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聶遼都是聽得雲裏霧裏的,不過在內裏豎起大拇指,大讚自己的兄長有文化有深度。其實趙雲在這三天裏,強行腦補出來的,臨時抱佛腳將墨儒之爭給化解,當然是以後世的思維去化解的。
趙雲見兩人皆被自己糊得找不到北,他又故作深沉的說道“儒家從貴賤有別出發而重視禮儀,將喪禮區別於多種,天子棺槨七重,諸侯棺槨五重等等,守孝一年至三年,繁瑣禮節花費巨大。而墨家主張節葬,一切從簡,土來則土去,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兩件衣服就可以,節哀順變,不影響生活與生產!”
趙雲喝了口水說道“要是我百年之後,我主張將我的屍身就地火化,一杯回歸鄉土,一杯四歸海疆,還有一杯撒向大千世界,不占世間一寸土地,隨風而去自由飄散,其餘繁瑣禮節一應俱免,將節葬進行到底!”
趙雲一番話已然說明,他非常支持節葬,並且將以身作則。魯傑聽罷便起身朝趙雲三拜,表示了自己的敬意。
趙雲回禮後繼續說道“儒家推崇重樂,將樂與禮結合,從而維護等級製度。而墨家反對禮樂,反對將錢財灰享禾之上,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甚至將歌舞禮樂定為天下之害。我以為國家慶典,天下豐收,節日婚禮,歌舞禮樂乃是精神所需,抒發感情做為藝術的在,但也應該有所節製!”
這一點上趙雲認為聲色犬馬,眾然不可但也不必去禁止歌舞禮樂,君王與人民還是該有享受的權利,過份的去要求去禁止,反而適得其反。
趙雲又喝了一口水說道“儒家主張“正名”,並且按照周禮的等級,將名分來匡正。其著重點是“名”,而不是“實”。而墨家則是相反,主張即有了實那便為名,其著重點是“實”,而不是“名”。兩家之在於名與實之間,若是君王隻有君王之名,但無君王之實,這個君王便隻有空名。若是隻有君王實,卻無君王之名,那豈不是亂臣賊子。”
講道之處,趙雲激動的起身說道“我以為兩相皆不成立,名與實應當並行才是。君王昏聵無能,有名無實理當推翻重立,有人有君王之實,卻無君王之名,若是功高三皇,名齊五帝,當以正名為君王!”
魯傑與聶遼聽罷,兩人皆是麵若呆雞,趙雲的這一番話,已然表露出自己野心,若是叫人外聽到,上奏漢靈帝,那可是殺頭大罪。
魯傑冷靜之後說道“侯爺誌向遠大,在下萬分的佩服,前麵的六段言語,乃是墨家現世後的生存之道,可以使墨家與儒家共存於朝堂之上,若是兩家學說如此結合,那將是一門新的學派,隻是這最一段話,侯爺萬萬不可再提,將此言藏於心中才是!”
其實這七段論述,是趙雲有意而為的,目的很簡單,他在告訴魯傑,墨家想重新開始,並且不受他人排擠,就得做為學說思想上的改變。
同時趙雲也露出了自己的野心,漢朝滅亡的事實,已寫在後世的曆史書上。趙雲也不想避諱,直接告訴魯傑,他有代替漢朝誌向,並且改變獨尊儒術的格局。
他趙雲給墨家留了一條出路,跟著他墨家能重新現世,在自己的領導下將與儒家共存,從而產生新的國家主體思想。
魯傑似乎一時無法消化這些東西,他畢竟不是文墨出身,理論學說他也隻懂一些皮毛。
而今真正的純墨家學者,已然不存在,隻能說中儒家之中,藏有偏墨的儒士。
曆史上的三國而言,就有許多這樣的儒士,比如盧植就是一位墨家身影的儒士,他年少時,就拜大儒馬融為師,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但不會局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
同時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時,馬府常有歌舞禮樂表演,盧植卻從未瞟過一眼,可以看出盧植對禮樂的漠視。
還有以後的諸葛亮與其嶽父黃石公,諸葛連弩、牛木流馬等等,可不都是匠人的奇技淫巧。
比如遊俠出身的俆庶,遊俠多少有墨俠的習性,還有善於造攻城器具的程昱,其實真正的純儒家儒士反而不多。
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文臣,多數都有眾家學說的身影,表麵上是儒士卻有黃老、兵家、法家、農家、墨家、縱橫等學說存在的身影,真正的純儒士,是迂腐酸臭的。
不過也說明了儒家兼容性極大,往往沒有兼容的學說,都會走向極端而消亡。
魯傑的茅舍之內,趙雲等三人皆是一言不發,因為魯傑已然陷入沉思中,他很是矛盾,墨家真正的學者已然消亡殆盡,重振墨家已剩下口號,從武帝開始墨家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想要振興墨家,除非有皇帝頂立支持。
眼下趙雲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承亭侯,但他在樂浪軍政司法一手抓,並且還有安東都護府這個節製五國的權力,在樂浪儼然行成了一方勢力。
以上這些公輸盛在書信裏,已然是講得很清楚,包括趙雲對於工匠的重視,還有此來的目的,魯傑皆是了然於心,本來他沒有打算見趙雲,但是趙雲私自夾帶的玻璃酒具引起了他的興趣。
魯傑突然輕輕咳嗽了一聲說道“聽聞承亭侯已經得到天誌盟的效忠,不知這可是真是,還有侯爺前日送來的玻璃酒具不知從何處得來!”
趙雲聽罷便中懷中摸出了天誌令,遞給了魯傑後說道“不瞞魯先生,玻璃酒具乃是我樂浪出產的,將來一旦量產,可為天下人提供飲酒便利!”
魯傑接過天誌令後,也摸出了自己的同賢令,並且激動將其二合為一,發現中間還缺一塊,聽到趙雲所言,瞬間目瞪口呆。
隨後魯傑起身說道“幾百年了!終於兩令合一了,可尚缺兼愛之令!既然如此!我同賢會願意為君侯效力,不過我們隻是合作關係!”
趙雲見兩人皆被自己糊得找不到北,他又故作深沉的說道“儒家從貴賤有別出發而重視禮儀,將喪禮區別於多種,天子棺槨七重,諸侯棺槨五重等等,守孝一年至三年,繁瑣禮節花費巨大。而墨家主張節葬,一切從簡,土來則土去,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兩件衣服就可以,節哀順變,不影響生活與生產!”
趙雲喝了口水說道“要是我百年之後,我主張將我的屍身就地火化,一杯回歸鄉土,一杯四歸海疆,還有一杯撒向大千世界,不占世間一寸土地,隨風而去自由飄散,其餘繁瑣禮節一應俱免,將節葬進行到底!”
趙雲一番話已然說明,他非常支持節葬,並且將以身作則。魯傑聽罷便起身朝趙雲三拜,表示了自己的敬意。
趙雲回禮後繼續說道“儒家推崇重樂,將樂與禮結合,從而維護等級製度。而墨家反對禮樂,反對將錢財灰享禾之上,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甚至將歌舞禮樂定為天下之害。我以為國家慶典,天下豐收,節日婚禮,歌舞禮樂乃是精神所需,抒發感情做為藝術的在,但也應該有所節製!”
這一點上趙雲認為聲色犬馬,眾然不可但也不必去禁止歌舞禮樂,君王與人民還是該有享受的權利,過份的去要求去禁止,反而適得其反。
趙雲又喝了一口水說道“儒家主張“正名”,並且按照周禮的等級,將名分來匡正。其著重點是“名”,而不是“實”。而墨家則是相反,主張即有了實那便為名,其著重點是“實”,而不是“名”。兩家之在於名與實之間,若是君王隻有君王之名,但無君王之實,這個君王便隻有空名。若是隻有君王實,卻無君王之名,那豈不是亂臣賊子。”
講道之處,趙雲激動的起身說道“我以為兩相皆不成立,名與實應當並行才是。君王昏聵無能,有名無實理當推翻重立,有人有君王之實,卻無君王之名,若是功高三皇,名齊五帝,當以正名為君王!”
魯傑與聶遼聽罷,兩人皆是麵若呆雞,趙雲的這一番話,已然表露出自己野心,若是叫人外聽到,上奏漢靈帝,那可是殺頭大罪。
魯傑冷靜之後說道“侯爺誌向遠大,在下萬分的佩服,前麵的六段言語,乃是墨家現世後的生存之道,可以使墨家與儒家共存於朝堂之上,若是兩家學說如此結合,那將是一門新的學派,隻是這最一段話,侯爺萬萬不可再提,將此言藏於心中才是!”
其實這七段論述,是趙雲有意而為的,目的很簡單,他在告訴魯傑,墨家想重新開始,並且不受他人排擠,就得做為學說思想上的改變。
同時趙雲也露出了自己的野心,漢朝滅亡的事實,已寫在後世的曆史書上。趙雲也不想避諱,直接告訴魯傑,他有代替漢朝誌向,並且改變獨尊儒術的格局。
他趙雲給墨家留了一條出路,跟著他墨家能重新現世,在自己的領導下將與儒家共存,從而產生新的國家主體思想。
魯傑似乎一時無法消化這些東西,他畢竟不是文墨出身,理論學說他也隻懂一些皮毛。
而今真正的純墨家學者,已然不存在,隻能說中儒家之中,藏有偏墨的儒士。
曆史上的三國而言,就有許多這樣的儒士,比如盧植就是一位墨家身影的儒士,他年少時,就拜大儒馬融為師,博古通今喜歡鑽研儒學經典,但不會局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
同時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時,馬府常有歌舞禮樂表演,盧植卻從未瞟過一眼,可以看出盧植對禮樂的漠視。
還有以後的諸葛亮與其嶽父黃石公,諸葛連弩、牛木流馬等等,可不都是匠人的奇技淫巧。
比如遊俠出身的俆庶,遊俠多少有墨俠的習性,還有善於造攻城器具的程昱,其實真正的純儒家儒士反而不多。
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文臣,多數都有眾家學說的身影,表麵上是儒士卻有黃老、兵家、法家、農家、墨家、縱橫等學說存在的身影,真正的純儒士,是迂腐酸臭的。
不過也說明了儒家兼容性極大,往往沒有兼容的學說,都會走向極端而消亡。
魯傑的茅舍之內,趙雲等三人皆是一言不發,因為魯傑已然陷入沉思中,他很是矛盾,墨家真正的學者已然消亡殆盡,重振墨家已剩下口號,從武帝開始墨家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想要振興墨家,除非有皇帝頂立支持。
眼下趙雲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承亭侯,但他在樂浪軍政司法一手抓,並且還有安東都護府這個節製五國的權力,在樂浪儼然行成了一方勢力。
以上這些公輸盛在書信裏,已然是講得很清楚,包括趙雲對於工匠的重視,還有此來的目的,魯傑皆是了然於心,本來他沒有打算見趙雲,但是趙雲私自夾帶的玻璃酒具引起了他的興趣。
魯傑突然輕輕咳嗽了一聲說道“聽聞承亭侯已經得到天誌盟的效忠,不知這可是真是,還有侯爺前日送來的玻璃酒具不知從何處得來!”
趙雲聽罷便中懷中摸出了天誌令,遞給了魯傑後說道“不瞞魯先生,玻璃酒具乃是我樂浪出產的,將來一旦量產,可為天下人提供飲酒便利!”
魯傑接過天誌令後,也摸出了自己的同賢令,並且激動將其二合為一,發現中間還缺一塊,聽到趙雲所言,瞬間目瞪口呆。
隨後魯傑起身說道“幾百年了!終於兩令合一了,可尚缺兼愛之令!既然如此!我同賢會願意為君侯效力,不過我們隻是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