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大換血
魂穿三國之何進大將軍 作者:楊小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苗提出的封賞條件實際上正是整個何派官員們達成一致的訴求,否則就何進這麽個後世來人,哪裏知道這裏麵的門門道道?
時至今日,這些官員、將領們的利益早已與何進深度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隻有何進走得更高更穩,他們所有人才能跟著一起獲益。
雖說何進依舊掌握著整個何氏集團的絕對權力,但一定程度上看,很多的事情的發展已經不是完全按照他最初的預期了。
封公之事一旦落實,那魏公國的建立也將水到渠成,曆史上曹操就是以鄴城為都地,並了冀州、青州等近十個郡為公國範圍。顯然何進的公國至少也將會有數郡之廣。
有了公國土地,就等於朝廷認可了何進對公國範圍內的人事、稅收甚至軍事的支配權,何進便能在公國內設置百官,及必要的防禦兵力。
可官從何來?兵從何來?顯然隻能從朝廷現有的官員、兵源中挑選,形同挖劉辯的牆角一般。
彼時這些官員將不再是大漢的官,也是魏公國的官,那他們到底該聽誰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至於加九錫就更是不得了,雖說其本身隻是天子賜給臣子的九種器物,可玄學中九為數之極,象征著崇高、尊貴與吉祥。
以至於這項“殊榮”在曆史上逐漸演變成了權臣建國、篡位的標配。
王莽授九錫而建新朝,曹操授九錫其子曹丕建魏國稱帝,曹丕授孫權九錫而後者建吳國,司馬昭授九錫其子建晉朝。
兩晉往後王朝更替更加頻繁,亦有數位權臣授此“殊榮”,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楊堅授九錫而建隋,李淵同樣先授九錫而後建唐。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殊榮”卻仍然有人避之不及,便正是諸葛丞相,其表態曹魏不滅他便不授九錫,但或許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忠義臣節。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其中大部分現在都沒有發生,能供給劉辯參考的也僅隻有王莽一人。
所以何苗提出為何進加九錫更像是投石問路,試一試天子與朝臣們的態度,看看誰讚成誰反對。
因為一旦授了九錫就等同於向世人展示了何進的進取之心,若有反對者自然會如袁術般跳出來,若是沒有,那接下來要不了多久或許就是更進一步改稱魏王了。
當然,雖是“殊榮”,實惠也是不少的,九種器物就是九種象征,除去出門的車馬、禮樂等規格有所提升外,其中的斧鉞與弓矢還分別象征著能誅有罪之人、能征不義之徒。
也就是說何進日後用兵的合法性與主動性皆會提升許多,而不僅是依賴朝廷的大義了。
封公與加九錫作為何派成員一致認可想要為何進加上的“榮譽光環”,無疑會為何進帶來無盡的實惠與便利,但其對何進有多重要,就令此刻的劉辯有多難受。
委屈啊!自古哪有天子受臣子脅迫並索要官爵的?!
此刻的他無比希望有朝臣能站出來反對此事,可放眼望去,大殿內除了何派的官員們一個個喜上眉梢外,其餘少數中立派的朝臣也都閉口不言。
竟無一人敢提出異議嗎?!劉辯心如死灰。
他不知道的事,朝臣中並非沒有忠君之人,而是這招投石問路妙就妙在雖有弄權的嫌疑,卻又沒有徹底捅破窗戶紙,如溫水煮蛙般,勝在步步為營。
畢竟說到底,何進也是平定了董卓、劉備、袁術三人大規模叛亂的功臣,結合其官職的確已不能再加封的實際情況,即便有少數非何派的官員有心反對,也沒有足以服眾的理由來支撐。
於是乎,即使劉辯心中再是不願意,可麵對朝堂上這一麵倒的局麵,也隻能說捏著鼻子認下此事。
封丞相何進為魏國公、加授九錫,以魏郡、廣平、陽平、趙國、巨鹿、常山六郡之地幾乎半個冀州為魏公國,許魏國公、丞相何進自設公國官員,許公國內可擁有一萬守備兵力。
至此,何進幾乎完全實現了朝會前與心腹們商議出的對於自己的封賞方案,於是順手便將早已準備好的公國官員任命呈上。
其中居首的便是拜黃忠為公國國尉,掌全國之兵,以曹操為公國國相,處理國中政事。
原本何進也考慮過以荀彧為國相,可想到曆史上其搖擺不定的立場,便覺得還是用曹操更好,起碼這個時空下的曹操對於自己的忠誠度還是不錯的。
但其實這般任命卻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介於大漢目前較為穩定的情況,何進根本犯不上專門組建一支萬人精兵放在公國之內,也不可能將心腹大將黃忠放在冀州守著那六郡。
甚至他也沒有精力去真正經營自己的公國,或者說他有更加高遠的目標,不願被局限於束縛在公國之內。
所以曹操的公國相同樣是擺設,且其即將為冀州牧,治理冀州之時不也是順便治理了何進的公國?
所以這般任命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轉公為私,為這批朝廷的官員賦予多一層身份,這樣或許在將來社稷顛覆之際,對於這些人的名聲也是一種保護,畢竟他們本來就是魏國公何進的官。
正因如此,何進幾乎是將自己的丞相府親信都任命了個遍,朝中何派的核心成員也皆在其中。
有趣的是,這些受到公國任命的官員無不喜笑顏開,因為這樣的任命等於是從側麵證明了他們皆是魏國公的心腹嫡係。
而由於公國名額有限,沒被任命到的何派官員則多少有些失落,同時心中更是期待何進能更進一步,這樣便可以有更多的官職騰出,做到雨露均沾了。
見朝中多數臣子皆是以成為魏公國的官員而喜悅與自豪,劉辯心裏別提有多悲憤,甚至還有些畏懼,他已能明顯感覺到朝臣們心不在漢而向魏,若不能改變這種局麵,那這大漢江山…
這獨屬於何派官員的“狂歡”讓劉辯覺得自己坐在這龍案之後是無比的諷刺,仿佛是公開處刑般讓他尷尬的無地自容。
可即便如此,他卻還無法離開,因為除去公國的官員任命需要他過目“認可”外,還有無數有功將士等待著他這天子封賞。
劉辯翻開勳簿,胸中無比氣悶,他從沒想過有一天封賞大漢的將士會令自己這般痛苦。
萬般無奈之下,朱筆一揮,算是認可了勳簿之上何進對於有功將士封賞及官員調動的建議,再交由殿內宦官大聲宣讀:
拜何苗為大司馬,名義上依舊是掌管天下兵馬,卻又比大將軍更顯尊貴,位同上三公。
拜蔡邕為司徒,掌管民政與教化,以陳群為長史掌顧問,辛毗為掾屬統吏員。
拜楊彪為司空,協助何進管理政事、工程,並負責監察百官,以程昱為長史,荀攸為掾屬。
原司空劉弘則改任太常,雖不是三公卻仍為九卿之首,但卻隻掌管宗廟、禮儀。
又以荀彧為大司農,掌管錢穀收支。
以趙融接替楊彪為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升任九卿,無疑是對他當初率部投靠何進的最大回報。
而西園軍本就是靈帝為了製約何進所設,如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便一並並入北軍編製。
另外,何進的長子何鹹則由原九卿之一太仆的屬官直接提為九卿中的光祿勳,負責宮殿警衛。
借著這次大勝之勢,何進對三公九卿及以上的官員作出了這般調整。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讓陳群、荀攸等“輕壯”派官員得以嶄露頭角,雖暫時隻是三公屬官,但從配置上看,他們才是何進的心腹嫡係,且才是真正負責落實與執行三公權力之人。
還有就是通過這次的調整,負責宮門守衛的衛尉與宮殿守衛的光祿勳全都被換成了何進的人,再結合其對南、北兩軍的實際掌控,天子劉辯如今已是徹底淪為籠中之鳥。
而這才僅僅隻是若幹官員封賞的頭一部分,接下來,才是何進愛將們的職位升遷……
時至今日,這些官員、將領們的利益早已與何進深度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隻有何進走得更高更穩,他們所有人才能跟著一起獲益。
雖說何進依舊掌握著整個何氏集團的絕對權力,但一定程度上看,很多的事情的發展已經不是完全按照他最初的預期了。
封公之事一旦落實,那魏公國的建立也將水到渠成,曆史上曹操就是以鄴城為都地,並了冀州、青州等近十個郡為公國範圍。顯然何進的公國至少也將會有數郡之廣。
有了公國土地,就等於朝廷認可了何進對公國範圍內的人事、稅收甚至軍事的支配權,何進便能在公國內設置百官,及必要的防禦兵力。
可官從何來?兵從何來?顯然隻能從朝廷現有的官員、兵源中挑選,形同挖劉辯的牆角一般。
彼時這些官員將不再是大漢的官,也是魏公國的官,那他們到底該聽誰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至於加九錫就更是不得了,雖說其本身隻是天子賜給臣子的九種器物,可玄學中九為數之極,象征著崇高、尊貴與吉祥。
以至於這項“殊榮”在曆史上逐漸演變成了權臣建國、篡位的標配。
王莽授九錫而建新朝,曹操授九錫其子曹丕建魏國稱帝,曹丕授孫權九錫而後者建吳國,司馬昭授九錫其子建晉朝。
兩晉往後王朝更替更加頻繁,亦有數位權臣授此“殊榮”,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楊堅授九錫而建隋,李淵同樣先授九錫而後建唐。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殊榮”卻仍然有人避之不及,便正是諸葛丞相,其表態曹魏不滅他便不授九錫,但或許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忠義臣節。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其中大部分現在都沒有發生,能供給劉辯參考的也僅隻有王莽一人。
所以何苗提出為何進加九錫更像是投石問路,試一試天子與朝臣們的態度,看看誰讚成誰反對。
因為一旦授了九錫就等同於向世人展示了何進的進取之心,若有反對者自然會如袁術般跳出來,若是沒有,那接下來要不了多久或許就是更進一步改稱魏王了。
當然,雖是“殊榮”,實惠也是不少的,九種器物就是九種象征,除去出門的車馬、禮樂等規格有所提升外,其中的斧鉞與弓矢還分別象征著能誅有罪之人、能征不義之徒。
也就是說何進日後用兵的合法性與主動性皆會提升許多,而不僅是依賴朝廷的大義了。
封公與加九錫作為何派成員一致認可想要為何進加上的“榮譽光環”,無疑會為何進帶來無盡的實惠與便利,但其對何進有多重要,就令此刻的劉辯有多難受。
委屈啊!自古哪有天子受臣子脅迫並索要官爵的?!
此刻的他無比希望有朝臣能站出來反對此事,可放眼望去,大殿內除了何派的官員們一個個喜上眉梢外,其餘少數中立派的朝臣也都閉口不言。
竟無一人敢提出異議嗎?!劉辯心如死灰。
他不知道的事,朝臣中並非沒有忠君之人,而是這招投石問路妙就妙在雖有弄權的嫌疑,卻又沒有徹底捅破窗戶紙,如溫水煮蛙般,勝在步步為營。
畢竟說到底,何進也是平定了董卓、劉備、袁術三人大規模叛亂的功臣,結合其官職的確已不能再加封的實際情況,即便有少數非何派的官員有心反對,也沒有足以服眾的理由來支撐。
於是乎,即使劉辯心中再是不願意,可麵對朝堂上這一麵倒的局麵,也隻能說捏著鼻子認下此事。
封丞相何進為魏國公、加授九錫,以魏郡、廣平、陽平、趙國、巨鹿、常山六郡之地幾乎半個冀州為魏公國,許魏國公、丞相何進自設公國官員,許公國內可擁有一萬守備兵力。
至此,何進幾乎完全實現了朝會前與心腹們商議出的對於自己的封賞方案,於是順手便將早已準備好的公國官員任命呈上。
其中居首的便是拜黃忠為公國國尉,掌全國之兵,以曹操為公國國相,處理國中政事。
原本何進也考慮過以荀彧為國相,可想到曆史上其搖擺不定的立場,便覺得還是用曹操更好,起碼這個時空下的曹操對於自己的忠誠度還是不錯的。
但其實這般任命卻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介於大漢目前較為穩定的情況,何進根本犯不上專門組建一支萬人精兵放在公國之內,也不可能將心腹大將黃忠放在冀州守著那六郡。
甚至他也沒有精力去真正經營自己的公國,或者說他有更加高遠的目標,不願被局限於束縛在公國之內。
所以曹操的公國相同樣是擺設,且其即將為冀州牧,治理冀州之時不也是順便治理了何進的公國?
所以這般任命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轉公為私,為這批朝廷的官員賦予多一層身份,這樣或許在將來社稷顛覆之際,對於這些人的名聲也是一種保護,畢竟他們本來就是魏國公何進的官。
正因如此,何進幾乎是將自己的丞相府親信都任命了個遍,朝中何派的核心成員也皆在其中。
有趣的是,這些受到公國任命的官員無不喜笑顏開,因為這樣的任命等於是從側麵證明了他們皆是魏國公的心腹嫡係。
而由於公國名額有限,沒被任命到的何派官員則多少有些失落,同時心中更是期待何進能更進一步,這樣便可以有更多的官職騰出,做到雨露均沾了。
見朝中多數臣子皆是以成為魏公國的官員而喜悅與自豪,劉辯心裏別提有多悲憤,甚至還有些畏懼,他已能明顯感覺到朝臣們心不在漢而向魏,若不能改變這種局麵,那這大漢江山…
這獨屬於何派官員的“狂歡”讓劉辯覺得自己坐在這龍案之後是無比的諷刺,仿佛是公開處刑般讓他尷尬的無地自容。
可即便如此,他卻還無法離開,因為除去公國的官員任命需要他過目“認可”外,還有無數有功將士等待著他這天子封賞。
劉辯翻開勳簿,胸中無比氣悶,他從沒想過有一天封賞大漢的將士會令自己這般痛苦。
萬般無奈之下,朱筆一揮,算是認可了勳簿之上何進對於有功將士封賞及官員調動的建議,再交由殿內宦官大聲宣讀:
拜何苗為大司馬,名義上依舊是掌管天下兵馬,卻又比大將軍更顯尊貴,位同上三公。
拜蔡邕為司徒,掌管民政與教化,以陳群為長史掌顧問,辛毗為掾屬統吏員。
拜楊彪為司空,協助何進管理政事、工程,並負責監察百官,以程昱為長史,荀攸為掾屬。
原司空劉弘則改任太常,雖不是三公卻仍為九卿之首,但卻隻掌管宗廟、禮儀。
又以荀彧為大司農,掌管錢穀收支。
以趙融接替楊彪為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升任九卿,無疑是對他當初率部投靠何進的最大回報。
而西園軍本就是靈帝為了製約何進所設,如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便一並並入北軍編製。
另外,何進的長子何鹹則由原九卿之一太仆的屬官直接提為九卿中的光祿勳,負責宮殿警衛。
借著這次大勝之勢,何進對三公九卿及以上的官員作出了這般調整。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讓陳群、荀攸等“輕壯”派官員得以嶄露頭角,雖暫時隻是三公屬官,但從配置上看,他們才是何進的心腹嫡係,且才是真正負責落實與執行三公權力之人。
還有就是通過這次的調整,負責宮門守衛的衛尉與宮殿守衛的光祿勳全都被換成了何進的人,再結合其對南、北兩軍的實際掌控,天子劉辯如今已是徹底淪為籠中之鳥。
而這才僅僅隻是若幹官員封賞的頭一部分,接下來,才是何進愛將們的職位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