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魏公當塗而高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丞相位極人臣,官已無更高者,陛下何不替丞相升爵以示封賞?”何苗高聲提議道。
他話音剛落,整個何氏派係的官員便抓住時機紛紛附議,皆不願錯過這樣為大佬助力的機會。
“是啊!丞相功在社稷,非升爵不能表彰。” “丞相為國討逆,其威何雄哉!陛下當厚賞之。” “丞相威加海內、功震寰宇,陛下應為丞相升爵。”
在場何派重臣們你一句我一句地,直將何進描述的仿佛是古今第一人。
其實對於劉辯而言,為何進升爵本身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漢朝的爵位也沒有那麽值錢,他父皇劉宏就曾“鬻爵”,就連他的老祖宗武帝劉徹也曾在擊匈奴後“鬻爵”。
百姓尚且都能受朝廷爵位,何進身為大漢丞相,因功升爵自然也沒什麽不妥。
可問題就在於何進的爵位也已不低,其在先帝在時就因討滅黃巾之功被封為慎侯,此乃縣侯,已是整個大漢侯爵中的最高級別,在往上,便隻能封公了…
而嚴格來說,漢朝爵位中是沒有公爵的,因為一旦封公,就意味著會有公國,就可以如諸侯一般在封地內設置官員,支配稅收、軍事等,這顯然是任何一個天子都不願看見的。
所以縱觀劉邦之後,漢朝能封公者便隻有兩人,一為王莽,二為曆史上的曹操。
“封公?所以這就是何進的目的嗎?”劉辯心中不禁想猜想,他已禦極數年,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這一切僅是何苗臨時起意才提出的建議。
可即便他篤定這根本就是何進一手策劃、推動之事,卻也不得不接受封何進為公爵的結果。
因為正如何苗所言,何進身為大漢丞相,已是無官可封也無官能封了,不升爵又能如何?
結合此前何進的丞相就是本朝複設,如今再設公爵似乎也順理成章,封丞相時尚且還有袁隗等人反對,可現在呢?
或許是接受了現實,劉辯整個人頓時像泄氣般萎靡了許多,有些無奈地問道“不如就封丞相為慎公如何?”
劉辯覺得,既然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四級,那公爵起碼也應該分個郡公、與縣公。
而何進此前因功被封慎侯,慎為豫州一縣,既然要升爵,便可升為慎公。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留一個郡公的爵位,以便何進之後還有上升的空間,否則將來官、爵皆無可封,又該如何?
然而他這般考慮顯然還是低估何氏兄弟所求,何苗聞言果斷開口道“陛下此言不妥!”
今日遇襲,何苗本就心中有火,他雖不聰明,但也絕不是傻瓜,哪裏不知道此事當中有這天子外甥的影子。
因此話語中透露出的強硬態度,絲毫沒有給予劉辯這天子一絲顏麵。
“如何不妥?”劉辯心中一顫,本能答道,再想收回卻也不可能了。
何苗則正好順勢說出自己的看法“丞相為百官之首、皇族之親,去年袁逆舉冀州之兵造反,又有並州董卓與濟南國劉備響應,彼時天下動蕩、百姓流離。正是丞相領兵誅董卓、滅劉備,今年又親率大軍擊殺袁術,如此穩固社稷之功,非周公呂望不能及也,既要升爵,又豈能隻升一級,做一區區縣公?!”
區區縣公?要知道大漢數百年至今除了那篡逆的王莽還沒出過哪怕一個公爵!劉辯被何苗哽得說不出話來,心中甚為驚怒。
而何苗仿佛沒有看見他這異常難看的表情,繼續自顧自說道“依臣看來,丞相此次討滅袁術、平定冀州,這爵隻有封在冀州才能讓後人銘記丞相今日之功。冀州治鄴城,而鄴城為古時魏國故地,因此,臣請陛下封丞相為魏公、加九錫,以彰顯皇恩之浩蕩。”
何苗口中的魏公可不是魏郡公(鄴城屬冀州魏郡),而是真正意義的魏國公,他特意指出鄴城乃古魏故地,就是提醒劉辯這一點。
這當然不會是他一個人的主意,實際上就在昨日,也就是伏擊的前一天,何進就命人請來何苗,與丞相府的親信們一同商議應對伏擊之事,也順帶著敲定了封賞的章程。
對於何進的爵位,眾人各抒己見,其中李儒提議可請封何進為秦公,所謂金角銀邊草肚皮,關中沃野千裏、又有秦嶺黃河為屏障,可謂易守難攻。
先秦以此為基討滅六國、成就霸業,若封國至此則進能攻退能守,無異於執天下之牛耳了。
而何苗卻提議可請封楚公,理由也很充分,何氏興於南陽宛縣,此自古便是楚國舊地。
南陽地處中原為南北要衝,交通便利、州郡富庶,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何苗認為封在家鄉才是最好的選擇。
二人的提議都有各自道理,其實就何進本人而言,無論封在任何一處都能接受。
可郭嘉卻認為此二處雖好,然大漢乃是滅秦伐楚(項羽)而建立的基業,若何進被封秦公或是楚公,很容易引起有心之人猜測與反感,為將來之大業平添諸多阻礙。
所以他提議,不如借著伐滅袁術的契機,封在冀州之地。
可他此話說完,大家就提出了疑問,冀州大部分是古趙國之地,然如今的郡治鄴城卻是魏國範圍,所以究竟是趙公還是魏公?
郭嘉對此的建議是請封魏公,第一是因為鄴城為如今冀州治所,其地理優勢明顯,西靠太行,東、北可控河北平原,南近黃河,又有漳水、白溝等數支水源繞城而過,漕運便利、名流、商賈雲集,連同著整個魏郡都是州內最為富庶的地方。且鄴城作為南北要衝還十分易於防守,素有中原噤喉之稱。
第二便是與一則讖語有關,“代漢者,當塗高。”
作為曆史上最難解的讖語之一,這句話可不是袁術的專屬,其實從漢武帝時便已流傳於世,甚至光武劉秀還拿出這句話來懟公所述。
時至今日已可以說是上至朝堂諸公,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此讖語。
曆史上也有不同野心家試圖對它進行解讀,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李傕與袁術。
李傕請女巫解讖,得曰“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所以李傕當可帶漢。
後來袁術得到傳國玉璽,野心極度膨脹,便自認為塗高即公路,也就是他自己,且木生火、火生土,漢為火德,而他袁氏出於陳地,乃舜之後代,屬於土德,故以土承火,可謂應運,故建國號稱仲氏。
其實在何進這後世來人眼中,這些話都不過是牽強附會,且讖語之說,他也不會當真。
隻不過爵位封號就如同後世買房選樓層、買車選號碼一般,講究個吉利,若能將封號與讖語相結合,無疑會助長自己之勢。
他本人信不信都沒關係,隻要天下人信便可,如果運用的好了,則可使豪傑來投,令天下歸心,何樂而不為?
於是郭嘉亦對這句話作出了解釋,以便此後能為何進造勢。
他說這魏字乃公闕之名也,當塗而高,所以何進為魏公,就是應了運勢,必將大興。
何進一後世青年本就對玄學似懂非懂,見郭嘉的建議幾乎得到在場所有人的認可,便果斷選擇采納,同意請封魏公。
當然,這種事必然不能由他自己提出,否則難以叫人信服,且逼格上就低了很多,這便才有了此刻朝堂的這一幕。
“臣請陛下封丞相為魏公,加九錫,以彰丞相之功,以示陛下隆恩。”
何苗一句話說完,劉辯直覺得胸口氣悶,他萬萬沒想到,何氏兄弟竟連縣公都看不上,甚至還想直接跳過郡公而向自己求取國公之爵…
他話音剛落,整個何氏派係的官員便抓住時機紛紛附議,皆不願錯過這樣為大佬助力的機會。
“是啊!丞相功在社稷,非升爵不能表彰。” “丞相為國討逆,其威何雄哉!陛下當厚賞之。” “丞相威加海內、功震寰宇,陛下應為丞相升爵。”
在場何派重臣們你一句我一句地,直將何進描述的仿佛是古今第一人。
其實對於劉辯而言,為何進升爵本身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漢朝的爵位也沒有那麽值錢,他父皇劉宏就曾“鬻爵”,就連他的老祖宗武帝劉徹也曾在擊匈奴後“鬻爵”。
百姓尚且都能受朝廷爵位,何進身為大漢丞相,因功升爵自然也沒什麽不妥。
可問題就在於何進的爵位也已不低,其在先帝在時就因討滅黃巾之功被封為慎侯,此乃縣侯,已是整個大漢侯爵中的最高級別,在往上,便隻能封公了…
而嚴格來說,漢朝爵位中是沒有公爵的,因為一旦封公,就意味著會有公國,就可以如諸侯一般在封地內設置官員,支配稅收、軍事等,這顯然是任何一個天子都不願看見的。
所以縱觀劉邦之後,漢朝能封公者便隻有兩人,一為王莽,二為曆史上的曹操。
“封公?所以這就是何進的目的嗎?”劉辯心中不禁想猜想,他已禦極數年,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這一切僅是何苗臨時起意才提出的建議。
可即便他篤定這根本就是何進一手策劃、推動之事,卻也不得不接受封何進為公爵的結果。
因為正如何苗所言,何進身為大漢丞相,已是無官可封也無官能封了,不升爵又能如何?
結合此前何進的丞相就是本朝複設,如今再設公爵似乎也順理成章,封丞相時尚且還有袁隗等人反對,可現在呢?
或許是接受了現實,劉辯整個人頓時像泄氣般萎靡了許多,有些無奈地問道“不如就封丞相為慎公如何?”
劉辯覺得,既然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四級,那公爵起碼也應該分個郡公、與縣公。
而何進此前因功被封慎侯,慎為豫州一縣,既然要升爵,便可升為慎公。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保留一個郡公的爵位,以便何進之後還有上升的空間,否則將來官、爵皆無可封,又該如何?
然而他這般考慮顯然還是低估何氏兄弟所求,何苗聞言果斷開口道“陛下此言不妥!”
今日遇襲,何苗本就心中有火,他雖不聰明,但也絕不是傻瓜,哪裏不知道此事當中有這天子外甥的影子。
因此話語中透露出的強硬態度,絲毫沒有給予劉辯這天子一絲顏麵。
“如何不妥?”劉辯心中一顫,本能答道,再想收回卻也不可能了。
何苗則正好順勢說出自己的看法“丞相為百官之首、皇族之親,去年袁逆舉冀州之兵造反,又有並州董卓與濟南國劉備響應,彼時天下動蕩、百姓流離。正是丞相領兵誅董卓、滅劉備,今年又親率大軍擊殺袁術,如此穩固社稷之功,非周公呂望不能及也,既要升爵,又豈能隻升一級,做一區區縣公?!”
區區縣公?要知道大漢數百年至今除了那篡逆的王莽還沒出過哪怕一個公爵!劉辯被何苗哽得說不出話來,心中甚為驚怒。
而何苗仿佛沒有看見他這異常難看的表情,繼續自顧自說道“依臣看來,丞相此次討滅袁術、平定冀州,這爵隻有封在冀州才能讓後人銘記丞相今日之功。冀州治鄴城,而鄴城為古時魏國故地,因此,臣請陛下封丞相為魏公、加九錫,以彰顯皇恩之浩蕩。”
何苗口中的魏公可不是魏郡公(鄴城屬冀州魏郡),而是真正意義的魏國公,他特意指出鄴城乃古魏故地,就是提醒劉辯這一點。
這當然不會是他一個人的主意,實際上就在昨日,也就是伏擊的前一天,何進就命人請來何苗,與丞相府的親信們一同商議應對伏擊之事,也順帶著敲定了封賞的章程。
對於何進的爵位,眾人各抒己見,其中李儒提議可請封何進為秦公,所謂金角銀邊草肚皮,關中沃野千裏、又有秦嶺黃河為屏障,可謂易守難攻。
先秦以此為基討滅六國、成就霸業,若封國至此則進能攻退能守,無異於執天下之牛耳了。
而何苗卻提議可請封楚公,理由也很充分,何氏興於南陽宛縣,此自古便是楚國舊地。
南陽地處中原為南北要衝,交通便利、州郡富庶,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何苗認為封在家鄉才是最好的選擇。
二人的提議都有各自道理,其實就何進本人而言,無論封在任何一處都能接受。
可郭嘉卻認為此二處雖好,然大漢乃是滅秦伐楚(項羽)而建立的基業,若何進被封秦公或是楚公,很容易引起有心之人猜測與反感,為將來之大業平添諸多阻礙。
所以他提議,不如借著伐滅袁術的契機,封在冀州之地。
可他此話說完,大家就提出了疑問,冀州大部分是古趙國之地,然如今的郡治鄴城卻是魏國範圍,所以究竟是趙公還是魏公?
郭嘉對此的建議是請封魏公,第一是因為鄴城為如今冀州治所,其地理優勢明顯,西靠太行,東、北可控河北平原,南近黃河,又有漳水、白溝等數支水源繞城而過,漕運便利、名流、商賈雲集,連同著整個魏郡都是州內最為富庶的地方。且鄴城作為南北要衝還十分易於防守,素有中原噤喉之稱。
第二便是與一則讖語有關,“代漢者,當塗高。”
作為曆史上最難解的讖語之一,這句話可不是袁術的專屬,其實從漢武帝時便已流傳於世,甚至光武劉秀還拿出這句話來懟公所述。
時至今日已可以說是上至朝堂諸公,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此讖語。
曆史上也有不同野心家試圖對它進行解讀,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李傕與袁術。
李傕請女巫解讖,得曰“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所以李傕當可帶漢。
後來袁術得到傳國玉璽,野心極度膨脹,便自認為塗高即公路,也就是他自己,且木生火、火生土,漢為火德,而他袁氏出於陳地,乃舜之後代,屬於土德,故以土承火,可謂應運,故建國號稱仲氏。
其實在何進這後世來人眼中,這些話都不過是牽強附會,且讖語之說,他也不會當真。
隻不過爵位封號就如同後世買房選樓層、買車選號碼一般,講究個吉利,若能將封號與讖語相結合,無疑會助長自己之勢。
他本人信不信都沒關係,隻要天下人信便可,如果運用的好了,則可使豪傑來投,令天下歸心,何樂而不為?
於是郭嘉亦對這句話作出了解釋,以便此後能為何進造勢。
他說這魏字乃公闕之名也,當塗而高,所以何進為魏公,就是應了運勢,必將大興。
何進一後世青年本就對玄學似懂非懂,見郭嘉的建議幾乎得到在場所有人的認可,便果斷選擇采納,同意請封魏公。
當然,這種事必然不能由他自己提出,否則難以叫人信服,且逼格上就低了很多,這便才有了此刻朝堂的這一幕。
“臣請陛下封丞相為魏公,加九錫,以彰丞相之功,以示陛下隆恩。”
何苗一句話說完,劉辯直覺得胸口氣悶,他萬萬沒想到,何氏兄弟竟連縣公都看不上,甚至還想直接跳過郡公而向自己求取國公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