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宇宙二點五宇宙年四十五恒星年二千禧年地球曆二十四年
巳月廿三 多雲
靈枯思竭,無甚可寫。昨日黃花,舊影依現。日平且乏,水深火熱。不知何久,死足且壽。遠有地,地隆山,山有木,木生枝,枝立鳥,鳥啼鳴。吞骨嗜血,殺人奪命,從不期許世間之少有,隻厭世間多變汙濁,浮屠地獄,是為真相哉。
世之濁汙,由來久矣。古者有桀紂之君,荒淫無道,酒池肉林,民不聊生。桀之虐政,使百姓苦不堪言,其視民如草芥,任意殺伐,忠臣良將,或遭放逐,或被誅戮。紂之殘暴,更勝桀矣,炮烙之刑,慘絕人寰,剖比幹之心,以悅妲己。此等君王者,其行無異於吞骨嗜血,使天下之人,深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時之世,豈不如地獄浮屠?
然而,亂世之中亦有賢德之人。湯以聖德,起於亳邑,吊民伐罪,革夏之命。其行也,順天應人,仁德布於四海。文王拘而演《周易》,雖處羑裏,心懷天下,禮賢下士,為周之興盛奠定根基。武王承父祖之誌,率諸侯之師,伐紂於牧野,一戰而勝,開周之八百年基業。此皆古之仁人誌士,於汙濁之世,獨守其善,如暗夜之明燈,為蒼生指引方向。
且說春秋之時,諸侯紛爭,禮崩樂壞。晉有驪姬之亂,獻公惑於驪姬之美,聽其讒言,殺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與夷吾。重耳流亡諸國,備嚐艱辛,然其誌不衰。從者狐偃、趙衰等,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重耳於流亡途中,觀各國之政,察民間之苦,養其德,厚其才。及返晉國,終成霸業,是為晉文公。文公之世,晉國大治,尊王攘夷,諸侯賓服。此亦濁世之中,善者終得善報之例也。
秦自穆公以來,奮發圖強。穆公求賢若渴,用百裏奚、蹇叔等賢臣,稱霸西戎。然秦之強大,亦多有征伐之事,雖有混一四海之誌,亦不免使百姓蒙難。商鞅變法於秦,使秦之國力驟增,然其法峻急,民雖富國強兵,亦多有束縛。秦之東出,每戰必有死傷,吞滅六國,可謂殺人奪命之舉。但秦之統一,亦有其功,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歸一,為後世之大一統奠定基石。
漢興,高祖劉邦起於微末,以寬仁得民心。初入關中,約法三章,悉除秦之苛法,百姓大悅。然漢初亦有內憂外患,匈奴之患,屢擾邊疆,和親之策,實出於無奈。呂氏之亂,幾危漢室。幸有周勃、陳平之臣,安劉定漢。及文景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漸富。武帝之時,雄才大略,征伐匈奴,揚大漢之威於域外。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深入大漠,戰無不勝。然兵者凶器也,連年征戰,使國力損耗,民生凋敝。又有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蒙冤而死,武帝晚年亦深悔之。
漢室既衰,三國鼎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為人多疑,然亦有雄才大略。其麾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劉備以興複漢室為己任,仁德著於四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之業,耗盡心血。孫權據有江東,承父兄之業,善用周瑜、魯肅、陸遜等才俊,保江東之平安。三國之世,雖英雄輩出,然戰爭頻仍,百姓流離失所,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亦是吞骨嗜血之世象。
晉代魏而立,司馬氏得國不正,晉初之世,已隱伏危機。八王之亂,同姓相殘,五胡亂華,中原板蕩。北方諸胡,相繼入主中原,殺戮擄掠,百姓苦不堪言。晉室南遷,偏安江左,士大夫崇尚清談,不務實事,王衍之流,誤國誤民。然亦有祖逖、劉琨之輩,聞雞起舞,誌在恢複中原,雖壯誌未酬,其精神可嘉。
南北朝對峙,南朝宋、齊、梁、陳,朝代更迭如走馬燈。君主多荒淫無道,政治腐敗。北朝則鮮卑等族入主中原,胡漢交融,既有漢化之改革,如北魏孝文帝之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融合,亦有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之時。
隋代周後,隋文帝楊堅,堪稱一代英主。其勤儉治國,輕徭薄賦,開皇之治,府庫充盈,人口繁盛。然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雖有溝通南北之功,然役使民力過甚。且三征高麗,兵敗而回,民怨沸騰,天下大亂。
唐起於隋末之亂,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父子,削平群雄,建立大唐。太宗以隋為鑒,虛心納諫,任用賢能,貞觀之治,為盛世之典範。然唐之盛時,亦有隱憂。高宗時,武後專政,改唐為周,其間誅殺李唐宗室及大臣無數,雖有治國之才,然其手段亦頗酷烈。玄宗開元盛世,物阜民豐,然後期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安祿山、史思明之亂起,八年戰亂,使大唐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使唐室之政治日益腐朽,民生日蹙。
五代十國,又是亂世。梁、唐、晉、漢、周,五代更迭,武人專政,朝不保夕。十國割據一方,相互攻伐。此期間,百姓之苦,難以言表,殺戮、劫掠之事,司空見慣。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為防武將專權,重文輕武,雖文化昌盛,然軍事積弱。遼、西夏、金相繼與宋對峙,邊境戰爭不斷。澶淵之盟,宋以歲幣求和於遼,雖暫保和平,亦為恥辱。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南宋偏安,嶽飛精忠報國,欲迎回二聖,恢複中原,然為秦檜所害。南宋後期,政治腐敗,賈似道專權,崖山海戰,宋室覆滅。
元起於蒙古草原,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元朝統一中國後,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人分為四等,漢人、南人處於最下等,備受壓迫。雖有元曲之盛,然民間疾苦,不可勝數。元末,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
明興,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故嚴懲貪官汙吏。然其晚年,多疑好殺,功臣宿將,多被屠戮。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奪位,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明朝中葉,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相繼亂政。雖有張居正改革,然人亡政息。明朝末年,內有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等縱橫中原;外有後金(清)崛起,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崇禎帝雖欲振作,然已無力回天,甲申之變,明室覆亡。
清承明製,康乾盛世,國家繁榮,然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晚清列強入侵,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開中國近代屈辱之先河。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席卷半壁江山,雖其初衷為反清,然亦使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此後,列強侵略不斷,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中國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觀古之世,汙濁多變,吞骨嗜血之事,屢見不鮮。然亦有仁人誌士,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今之世,雖無古時之封建割據、諸侯紛爭,然亦有諸多弊病。
世之逐利者,如過江之鯽。商者,或製假售假,以次充好,不顧消費者之權益,唯利是圖。官場之中,亦有貪汙腐敗之輩,以權謀私,損公肥己,忘卻為民服務之宗旨。文化領域,有粗製濫造者,為博眼球,傳播低俗、不良之文化,汙染社會風氣。
且看世間之生態,亦遭破壞。人之為求發展,濫伐森林,使山木凋殘,飛鳥無棲身之所。工業之發展,廢水廢氣亂排,江河汙染,空氣汙濁,生靈塗炭。此等行為,雖非直接吞骨嗜血,然亦使萬物生靈,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然今之世,亦有希望之光。科技之發展,使信息流通便捷,知識傳播迅速。有識之士,倡導環保,植樹造林,治理汙染,欲綠水青山。各國之間,雖有競爭,亦有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之問題,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
於教育之上,仁人誌士努力推行公平教育,使貧家子弟亦有受教育之機會。醫療之進步,使許多疑難病症得以治愈,人類之平均壽命得以延長。
吾等生於當世,不可因世間之汙濁而消沉。當如古之賢德者,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於汙濁之中,堅守正義,傳播善良。雖世路艱難,然若人人皆能盡其力,則浮屠地獄,亦可化為人間淨土。
或曰,世之汙濁,難以盡除。然吾以為,滴水可穿石,星火可燎原。君不見,古之變法者,商鞅雖死商鞅法猶存,使秦強大;王安石變王安石變法其改革之精神,激勵後人。今之世,吾等若能從點滴做起,倡導誠信,抵製不良,弘揚正能量,則世風漸轉,有望矣。
且世之汙濁,多因人心之貪欲。若能修心養性,克製貪欲,則許多弊病可消。儒家之“克己複禮”,道家之“清心寡欲”,佛家之“戒嗔戒貪”,皆為吾等修心之良法。
再觀今日之社會,雖有貧富差距,然扶貧之策,使眾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慈善之舉,亦日益興盛,富者捐財,智者獻智,仁者施仁,救助貧弱。此皆世之善象,為改變世間汙濁之積極力量。
於國際關係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各國交往之準則。雖有霸權主義者妄圖破壞世界和平,然正義之力量,亦不容小覷。各國人民渴望和平、發展、合作,此乃大勢所趨。
文化交流亦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各國之文學、藝術、科技等成果,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共享。此有助於打破文化隔閡,增進人類之相互理解與信任。
科技之發展,亦為解決世間問題提供諸多可能。新能源之開發,有望減少對傳統能源之依賴,減輕環境汙染。互聯網之普及,使信息傳播更加公平、透明,民眾之監督力量得以增強,亦有助於反腐倡廉等工作。
然而,吾等亦不可盲目樂觀。世間之汙濁,如雜草,一有機會,便會滋生蔓延。如網絡暴力之事,時有發生,一些人在虛擬之網絡世界,肆意辱罵、詆毀他人,此為新形式之吞骨嗜血。又有網絡詐騙等違法之事,使民眾財產受損。
故吾等當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古人之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應對當世之問題。於個人而言,當修身立德,勤奮學習,增長才幹,以更好地服務社會。於社會而言,當建立健全之製度,以保障公平、正義,懲治邪惡。於國家而言,當加強國際合作,在世界舞台上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構建。
世之變革,非一朝一夕之功。然隻要吾等堅定信念,持之以恒,不斷努力,則世間之汙濁可變清澈,地獄可成天堂。願吾等皆能成為這變革之推動者,使子孫後代,能生於一個美好、和諧、公正之世界。
世之發展,猶如長河之奔騰不息。吾等身處其中,當為清流,不為濁流所染。雖前方或有險灘暗礁,然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古之人能於亂世中成就大業,吾等今之人,生於和平之世,更當有所作為。
且看那遠方之山,山上之木,木上之枝,枝上之鳥。此等自然之景,本為和諧美好之象。吾等當努力使世間之人事,亦如這自然之和諧。使人人相親相愛,而非吞骨嗜血;使社會公平公正,而非汙濁多變。
今之世,雖有諸多挑戰,然亦有機遇。新興之科技產業,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教育之改革,注重培養創新人才,為未來之發展奠定基礎。文化產業之繁榮,使各國之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
吾等當把握這些機遇,以積極之態度,投身於社會建設之中。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以公正之心對待社會。如此,則世間之美好,可期可待。
世之汙濁,亦如陰霾蔽日。吾等當為清風,吹散陰霾。古之賢德者,已為吾等樹立榜樣。孔子周遊列國,傳播仁愛之道;孟子善養浩然正氣,倡導民貴君輕。吾等當傳承其精神,弘揚其思想,使世風清正。
且在這全球化之時代,各國之聯係日益緊密。一國之問題,往往影響他國。故吾等當有全球視野,關注全人類之命運。如全球性之傳染病防控,需要各國攜手合作。環境保護,亦需各國共同努力。
於文化傳承上,吾等當珍視本國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亦當尊重他國之文化,促進文化多元共生。文化之多樣性,如繁花之盛開,各有其美。
世之發展,亦需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物質之豐富,若無精神之支撐,則如無根之木。吾等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誠信、友善、敬業等觀念深入人心。
再觀世之職場,競爭激烈。然此競爭,當為良性競爭。以能力、才華競爭,而非通過不正當手段。企業當有社會責任感,注重員工之福利,保護環境,回報社會。
教育者當以育人為本,培養德才兼備之人才。不僅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品德教育。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之人。
吾等在這世途之中,雖會遇到挫折與困難,然不可喪失信心。如古之仁人誌士,曆經磨難,終成大業。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此等皆為吾等之激勵。
世間之汙濁,終將被淨化。浮屠地獄之象,必將被美好之世象所取代。吾等當為之不懈努力,雖死亦無悔。願吾等之子孫,生於一個山清水秀、人心向善、公平正義之世界。
吾等當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之事做起。如節約能源,減少浪費;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尊重他人,不說髒話。此等小事,積少成多,亦能改變世風。
且在家庭之中,當倡導和睦、孝道。家庭為社會之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和諧。父母當以身作則,教育子女成為有品德之人。子女當孝敬父母,傳承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
於社區之中,當倡導鄰裏互助。遠親不如近鄰,當大家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之社區環境。組織社區活動,增進鄰裏之間之感情。
世之汙濁多變,然吾等之信念不可動搖。吾等當為這世界之改變,注入自己之力量。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湖海;如同點點星光,匯聚成浩瀚銀河。
且看那遠方之山,依舊矗立,山上之木,依舊蔥蘢,木上之枝,依舊繁茂,枝上之鳥,依舊啼鳴。吾等當使這世間之美好,如同這自然之景,永恒不變。使世間之人,皆能感受到生活之美好,而非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
今之世,亦有許多無名英雄。他們默默奉獻,在平凡之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之貢獻。如清潔工,每日早起清掃街道,使城市整潔幹淨;如快遞員,風裏來雨裏去,為人們傳遞包裹;如誌願者,無私奉獻,幫助他人。吾等當尊重這些平凡之英雄,學習他們之奉獻精神。
世之發展,亦需不斷創新。創新為發展之動力源泉。於科技領域,不斷有新發明、新創造,改善人們之生活。於文化領域,創新之文藝作品,能給人以新之啟迪與感動。吾等當鼓勵創新,培養創新思維。
然創新亦需遵循道德與法律之規範。不可為創新而不擇手段,損害他人之利益。如在醫學研究中,當遵循倫理道德,不可進行違背人性之實驗。
世之汙濁,亦體現在一些不良之社會風氣上。如攀比之風,一些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互相攀比,從而陷入無盡之欲望之中。吾等當倡導簡約生活,注重精神之富足。
又有冷漠之風,在一些公共場合,麵對他人之困難,有些人視而不見。吾等當倡導互助精神,當他人有難時,伸出援助之手。
世之發展,亦當重視鄉村之建設。鄉村為國家之根基,鄉村之繁榮,關係國家之穩定與發展。當加大對鄉村之投入,發展鄉村經濟,改善鄉村教育、醫療等條件。
吾等當關注鄉村之文化傳承,鄉村之傳統文化,如民俗、手工藝等,蘊含著豐富之民族智慧。
巳月廿三 多雲
靈枯思竭,無甚可寫。昨日黃花,舊影依現。日平且乏,水深火熱。不知何久,死足且壽。遠有地,地隆山,山有木,木生枝,枝立鳥,鳥啼鳴。吞骨嗜血,殺人奪命,從不期許世間之少有,隻厭世間多變汙濁,浮屠地獄,是為真相哉。
世之濁汙,由來久矣。古者有桀紂之君,荒淫無道,酒池肉林,民不聊生。桀之虐政,使百姓苦不堪言,其視民如草芥,任意殺伐,忠臣良將,或遭放逐,或被誅戮。紂之殘暴,更勝桀矣,炮烙之刑,慘絕人寰,剖比幹之心,以悅妲己。此等君王者,其行無異於吞骨嗜血,使天下之人,深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是時之世,豈不如地獄浮屠?
然而,亂世之中亦有賢德之人。湯以聖德,起於亳邑,吊民伐罪,革夏之命。其行也,順天應人,仁德布於四海。文王拘而演《周易》,雖處羑裏,心懷天下,禮賢下士,為周之興盛奠定根基。武王承父祖之誌,率諸侯之師,伐紂於牧野,一戰而勝,開周之八百年基業。此皆古之仁人誌士,於汙濁之世,獨守其善,如暗夜之明燈,為蒼生指引方向。
且說春秋之時,諸侯紛爭,禮崩樂壞。晉有驪姬之亂,獻公惑於驪姬之美,聽其讒言,殺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與夷吾。重耳流亡諸國,備嚐艱辛,然其誌不衰。從者狐偃、趙衰等,忠心耿耿,不離不棄。重耳於流亡途中,觀各國之政,察民間之苦,養其德,厚其才。及返晉國,終成霸業,是為晉文公。文公之世,晉國大治,尊王攘夷,諸侯賓服。此亦濁世之中,善者終得善報之例也。
秦自穆公以來,奮發圖強。穆公求賢若渴,用百裏奚、蹇叔等賢臣,稱霸西戎。然秦之強大,亦多有征伐之事,雖有混一四海之誌,亦不免使百姓蒙難。商鞅變法於秦,使秦之國力驟增,然其法峻急,民雖富國強兵,亦多有束縛。秦之東出,每戰必有死傷,吞滅六國,可謂殺人奪命之舉。但秦之統一,亦有其功,車同軌,書同文,度量衡歸一,為後世之大一統奠定基石。
漢興,高祖劉邦起於微末,以寬仁得民心。初入關中,約法三章,悉除秦之苛法,百姓大悅。然漢初亦有內憂外患,匈奴之患,屢擾邊疆,和親之策,實出於無奈。呂氏之亂,幾危漢室。幸有周勃、陳平之臣,安劉定漢。及文景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天下漸富。武帝之時,雄才大略,征伐匈奴,揚大漢之威於域外。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深入大漠,戰無不勝。然兵者凶器也,連年征戰,使國力損耗,民生凋敝。又有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蒙冤而死,武帝晚年亦深悔之。
漢室既衰,三國鼎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為人多疑,然亦有雄才大略。其麾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劉備以興複漢室為己任,仁德著於四海,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之業,耗盡心血。孫權據有江東,承父兄之業,善用周瑜、魯肅、陸遜等才俊,保江東之平安。三國之世,雖英雄輩出,然戰爭頻仍,百姓流離失所,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亦是吞骨嗜血之世象。
晉代魏而立,司馬氏得國不正,晉初之世,已隱伏危機。八王之亂,同姓相殘,五胡亂華,中原板蕩。北方諸胡,相繼入主中原,殺戮擄掠,百姓苦不堪言。晉室南遷,偏安江左,士大夫崇尚清談,不務實事,王衍之流,誤國誤民。然亦有祖逖、劉琨之輩,聞雞起舞,誌在恢複中原,雖壯誌未酬,其精神可嘉。
南北朝對峙,南朝宋、齊、梁、陳,朝代更迭如走馬燈。君主多荒淫無道,政治腐敗。北朝則鮮卑等族入主中原,胡漢交融,既有漢化之改革,如北魏孝文帝之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融合,亦有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之時。
隋代周後,隋文帝楊堅,堪稱一代英主。其勤儉治國,輕徭薄賦,開皇之治,府庫充盈,人口繁盛。然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雖有溝通南北之功,然役使民力過甚。且三征高麗,兵敗而回,民怨沸騰,天下大亂。
唐起於隋末之亂,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父子,削平群雄,建立大唐。太宗以隋為鑒,虛心納諫,任用賢能,貞觀之治,為盛世之典範。然唐之盛時,亦有隱憂。高宗時,武後專政,改唐為周,其間誅殺李唐宗室及大臣無數,雖有治國之才,然其手段亦頗酷烈。玄宗開元盛世,物阜民豐,然後期寵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安祿山、史思明之亂起,八年戰亂,使大唐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使唐室之政治日益腐朽,民生日蹙。
五代十國,又是亂世。梁、唐、晉、漢、周,五代更迭,武人專政,朝不保夕。十國割據一方,相互攻伐。此期間,百姓之苦,難以言表,殺戮、劫掠之事,司空見慣。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初為防武將專權,重文輕武,雖文化昌盛,然軍事積弱。遼、西夏、金相繼與宋對峙,邊境戰爭不斷。澶淵之盟,宋以歲幣求和於遼,雖暫保和平,亦為恥辱。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擄,北宋滅亡。南宋偏安,嶽飛精忠報國,欲迎回二聖,恢複中原,然為秦檜所害。南宋後期,政治腐敗,賈似道專權,崖山海戰,宋室覆滅。
元起於蒙古草原,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元朝統一中國後,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人分為四等,漢人、南人處於最下等,備受壓迫。雖有元曲之盛,然民間疾苦,不可勝數。元末,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
明興,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故嚴懲貪官汙吏。然其晚年,多疑好殺,功臣宿將,多被屠戮。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奪位,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明朝中葉,政治腐敗,宦官專權,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相繼亂政。雖有張居正改革,然人亡政息。明朝末年,內有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等縱橫中原;外有後金(清)崛起,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崇禎帝雖欲振作,然已無力回天,甲申之變,明室覆亡。
清承明製,康乾盛世,國家繁榮,然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晚清列強入侵,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南京條約》,開中國近代屈辱之先河。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席卷半壁江山,雖其初衷為反清,然亦使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此後,列強侵略不斷,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中國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觀古之世,汙濁多變,吞骨嗜血之事,屢見不鮮。然亦有仁人誌士,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今之世,雖無古時之封建割據、諸侯紛爭,然亦有諸多弊病。
世之逐利者,如過江之鯽。商者,或製假售假,以次充好,不顧消費者之權益,唯利是圖。官場之中,亦有貪汙腐敗之輩,以權謀私,損公肥己,忘卻為民服務之宗旨。文化領域,有粗製濫造者,為博眼球,傳播低俗、不良之文化,汙染社會風氣。
且看世間之生態,亦遭破壞。人之為求發展,濫伐森林,使山木凋殘,飛鳥無棲身之所。工業之發展,廢水廢氣亂排,江河汙染,空氣汙濁,生靈塗炭。此等行為,雖非直接吞骨嗜血,然亦使萬物生靈,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然今之世,亦有希望之光。科技之發展,使信息流通便捷,知識傳播迅速。有識之士,倡導環保,植樹造林,治理汙染,欲綠水青山。各國之間,雖有競爭,亦有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之問題,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
於教育之上,仁人誌士努力推行公平教育,使貧家子弟亦有受教育之機會。醫療之進步,使許多疑難病症得以治愈,人類之平均壽命得以延長。
吾等生於當世,不可因世間之汙濁而消沉。當如古之賢德者,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於汙濁之中,堅守正義,傳播善良。雖世路艱難,然若人人皆能盡其力,則浮屠地獄,亦可化為人間淨土。
或曰,世之汙濁,難以盡除。然吾以為,滴水可穿石,星火可燎原。君不見,古之變法者,商鞅雖死商鞅法猶存,使秦強大;王安石變王安石變法其改革之精神,激勵後人。今之世,吾等若能從點滴做起,倡導誠信,抵製不良,弘揚正能量,則世風漸轉,有望矣。
且世之汙濁,多因人心之貪欲。若能修心養性,克製貪欲,則許多弊病可消。儒家之“克己複禮”,道家之“清心寡欲”,佛家之“戒嗔戒貪”,皆為吾等修心之良法。
再觀今日之社會,雖有貧富差距,然扶貧之策,使眾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慈善之舉,亦日益興盛,富者捐財,智者獻智,仁者施仁,救助貧弱。此皆世之善象,為改變世間汙濁之積極力量。
於國際關係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各國交往之準則。雖有霸權主義者妄圖破壞世界和平,然正義之力量,亦不容小覷。各國人民渴望和平、發展、合作,此乃大勢所趨。
文化交流亦日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各國之文學、藝術、科技等成果,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共享。此有助於打破文化隔閡,增進人類之相互理解與信任。
科技之發展,亦為解決世間問題提供諸多可能。新能源之開發,有望減少對傳統能源之依賴,減輕環境汙染。互聯網之普及,使信息傳播更加公平、透明,民眾之監督力量得以增強,亦有助於反腐倡廉等工作。
然而,吾等亦不可盲目樂觀。世間之汙濁,如雜草,一有機會,便會滋生蔓延。如網絡暴力之事,時有發生,一些人在虛擬之網絡世界,肆意辱罵、詆毀他人,此為新形式之吞骨嗜血。又有網絡詐騙等違法之事,使民眾財產受損。
故吾等當以史為鑒,古為今用。從古人之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應對當世之問題。於個人而言,當修身立德,勤奮學習,增長才幹,以更好地服務社會。於社會而言,當建立健全之製度,以保障公平、正義,懲治邪惡。於國家而言,當加強國際合作,在世界舞台上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構建。
世之變革,非一朝一夕之功。然隻要吾等堅定信念,持之以恒,不斷努力,則世間之汙濁可變清澈,地獄可成天堂。願吾等皆能成為這變革之推動者,使子孫後代,能生於一個美好、和諧、公正之世界。
世之發展,猶如長河之奔騰不息。吾等身處其中,當為清流,不為濁流所染。雖前方或有險灘暗礁,然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古之人能於亂世中成就大業,吾等今之人,生於和平之世,更當有所作為。
且看那遠方之山,山上之木,木上之枝,枝上之鳥。此等自然之景,本為和諧美好之象。吾等當努力使世間之人事,亦如這自然之和諧。使人人相親相愛,而非吞骨嗜血;使社會公平公正,而非汙濁多變。
今之世,雖有諸多挑戰,然亦有機遇。新興之科技產業,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教育之改革,注重培養創新人才,為未來之發展奠定基礎。文化產業之繁榮,使各國之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
吾等當把握這些機遇,以積極之態度,投身於社會建設之中。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以公正之心對待社會。如此,則世間之美好,可期可待。
世之汙濁,亦如陰霾蔽日。吾等當為清風,吹散陰霾。古之賢德者,已為吾等樹立榜樣。孔子周遊列國,傳播仁愛之道;孟子善養浩然正氣,倡導民貴君輕。吾等當傳承其精神,弘揚其思想,使世風清正。
且在這全球化之時代,各國之聯係日益緊密。一國之問題,往往影響他國。故吾等當有全球視野,關注全人類之命運。如全球性之傳染病防控,需要各國攜手合作。環境保護,亦需各國共同努力。
於文化傳承上,吾等當珍視本國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亦當尊重他國之文化,促進文化多元共生。文化之多樣性,如繁花之盛開,各有其美。
世之發展,亦需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物質之豐富,若無精神之支撐,則如無根之木。吾等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誠信、友善、敬業等觀念深入人心。
再觀世之職場,競爭激烈。然此競爭,當為良性競爭。以能力、才華競爭,而非通過不正當手段。企業當有社會責任感,注重員工之福利,保護環境,回報社會。
教育者當以育人為本,培養德才兼備之人才。不僅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品德教育。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之人。
吾等在這世途之中,雖會遇到挫折與困難,然不可喪失信心。如古之仁人誌士,曆經磨難,終成大業。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此等皆為吾等之激勵。
世間之汙濁,終將被淨化。浮屠地獄之象,必將被美好之世象所取代。吾等當為之不懈努力,雖死亦無悔。願吾等之子孫,生於一個山清水秀、人心向善、公平正義之世界。
吾等當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之事做起。如節約能源,減少浪費;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尊重他人,不說髒話。此等小事,積少成多,亦能改變世風。
且在家庭之中,當倡導和睦、孝道。家庭為社會之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和諧。父母當以身作則,教育子女成為有品德之人。子女當孝敬父母,傳承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
於社區之中,當倡導鄰裏互助。遠親不如近鄰,當大家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諧之社區環境。組織社區活動,增進鄰裏之間之感情。
世之汙濁多變,然吾等之信念不可動搖。吾等當為這世界之改變,注入自己之力量。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湖海;如同點點星光,匯聚成浩瀚銀河。
且看那遠方之山,依舊矗立,山上之木,依舊蔥蘢,木上之枝,依舊繁茂,枝上之鳥,依舊啼鳴。吾等當使這世間之美好,如同這自然之景,永恒不變。使世間之人,皆能感受到生活之美好,而非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
今之世,亦有許多無名英雄。他們默默奉獻,在平凡之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之貢獻。如清潔工,每日早起清掃街道,使城市整潔幹淨;如快遞員,風裏來雨裏去,為人們傳遞包裹;如誌願者,無私奉獻,幫助他人。吾等當尊重這些平凡之英雄,學習他們之奉獻精神。
世之發展,亦需不斷創新。創新為發展之動力源泉。於科技領域,不斷有新發明、新創造,改善人們之生活。於文化領域,創新之文藝作品,能給人以新之啟迪與感動。吾等當鼓勵創新,培養創新思維。
然創新亦需遵循道德與法律之規範。不可為創新而不擇手段,損害他人之利益。如在醫學研究中,當遵循倫理道德,不可進行違背人性之實驗。
世之汙濁,亦體現在一些不良之社會風氣上。如攀比之風,一些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互相攀比,從而陷入無盡之欲望之中。吾等當倡導簡約生活,注重精神之富足。
又有冷漠之風,在一些公共場合,麵對他人之困難,有些人視而不見。吾等當倡導互助精神,當他人有難時,伸出援助之手。
世之發展,亦當重視鄉村之建設。鄉村為國家之根基,鄉村之繁榮,關係國家之穩定與發展。當加大對鄉村之投入,發展鄉村經濟,改善鄉村教育、醫療等條件。
吾等當關注鄉村之文化傳承,鄉村之傳統文化,如民俗、手工藝等,蘊含著豐富之民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