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問●第53章 刺誌論
(一) 古文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歧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歧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二)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聽虛實的關鍵所在。
岐伯回答說:氣充實的,形體就壯實;氣不足的,形體就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就是病態。進食多而氣旺盛,進食少而氣不足,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也是病態。脈象堅實而血液充實,脈象虛弱而血液不足,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也是病態。
黃帝又問:什麽叫反常呢?岐伯說:氣虛弱而身體發熱,這就叫反常。進食多而氣反而少,這也叫反常。進食少而氣反而多,這也叫反常。脈象旺盛而血液反而少,這也叫反常。脈象虛弱而血液反而多,這也叫反常。
氣旺盛而身體寒冷,是感受了寒邪(即傷寒)所致。氣虛弱而身體發熱,是感受了暑邪所致。進食多而氣反而少,是因為有失血或濕邪停聚於下部的緣故。進食少而氣反而多,是邪氣在胃以及肺髒的表現。脈象小而血液多,是因為飲酒後而身體發熱。脈象大而血液少,是因為脈象有風氣,導致水漿不能進入體內,就是這樣的情況。
其實,實證是因為邪氣侵入人體;而虛證是因為正氣外泄。氣充實的人會發熱;氣不足的人會發冷。邪氣侵入人體,左手打開針孔;正氣外泄,左手關閉針孔。
二、《以周易哲學解析〈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的虛實之道》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蘊含著深刻的醫學智慧和生命奧秘。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去深入探究時,更能領略到其中的玄妙之處。
黃帝的發問“願聞虛實之要”,如同開啟了一扇通往醫學真諦的大門。岐伯的回答則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虛實之間的路徑。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萬物的根本,而虛實也可以看作是陰陽在醫學領域的體現。氣實形實,氣虛形虛,這是陰陽平衡的常態,反映了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正如周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平衡是生命得以維持的基礎。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這也是生命運行的常態。食物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而氣則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體現了周易中“陰陽互根”的理念。當這種平衡被打破,疾病便會悄然滋生。脈實血實,脈虛血虛,同樣展示了身體內在的平衡與協調。脈象反映了氣血的運行狀態,血液則是生命的養分,兩者的相互關係如同周易中的“陰陽交感”,共同維係著生命的律動。
然而,岐伯所指出的“反此者病”,則揭示了虛實失衡所帶來的危害。氣虛身熱,穀入多而氣少,穀不入而氣多,脈盛血少,脈少血多,這些反常現象如同周易中卦象的變易,是身體內在秩序的紊亂。氣盛身寒與氣虛身熱,分別對應著傷寒與傷暑,這是外界邪氣對人體陰陽平衡的幹擾,如同周易中“陰陽相搏”所帶來的變化。穀入多而氣少與穀入少而氣多,反映了內在髒腑功能的失調,或是由於失血、濕邪等因素的影響,如同周易中“陰陽消長”的過程。脈小血多與脈大血少,則提示著氣血運行的異常,如同周易中“陰陽錯雜”的局麵。
在周易哲學中,“動”與“靜”是相互關聯的。氣實者熱,氣虛者寒,這是虛實所帶來的動靜變化。氣的充實或虛弱,直接影響著身體的溫度和狀態,如同周易中卦象的動靜轉換。而“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則體現了治療上的動靜之法。根據虛實的不同情況,調整針刺的手法,如同周易中根據卦象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進一步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刺誌論中的虛實觀念與周易哲學中的“象數”思想有著緊密的聯係。脈象、症狀等可以看作是身體的“象”,而氣血的盛衰、髒腑的功能則是其背後的“數”。通過對這些“象數”的觀察和分析,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疾病的本質和規律,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這與周易中通過卦象的變化來推測事物發展的原理是相通的。
同時,刺誌論中的虛實關係也讓我們聯想到周易哲學中的“變易”與“不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不斷變化的,但虛實的基本原理卻是不變的。我們需要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規律,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如同周易中在卦象的變易中尋找不變的真理。
此外,周易哲學中的“整體觀”也在刺誌論中得到了體現。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髒腑、經絡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虛實的失衡不僅僅是局部的問題,更是整個身體係統的失調。治療時需要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各個方麵的因素,如同周易中看待事物要從全局的角度去思考。
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刺誌論,我們更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醫學智慧和生命哲理。它提醒我們要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關注內在的虛實變化,順應自然的規律,以達到健康與和諧的狀態。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醫學與哲學之間的緊密聯係,兩者相互交融,共同探索著生命的奧秘。
在當今時代,我們依然可以從刺誌論和周易哲學中汲取寶貴的啟示。在麵對疾病和健康問題時,我們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和應對,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在周易哲學的指引下,繼續探索醫學的奧秘,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深度解析《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虛實之道的內容:
(一)陰陽平衡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根本。刺誌論中的虛實也可視為陰陽的體現。氣實形實、氣虛形虛代表著陰陽的平衡與和諧。當這種平衡被打破,疾病便會產生,體現了陰陽失衡的結果。
(二)象數關聯
脈象、症狀等可看作是身體的“象”,氣血的盛衰則是其背後的“數”。通過對象數的分析,能更準確地把握疾病本質,這與周易中通過卦象推測事物發展的原理相通。
(三)動靜之法
氣實者熱、氣虛者寒,體現了動靜的變化。而“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則是根據虛實的不同情況調整針刺手法,如同周易中根據卦象的動靜轉換而采取相應行動。
(四)整體觀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髒腑、經絡相互關聯。虛實的失衡不僅是局部問題,更是整個身體係統的失調。治療時需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這與周易哲學中的整體觀一致。
(五)變與不變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不斷變化的,但虛實的基本原理不變。我們要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規律,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如同周易中在卦象的變易中尋找真理。
四、在《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虛實之道的體現如下:
1. 正常的虛實狀態:
氣與形的相應:氣實形實,氣虛形虛。即人體之氣充實,形體就壯實;氣虛弱,形體也相應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例如,一個人身體健康、氣血充足,就會表現出精力充沛、肌肉健壯等形體充實的狀態;反之,若氣血不足,就會有形體消瘦、乏力等虛弱的表現。
穀與氣的關係:穀盛氣盛,穀虛氣虛。飲食豐盛,人體的氣血就旺盛;飲食不足,氣血就會衰弱。這反映了後天飲食對人體氣血的滋養作用,正常情況下兩者是相互關聯的。
脈與血的對應:脈實血實,脈虛血虛。脈搏充實有力,意味著血液充盛;脈搏細弱無力,代表血液衰虛。中醫通過切脈可以判斷人體血液的充盈程度,正常狀態下脈和血的虛實情況是相符合的。
2. 反常的虛實情況:
氣虛身熱:一般來說,氣虛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出現怕冷等寒象,但這裏卻出現了身體發熱的反常現象。比如,一個人明明氣不足,卻有發熱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傷暑等特殊原因導致的。
穀入多而氣少、穀不入而氣多:正常情況下,吃得多氣血應該充足,吃得少氣血會相對不足,但出現了吃得多反而氣少、吃得少反而氣多的反常情況。前者可能是由於失血、濕邪等因素影響了氣血的生成和運行;後者可能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胃和肺等部位,影響了氣的正常運行。
脈盛血少、脈少血多:脈搏盛實按常理應該血液充盈,但卻出現血少的情況;脈搏細弱本應血少,卻反而血多,這些都是與正常情況相悖的虛實異常表現。
3. 虛實的成因及病理表現:
氣盛身寒與氣虛身熱的病因:氣旺盛但身體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氣虛弱但身體發熱,是感受了暑熱。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外邪的侵襲,導致人體的氣和身體的表現出現了異常。
穀入多而氣少等情況的病理分析:飲食多但氣少,可能是因為失血或濕邪聚居於下部;飲食少但氣多,是邪氣在胃及肺。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的病理因素影響了飲食與氣之間的正常關係。
脈大血少與脈小血多的原因:脈大血少是因為風邪侵入脈中,影響了血液的正常運行;脈小血多是因為飲酒過多等原因導致中焦鬱熱,使氣血的分布出現異常。
4. 針刺治療的虛實對應:
邪氣與正氣的出入:實者,氣入也,即實證是邪氣亢盛侵入人體;虛者,氣出也,虛證是人體正氣外泄。
針刺手法的差異: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針刺實證時,出針後左手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外泄;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治療虛證時,出針後左手隨即閉合針孔,使正氣不得外散。這體現了根據虛實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針刺方法來調整人體的氣血。
五、用不同詞牌名來讚《以周易哲學解析〈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的虛實之道》的內容:
《沁園春·虛實周易》
素問篇章,刺誌論說,妙理深藏。探虛實之道,易哲相映;陰陽變化,奧秘昭彰。氣盛身寒,氣虛身熱,疾病緣由細考量。平衡破,看失衡之態,亂象呈祥。
象數關聯其詳,整體觀、乾坤蘊妙方。悟變中不變,遵循規律;療疾之法,智慧之光。動靜相宜,針開針閉,把握真機療病傷。哲思啟,讚醫經周易,共譜華章。
《水調歌頭·易哲醫理》
素問刺誌論,周易啟思玄。探尋虛實奧秘,醫哲互相連。氣血運行之理,髒腑功能之變,微妙在其間。動靜循其道,象數解迷團。
疾病態,陰陽亂,細研鑽。平衡把握,乾坤運化見真顏。易理醫經共賞,智慧光芒閃耀,妙悟在心端。讚譽傳千古,經典永流傳。
《滿江紅·虛實易醫》
素問篇章,論虛實、易哲參詳。探其奧、妙思層出,智慧飛揚。氣血陰陽相倚伏,乾坤動靜蘊靈光。辨病症、析失衡因,心明朗。
醫經傳,哲理長,深探究,譜新章。讚乾坤之道,無限思量。易醫交融通奧秘,古今智慧綻光芒。繼傳統、創未來新篇,豪氣昂。
詮釋:
《沁園春·虛實周易》:這首詞描述了《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所蘊含的虛實之道,以及它與周易哲學的相互映照。強調了陰陽變化的奧秘被清晰揭示,疾病的緣由在仔細考量中顯現。同時,還提到了象數關聯的詳細情況和整體觀中蘊含的妙方,以及在變化中遵循規律和運用智慧療法的重要性。最後,對醫經和周易的結合表示讚美,期待它們共同譜寫輝煌篇章。
《水調歌頭·易哲醫理》:此詞圍繞素問中的刺誌論和周易的哲學展開,闡述了兩者之間的緊密聯係。深入探討了氣血運行和髒腑功能的變化原理,以及其中的微妙之處。指出在動靜之間遵循規律,通過象數解開謎團。還描述了疾病的狀態和陰陽的混亂,強調了仔細鑽研的重要性。最後,表達了對易理和醫經的共同欣賞,以及智慧光芒的閃耀和內心的深刻領悟。
《滿江紅·虛實易醫》:這首詞重點強調了素問篇章中對虛實的論述以及與周易哲學的深入參詳。表達了其中的奇妙思想和智慧的飛揚。闡明了氣血、陰陽、乾坤、動靜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蘊含的靈光。在辨別病症和分析失衡原因時,讓人心中明亮。同時,讚揚了醫經的傳承和哲理的深遠,鼓勵深入探究並譜寫新的篇章。最後,展現了繼承傳統、開創未來的豪邁氣概。
待續
(一) 古文
黃帝問曰:願聞虛實之要。歧伯對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歧伯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二)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聽聽虛實的關鍵所在。
岐伯回答說:氣充實的,形體就壯實;氣不足的,形體就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就是病態。進食多而氣旺盛,進食少而氣不足,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也是病態。脈象堅實而血液充實,脈象虛弱而血液不足,這也是正常的生理狀態,若與此相反,也是病態。
黃帝又問:什麽叫反常呢?岐伯說:氣虛弱而身體發熱,這就叫反常。進食多而氣反而少,這也叫反常。進食少而氣反而多,這也叫反常。脈象旺盛而血液反而少,這也叫反常。脈象虛弱而血液反而多,這也叫反常。
氣旺盛而身體寒冷,是感受了寒邪(即傷寒)所致。氣虛弱而身體發熱,是感受了暑邪所致。進食多而氣反而少,是因為有失血或濕邪停聚於下部的緣故。進食少而氣反而多,是邪氣在胃以及肺髒的表現。脈象小而血液多,是因為飲酒後而身體發熱。脈象大而血液少,是因為脈象有風氣,導致水漿不能進入體內,就是這樣的情況。
其實,實證是因為邪氣侵入人體;而虛證是因為正氣外泄。氣充實的人會發熱;氣不足的人會發冷。邪氣侵入人體,左手打開針孔;正氣外泄,左手關閉針孔。
二、《以周易哲學解析〈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的虛實之道》
在古老的醫學經典《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蘊含著深刻的醫學智慧和生命奧秘。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去深入探究時,更能領略到其中的玄妙之處。
黃帝的發問“願聞虛實之要”,如同開啟了一扇通往醫學真諦的大門。岐伯的回答則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虛實之間的路徑。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萬物的根本,而虛實也可以看作是陰陽在醫學領域的體現。氣實形實,氣虛形虛,這是陰陽平衡的常態,反映了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正如周易中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平衡是生命得以維持的基礎。
穀盛氣盛,穀虛氣虛,這也是生命運行的常態。食物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而氣則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體現了周易中“陰陽互根”的理念。當這種平衡被打破,疾病便會悄然滋生。脈實血實,脈虛血虛,同樣展示了身體內在的平衡與協調。脈象反映了氣血的運行狀態,血液則是生命的養分,兩者的相互關係如同周易中的“陰陽交感”,共同維係著生命的律動。
然而,岐伯所指出的“反此者病”,則揭示了虛實失衡所帶來的危害。氣虛身熱,穀入多而氣少,穀不入而氣多,脈盛血少,脈少血多,這些反常現象如同周易中卦象的變易,是身體內在秩序的紊亂。氣盛身寒與氣虛身熱,分別對應著傷寒與傷暑,這是外界邪氣對人體陰陽平衡的幹擾,如同周易中“陰陽相搏”所帶來的變化。穀入多而氣少與穀入少而氣多,反映了內在髒腑功能的失調,或是由於失血、濕邪等因素的影響,如同周易中“陰陽消長”的過程。脈小血多與脈大血少,則提示著氣血運行的異常,如同周易中“陰陽錯雜”的局麵。
在周易哲學中,“動”與“靜”是相互關聯的。氣實者熱,氣虛者寒,這是虛實所帶來的動靜變化。氣的充實或虛弱,直接影響著身體的溫度和狀態,如同周易中卦象的動靜轉換。而“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則體現了治療上的動靜之法。根據虛實的不同情況,調整針刺的手法,如同周易中根據卦象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進一步深入思考,我們可以發現刺誌論中的虛實觀念與周易哲學中的“象數”思想有著緊密的聯係。脈象、症狀等可以看作是身體的“象”,而氣血的盛衰、髒腑的功能則是其背後的“數”。通過對這些“象數”的觀察和分析,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疾病的本質和規律,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這與周易中通過卦象的變化來推測事物發展的原理是相通的。
同時,刺誌論中的虛實關係也讓我們聯想到周易哲學中的“變易”與“不易”。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不斷變化的,但虛實的基本原理卻是不變的。我們需要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規律,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如同周易中在卦象的變易中尋找不變的真理。
此外,周易哲學中的“整體觀”也在刺誌論中得到了體現。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髒腑、經絡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虛實的失衡不僅僅是局部的問題,更是整個身體係統的失調。治療時需要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各個方麵的因素,如同周易中看待事物要從全局的角度去思考。
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刺誌論,我們更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醫學智慧和生命哲理。它提醒我們要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關注內在的虛實變化,順應自然的規律,以達到健康與和諧的狀態。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醫學與哲學之間的緊密聯係,兩者相互交融,共同探索著生命的奧秘。
在當今時代,我們依然可以從刺誌論和周易哲學中汲取寶貴的啟示。在麵對疾病和健康問題時,我們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和應對,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在周易哲學的指引下,繼續探索醫學的奧秘,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奮鬥。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麵深度解析《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虛實之道的內容:
(一)陰陽平衡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根本。刺誌論中的虛實也可視為陰陽的體現。氣實形實、氣虛形虛代表著陰陽的平衡與和諧。當這種平衡被打破,疾病便會產生,體現了陰陽失衡的結果。
(二)象數關聯
脈象、症狀等可看作是身體的“象”,氣血的盛衰則是其背後的“數”。通過對象數的分析,能更準確地把握疾病本質,這與周易中通過卦象推測事物發展的原理相通。
(三)動靜之法
氣實者熱、氣虛者寒,體現了動靜的變化。而“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則是根據虛實的不同情況調整針刺手法,如同周易中根據卦象的動靜轉換而采取相應行動。
(四)整體觀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髒腑、經絡相互關聯。虛實的失衡不僅是局部問題,更是整個身體係統的失調。治療時需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這與周易哲學中的整體觀一致。
(五)變與不變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不斷變化的,但虛實的基本原理不變。我們要在變化中把握不變的規律,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如同周易中在卦象的變易中尋找真理。
四、在《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虛實之道的體現如下:
1. 正常的虛實狀態:
氣與形的相應:氣實形實,氣虛形虛。即人體之氣充實,形體就壯實;氣虛弱,形體也相應虛弱,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例如,一個人身體健康、氣血充足,就會表現出精力充沛、肌肉健壯等形體充實的狀態;反之,若氣血不足,就會有形體消瘦、乏力等虛弱的表現。
穀與氣的關係:穀盛氣盛,穀虛氣虛。飲食豐盛,人體的氣血就旺盛;飲食不足,氣血就會衰弱。這反映了後天飲食對人體氣血的滋養作用,正常情況下兩者是相互關聯的。
脈與血的對應:脈實血實,脈虛血虛。脈搏充實有力,意味著血液充盛;脈搏細弱無力,代表血液衰虛。中醫通過切脈可以判斷人體血液的充盈程度,正常狀態下脈和血的虛實情況是相符合的。
2. 反常的虛實情況:
氣虛身熱:一般來說,氣虛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出現怕冷等寒象,但這裏卻出現了身體發熱的反常現象。比如,一個人明明氣不足,卻有發熱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傷暑等特殊原因導致的。
穀入多而氣少、穀不入而氣多:正常情況下,吃得多氣血應該充足,吃得少氣血會相對不足,但出現了吃得多反而氣少、吃得少反而氣多的反常情況。前者可能是由於失血、濕邪等因素影響了氣血的生成和運行;後者可能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胃和肺等部位,影響了氣的正常運行。
脈盛血少、脈少血多:脈搏盛實按常理應該血液充盈,但卻出現血少的情況;脈搏細弱本應血少,卻反而血多,這些都是與正常情況相悖的虛實異常表現。
3. 虛實的成因及病理表現:
氣盛身寒與氣虛身熱的病因:氣旺盛但身體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氣虛弱但身體發熱,是感受了暑熱。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外邪的侵襲,導致人體的氣和身體的表現出現了異常。
穀入多而氣少等情況的病理分析:飲食多但氣少,可能是因為失血或濕邪聚居於下部;飲食少但氣多,是邪氣在胃及肺。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的病理因素影響了飲食與氣之間的正常關係。
脈大血少與脈小血多的原因:脈大血少是因為風邪侵入脈中,影響了血液的正常運行;脈小血多是因為飲酒過多等原因導致中焦鬱熱,使氣血的分布出現異常。
4. 針刺治療的虛實對應:
邪氣與正氣的出入:實者,氣入也,即實證是邪氣亢盛侵入人體;虛者,氣出也,虛證是人體正氣外泄。
針刺手法的差異: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針刺實證時,出針後左手不要按閉針孔,使邪氣外泄;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治療虛證時,出針後左手隨即閉合針孔,使正氣不得外散。這體現了根據虛實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針刺方法來調整人體的氣血。
五、用不同詞牌名來讚《以周易哲學解析〈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的虛實之道》的內容:
《沁園春·虛實周易》
素問篇章,刺誌論說,妙理深藏。探虛實之道,易哲相映;陰陽變化,奧秘昭彰。氣盛身寒,氣虛身熱,疾病緣由細考量。平衡破,看失衡之態,亂象呈祥。
象數關聯其詳,整體觀、乾坤蘊妙方。悟變中不變,遵循規律;療疾之法,智慧之光。動靜相宜,針開針閉,把握真機療病傷。哲思啟,讚醫經周易,共譜華章。
《水調歌頭·易哲醫理》
素問刺誌論,周易啟思玄。探尋虛實奧秘,醫哲互相連。氣血運行之理,髒腑功能之變,微妙在其間。動靜循其道,象數解迷團。
疾病態,陰陽亂,細研鑽。平衡把握,乾坤運化見真顏。易理醫經共賞,智慧光芒閃耀,妙悟在心端。讚譽傳千古,經典永流傳。
《滿江紅·虛實易醫》
素問篇章,論虛實、易哲參詳。探其奧、妙思層出,智慧飛揚。氣血陰陽相倚伏,乾坤動靜蘊靈光。辨病症、析失衡因,心明朗。
醫經傳,哲理長,深探究,譜新章。讚乾坤之道,無限思量。易醫交融通奧秘,古今智慧綻光芒。繼傳統、創未來新篇,豪氣昂。
詮釋:
《沁園春·虛實周易》:這首詞描述了《素問·第 53 章 刺誌論》中所蘊含的虛實之道,以及它與周易哲學的相互映照。強調了陰陽變化的奧秘被清晰揭示,疾病的緣由在仔細考量中顯現。同時,還提到了象數關聯的詳細情況和整體觀中蘊含的妙方,以及在變化中遵循規律和運用智慧療法的重要性。最後,對醫經和周易的結合表示讚美,期待它們共同譜寫輝煌篇章。
《水調歌頭·易哲醫理》:此詞圍繞素問中的刺誌論和周易的哲學展開,闡述了兩者之間的緊密聯係。深入探討了氣血運行和髒腑功能的變化原理,以及其中的微妙之處。指出在動靜之間遵循規律,通過象數解開謎團。還描述了疾病的狀態和陰陽的混亂,強調了仔細鑽研的重要性。最後,表達了對易理和醫經的共同欣賞,以及智慧光芒的閃耀和內心的深刻領悟。
《滿江紅·虛實易醫》:這首詞重點強調了素問篇章中對虛實的論述以及與周易哲學的深入參詳。表達了其中的奇妙思想和智慧的飛揚。闡明了氣血、陰陽、乾坤、動靜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蘊含的靈光。在辨別病症和分析失衡原因時,讓人心中明亮。同時,讚揚了醫經的傳承和哲理的深遠,鼓勵深入探究並譜寫新的篇章。最後,展現了繼承傳統、開創未來的豪邁氣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