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了趙正和趙姬的牌,第二天行人就來通知李崇,公子子楚將在午後單獨宴請趙國使臣。
這種安排極不尋常。一般,各國使臣先後到了目的國,應該由目的國統一安排一次酒宴,以示等無差異。現在,還有兩個國家的使者未至,來了的四個國家三個都不接見,單單接見趙國使者,明顯是把趙國排在其他國家之上了。要論親疏,趙國與秦國有血海之仇;要論強弱,趙國怎麽也比楚、魏要弱一些,撐死也就和韓國相當吧!如果子楚單獨召見的是楚國使者,可能諸侯心裏還平衡一些:論親,兩國是親上加親的兒女親家;論實力,除了秦國,楚國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但趙國……
午後,典客府的馬車到達驛站門外,行人到門內請李崇上車。李崇一個旁人都不帶,獨自由行人陪同,登車前往子楚公子府。
車到門前,一名家臣在門外相迎。從行人手中接過簡牘,押了自己的手印,將李崇從偏門迎入府中。李崇微微感到有些意外。他以前每次去邯鄲秦公子府時,秦公子府都會大開儀門,全體官員列隊歡迎。但子楚府顯然不拿李崇當回事,隻以最簡單的禮節相迎。
家臣領著李崇轉過蕭牆,進入院內,讓李崇立於階下,自己從廊下向後宅報告。少時,子楚身著秦服,從堂上出來,李崇立即執手行禮。子楚走下台階,與李崇見禮,道:“昔吾初入趙,惠李氏之賜,乃得活命!”
當初子楚入質邯鄲時,邯鄲官員出於敵意,有意冷落,故意給他找了一處孤獨破敗的房舍,每月的薪糧也不給足。而這時,秦國軍隊就在距離邯鄲不遠的武安安營,與秦軍對峙的就是這位李崇。李崇與秦軍將領王齕極有默契地在武安保持著相安無事的狀態,相互都不打破目前的平衡。李家的幼弟李璣奉命成為監督武安撤軍的趙國使臣,秦國的使臣自然就是公子子楚。李璣數次邀請子楚前往武安,都被儐相以糧草不足拒絕了。不得已,李璣隻得先從自己家運來糧草,然後又向趙王求情,按例補足子楚府的薪糧。子楚現在說的,其實就是這件事。但這事是李璣幹的,李崇並未參與,雖然聽李璣說過,但也沒當回事,突然聽子楚說起,竟然不知如何應答,尷尬道:“公子過譽,臣不勝惶恐。惟臣實不知公子所指!”
子楚很親熱地攜著李崇的手,將他往堂上引,邊走邊道:“司寇其未告大夫乎?吾初入邯鄲,一應所用皆不足,賴司寇乃得裹腹!”司寇就是指李崇的弟弟李璣,他從武安出了趟差,回來就提升了司寇,而在一線與秦軍交涉的武安令李崇則沒有得到任何褒獎。
李崇聽說子楚指的是這件事,更加尷尬了,道:“時逢戰亂,諸事不周,禮節不備,公子蒙塵,死罪死罪!”
子楚道:“大夫其從邯鄲府來,太子已知,命往見之。大夫其與偕往!”
李崇一聽,血往頭上撞。來見子楚,怎麽扯出太子來了?會不會連秦王都牽扯出來?
子楚似乎洞察了他的心情,道:“大夫自趙正處歸,太子愛正,欲問大夫。非以趙使,但秦客也。”
李崇身不由己,隻能任由子楚引著出了後宅,從後門出轉到另一處後門,敲開進入。見兩人進來,一名男裝女子迎出來道:“是則李大夫乎?”
子楚恭敬地立於一旁道:“然也!”李崇不知這是何人,不敢應聲。那名男裝女子道:“且隨吾入。”將二人領到一間小房間內。那名男裝女子在門口說了聲“李大夫至!”就離開了。子楚領著李崇進到房間裏。
房間裏太子倚著幾案,半坐在席上,案前有兩副席,顯然是給子楚和李崇留的。子楚行禮道:“李大夫駕至!”
李崇立即躬身道:“臣趙大夫李崇,謹見太子!”
太子慵懶地一伸手,道:“子楚為吾請大夫!”
子楚立即回禮道:“大夫勿禮。大夫自邯鄲來,太子欲知趙正事,乃視大夫如故人。大夫勿複以君臣之禮相見!”引著李崇在西席坐下,自己在東席旁邊侍立。
太子道:“大夫必長於柱,敢請以兄相稱!”
李崇避席伏拜於地道:“臣惶恐!臣死罪!臣豈敢!”
太子示意子楚扶起李崇,道:“必稱大夫而後可乎?”
聽到太子的這一句問話,剛剛立起來的李崇又嚇得伏拜於地,連連道:“臣惶恐!臣死罪!臣豈敢!"
子楚再次扶起李崇,讓他在席上坐下,自己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太子指著子楚道:”趙正,子楚大子;子楚,吾之大子。此固不足與外人道也,而願李兄查之!“
李崇渾身戰栗,顫聲道:”臣謹奉太子教!“
太子道:”趙正年漸長,亦當發蒙。秦人少學,苦無教者。李兄其視之為子孫,善擇鴻博,旦夕教之,令增見益。“
李崇想了想,道:”太子其聞馮亭乎?“
太子道:”蓋為韓上黨守,而獻上黨於趙者乎?“
李崇道:”然也。其族有在趙者,有學而賢,無蔭,見為官師將,甚賤,不名於世。吾族子李牧與之善,每稱之,而不得用。若以為公子師,當得其用!“
太子道:”正,幼子也,但得一鄉賢可也,非必大儒。大夫所薦,必無差矣!“
李崇道:”臣惶恐。臣有孫,名信,幼未得學。若官師講於公子府,敢請信忝列其側,旦夕奉公子,不敢辭勞。“
太子道:”正於邯鄲,素少同儕。大夫以孫相賜,足見厚恩!“
李崇道:”臣每欲延為師,而位卑,恐為人笑。今得於秦公子而從學焉,亦幸矣!“
太子道:”李兄為正延師,子楚當拜,以盡拜師之禮!“
子楚聞言,立即端正地走過來,恭敬跪下,伏地三拜!李崇亦伏拜於地。太子道:”夫師者,有再造之恩。子楚不能親拜官師,拜兄猶拜師也,兄其為官師受之!“
這種安排極不尋常。一般,各國使臣先後到了目的國,應該由目的國統一安排一次酒宴,以示等無差異。現在,還有兩個國家的使者未至,來了的四個國家三個都不接見,單單接見趙國使者,明顯是把趙國排在其他國家之上了。要論親疏,趙國與秦國有血海之仇;要論強弱,趙國怎麽也比楚、魏要弱一些,撐死也就和韓國相當吧!如果子楚單獨召見的是楚國使者,可能諸侯心裏還平衡一些:論親,兩國是親上加親的兒女親家;論實力,除了秦國,楚國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但趙國……
午後,典客府的馬車到達驛站門外,行人到門內請李崇上車。李崇一個旁人都不帶,獨自由行人陪同,登車前往子楚公子府。
車到門前,一名家臣在門外相迎。從行人手中接過簡牘,押了自己的手印,將李崇從偏門迎入府中。李崇微微感到有些意外。他以前每次去邯鄲秦公子府時,秦公子府都會大開儀門,全體官員列隊歡迎。但子楚府顯然不拿李崇當回事,隻以最簡單的禮節相迎。
家臣領著李崇轉過蕭牆,進入院內,讓李崇立於階下,自己從廊下向後宅報告。少時,子楚身著秦服,從堂上出來,李崇立即執手行禮。子楚走下台階,與李崇見禮,道:“昔吾初入趙,惠李氏之賜,乃得活命!”
當初子楚入質邯鄲時,邯鄲官員出於敵意,有意冷落,故意給他找了一處孤獨破敗的房舍,每月的薪糧也不給足。而這時,秦國軍隊就在距離邯鄲不遠的武安安營,與秦軍對峙的就是這位李崇。李崇與秦軍將領王齕極有默契地在武安保持著相安無事的狀態,相互都不打破目前的平衡。李家的幼弟李璣奉命成為監督武安撤軍的趙國使臣,秦國的使臣自然就是公子子楚。李璣數次邀請子楚前往武安,都被儐相以糧草不足拒絕了。不得已,李璣隻得先從自己家運來糧草,然後又向趙王求情,按例補足子楚府的薪糧。子楚現在說的,其實就是這件事。但這事是李璣幹的,李崇並未參與,雖然聽李璣說過,但也沒當回事,突然聽子楚說起,竟然不知如何應答,尷尬道:“公子過譽,臣不勝惶恐。惟臣實不知公子所指!”
子楚很親熱地攜著李崇的手,將他往堂上引,邊走邊道:“司寇其未告大夫乎?吾初入邯鄲,一應所用皆不足,賴司寇乃得裹腹!”司寇就是指李崇的弟弟李璣,他從武安出了趟差,回來就提升了司寇,而在一線與秦軍交涉的武安令李崇則沒有得到任何褒獎。
李崇聽說子楚指的是這件事,更加尷尬了,道:“時逢戰亂,諸事不周,禮節不備,公子蒙塵,死罪死罪!”
子楚道:“大夫其從邯鄲府來,太子已知,命往見之。大夫其與偕往!”
李崇一聽,血往頭上撞。來見子楚,怎麽扯出太子來了?會不會連秦王都牽扯出來?
子楚似乎洞察了他的心情,道:“大夫自趙正處歸,太子愛正,欲問大夫。非以趙使,但秦客也。”
李崇身不由己,隻能任由子楚引著出了後宅,從後門出轉到另一處後門,敲開進入。見兩人進來,一名男裝女子迎出來道:“是則李大夫乎?”
子楚恭敬地立於一旁道:“然也!”李崇不知這是何人,不敢應聲。那名男裝女子道:“且隨吾入。”將二人領到一間小房間內。那名男裝女子在門口說了聲“李大夫至!”就離開了。子楚領著李崇進到房間裏。
房間裏太子倚著幾案,半坐在席上,案前有兩副席,顯然是給子楚和李崇留的。子楚行禮道:“李大夫駕至!”
李崇立即躬身道:“臣趙大夫李崇,謹見太子!”
太子慵懶地一伸手,道:“子楚為吾請大夫!”
子楚立即回禮道:“大夫勿禮。大夫自邯鄲來,太子欲知趙正事,乃視大夫如故人。大夫勿複以君臣之禮相見!”引著李崇在西席坐下,自己在東席旁邊侍立。
太子道:“大夫必長於柱,敢請以兄相稱!”
李崇避席伏拜於地道:“臣惶恐!臣死罪!臣豈敢!”
太子示意子楚扶起李崇,道:“必稱大夫而後可乎?”
聽到太子的這一句問話,剛剛立起來的李崇又嚇得伏拜於地,連連道:“臣惶恐!臣死罪!臣豈敢!"
子楚再次扶起李崇,讓他在席上坐下,自己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太子指著子楚道:”趙正,子楚大子;子楚,吾之大子。此固不足與外人道也,而願李兄查之!“
李崇渾身戰栗,顫聲道:”臣謹奉太子教!“
太子道:”趙正年漸長,亦當發蒙。秦人少學,苦無教者。李兄其視之為子孫,善擇鴻博,旦夕教之,令增見益。“
李崇想了想,道:”太子其聞馮亭乎?“
太子道:”蓋為韓上黨守,而獻上黨於趙者乎?“
李崇道:”然也。其族有在趙者,有學而賢,無蔭,見為官師將,甚賤,不名於世。吾族子李牧與之善,每稱之,而不得用。若以為公子師,當得其用!“
太子道:”正,幼子也,但得一鄉賢可也,非必大儒。大夫所薦,必無差矣!“
李崇道:”臣惶恐。臣有孫,名信,幼未得學。若官師講於公子府,敢請信忝列其側,旦夕奉公子,不敢辭勞。“
太子道:”正於邯鄲,素少同儕。大夫以孫相賜,足見厚恩!“
李崇道:”臣每欲延為師,而位卑,恐為人笑。今得於秦公子而從學焉,亦幸矣!“
太子道:”李兄為正延師,子楚當拜,以盡拜師之禮!“
子楚聞言,立即端正地走過來,恭敬跪下,伏地三拜!李崇亦伏拜於地。太子道:”夫師者,有再造之恩。子楚不能親拜官師,拜兄猶拜師也,兄其為官師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