,爭遊於亂世之洪流,以口舌攪動天下大勢。
至於戰國,兵燹不息,生靈塗炭。秦起於西陲,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強。其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耕戰之策使秦富甲天下。各國為求自保,亦紛紛變法圖強。此期間,賢才俊彥輩出,如吳起、李悝、申不害者,皆以變革之才名世。而百家爭鳴,儒、墨、道、法、名、陰陽等諸子各執一說,或倡仁愛,或崇兼愛,或言無為,或主法治,或論名實,或究陰陽。學者們周遊列國,或設壇講學,或入仕為官,恰如群鯽爭食,各顯其能。
秦並六國,天下一統。秦始皇雄才大略,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其功偉矣。然其役民過甚,築長城,修馳道,建阿房宮,驪山陵寢,民不堪命。於是豪傑並起,陳勝、吳廣揭竿於大澤鄉,雖身微而誌雄,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呼號,震撼秦廷。項羽、劉邦繼之而起,逐鹿中原。項羽勇冠三軍,力能扛鼎,破釜沉舟,威震諸侯。劉邦寬仁大度,善用人傑,約法三章,收攬民心。此二人及其麾下諸將,亦如過江之鯽,爭為天下之主。
漢興,初承秦製,後獨尊儒術,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民富而國漸強。武帝之時,征伐四夷,開疆拓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然亦因兵事頻仍,國力耗損。其間文學侍從之臣,如司馬相如者,辭賦華麗,鋪陳漢家氣象。而民間亦有賢士隱於山林,如嚴光者,光武帝之故交,卻能守其高潔,拒仕新朝,垂釣富春江上,視富貴如浮雲。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幹政,天下大亂。黃巾起義,烽火燎原。諸侯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智謀超群,善攬人才,麾下荀彧、郭嘉等謀士如雲,張遼、許褚等猛將如雨。劉備以皇叔之尊,誌在興複漢室,得諸葛亮之輔佐,如魚得水,關、張、趙雲等忠義之士相隨。孫權據有江東,承父兄之業,周瑜、魯肅、陸遜等將相之才為之用。此三國鼎立之世,英雄豪傑爭雄鬥智,恰似鯽群爭渡,各不相讓。
兩晉之時,九品中正製行,士族門閥勢盛。王、謝等家族子弟,多居高位,清談之風盛極一時。然清談誤國,五胡亂華,中原板蕩。晉室南遷,偏安江左。祖逖聞雞起舞,誌在北伐,收複中原,惜乎未能竟其誌。此際,士大夫們一麵清談玄理,一麵又憂心國事,如池中鯽魚,看似悠閑,實則惶惶。
南北朝對峙,南朝宋、齊、梁、陳,更迭頻繁。北朝則鮮卑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胡漢交融。在南朝,謝靈運之山水詩獨步一時,以清新之筆寫自然之美。而北朝民歌,質樸剛健,如《木蘭詩》傳頌千古。其間不乏能臣幹吏,亦不乏竊國奸佞,或如清流之鯽,或如汙淖之鯽,混於亂世之河。
隋代周而立,隋文帝楊堅,勤儉治國,開皇之治,府庫充盈。然煬帝好大喜功,營建東都,開通運河,三征高麗,民怨沸騰。於是天下再亂,群雄競起。李淵父子乘時而興,建唐之大業。
唐之盛世,萬邦來朝。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任用賢能,貞觀之治,為後世楷模。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賢相,武有李靖、李積等名將。詩歌鼎盛,李白豪放飄逸,如天馬行空;杜甫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王維、孟浩然之田園山水,王昌齡、岑參之邊塞風光,皆為詩壇奇葩。而朝堂之上,官員眾多,或清正廉潔,或阿諛奉承,恰似鯽群,優劣混雜。
安史之亂起,唐室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內憂外患。其間雖有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欲挽文風;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關心民瘼。但大廈將傾,難以回天。黃巢起義,更是雪上加霜,唐之國運,奄奄一息。
五代十國,又是亂世。中原政權頻繁更迭,南方諸國割據一方。武夫當國,戰亂不止。文人墨客在這亂世中,或隱逸山林,或屈身事主,如水上之鯽,隨波逐流。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重文輕武,文風昌盛,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倡導古文革新,蘇軾詩詞文俱佳,其詞豪放婉約兼而有之,如大江東去之豪邁,又有不思量自難忘之深情。王安石變法,旨在富國強兵,然因守舊勢力反對,功敗垂成。南宋偏安,嶽飛精忠報國,欲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卻被秦檜以“莫須有”之罪陷害。此際,士大夫階層或主戰,或主和,各執一詞,亦如鯽之遊向不同。
遼、金與宋對峙,民族交融與衝突並存。遼之蕭太後,金之完顏阿骨打等,皆為一時之雄主。遼有契丹文化,金有女真文化,與漢文化相互影響。
元起於蒙古草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元朝統一中國後,民族壓迫嚴重,然文化交流亦盛。元曲興起,關漢卿、王實甫等劇作家,以筆寫世情百態,如《竇娥冤》之悲切,《西廂記》之婉轉。
明興,太祖朱元璋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然其加強皇權,廢丞相,設三司,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監控臣民。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揚國威於海外。明朝中葉,王陽明心學興起,強調致良知,對後世影響深遠。戚繼光抗倭,俞大猷平亂,皆為保國安民之功臣。而晚明,政治腐敗,東林黨與閹黨鬥爭激烈,李自成、張獻忠起義,後金崛起於東北,內憂外患之下,明朝覆滅。
清承明製,康乾盛世,國家繁榮。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文治武功。然閉關鎖國之策,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晚清列強入侵,鴉片戰爭打開國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內有太平天國與清朝對峙,外有列強環伺。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興起,欲師夷長技以自強,開展洋務運動。但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維新變法,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欲變法圖強,卻被慈禧太後等守舊勢力扼殺。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醜條約》,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深淵。
民國建立,軍閥混戰,袁世凱妄圖複辟帝製。孫中山先生倡導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然革命果實被竊取。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興起,民主與科學之思想深入人心。國共合作,北伐戰爭,蔣介石叛變革命,國共分裂。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艱苦環境中發展壯大。抗日戰爭,全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合作抗日。此期間,無數仁人誌士如鯽群般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或在正麵戰場浴血奮戰,或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新中國。
觀之曆史,人世如過江之鯽,或為名利熙熙攘攘,或為理想赴湯蹈火。或賢或愚,或忠或奸,或隱或顯,皆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痕跡。而吾輩生於當世,當鑒古知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史為鏡,書寫新篇。不可如鯽之盲目,當懷高遠之誌,行正道之事,使己之生命於世間有所價值。
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化之浪潮席卷而來。各國之人往來頻繁,文化交流碰撞。商人逐利,如鯽遊於商海;學者求知,似鯽探於學淵;政客謀權,若鯽爭於宦池。然亦有仁人誌士,秉持公義,為人類之和平、發展、進步而努力。或致力於環境保護,以救地球於汙染;或投身公益事業,以助貧弱於困厄;或鑽研科學技術,以創新造福人類。
且看今日之社會,都市繁華,人群熙攘。高樓大廈間,車水馬龍。職場之中,眾人競爭,如鯽爭食。學生們在學業之途奮力前行,或為求一技之長,或為入名校深造。各行各業之人,皆在這時代之大潮中努力求存、求進。有創業者,心懷夢想,披荊斬棘,雖九死而不悔;有勞動者,默默耕耘,以雙手創造價值。然亦有不良之人,弄虛作假,唯利是圖,如鯽群中之敗類,汙染社會風氣。
文化領域,亦如鯽群之態。各種思潮、流派紛紜,文學、藝術、影視等百花齊放。作家們筆耕不輟,或書寫現實之百態,或暢想未來之奇妙;藝術家們以獨特之創意,展現美與情感;影視從業者製作各類作品,或娛樂大眾,或啟迪心靈。然而,亦有粗製濫造之作,隻為博眼球、賺流量,恰似鯽群中混雜之劣者。
在國際關係上,各國猶如一群大鯽,或合作共贏,或競爭角力。大國博弈,小國求存。全球化使各國利益相互交織,貿易往來、文化交流、政治協商等不斷進行。和平與發展雖為主題,但局部衝突、地區矛盾依然存在。各國當如明智之鯽,順應時代潮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非如短視之鯽,爭一時之利,損長遠之益。
宗教信仰方麵,信仰者眾多,猶如鯽群之不同群落。不同宗教有其獨特教義、儀式,信仰者在宗教的指引下尋求心靈慰藉、道德規範。然而,亦有極端宗教勢力,如鯽群中的害群之馬,破壞社會和諧,危害人類安全,當受抵製。
體育界,運動員們如活力之鯽,在賽場馳騁。奧運會等大型賽事,各國選手匯聚,競爭獎牌,展示實力與風采。他們背後付出無數汗水與努力,為榮譽而戰,為夢想拚搏。但也有違背體育精神者,使用興奮劑等不正當手段,損害體育之公正。
教育領域,教育者如領航之鯽,引領莘莘學子在知識的海洋遨遊。學校裏,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們汲取知識養分。然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猶存,如鯽群生存空間有別。當致力於教育公平,使每一個學子都有機會成長成才。
醫療界,醫護人員如守護之鯽,救死扶傷。麵對疾病與災難,他們衝鋒在前,不辭辛勞。尤其在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中,他們展現出無畏的犧牲精神。但醫療資源的緊張、醫患關係的緊張等問題也需要解決,如同鯽群中存在的生存矛盾。
吾等觀世相如鯽,當明自身之位,知世之善惡美醜。以善為念,以智為導,以勇為行,於這如鯽之世中,做一股清流,積極向上,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貢獻一己之力,方不負此生於天地間走一遭。願世之眾人,皆能明此理,使世之鯽群,多為賢良奮進者,少為奸惡墮落者,則天下幸甚,人類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