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羈鎖:束縛。


    夷猶:留連。《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


    臻:到達。


    一個終日被物欲所困擾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隻有流連於本性純真的人,才會感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了受物欲困擾的悲哀以後,世俗的情懷可以立刻消除;明白了流連於真誠本性的歡樂,聖賢的崇高境界自然會到來。


    儒家所崇尚的最高境界是“仁”。孟子講仁,他說:“仁就是人。”又說:“仁”和“人”合起來,就是道,就是立身之本。


    仁是人,以仁律己,就是把自己當人看,守仁就是守住自己,守住自己的真性情。道即人道,重道也就是重人,世界是人的世界,得道即是得人,得道就是得世界。以此修身,我們就會珍惜自己,珍惜生命,把人生看成一個美麗的、使人及人的世界不斷完善的過程。以此養性,我們就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氣和,精神曠達。不懼死,不偷生,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臨淵履冰而心不驚。人是自然的化育,來於塵土,終會歸於塵土。生死本相依,生由不得我,死我亦不能抗拒,所以生亦樂事,死亦樂事。歸根到底,威武不能屈的是真性情,富貴不能移的是人本性,貧賤不能易的是真人生。


    佛法本來平常,“平常心是道”,如同“蒲花柳絮、竹針麻線”,都是“東西”,可以“不舍日用應緣處”而達到佛的境界。南嶽和尚初參六祖時,六祖問:“你從何處來?”“我自嵩山來。”“來的是什麽東西?”慧能的問意是:從嵩山千裏迢迢到曹溪來求道的人是什麽東西。南嶽當時沒有回答出來,經過長時間的真心參禪後,終於悟出六祖慧能所指的“東西”。他的回答是:“說似一物即不中。”你要說它像什麽,那你就會馬上偏離它。六祖聽後又問道:“是否還得加入自我修正呢?”南嶽答道:“我不敢說不可以修正,但我可以說決不會汙染它。”慧能大喜,認可了南嶽說:“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看法相同。這個不會汙染的,正是我們要留心保持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菜根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應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應明並收藏菜根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