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食肉的樂趣,為丞相效死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朝的人同樣有著人類最原始的食肉樂趣,而且有著比先秦時代更為高大上的烹製方法,今天雖然沒有那麽多講究,但大快朵頤食肉的樂趣也是不少的。
在曹爽先前看過的《鹽鐵論·散不足》中,西漢末年民間招待客人,魚肉重迭,烤肉滿桌,還有魚鱉、鹿肉、雞蛋、鵪鶉排列著,以及魚肉醬、醋,可謂味豐味美,當然了這些對曹爽來說也隻是尋常。
當時世家大族烹製肉類的流程十分考究。圖上一人執扇煽薪煮食,後兩人坐於長條短案旁切肉,身後的架上懸掛畜肉;
其旁有四重矮幾,皆置放碗碟,更有人於木板上將肉塊串串,置於火上燒烤,整個場景讓人不禁食指大動,當然這是天子貴族的吃法,平民百姓能有一口肉吃就很不錯了,那還會有這麽多的講究呢。
據曹爽所了解的南方吃貨的範圍就已經開始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六畜之屬了。
可以在一個竹笥裏烤焙好整整齊齊地放置著兩隻華南兔。
而其他竹笥裏,還有堆積著數十個鵪鶉和竹雞乃至於小魚,這些食材都是經過文火烤焙,然後用竹簽串著放在竹筒之中,可見當時人們的烤串種類已經完全可以媲美今天大火的“人生一串”了。
漢代的蔬菜以葵(冬葵)為主。《靈樞·五味篇》所舉的“五菜”,《急就篇》所舉的13種菜,均以葵居首,這種植物的嫩莖葉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當時人們日常飲食的必備菜肴,今日份的菜湯便是冬葵湯。
曹爽咕嘟咕嘟喝完陶碗中的肉湯,便又去弄了點冬葵湯來嚐了嚐道:“這冬葵湯味道很鮮,很是不錯。”
曹爽繼續開口大聲道:“大家今日使勁吃,飯菜肉食管夠,吾保證日後每三日大家便可以吃到肉食,隻要諸位好好為大魏效力,這些便不是問題。”
馬均接話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隻要諸位好好為國效力,每、每隔幾日吃一些豬、狗或是其他的肉食便是不成問題的,家裏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的。”
四周忙著往嘴裏扒拉食物的工匠將士紛紛放下碗筷抱拳道:“仆等敢不為丞相效死!”
曹爽笑著擺手道:“諸位快坐下繼續用飯罷,這煮的狗肉挺不錯的。”
另外,當時已經出現了“韭卵”,也就是為我們熟知的韭菜炒雞蛋。
水果方麵,當時著名的地方瓜果特產已經被時人記錄在案,已經培育出若幹著名的優良品種,如“安平好棗、中山好栗、魏郡好杏”、“真定好梨”之類。另外,如石榴、胡麻(芝麻)、胡桃(核桃)、甜瓜、胡瓜(黃瓜)等也已經跟著絲綢之路胡商的腳步進入中原,當然這些今天的大鍋飯肯定也是沒有的,
六七千年之前,狗被人類馴化作為一種家畜飼養。
馴化的同時,古人也不忘口腹之欲,《禮記》中有多處食用狗肉的記載。
在宗族祭祀時,用狗肉作為“羹獻”之禮,《禮記·內則》記有“肝膋(音liáo)”之法,需要取一塊狗肝,“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
在吃狗肉的群體上,則是自上而下逐漸普及。
《禮記·王製》記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在“士”階層上的“諸侯”與“大夫”吃起“犬豕”來比牛羊更加隨意。及至戰國時代,諸項禮製逐漸崩壞,越來越多平民百姓開始吃狗肉,
社會上出現專門宰殺狗肉的“狗屠”,這一職業群體中還湧現出不少曆史人物,如刺客聶政、荊軻友人高漸離,還有西漢名將樊噲。
走過短命的秦朝,西漢時期,狗肉進入千家萬戶的餐飯中,平民百姓開始大量食狗。
《鹽鐵論·散不足》說:“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俱(舞)象。
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殺羊狗,鼓瑟吹笙。
貧者雞泵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足可見狗肉食用在西漢已唯金錢是論,平民百姓凡有小資產,都能吃上狗肉。
及至魏,食狗群體發生新的轉變,原本鮮食狗肉的南方因北方人口大量遷入,帶動肉狗飼養業的發展。南方的屠狗、販狗業興盛,史書中寫著“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從南至北,有這麽多人在吃狗肉,自然地延伸出對於狗肉豐富的吃法。
《周禮·天宮·食醫》篇中提及“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說的就是吃狗肉時需要搭配小米飯食,以利身體健康。
《鹽鐵論》中有佳肴名為“庸脯”,將狗肉片沉於沸湯中煮後撈出,撒上花椒末、生薑粉曬幹,再調上各種調味品而製成狗肉幹。
西漢枚乘的名賦《七發》中提及吳楚之地諸多“天下之至美”的食物,其中一種就是“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意味將狗肉和山珍共製成羹湯。
隋唐以後,狗肉的食用性迅速下降,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逐漸棄食狗肉,狗肉也成為一種上不得台麵的交易,俗語“掛羊頭賣狗肉”誕生此時,亦說明當時的風潮。
待到千年之後,文學家李漁甚至批判食用狗肉,在《閑情偶寄》中李漁寫道:“豬羊之後,當及牛犬。
以二物(牛和犬)有功於世,方勸人戒之之不暇,尚忍為製酷刑乎?”
雖說食用狗肉現象漸趨減少,但其中還顯露出一些複雜的麵向,大體可以總結為民間養看門狗,貴族養獵狗和寵物狗,但他們對吃狗肉的態度截然不同。
由於飼養看門狗成本低廉,僅需把狗養在穀倉旁,任其覓尋人類的食餘就能存活,身居鄉野中的農民開始更多地將狗飼養看家。
這些狗一般不會遭遇宰殺的命運,不過災荒之年或是主人瀕臨生存困境之時,又或狗本身病死或老死之時,仍難逃被吃的結局。
而上層士人、貴族階層,看門有家奴,卻也熱衷於養狗。
隋唐之後這些社會階層更多豢養獵狗,飛鷹走犬成為上層貴族田獵的得力助手。一些小型犬類慢慢成為貴族婦人的寵物,陪她們消磨時光。
不過,在隋唐之後還出現一些富有趣味的變化。伴隨中醫的發展,講求“食療”的中醫技術中有大量對於狗肉入藥和忌食情況的記載。
《食療本草》中讚譽狗肉可以“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
到了《日華諸家本草》中也對這一觀點大體認同,指出狗肉可以“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
在著名的《本草綱目》中提出了忌食狗肉的數種情況,如“病熱後食(狗肉)之,殺人”。同時,熬製狗肉粥治病時,忌與蒜、菱、杏仁等食物搭配使用。
在曹爽先前看過的《鹽鐵論·散不足》中,西漢末年民間招待客人,魚肉重迭,烤肉滿桌,還有魚鱉、鹿肉、雞蛋、鵪鶉排列著,以及魚肉醬、醋,可謂味豐味美,當然了這些對曹爽來說也隻是尋常。
當時世家大族烹製肉類的流程十分考究。圖上一人執扇煽薪煮食,後兩人坐於長條短案旁切肉,身後的架上懸掛畜肉;
其旁有四重矮幾,皆置放碗碟,更有人於木板上將肉塊串串,置於火上燒烤,整個場景讓人不禁食指大動,當然這是天子貴族的吃法,平民百姓能有一口肉吃就很不錯了,那還會有這麽多的講究呢。
據曹爽所了解的南方吃貨的範圍就已經開始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六畜之屬了。
可以在一個竹笥裏烤焙好整整齊齊地放置著兩隻華南兔。
而其他竹笥裏,還有堆積著數十個鵪鶉和竹雞乃至於小魚,這些食材都是經過文火烤焙,然後用竹簽串著放在竹筒之中,可見當時人們的烤串種類已經完全可以媲美今天大火的“人生一串”了。
漢代的蔬菜以葵(冬葵)為主。《靈樞·五味篇》所舉的“五菜”,《急就篇》所舉的13種菜,均以葵居首,這種植物的嫩莖葉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當時人們日常飲食的必備菜肴,今日份的菜湯便是冬葵湯。
曹爽咕嘟咕嘟喝完陶碗中的肉湯,便又去弄了點冬葵湯來嚐了嚐道:“這冬葵湯味道很鮮,很是不錯。”
曹爽繼續開口大聲道:“大家今日使勁吃,飯菜肉食管夠,吾保證日後每三日大家便可以吃到肉食,隻要諸位好好為大魏效力,這些便不是問題。”
馬均接話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隻要諸位好好為國效力,每、每隔幾日吃一些豬、狗或是其他的肉食便是不成問題的,家裏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的。”
四周忙著往嘴裏扒拉食物的工匠將士紛紛放下碗筷抱拳道:“仆等敢不為丞相效死!”
曹爽笑著擺手道:“諸位快坐下繼續用飯罷,這煮的狗肉挺不錯的。”
另外,當時已經出現了“韭卵”,也就是為我們熟知的韭菜炒雞蛋。
水果方麵,當時著名的地方瓜果特產已經被時人記錄在案,已經培育出若幹著名的優良品種,如“安平好棗、中山好栗、魏郡好杏”、“真定好梨”之類。另外,如石榴、胡麻(芝麻)、胡桃(核桃)、甜瓜、胡瓜(黃瓜)等也已經跟著絲綢之路胡商的腳步進入中原,當然這些今天的大鍋飯肯定也是沒有的,
六七千年之前,狗被人類馴化作為一種家畜飼養。
馴化的同時,古人也不忘口腹之欲,《禮記》中有多處食用狗肉的記載。
在宗族祭祀時,用狗肉作為“羹獻”之禮,《禮記·內則》記有“肝膋(音liáo)”之法,需要取一塊狗肝,“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
在吃狗肉的群體上,則是自上而下逐漸普及。
《禮記·王製》記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在“士”階層上的“諸侯”與“大夫”吃起“犬豕”來比牛羊更加隨意。及至戰國時代,諸項禮製逐漸崩壞,越來越多平民百姓開始吃狗肉,
社會上出現專門宰殺狗肉的“狗屠”,這一職業群體中還湧現出不少曆史人物,如刺客聶政、荊軻友人高漸離,還有西漢名將樊噲。
走過短命的秦朝,西漢時期,狗肉進入千家萬戶的餐飯中,平民百姓開始大量食狗。
《鹽鐵論·散不足》說:“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俱(舞)象。
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殺羊狗,鼓瑟吹笙。
貧者雞泵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足可見狗肉食用在西漢已唯金錢是論,平民百姓凡有小資產,都能吃上狗肉。
及至魏,食狗群體發生新的轉變,原本鮮食狗肉的南方因北方人口大量遷入,帶動肉狗飼養業的發展。南方的屠狗、販狗業興盛,史書中寫著“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從南至北,有這麽多人在吃狗肉,自然地延伸出對於狗肉豐富的吃法。
《周禮·天宮·食醫》篇中提及“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說的就是吃狗肉時需要搭配小米飯食,以利身體健康。
《鹽鐵論》中有佳肴名為“庸脯”,將狗肉片沉於沸湯中煮後撈出,撒上花椒末、生薑粉曬幹,再調上各種調味品而製成狗肉幹。
西漢枚乘的名賦《七發》中提及吳楚之地諸多“天下之至美”的食物,其中一種就是“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意味將狗肉和山珍共製成羹湯。
隋唐以後,狗肉的食用性迅速下降,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逐漸棄食狗肉,狗肉也成為一種上不得台麵的交易,俗語“掛羊頭賣狗肉”誕生此時,亦說明當時的風潮。
待到千年之後,文學家李漁甚至批判食用狗肉,在《閑情偶寄》中李漁寫道:“豬羊之後,當及牛犬。
以二物(牛和犬)有功於世,方勸人戒之之不暇,尚忍為製酷刑乎?”
雖說食用狗肉現象漸趨減少,但其中還顯露出一些複雜的麵向,大體可以總結為民間養看門狗,貴族養獵狗和寵物狗,但他們對吃狗肉的態度截然不同。
由於飼養看門狗成本低廉,僅需把狗養在穀倉旁,任其覓尋人類的食餘就能存活,身居鄉野中的農民開始更多地將狗飼養看家。
這些狗一般不會遭遇宰殺的命運,不過災荒之年或是主人瀕臨生存困境之時,又或狗本身病死或老死之時,仍難逃被吃的結局。
而上層士人、貴族階層,看門有家奴,卻也熱衷於養狗。
隋唐之後這些社會階層更多豢養獵狗,飛鷹走犬成為上層貴族田獵的得力助手。一些小型犬類慢慢成為貴族婦人的寵物,陪她們消磨時光。
不過,在隋唐之後還出現一些富有趣味的變化。伴隨中醫的發展,講求“食療”的中醫技術中有大量對於狗肉入藥和忌食情況的記載。
《食療本草》中讚譽狗肉可以“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精髓”。
到了《日華諸家本草》中也對這一觀點大體認同,指出狗肉可以“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
在著名的《本草綱目》中提出了忌食狗肉的數種情況,如“病熱後食(狗肉)之,殺人”。同時,熬製狗肉粥治病時,忌與蒜、菱、杏仁等食物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