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等候捷報,好鬥的辰羅諸國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琮想了想接話道:“當然,我江東還得感謝辰羅諸國(後來的新羅),這些國家雖然很小,但把他們的力量都匯聚起來還是很有用處的。”幾個時辰後,前方幾路人馬皆遇到了魏軍……………
全琮還繼續停留在此處,命兵士紮下營帳,等候前方捷報的傳來,遝津港對水師不強的魏軍來說可有可無,但對於他們江東來說卻很是重要,無論之後戰事的結果是勝敗,
若是勝了可以從海路運更多的江東兵士物資過來,擴大勝果,若是敗了也可以從此地撤退,從海路魏軍是追不上吳軍的,
全琮在大帳中拿起幾卷記載著辰羅諸國相關之事的竹簡仔細翻看了起來,畢竟無論是對手魏軍的將領還是自家的盟友都要多了解一些,才能有更多的勝算……………
全琮邊翻看竹簡邊喃喃自語道:“這辰羅諸國還真是有趣,國土雖小,但是很好鬥啊。”
新羅在三韓世界崛起,其實是一個漫長過程。
朝鮮半島列國並峙紛爭,韜光養晦固然重要,然而君民一心、奮發圖強的堅忍精神,才是引領新羅從蕞爾小邦走向半島霸主的內在動力。
始祖樸赫居世之後,即將迎來一代雄主昔脫解,他的橫空出世同樣充滿傳奇色彩。
他執政時期,王室神秘色彩更加濃厚,國號改為雞林,對內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革新,對外吹響與百濟、加耶戰爭的隆隆號角。
新羅始祖之後兩代君長的曆史記載,實際是一種過渡,是為了著力刻畫第四代雄主脫解王。
《新羅本紀》第二代、第三代君主部分,脫解王就仿佛是屋子裏的大象,難以視而不見,成了不是主角的主角。
在新羅始祖樸赫居世去世之後,繼承君位的是南解次次雄。
次次雄是新羅語“巫”之義,人們尊敬事鬼神、尚祭祀的巫,遂以之稱尊長者。
可是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連同他的嫡子——第三代君主儒理尼師今,他們的曆史書寫多少透著些陪襯的意味。
首先陪襯的是始祖,南解次次雄本紀,開篇就是樂浪聽聞樸赫居世去世,立即興兵來侵,將國都金城包圍數重。
南解次次雄對身邊的人說:“二聖棄國,孤以國人推戴,謬居於位,危懼若涉川水。今鄰國來侵,是孤之不德也,為之若何?”
“鄰國來侵”恰恰與聖明神武的先王在位時形成鮮明對比,那時無論是倭國、樂浪還是馬韓,都對徐羅伐禮讓三分,不敢進逼。
“孤之不德”確實有所指,次次雄似乎有些亂了方寸,“為之若何?”倒有些失態(好在樂浪軍隊很快自行撤退)。
南解次次雄隨後做的第一件被記下來的重大事件,不是別的,便是立始祖廟。
這可以看做是現實中的始祖神聖化之開端,此後曆代國王多在登基之後即拜謁、祭祀始祖廟。此刻,南解完全被始祖的巨大陰影籠罩。
史書中接下來兩條,突然插入了關於一位名叫脫解的人的記載。一條是“王聞脫解之賢,以長女妻之”。神來之筆,直奔主題,這裏既不交代脫解是何許人也,也沒有任何可查細節,次次雄聽說脫解賢能,就把長公主許配給他?這個謎團,我們恐怕要等到脫解有一番作為才恍然大悟。總之,脫解成為南解次次雄的女婿,這是重要一步。
另一條更為重要,兩年後“以脫解為大輔,委以軍國政事”。大輔一職僅見於脫解和瓠公,學界認為它類似於新羅官等改革之後的伊飡或上大等,係百官之首。
《南解本紀》剩餘的基本都是負麵記事。
細節最豐富的是一場戰事。倭國自海上來襲,他們派出百餘艘船,掠奪海邊民戶。
古代戰爭,搶奪人力甚至比占領土地更重要,因此徐羅伐“發六部勁兵以禦之”,也就是出動精銳部隊作戰。
周邊的樂浪隨之聯動起來,他們知曉徐羅伐內部空虛,開始急行軍進攻金城。
這又是十分危急的關頭。
南解有何對策?看不到。
幸好夜晚有流星墜入對方營帳,把敵軍嚇退了。
有趣的是,樂浪兵跑則跑矣,卻屯兵於閼川之上,這條河與都城近在咫尺,他們在江邊建造二十個大石碓,然後才離開。
這時從吐含山東麵的海岸激戰完畢的六部精銳一千人追過來,看到這些石堆,知道對方人數眾多,於是不再追擊,此戰未敗,卻也未勝。
南解十五年京城的旱災、蝗災、饑荒,十九年的瘟疫、無冰,二十一年的蝗災。仿佛沒什麽好的年景。南解時代確實乏善可陳,史書就此掀過,進入新的王紀。然而,屋子裏的大象——脫解王卻似乎更為迫近。
第三代君主是儒理尼師今。
尼師今這個君號,不像分別專屬於始祖樸赫居世的居西幹和第二代君主的次次雄,它傳承的較為久遠,後麵多位君主都襲用此號。
新羅古語意為“齒理”,本指年齒,寓意多智。
這裏有個故事,脫解也第一次正麵出場了。
南解薨逝,太子儒理當然應該入繼大統,但是史書說,由於大輔脫解“素有德望”,所以新王“推讓其位”。
這是儒理時代開篇的難題,前王垂青的人物,成了王位的潛在候選人。
脫解麵對這種情況,向新王建言:“神器大寶,非庸人所堪。吾聞聖智人多齒,試以餅噬之。”
他沒有說我德行不夠或者不是先王血胤之類的推辭之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能夠勝任君位者不該是平庸之輩。
這裏對史書這一小節的點校方案有兩種,一種是“試以餅噬之”點讀為脫解說的話,話語更完整,既有理由,又有建議;一種與之相反,點讀成眾人的行動,眾人拿他的話“聖智人多齒”作為依據,直接付諸檢驗。
無論如何,結果是儒理留在餅上的牙印更多,脫解於是率眾臣奉立新君,這一巧妙做法為謙讓的新王再添一道多智的美德。
ps.祝各位書友中秋佳節快樂,人月兩團圓。
全琮還繼續停留在此處,命兵士紮下營帳,等候前方捷報的傳來,遝津港對水師不強的魏軍來說可有可無,但對於他們江東來說卻很是重要,無論之後戰事的結果是勝敗,
若是勝了可以從海路運更多的江東兵士物資過來,擴大勝果,若是敗了也可以從此地撤退,從海路魏軍是追不上吳軍的,
全琮在大帳中拿起幾卷記載著辰羅諸國相關之事的竹簡仔細翻看了起來,畢竟無論是對手魏軍的將領還是自家的盟友都要多了解一些,才能有更多的勝算……………
全琮邊翻看竹簡邊喃喃自語道:“這辰羅諸國還真是有趣,國土雖小,但是很好鬥啊。”
新羅在三韓世界崛起,其實是一個漫長過程。
朝鮮半島列國並峙紛爭,韜光養晦固然重要,然而君民一心、奮發圖強的堅忍精神,才是引領新羅從蕞爾小邦走向半島霸主的內在動力。
始祖樸赫居世之後,即將迎來一代雄主昔脫解,他的橫空出世同樣充滿傳奇色彩。
他執政時期,王室神秘色彩更加濃厚,國號改為雞林,對內大刀闊斧地進行政治革新,對外吹響與百濟、加耶戰爭的隆隆號角。
新羅始祖之後兩代君長的曆史記載,實際是一種過渡,是為了著力刻畫第四代雄主脫解王。
《新羅本紀》第二代、第三代君主部分,脫解王就仿佛是屋子裏的大象,難以視而不見,成了不是主角的主角。
在新羅始祖樸赫居世去世之後,繼承君位的是南解次次雄。
次次雄是新羅語“巫”之義,人們尊敬事鬼神、尚祭祀的巫,遂以之稱尊長者。
可是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連同他的嫡子——第三代君主儒理尼師今,他們的曆史書寫多少透著些陪襯的意味。
首先陪襯的是始祖,南解次次雄本紀,開篇就是樂浪聽聞樸赫居世去世,立即興兵來侵,將國都金城包圍數重。
南解次次雄對身邊的人說:“二聖棄國,孤以國人推戴,謬居於位,危懼若涉川水。今鄰國來侵,是孤之不德也,為之若何?”
“鄰國來侵”恰恰與聖明神武的先王在位時形成鮮明對比,那時無論是倭國、樂浪還是馬韓,都對徐羅伐禮讓三分,不敢進逼。
“孤之不德”確實有所指,次次雄似乎有些亂了方寸,“為之若何?”倒有些失態(好在樂浪軍隊很快自行撤退)。
南解次次雄隨後做的第一件被記下來的重大事件,不是別的,便是立始祖廟。
這可以看做是現實中的始祖神聖化之開端,此後曆代國王多在登基之後即拜謁、祭祀始祖廟。此刻,南解完全被始祖的巨大陰影籠罩。
史書中接下來兩條,突然插入了關於一位名叫脫解的人的記載。一條是“王聞脫解之賢,以長女妻之”。神來之筆,直奔主題,這裏既不交代脫解是何許人也,也沒有任何可查細節,次次雄聽說脫解賢能,就把長公主許配給他?這個謎團,我們恐怕要等到脫解有一番作為才恍然大悟。總之,脫解成為南解次次雄的女婿,這是重要一步。
另一條更為重要,兩年後“以脫解為大輔,委以軍國政事”。大輔一職僅見於脫解和瓠公,學界認為它類似於新羅官等改革之後的伊飡或上大等,係百官之首。
《南解本紀》剩餘的基本都是負麵記事。
細節最豐富的是一場戰事。倭國自海上來襲,他們派出百餘艘船,掠奪海邊民戶。
古代戰爭,搶奪人力甚至比占領土地更重要,因此徐羅伐“發六部勁兵以禦之”,也就是出動精銳部隊作戰。
周邊的樂浪隨之聯動起來,他們知曉徐羅伐內部空虛,開始急行軍進攻金城。
這又是十分危急的關頭。
南解有何對策?看不到。
幸好夜晚有流星墜入對方營帳,把敵軍嚇退了。
有趣的是,樂浪兵跑則跑矣,卻屯兵於閼川之上,這條河與都城近在咫尺,他們在江邊建造二十個大石碓,然後才離開。
這時從吐含山東麵的海岸激戰完畢的六部精銳一千人追過來,看到這些石堆,知道對方人數眾多,於是不再追擊,此戰未敗,卻也未勝。
南解十五年京城的旱災、蝗災、饑荒,十九年的瘟疫、無冰,二十一年的蝗災。仿佛沒什麽好的年景。南解時代確實乏善可陳,史書就此掀過,進入新的王紀。然而,屋子裏的大象——脫解王卻似乎更為迫近。
第三代君主是儒理尼師今。
尼師今這個君號,不像分別專屬於始祖樸赫居世的居西幹和第二代君主的次次雄,它傳承的較為久遠,後麵多位君主都襲用此號。
新羅古語意為“齒理”,本指年齒,寓意多智。
這裏有個故事,脫解也第一次正麵出場了。
南解薨逝,太子儒理當然應該入繼大統,但是史書說,由於大輔脫解“素有德望”,所以新王“推讓其位”。
這是儒理時代開篇的難題,前王垂青的人物,成了王位的潛在候選人。
脫解麵對這種情況,向新王建言:“神器大寶,非庸人所堪。吾聞聖智人多齒,試以餅噬之。”
他沒有說我德行不夠或者不是先王血胤之類的推辭之語,而是直截了當地說能夠勝任君位者不該是平庸之輩。
這裏對史書這一小節的點校方案有兩種,一種是“試以餅噬之”點讀為脫解說的話,話語更完整,既有理由,又有建議;一種與之相反,點讀成眾人的行動,眾人拿他的話“聖智人多齒”作為依據,直接付諸檢驗。
無論如何,結果是儒理留在餅上的牙印更多,脫解於是率眾臣奉立新君,這一巧妙做法為謙讓的新王再添一道多智的美德。
ps.祝各位書友中秋佳節快樂,人月兩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