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好機會,感謝高旬麗人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琮隨即又鄭重抱拳對左右的道:“此番必克遼東,以告慰幾位將軍的在天之靈,毋丘儉這樣久經沙場的悍將升遷調離遼東便是我等的大好機會啊,我等真是該好好感謝高旬麗人啊!”
左右亦是紛紛開口道:“這高旬麗人真是幫了我江東不少忙啊!”
山上王死後,兒子高憂位居即位,是為東川王。
他即位後前期與曹魏不斷有使節往來。
後來並且殺了東吳使者給曹魏,後來又協助曹魏討伐公孫淵。
後期奉行對外擴張政策,攻破遼東西安平縣,後來又侵犯新羅北邊,招致曹魏大將毋丘儉討伐,他逃到了南沃沮地,丸都城被毀。
毋丘儉幼時因酷愛讀書,文采出眾,被曹丕任命為文學掾,負責曹叡讀書養德之事(儉襲父爵,為平原侯文學)
當然毋丘儉能入宮,他的父親毋丘興背後一定出了力,毋丘興官至武威太守、將作大匠,封高陽鄉侯(人才流動的禁錮從魏國開始已經顯現,家世好的年輕俊傑做官之路一片坦途)
有了這層關係,毋丘儉的仕途隨後開始了三級跳。
毋丘儉出道之初就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賞識,先後任尚書郎和羽林監等要職,之後任荊州刺史,主持襄樊防務。
諸葛亮北伐時,曹叡還打算大興土木,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幾乎都曾上書予以勸諫,毋丘儉亦在其中,上疏曰:“臣愚以為天下所急除者二賊,所急務者衣食。誠使二賊不滅,士民饑凍,雖崇美宮室,猶無益也。”
曹叡雖然不予理會,但仍將毋丘儉遷荊州刺史,這一躍,毋丘儉就成為曹魏的地方重臣!
毋丘儉在荊州表現出色,成功抵禦了陸遜的北伐。
諸葛亮走後,西線暫無戰事,毋丘儉揣摩聖意,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
曹叡讓眾人商議毋丘儉的征遼計劃,尚書右仆射,侍中衛臻反對:“儉所陳皆戰國細術,非王者之事也。
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且淵生長海表,相承三世,外撫戎夷,內修戰射,而儉欲以偏軍長驅,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衛臻反對的主要理由就是:百姓疲勞,連年征戰,軍費開支龐大,曹魏統治區的百姓負擔相當沉重,好不容易可以喘息會,為何不猶案甲養士呢?
再說公孫淵家族對遼東的統治已經沿續了三代,他們對外安撫胡人,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憑你毋丘儉行嗎?
衛臻背景很深厚,他是衛茲的兒子。
衛茲可是曹操創業的天使投資人,曹操起兵的人馬很大一部分都是衛茲讚助的:陳留起兵,曹操軍事生涯的第一場敗仗輸給了誰?
曹家也給予衛家豐厚的回報,衛臻在曹操時就加封關內侯,曹丕時任侍中、吏部尚書,到了曹睿朝,累遷光祿大夫、司空、司徒,做到了最高等的三公!
曹叡本還在猶豫,但公孫淵很快就打了他的臉。
剛好遼東郡的計吏這時從洛陽回來,向公孫淵報告說這些使者都勇力超群,其中有個叫左駿伯的人更是勇猛無比,懷疑這幫人是魏國派來的死士(淵計吏從洛陽還,語淵曰:“使者左駿伯,使皆擇勇力者,非凡人也。”)
公孫淵聽完既驚且懼,於是派出大部隊把使者下榻的學館重重包圍,之後才進去受拜(淵由是疑怖。容、夔至,住學館中。淵先以步騎圍之,乃入受拜)
公孫淵出兵的時候,傅容、聶夔估計嚇尿了,公孫淵不會再搞一次斬殺使者的蠢事吧?
受此大辱,兩人回去後就向曹睿告了狀。
那幾年南方無戰事,而遼東的隱患卻逐漸明顯,於是,魏明帝將熟知且信用的毋丘儉改任為幽州刺史。
之前的幽州刺史是田豫,田豫之後是王雄,那時發生在渤海灣的一場伏擊戰(曹魏老黃牛田豫的悲催經曆)。
擠走田豫的王雄(幽州刺史王雄支黨欲令雄領烏丸校尉,毀豫亂邊,為國生事。遂轉豫為汝南太守,加殄夷將軍)
當軻比能叛亂時,王雄派劍客韓龍除掉軻比能,從此鮮卑各部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兩任幽州刺史都很能打,但是有用嘛?管你三朝老臣還是世家大族,在皇帝心腹麵前都得乖乖讓路,權力的鄙視鏈:皇帝心腹》世家大族》平民草根。
曹叡給予毋丘儉最高權力,在幽州刺史外,還加了度遼將軍的頭銜,同時兼任護烏桓校尉,把北方的軍政大權都一並交給了他,臨事可決斷(持節)(帝圖討遼東,以儉有幹策,徙為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
話說自漢末以來,公孫家族盤踞遼東已曆三世,之前曹魏的態度是讓其稱藩,然而孫權幾次跨海聯絡,意圖夾擊魏國,這引起了曹睿的高度警惕。
公元237年,魏明帝令毋丘儉持詔書招降公孫家,結果公孫淵“不買賬”,反而發兵攻擊毋丘儉,由於兵力準備不足,毋丘儉暫時退走。
之後,毋丘儉跟隨司馬懿平定公孫淵之亂,曹魏的疆域擴展到朝鮮半島今鹹鏡南道附近。
公元240年,高句麗王朝從早期的幾個部落已經大規模擴張到了漢江流域。
其第十一位君王東川王位宮在任時先與曹魏合作討伐公孫淵,等到剿滅公孫淵後,位宮信心爆棚,趁魏與吳蜀交戰之機,突然發兵襲擊遼東魏國領土。
公元244年,毋丘儉整軍誓師,率領步騎兵數萬人,從鹹鏡南道出發討伐高句麗。
毋丘儉所率軍隊屬北方屯軍的精銳之師,其分別在沸流水和梁口接連兩次大敗高句麗東川王,盡殲主力一萬八千人,東川王帶著殘兵敗將逃往東沃沮,依險據守牢固的丸都城。
丸都城是東川王的軍事守備城,也是王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毋丘儉經過勘察地形,發現北麵險峻,而西北地勢略緩,於是,其決定采用正麵佯攻、西北偷襲的策略,軍中善於攀爬的敢死隊員偷偷爬上山崖,殺死守衛,一舉攻破了丸都城。
魏兵“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也就是說采取了“屠城”。此戰,讓高句麗人魂飛魄散。
公元245年,為防止東川王死灰複燃,毋丘儉坐鎮丸都城,分兩路進擊東川王,一路是玄菟太守王頎,其任務是捉拿罪魁禍首東川王;一路是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任務是攻擊附逆的各部落。
兩路兵馬齊奏凱歌,一舉收複了東漢所棄疆域。此後不久,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病死。
後來雖然複國,但是丸都城被毀,他又修築了平壤城,準備移都。
在位二十二年,高憂位居死了,諡號東川王。
東川王死後,兒子高然弗即位,是中川王,才繼位不到一年,但複仇之心極其強烈…………
左右亦是紛紛開口道:“這高旬麗人真是幫了我江東不少忙啊!”
山上王死後,兒子高憂位居即位,是為東川王。
他即位後前期與曹魏不斷有使節往來。
後來並且殺了東吳使者給曹魏,後來又協助曹魏討伐公孫淵。
後期奉行對外擴張政策,攻破遼東西安平縣,後來又侵犯新羅北邊,招致曹魏大將毋丘儉討伐,他逃到了南沃沮地,丸都城被毀。
毋丘儉幼時因酷愛讀書,文采出眾,被曹丕任命為文學掾,負責曹叡讀書養德之事(儉襲父爵,為平原侯文學)
當然毋丘儉能入宮,他的父親毋丘興背後一定出了力,毋丘興官至武威太守、將作大匠,封高陽鄉侯(人才流動的禁錮從魏國開始已經顯現,家世好的年輕俊傑做官之路一片坦途)
有了這層關係,毋丘儉的仕途隨後開始了三級跳。
毋丘儉出道之初就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賞識,先後任尚書郎和羽林監等要職,之後任荊州刺史,主持襄樊防務。
諸葛亮北伐時,曹叡還打算大興土木,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幾乎都曾上書予以勸諫,毋丘儉亦在其中,上疏曰:“臣愚以為天下所急除者二賊,所急務者衣食。誠使二賊不滅,士民饑凍,雖崇美宮室,猶無益也。”
曹叡雖然不予理會,但仍將毋丘儉遷荊州刺史,這一躍,毋丘儉就成為曹魏的地方重臣!
毋丘儉在荊州表現出色,成功抵禦了陸遜的北伐。
諸葛亮走後,西線暫無戰事,毋丘儉揣摩聖意,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
曹叡讓眾人商議毋丘儉的征遼計劃,尚書右仆射,侍中衛臻反對:“儉所陳皆戰國細術,非王者之事也。
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且淵生長海表,相承三世,外撫戎夷,內修戰射,而儉欲以偏軍長驅,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衛臻反對的主要理由就是:百姓疲勞,連年征戰,軍費開支龐大,曹魏統治區的百姓負擔相當沉重,好不容易可以喘息會,為何不猶案甲養士呢?
再說公孫淵家族對遼東的統治已經沿續了三代,他們對外安撫胡人,對內整修武備,習練戰陣,憑你毋丘儉行嗎?
衛臻背景很深厚,他是衛茲的兒子。
衛茲可是曹操創業的天使投資人,曹操起兵的人馬很大一部分都是衛茲讚助的:陳留起兵,曹操軍事生涯的第一場敗仗輸給了誰?
曹家也給予衛家豐厚的回報,衛臻在曹操時就加封關內侯,曹丕時任侍中、吏部尚書,到了曹睿朝,累遷光祿大夫、司空、司徒,做到了最高等的三公!
曹叡本還在猶豫,但公孫淵很快就打了他的臉。
剛好遼東郡的計吏這時從洛陽回來,向公孫淵報告說這些使者都勇力超群,其中有個叫左駿伯的人更是勇猛無比,懷疑這幫人是魏國派來的死士(淵計吏從洛陽還,語淵曰:“使者左駿伯,使皆擇勇力者,非凡人也。”)
公孫淵聽完既驚且懼,於是派出大部隊把使者下榻的學館重重包圍,之後才進去受拜(淵由是疑怖。容、夔至,住學館中。淵先以步騎圍之,乃入受拜)
公孫淵出兵的時候,傅容、聶夔估計嚇尿了,公孫淵不會再搞一次斬殺使者的蠢事吧?
受此大辱,兩人回去後就向曹睿告了狀。
那幾年南方無戰事,而遼東的隱患卻逐漸明顯,於是,魏明帝將熟知且信用的毋丘儉改任為幽州刺史。
之前的幽州刺史是田豫,田豫之後是王雄,那時發生在渤海灣的一場伏擊戰(曹魏老黃牛田豫的悲催經曆)。
擠走田豫的王雄(幽州刺史王雄支黨欲令雄領烏丸校尉,毀豫亂邊,為國生事。遂轉豫為汝南太守,加殄夷將軍)
當軻比能叛亂時,王雄派劍客韓龍除掉軻比能,從此鮮卑各部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兩任幽州刺史都很能打,但是有用嘛?管你三朝老臣還是世家大族,在皇帝心腹麵前都得乖乖讓路,權力的鄙視鏈:皇帝心腹》世家大族》平民草根。
曹叡給予毋丘儉最高權力,在幽州刺史外,還加了度遼將軍的頭銜,同時兼任護烏桓校尉,把北方的軍政大權都一並交給了他,臨事可決斷(持節)(帝圖討遼東,以儉有幹策,徙為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
話說自漢末以來,公孫家族盤踞遼東已曆三世,之前曹魏的態度是讓其稱藩,然而孫權幾次跨海聯絡,意圖夾擊魏國,這引起了曹睿的高度警惕。
公元237年,魏明帝令毋丘儉持詔書招降公孫家,結果公孫淵“不買賬”,反而發兵攻擊毋丘儉,由於兵力準備不足,毋丘儉暫時退走。
之後,毋丘儉跟隨司馬懿平定公孫淵之亂,曹魏的疆域擴展到朝鮮半島今鹹鏡南道附近。
公元240年,高句麗王朝從早期的幾個部落已經大規模擴張到了漢江流域。
其第十一位君王東川王位宮在任時先與曹魏合作討伐公孫淵,等到剿滅公孫淵後,位宮信心爆棚,趁魏與吳蜀交戰之機,突然發兵襲擊遼東魏國領土。
公元244年,毋丘儉整軍誓師,率領步騎兵數萬人,從鹹鏡南道出發討伐高句麗。
毋丘儉所率軍隊屬北方屯軍的精銳之師,其分別在沸流水和梁口接連兩次大敗高句麗東川王,盡殲主力一萬八千人,東川王帶著殘兵敗將逃往東沃沮,依險據守牢固的丸都城。
丸都城是東川王的軍事守備城,也是王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毋丘儉經過勘察地形,發現北麵險峻,而西北地勢略緩,於是,其決定采用正麵佯攻、西北偷襲的策略,軍中善於攀爬的敢死隊員偷偷爬上山崖,殺死守衛,一舉攻破了丸都城。
魏兵“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也就是說采取了“屠城”。此戰,讓高句麗人魂飛魄散。
公元245年,為防止東川王死灰複燃,毋丘儉坐鎮丸都城,分兩路進擊東川王,一路是玄菟太守王頎,其任務是捉拿罪魁禍首東川王;一路是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任務是攻擊附逆的各部落。
兩路兵馬齊奏凱歌,一舉收複了東漢所棄疆域。此後不久,東川王在逃亡中抑鬱病死。
後來雖然複國,但是丸都城被毀,他又修築了平壤城,準備移都。
在位二十二年,高憂位居死了,諡號東川王。
東川王死後,兒子高然弗即位,是中川王,才繼位不到一年,但複仇之心極其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