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新君登基
洞房被下絕嗣藥,渣男你喝我改嫁 作者:木木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皇子、五皇子死了,三皇子是個出了名的紈絝,四皇子才八歲。
皇位理所當然落到二皇子頭上。
滿朝文武縱然心有不滿,也沒人敢站出來反對一聲。
連太後都認清形勢,不得不低頭,他們又能如何?
太後下懿旨,立二皇子黎恪銘為新帝,改元慶豐。
慶豐帝尊熙和帝為太上皇,尊太後為太皇太後,尊申皇後為母後皇太後,尊生母陳氏靜妃為聖母皇太後。
又下旨追封五皇子為榮王,以親王禮治喪,追封容嬪為景容太妃。
寧王謀逆,貶為庶人,宗室除名,赦其妻妾子女死罪,流放北境,永世不得回上京。
草包三皇子黎慎鈞封端王,年僅八歲的四皇子黎忻鈺封睿王。
朝中大局已定。
而此時的南疆戰場,青雲七州盡數光複。
其實真正打下來的隻有平州和最大的青州,雲州是被勸降的,林州、蘄州交手沒幾個回合便投降了。
黃州、洪州守將直接打開城門,率領駐軍投降,不費一兵一卒便收複了。
整個光複之戰,均州大軍死傷不足四千,可謂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戰後盤點時,大夥兒都覺得跟做夢似的,輕輕鬆鬆就收複了先帝與熙和帝窮盡畢生之力尚且無法收複的失地。
但實際上,這一切並沒那麽容易。
轟塌城門,是當之無愧的首功、大功。
若要強攻,光是攻破城門就要付出巨大的傷亡,尤其青州、平州、黃州還建了甕城。
兩萬大軍,連甕城的城門都未必打得開。
再一個就是銀錢充足,凡棄械投降之守軍,人皆賞銀二兩,光是這筆支出足足二十萬兩。
青雲七州收回來之後,三人開了個小小的慶功會。
方蘭竹納悶不已:“奇怪,我那麽多封捷報送回上京,怎麽陛下連一道旨意都沒有?”
夏瀾估算著時辰,熙和帝很可能已經中風癱瘓了,這會兒朝堂上定然亂作一團,根本顧不上南疆。
方蘭竹又上了一封捷報,總結青雲七州的戰事,並請求陛下指示,是繼續往南打,還是見好就收,接受南楚的議和請求。
八百裏加急才剛送出去兩天,上京來消息了。
“聖旨到!”
前來傳旨的是慶豐帝在潛邸時的近身侍衛陳平,如今已經升任禁軍副統領之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九皇叔收複青雲七州,完成皇祖父與父皇夙願,朕心甚慰。
青雲七州民心未定,為長治久安計,令九皇叔駐軍南疆,穩定局勢,無詔不可擅離。”
黎晏州一整個大震驚:“陳平,這是何意?陛下稱本王皇叔?出什麽事了?”
陳平哈哈一笑,輕描淡寫地道:“秦王殿下忙於戰事,還不知道吧?
您南下不久,太上皇突發中風,癱瘓失語,無法理政,以致朝中人心動蕩。
黎慎鋒逼宮篡位,殺害五殿下。幸虧陛下與鎮國公救駕及時,太上皇才沒遭亂臣賊子的毒手。
太皇太後為江山安穩計,立二殿下為新君,改元慶豐。”
黎晏州腦瓜子嗡嗡的。
“本王離京堪堪百日,不想朝中竟出了如此大的變故。”
“世事無常,人心叵測。”陳平唉聲歎氣,一副扼腕不已的樣子。
他好一通誇讚黎晏州的不世之功,又明著暗著強調,務必守住南疆,穩定青雲七州的人心,切不可擅離職守,以免南疆生變。
這道旨意,明晃晃的就是怕黎晏州追究兵變之事,要把他困死在南疆,等慶豐帝坐穩皇位再作打算。
夏瀾及時跳出來,斬釘截鐵地道:“不可能!陛下身強體健,怎會突發中風?我絕不信!
陛下才剛染病,便有人逼宮造反?若真是大殿下造反,他為何不去奪帝位,反而著急忙慌殺五殿下?
二殿下與鎮國公來得可真巧,不早不晚,他倆難道有未卜先知之能?”
陳平頓時變了臉色:“長安公主慎言!不可妖言惑眾、動搖民心!”
夏瀾狠狠朝他吐口水:“我呸!我絕不信陛下會好端端的中風,定是你們這起子亂臣賊子謀害陛下!”
少女的嗓音清脆嘹亮,所有跪接聖旨的人都聽得一清二楚。
立時有人議論紛紛。
陳平急了,倉啷一聲拔出佩刀:“長安公主再要胡言亂語,可莫怪本將軍鋼刀無眼。”
夏瀾剛想嘲笑一聲“你無眼一個給我看看”,就聽一聲怒喝,炸雷般響起。
“你算個什麽東西?”
黎晏州出手快如閃電,夏瀾眼睛睜得滴溜溜圓,愣是沒看清他是如何出手的。
隻見寒光一閃,再一閃,一個球狀物便骨碌碌滾落在地。
血跟噴泉似的濺得老高。
要不是方蘭竹眼疾手快,一把將她護住,非把她淋成血人不可。
黎晏州餘光一瞥,見方蘭竹一手攬著夏瀾的腰,一手捂著她的眼睛,臉色頓時沉了又沉。
心頭升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老肥這狗登西,該不會要跟他搶人吧?
完犢子,那他怎麽搶得過?!
黎晏州一出手,身後的將領們一個個動得比兔子都快,手起刀落,就把陳平的人全都放倒。
唯恐慢半拍就會被別人搶了頭功。
黎晏州將滴血的刀往鮮血浸潤的地麵一插,沉聲道:“陛下有難,眾將士隨本王進京,勤王護駕!”
南疆將士們都快瘋了。
剛拿下青雲七州,功勞都夠族譜單開一頁了。
這要是進京勤王,那不得單開一本族譜啊!
從南疆到上京,大軍一日能行百裏已是極限。
關鍵時刻,夏瀾掏出了高級裝備。
深夜,她把黎晏州和方蘭竹叫醒,叫到荒僻無人處,當著兩人的麵,掏出了直升機。
黎晏州:???
方蘭竹:!!!
“瀾瀾,這這這!!!”
夏瀾小臉凝肅,沉聲道:“快上來,我擔心太後她老人家!”
這話一說,黎晏州頓時閉嘴了。
縱有萬千疑惑,這會兒也一個字都問不出來。
皇位理所當然落到二皇子頭上。
滿朝文武縱然心有不滿,也沒人敢站出來反對一聲。
連太後都認清形勢,不得不低頭,他們又能如何?
太後下懿旨,立二皇子黎恪銘為新帝,改元慶豐。
慶豐帝尊熙和帝為太上皇,尊太後為太皇太後,尊申皇後為母後皇太後,尊生母陳氏靜妃為聖母皇太後。
又下旨追封五皇子為榮王,以親王禮治喪,追封容嬪為景容太妃。
寧王謀逆,貶為庶人,宗室除名,赦其妻妾子女死罪,流放北境,永世不得回上京。
草包三皇子黎慎鈞封端王,年僅八歲的四皇子黎忻鈺封睿王。
朝中大局已定。
而此時的南疆戰場,青雲七州盡數光複。
其實真正打下來的隻有平州和最大的青州,雲州是被勸降的,林州、蘄州交手沒幾個回合便投降了。
黃州、洪州守將直接打開城門,率領駐軍投降,不費一兵一卒便收複了。
整個光複之戰,均州大軍死傷不足四千,可謂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戰後盤點時,大夥兒都覺得跟做夢似的,輕輕鬆鬆就收複了先帝與熙和帝窮盡畢生之力尚且無法收複的失地。
但實際上,這一切並沒那麽容易。
轟塌城門,是當之無愧的首功、大功。
若要強攻,光是攻破城門就要付出巨大的傷亡,尤其青州、平州、黃州還建了甕城。
兩萬大軍,連甕城的城門都未必打得開。
再一個就是銀錢充足,凡棄械投降之守軍,人皆賞銀二兩,光是這筆支出足足二十萬兩。
青雲七州收回來之後,三人開了個小小的慶功會。
方蘭竹納悶不已:“奇怪,我那麽多封捷報送回上京,怎麽陛下連一道旨意都沒有?”
夏瀾估算著時辰,熙和帝很可能已經中風癱瘓了,這會兒朝堂上定然亂作一團,根本顧不上南疆。
方蘭竹又上了一封捷報,總結青雲七州的戰事,並請求陛下指示,是繼續往南打,還是見好就收,接受南楚的議和請求。
八百裏加急才剛送出去兩天,上京來消息了。
“聖旨到!”
前來傳旨的是慶豐帝在潛邸時的近身侍衛陳平,如今已經升任禁軍副統領之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九皇叔收複青雲七州,完成皇祖父與父皇夙願,朕心甚慰。
青雲七州民心未定,為長治久安計,令九皇叔駐軍南疆,穩定局勢,無詔不可擅離。”
黎晏州一整個大震驚:“陳平,這是何意?陛下稱本王皇叔?出什麽事了?”
陳平哈哈一笑,輕描淡寫地道:“秦王殿下忙於戰事,還不知道吧?
您南下不久,太上皇突發中風,癱瘓失語,無法理政,以致朝中人心動蕩。
黎慎鋒逼宮篡位,殺害五殿下。幸虧陛下與鎮國公救駕及時,太上皇才沒遭亂臣賊子的毒手。
太皇太後為江山安穩計,立二殿下為新君,改元慶豐。”
黎晏州腦瓜子嗡嗡的。
“本王離京堪堪百日,不想朝中竟出了如此大的變故。”
“世事無常,人心叵測。”陳平唉聲歎氣,一副扼腕不已的樣子。
他好一通誇讚黎晏州的不世之功,又明著暗著強調,務必守住南疆,穩定青雲七州的人心,切不可擅離職守,以免南疆生變。
這道旨意,明晃晃的就是怕黎晏州追究兵變之事,要把他困死在南疆,等慶豐帝坐穩皇位再作打算。
夏瀾及時跳出來,斬釘截鐵地道:“不可能!陛下身強體健,怎會突發中風?我絕不信!
陛下才剛染病,便有人逼宮造反?若真是大殿下造反,他為何不去奪帝位,反而著急忙慌殺五殿下?
二殿下與鎮國公來得可真巧,不早不晚,他倆難道有未卜先知之能?”
陳平頓時變了臉色:“長安公主慎言!不可妖言惑眾、動搖民心!”
夏瀾狠狠朝他吐口水:“我呸!我絕不信陛下會好端端的中風,定是你們這起子亂臣賊子謀害陛下!”
少女的嗓音清脆嘹亮,所有跪接聖旨的人都聽得一清二楚。
立時有人議論紛紛。
陳平急了,倉啷一聲拔出佩刀:“長安公主再要胡言亂語,可莫怪本將軍鋼刀無眼。”
夏瀾剛想嘲笑一聲“你無眼一個給我看看”,就聽一聲怒喝,炸雷般響起。
“你算個什麽東西?”
黎晏州出手快如閃電,夏瀾眼睛睜得滴溜溜圓,愣是沒看清他是如何出手的。
隻見寒光一閃,再一閃,一個球狀物便骨碌碌滾落在地。
血跟噴泉似的濺得老高。
要不是方蘭竹眼疾手快,一把將她護住,非把她淋成血人不可。
黎晏州餘光一瞥,見方蘭竹一手攬著夏瀾的腰,一手捂著她的眼睛,臉色頓時沉了又沉。
心頭升起一絲不祥的預感。
老肥這狗登西,該不會要跟他搶人吧?
完犢子,那他怎麽搶得過?!
黎晏州一出手,身後的將領們一個個動得比兔子都快,手起刀落,就把陳平的人全都放倒。
唯恐慢半拍就會被別人搶了頭功。
黎晏州將滴血的刀往鮮血浸潤的地麵一插,沉聲道:“陛下有難,眾將士隨本王進京,勤王護駕!”
南疆將士們都快瘋了。
剛拿下青雲七州,功勞都夠族譜單開一頁了。
這要是進京勤王,那不得單開一本族譜啊!
從南疆到上京,大軍一日能行百裏已是極限。
關鍵時刻,夏瀾掏出了高級裝備。
深夜,她把黎晏州和方蘭竹叫醒,叫到荒僻無人處,當著兩人的麵,掏出了直升機。
黎晏州:???
方蘭竹:!!!
“瀾瀾,這這這!!!”
夏瀾小臉凝肅,沉聲道:“快上來,我擔心太後她老人家!”
這話一說,黎晏州頓時閉嘴了。
縱有萬千疑惑,這會兒也一個字都問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