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結盟東吳,繼承胡阿狼泥的一切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作者:浮生WX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那人退下,沙末汗笑著舉杯道:“來,諸位,我等再飲一杯,日後恢複我大鮮卑的榮光就仰仗諸位與本王一同努力了!”
諸位首領強顏歡笑的舉起酒杯道:“我等敢不從命!”一起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沙末汗頓了頓又道:“諸位,如今我大鮮卑的實力還是比不得檀石槐大人和吾父在位之時,若是僅僅依靠我鮮卑一族之力,是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抗的,還是要聯合其他一些與曹魏敵對的勢力方才能一洗前恥,為吾父報仇啊!”
烏倫放下酒杯道:“大王,我大鮮卑如今的確有結盟的必要,隻是不知這個盟友是否是蜀漢?
當初諸葛亮在時,也曾派人與我族商討共同聯盟攻魏之事,隻可惜我大鮮卑與蜀漢遠隔千裏,要一同響應卻是很難做到,如此容易被曹魏各個擊破啊!”
成律歸亦出言道:“烏倫大人說的是,當初的錯誤我族不能再犯一次了,蜀漢之人不可靠,若是要聯盟還得再尋其它可靠之盟友,再不濟我大鮮卑也可自己攻魏!”
沙末汗笑著道:“諸位言之有理,此番之事必不能再找蜀漢了,本王已經提前聯係了東吳和高旬麗,三家聯手必能報此大仇,甚至還能擄掠些漢人工匠、女子過來,趁勢再占一些漢人的地盤,重現我大鮮卑的榮光!”
蒲頭用匕首割了幾塊羊肉放入嘴中咀嚼有些擔憂的道:“大王,高旬麗倒還好說,雖然滅國還是有些實力的,隻是這東吳與我大鮮卑亦是遠隔千裏啊。”
沙末漢想要繼承叔父的一切,包括拓跋婉兒這個年紀不大的叔母在草原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人會議論,不像在中原需要受禮法的約束,草原上以強者為尊,人口又少,繼承幾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子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以匈奴、鮮卑為代表的遊牧民族的三個特性都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口問題,遊牧民族的人口增長率非常低,尤其是男性人口的數量。
所以遊牧民族最大的發展問題就是如何增加人口,而收繼婚製就是遊牧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解決人口問題所想出來的一個辦法,並形成了製度。
《史記》記載了匈奴人崇尚強者,看不起弱者,好的食物都分給強壯的人,也包括美麗的女子,年老體弱的人吃的是剩下的食物,
與漢朝的傳統美德最好相反,匈奴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在不斷地遊牧、對外戰爭、抵禦天災人禍中,隻有強者才能有更多的力量保護整個部落,從而生存下去。
匈奴重視強者,看不起弱者,再來看匈奴的收繼婚製,父親死了,兒子會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後母,如果不娶呢?
那就是寡母與孤兒,匈奴的最小單位是帳,相當於漢人的一個家庭,與後來的突厥帳和蒙古包是相似的概念,一帳就是生活在一起的一個小家族。
如果一的小家族中死了男人,那麽孤兒寡母如何生活?
在不斷地遊牧之中,沒有男人,寡兒寡母可能連自己家的牲畜都趕不走,更不用說準備自己家的東西遊牧了,在對內、對外戰爭中,孤兒寡母更是無法生存。
但是又不能把孤兒寡母從自己的屬民中趕走,那樣人口會更加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一個男人出來娶了寡母,而孤兒就成為男人的兒子,這樣男人就成為一帳家族中的主人,同樣男人娶寡母還能繼續生育人口,這是一舉多得的好處,也是匈奴收繼婚製最大的作用。
收繼婚製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人口,兄弟去世,剩下的兄弟娶嫂子或者弟媳為妻,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的家庭是父子一家人,有的家庭是兄弟一家人,不管是父子還是兄弟,為了達到保護孤兒寡母和繼續生育人口的作用,所以收繼婚製應運而生。
這是曆史的產物,也是遊牧民族的一個特性,漢人無法理解,但是遊牧民族是用自己民族的曆史發展得出來的正確經驗。如果沒有收繼婚製,遊牧民族的人可能會更少。
除此之外,匈奴人還把女性當成生育的工具,如果父親去世,沒有兒子的,或者兄弟去世,沒有兄弟的,他們留下來的妻子還會有其他的男性來娶,為了就是不浪費任何一個生育人口的機會,這是遊牧民族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風俗,有一定的合理性。
就算是從中原遠嫁過來的漢室公主也不例外,王昭君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家庭,但是自幼長相便沉魚落雁,閉花羞月的王昭君是父母兄嫂的掌上明珠,
可是在入宮後卻因為不願意賄賂給秀女畫像的宮廷畫師毛延壽就遭到了報複,宮廷畫師特意將王昭君畫成了個醜女,成功的導致沉魚落雁的王昭君落選成為了宮女,多年都沒得到皇帝的臨幸。
悲憤欲絕的王昭君自然不肯在後宮之中當個默默無聞的宮女老死後宮,所以就抓住機會自願為國獻身前往匈奴和親。
也許當時天真善良的王昭君隻想著離開冰冷無情的漢宮,就可以馳騁在匈奴的草原上肆意飛揚了。
匈奴屬於遊牧民族,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收繼婚製,大概的意思就是若父親去世的話,兒子會娶父親的閼氏(妻子)當媳婦,哥哥過著弟弟去世,兄弟會將哥哥或者弟弟的閼氏娶回家當媳婦!而王昭君就經曆了收繼婚,結了2次婚。
王昭君初到匈奴是嫁的人是呼韓邪單於,被呼韓邪單於封為寧胡閼氏。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但是好景不長,呼韓邪單於很快就去世了,心神俱傷的王昭君就上書漢朝皇帝漢成帝希望能回歸家鄉。
但是王昭君的請求遭到了漢成帝的拒絕,理由就是“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製,漢成帝命令王昭君不得返回漢朝,嫁給呼韓邪單於大兒子複株累單於,王昭君謹遵聖命,嫁給複株累單於後共同生活了11年,生下了兩個女兒。
可是讓人遺憾的是,鴻嘉元年(前20年),複株累單於去世,這時的王昭君已經算是中老年人了!也就沒有再嫁,隻是在搜諧若鞮單於上任後,王昭君兩年後便去世了!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日的鮮卑各部落中,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諸位首領強顏歡笑的舉起酒杯道:“我等敢不從命!”一起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
沙末汗頓了頓又道:“諸位,如今我大鮮卑的實力還是比不得檀石槐大人和吾父在位之時,若是僅僅依靠我鮮卑一族之力,是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抗的,還是要聯合其他一些與曹魏敵對的勢力方才能一洗前恥,為吾父報仇啊!”
烏倫放下酒杯道:“大王,我大鮮卑如今的確有結盟的必要,隻是不知這個盟友是否是蜀漢?
當初諸葛亮在時,也曾派人與我族商討共同聯盟攻魏之事,隻可惜我大鮮卑與蜀漢遠隔千裏,要一同響應卻是很難做到,如此容易被曹魏各個擊破啊!”
成律歸亦出言道:“烏倫大人說的是,當初的錯誤我族不能再犯一次了,蜀漢之人不可靠,若是要聯盟還得再尋其它可靠之盟友,再不濟我大鮮卑也可自己攻魏!”
沙末汗笑著道:“諸位言之有理,此番之事必不能再找蜀漢了,本王已經提前聯係了東吳和高旬麗,三家聯手必能報此大仇,甚至還能擄掠些漢人工匠、女子過來,趁勢再占一些漢人的地盤,重現我大鮮卑的榮光!”
蒲頭用匕首割了幾塊羊肉放入嘴中咀嚼有些擔憂的道:“大王,高旬麗倒還好說,雖然滅國還是有些實力的,隻是這東吳與我大鮮卑亦是遠隔千裏啊。”
沙末漢想要繼承叔父的一切,包括拓跋婉兒這個年紀不大的叔母在草原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人會議論,不像在中原需要受禮法的約束,草原上以強者為尊,人口又少,繼承幾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子沒有什麽大不了的。
以匈奴、鮮卑為代表的遊牧民族的三個特性都導致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口問題,遊牧民族的人口增長率非常低,尤其是男性人口的數量。
所以遊牧民族最大的發展問題就是如何增加人口,而收繼婚製就是遊牧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解決人口問題所想出來的一個辦法,並形成了製度。
《史記》記載了匈奴人崇尚強者,看不起弱者,好的食物都分給強壯的人,也包括美麗的女子,年老體弱的人吃的是剩下的食物,
與漢朝的傳統美德最好相反,匈奴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在不斷地遊牧、對外戰爭、抵禦天災人禍中,隻有強者才能有更多的力量保護整個部落,從而生存下去。
匈奴重視強者,看不起弱者,再來看匈奴的收繼婚製,父親死了,兒子會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後母,如果不娶呢?
那就是寡母與孤兒,匈奴的最小單位是帳,相當於漢人的一個家庭,與後來的突厥帳和蒙古包是相似的概念,一帳就是生活在一起的一個小家族。
如果一的小家族中死了男人,那麽孤兒寡母如何生活?
在不斷地遊牧之中,沒有男人,寡兒寡母可能連自己家的牲畜都趕不走,更不用說準備自己家的東西遊牧了,在對內、對外戰爭中,孤兒寡母更是無法生存。
但是又不能把孤兒寡母從自己的屬民中趕走,那樣人口會更加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一個男人出來娶了寡母,而孤兒就成為男人的兒子,這樣男人就成為一帳家族中的主人,同樣男人娶寡母還能繼續生育人口,這是一舉多得的好處,也是匈奴收繼婚製最大的作用。
收繼婚製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人口,兄弟去世,剩下的兄弟娶嫂子或者弟媳為妻,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的家庭是父子一家人,有的家庭是兄弟一家人,不管是父子還是兄弟,為了達到保護孤兒寡母和繼續生育人口的作用,所以收繼婚製應運而生。
這是曆史的產物,也是遊牧民族的一個特性,漢人無法理解,但是遊牧民族是用自己民族的曆史發展得出來的正確經驗。如果沒有收繼婚製,遊牧民族的人可能會更少。
除此之外,匈奴人還把女性當成生育的工具,如果父親去世,沒有兒子的,或者兄弟去世,沒有兄弟的,他們留下來的妻子還會有其他的男性來娶,為了就是不浪費任何一個生育人口的機會,這是遊牧民族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風俗,有一定的合理性。
就算是從中原遠嫁過來的漢室公主也不例外,王昭君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家庭,但是自幼長相便沉魚落雁,閉花羞月的王昭君是父母兄嫂的掌上明珠,
可是在入宮後卻因為不願意賄賂給秀女畫像的宮廷畫師毛延壽就遭到了報複,宮廷畫師特意將王昭君畫成了個醜女,成功的導致沉魚落雁的王昭君落選成為了宮女,多年都沒得到皇帝的臨幸。
悲憤欲絕的王昭君自然不肯在後宮之中當個默默無聞的宮女老死後宮,所以就抓住機會自願為國獻身前往匈奴和親。
也許當時天真善良的王昭君隻想著離開冰冷無情的漢宮,就可以馳騁在匈奴的草原上肆意飛揚了。
匈奴屬於遊牧民族,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收繼婚製,大概的意思就是若父親去世的話,兒子會娶父親的閼氏(妻子)當媳婦,哥哥過著弟弟去世,兄弟會將哥哥或者弟弟的閼氏娶回家當媳婦!而王昭君就經曆了收繼婚,結了2次婚。
王昭君初到匈奴是嫁的人是呼韓邪單於,被呼韓邪單於封為寧胡閼氏。
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但是好景不長,呼韓邪單於很快就去世了,心神俱傷的王昭君就上書漢朝皇帝漢成帝希望能回歸家鄉。
但是王昭君的請求遭到了漢成帝的拒絕,理由就是“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製,漢成帝命令王昭君不得返回漢朝,嫁給呼韓邪單於大兒子複株累單於,王昭君謹遵聖命,嫁給複株累單於後共同生活了11年,生下了兩個女兒。
可是讓人遺憾的是,鴻嘉元年(前20年),複株累單於去世,這時的王昭君已經算是中老年人了!也就沒有再嫁,隻是在搜諧若鞮單於上任後,王昭君兩年後便去世了!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日的鮮卑各部落中,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