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增開稅收
大唐:我能搞錢,多娶公主合理吧 作者:九品戒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愣種不會看上朕的長樂了吧?’
李麗質的表情被李世民盡收眼底。
唇彩是什麽李世民不知道,但唇妝,李世民可是知道的。
唐朝女人是有化唇妝的講究的。
跟後世不一樣,唐朝女人的唇妝,並不是把整個唇全部塗紅,而是在唇上塗抹出一些圖案,以此來點綴妝容,比如花瓣形,櫻桃形等等,即便是塗滿唇的唇妝,與後世也有些許的不同。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男人送女人胭脂水粉,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之一。
李世民都想問問房俊,是不是故意在他麵前送李麗質禮物的。
“房俊,你陪朕走走。”
“哦。。。”房俊應了一聲,隨著李世民一起出了牡丹亭。
白糖的生意,房俊之所以願意給長樂三成利潤,除了想掛牢自己跟皇室的關係之外,還因為長安城所有糖類的生意都是長孫家的。
隻要白糖一開售,長孫家的生意必然受到衝擊。
現在的房俊,可幹不過李世民的大舅子,拉著長樂一起,有事就把長樂推出去頂著,肯定比自己扛著好受的多。
李世民歎了口氣道,“你剛剛說的沒錯,大唐的國庫與前朝國庫的情形差不多,雖然比前朝國庫的情況好一些,但也沒好多少。。。國庫吃緊,對於朝廷來說是大事,必須想辦法解決。”
房俊點頭說道,“最快的解決方法,是增開稅收。”
“增開稅收?”
李世民心中歎息,自己終究是高看了房俊,不過想想也能理解,房俊畢竟年紀還小,雖然馬上就要行冠禮了,可沒行冠禮之前,那就還是個孩子。
增開稅收這種事,實屬下下之策。
大唐能有今日的繁榮景象,靠的就是減免賦稅,減免徭役。
一旦增開稅收,百姓又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百姓的生活苦,誰還會心向大唐?
所以,增開稅收,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失了民心。
房俊是沒管李世民怎麽想,他一邊思索著,一邊說著,“現在大唐的稅收,主要來源於農耕。”
大唐的稅收政策,是李淵在位的時候頒布的,叫做‘租調庸’。
租,指的是種地的,按南方農作物不同區分,北方繳納粟米,每丁2石,南方交稻穀,每丁3石,稻穀碾成米大約2石。為什麽這樣征收呢?粟米耐存儲,可以存8、9年,大米很容易壞,稻穀存儲的時間長,所以北方直接向百姓征粟米,南方則征稻穀。
調,指的是特產類的,比如桑蠶區輸綾、絹、絁共2丈,產麻區輸布2.5丈、麻3斤等等。
庸,指的是服役,成年男丁需要每年為國服役20天,但可以用絹抵,每天3尺,所以叫做庸。
除此之外,大唐還收地稅,類似隋朝的義倉,以救濟災荒名義征收的稅種,百姓按照每畝2升的標準交稅,屬於資產稅性質。
“雖然在大唐,農民的占比最大,可農民也是大唐最窮的一批人。。。朝廷不應該隻想著從農民的飯碗裏往外摳錢!”
李世民皺了皺眉,“你說的增開稅收,不是增加各項稅收的標準?”
“當然不是!”房俊搖頭說道,“農民本來就沒錢,增加原有的稅收標準,那不就是逼著農民賣兒賣女,逼著農民造反嗎?”
“我說的增開稅收,是指開收商稅!”
“開收商稅?”李世民愣住了,這從古至今,就沒有開收商稅這一說啊,曆朝曆代,哪有人會收商稅的?
“無論是大商大販,還是小商小販,隨便拉出來一個,哪個不得比種地的農民有錢?”房俊聳了聳肩說道,“不說別人,就說我。。。我現在賣香皂和洗發水,一天就能賣5000多貫錢,那些靠著土裏刨食的百姓,這輩子別說花5000貫了,他們看都未必能看到5000貫!”
“所以,想改善國庫現有的狀態,最快的方法就是開收商稅!”
“隻不過,開收商稅吧。。。估計得挺麻煩的。。。”
房俊撓著頭,看著李世民。
“朝廷的文武百官中,哪家沒有點兒私產,哪家背地裏不做點生意。。。開收商稅這個事兒,估計在朝堂上很難通過。。。”
“你小子知道的還不少!”李世民瞪了房俊一眼。
文武百官有點私產,背地裏做點生意這種事,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的,隻不過,大家都不點破而已。
就像房俊說的,想撕開這個口子,增收商稅,在朝堂上估計是很難通過。
有幾個人能願意從自己兜兒裏往外掏錢給朝廷的?
“陛下不急的話,咱們也可以先從細鹽入手。”
“從細鹽入手?”李世民抬頭看向房俊,“具體說說!”
房俊點頭說道,“朝廷牽頭,成立一個新部門,專司煉製細鹽,然後,細鹽以商品的形式進入市場,取締原有的粗鹽,所得利益,可盡數歸納於國庫,這樣,國庫吃緊的問題也就算是解決了。”
李世民心裏歎了口氣,細鹽取締粗鹽,這事兒哪有想的那麽容易啊。
太原王家的人,會眼看著自己的利益被一點一點瓦解而不聞不問?
“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李世民詢問道。
房俊提出的這兩個辦法,實際上都不錯,可想把這兩件事落實下來,也實在是太難了。
先說征收商稅,這個提案,等於是動了滿朝文武所有人的利益,提出來了有啥用,誰能同意呢?
再說細鹽的事,大唐的鹽業,一直把控在太原王家人的手裏,不隻是大唐,在隋朝時期,太原王家就把控著鹽業。
別看細鹽的事隻牽扯到了太原王家這麽一個家族,可真說起來,這一個王家,比滿朝文武還要麻煩。
房俊想了下說道,“要我說,暫時先不要管國庫的問題。”
“想改變國庫現有的財政收入,太麻煩了,而且現在的時機也不對,與其想怎麽改善國庫的現狀,不如想辦法多賺點錢。”
“反正財政的需求,也就是往外掏錢,是國庫往外掏錢,還是陛下往外掏錢,也沒啥大的區別。”
“別的我不敢說,幫著陛下每天賺個萬貫的錢財,問題應該不大。”
萬貫錢,那是多少啊?
折合現代,那就是三千萬左右啊!
一天賺三千萬,一年下來是多少錢啊?
他李世民要是有這麽多錢,國庫空不空虛的,對他還有啥影響啊?
李世民整個人都跟著精神了。
“房俊,你此言當真?”
李麗質的表情被李世民盡收眼底。
唇彩是什麽李世民不知道,但唇妝,李世民可是知道的。
唐朝女人是有化唇妝的講究的。
跟後世不一樣,唐朝女人的唇妝,並不是把整個唇全部塗紅,而是在唇上塗抹出一些圖案,以此來點綴妝容,比如花瓣形,櫻桃形等等,即便是塗滿唇的唇妝,與後世也有些許的不同。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男人送女人胭脂水粉,是表達愛意的方式之一。
李世民都想問問房俊,是不是故意在他麵前送李麗質禮物的。
“房俊,你陪朕走走。”
“哦。。。”房俊應了一聲,隨著李世民一起出了牡丹亭。
白糖的生意,房俊之所以願意給長樂三成利潤,除了想掛牢自己跟皇室的關係之外,還因為長安城所有糖類的生意都是長孫家的。
隻要白糖一開售,長孫家的生意必然受到衝擊。
現在的房俊,可幹不過李世民的大舅子,拉著長樂一起,有事就把長樂推出去頂著,肯定比自己扛著好受的多。
李世民歎了口氣道,“你剛剛說的沒錯,大唐的國庫與前朝國庫的情形差不多,雖然比前朝國庫的情況好一些,但也沒好多少。。。國庫吃緊,對於朝廷來說是大事,必須想辦法解決。”
房俊點頭說道,“最快的解決方法,是增開稅收。”
“增開稅收?”
李世民心中歎息,自己終究是高看了房俊,不過想想也能理解,房俊畢竟年紀還小,雖然馬上就要行冠禮了,可沒行冠禮之前,那就還是個孩子。
增開稅收這種事,實屬下下之策。
大唐能有今日的繁榮景象,靠的就是減免賦稅,減免徭役。
一旦增開稅收,百姓又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百姓的生活苦,誰還會心向大唐?
所以,增開稅收,最大的弊端是容易失了民心。
房俊是沒管李世民怎麽想,他一邊思索著,一邊說著,“現在大唐的稅收,主要來源於農耕。”
大唐的稅收政策,是李淵在位的時候頒布的,叫做‘租調庸’。
租,指的是種地的,按南方農作物不同區分,北方繳納粟米,每丁2石,南方交稻穀,每丁3石,稻穀碾成米大約2石。為什麽這樣征收呢?粟米耐存儲,可以存8、9年,大米很容易壞,稻穀存儲的時間長,所以北方直接向百姓征粟米,南方則征稻穀。
調,指的是特產類的,比如桑蠶區輸綾、絹、絁共2丈,產麻區輸布2.5丈、麻3斤等等。
庸,指的是服役,成年男丁需要每年為國服役20天,但可以用絹抵,每天3尺,所以叫做庸。
除此之外,大唐還收地稅,類似隋朝的義倉,以救濟災荒名義征收的稅種,百姓按照每畝2升的標準交稅,屬於資產稅性質。
“雖然在大唐,農民的占比最大,可農民也是大唐最窮的一批人。。。朝廷不應該隻想著從農民的飯碗裏往外摳錢!”
李世民皺了皺眉,“你說的增開稅收,不是增加各項稅收的標準?”
“當然不是!”房俊搖頭說道,“農民本來就沒錢,增加原有的稅收標準,那不就是逼著農民賣兒賣女,逼著農民造反嗎?”
“我說的增開稅收,是指開收商稅!”
“開收商稅?”李世民愣住了,這從古至今,就沒有開收商稅這一說啊,曆朝曆代,哪有人會收商稅的?
“無論是大商大販,還是小商小販,隨便拉出來一個,哪個不得比種地的農民有錢?”房俊聳了聳肩說道,“不說別人,就說我。。。我現在賣香皂和洗發水,一天就能賣5000多貫錢,那些靠著土裏刨食的百姓,這輩子別說花5000貫了,他們看都未必能看到5000貫!”
“所以,想改善國庫現有的狀態,最快的方法就是開收商稅!”
“隻不過,開收商稅吧。。。估計得挺麻煩的。。。”
房俊撓著頭,看著李世民。
“朝廷的文武百官中,哪家沒有點兒私產,哪家背地裏不做點生意。。。開收商稅這個事兒,估計在朝堂上很難通過。。。”
“你小子知道的還不少!”李世民瞪了房俊一眼。
文武百官有點私產,背地裏做點生意這種事,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的,隻不過,大家都不點破而已。
就像房俊說的,想撕開這個口子,增收商稅,在朝堂上估計是很難通過。
有幾個人能願意從自己兜兒裏往外掏錢給朝廷的?
“陛下不急的話,咱們也可以先從細鹽入手。”
“從細鹽入手?”李世民抬頭看向房俊,“具體說說!”
房俊點頭說道,“朝廷牽頭,成立一個新部門,專司煉製細鹽,然後,細鹽以商品的形式進入市場,取締原有的粗鹽,所得利益,可盡數歸納於國庫,這樣,國庫吃緊的問題也就算是解決了。”
李世民心裏歎了口氣,細鹽取締粗鹽,這事兒哪有想的那麽容易啊。
太原王家的人,會眼看著自己的利益被一點一點瓦解而不聞不問?
“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李世民詢問道。
房俊提出的這兩個辦法,實際上都不錯,可想把這兩件事落實下來,也實在是太難了。
先說征收商稅,這個提案,等於是動了滿朝文武所有人的利益,提出來了有啥用,誰能同意呢?
再說細鹽的事,大唐的鹽業,一直把控在太原王家人的手裏,不隻是大唐,在隋朝時期,太原王家就把控著鹽業。
別看細鹽的事隻牽扯到了太原王家這麽一個家族,可真說起來,這一個王家,比滿朝文武還要麻煩。
房俊想了下說道,“要我說,暫時先不要管國庫的問題。”
“想改變國庫現有的財政收入,太麻煩了,而且現在的時機也不對,與其想怎麽改善國庫的現狀,不如想辦法多賺點錢。”
“反正財政的需求,也就是往外掏錢,是國庫往外掏錢,還是陛下往外掏錢,也沒啥大的區別。”
“別的我不敢說,幫著陛下每天賺個萬貫的錢財,問題應該不大。”
萬貫錢,那是多少啊?
折合現代,那就是三千萬左右啊!
一天賺三千萬,一年下來是多少錢啊?
他李世民要是有這麽多錢,國庫空不空虛的,對他還有啥影響啊?
李世民整個人都跟著精神了。
“房俊,你此言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