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端道:“稟陛下,臣等會商多次,又征詢過陳崇恩伐蜀方略。陳崇恩之見,與盧象山方略大體不差,隻倉促間不及盧象山細致周全。臣等政事堂幾個臣子皆讚同盧象山之方略,伐蜀之戰勢在必行。臣等以為,便如盧象山奏劄中所陳,伐蜀當起十萬兵馬,如今漢中已有五萬,還需從都中調撥五萬兵馬。這十萬兵馬所需之糧草銀錢便不是小數目。所幸這幾年國庫豐足,倒也應付得戰事開支。漢中存糧頗豐,足以支應十萬大軍半年用度。若是戰事遷延日久,關中糧草也可運往前線。隻是現下已將入冬,臣等還要籌備將士禦寒被服,這便需一些時日。再者,漢中駐軍雖已多年,隻是以震懾蜀軍為主,卻並未準備攻城器械,如今要伐蜀,勢必要攻城,若無攻城器械,隻怕勞而無功。營造攻城器械,又再千裏迢迢運往漢中,又要一些時日。是以臣等以為,伐蜀雖勢在必行,然若今年內便起兵,似太倉促了些,不若明年開春發兵,臣等籌備起來,時日充裕些,也能更完備些。請陛下聖裁。”
鄭帝還未開口,盧豫便說道:“陛下,臣以為政事堂之議不可。趙都司命喪蜀賊之手,禁軍將士群情激昂,我堂堂大國折一上將,正是伐蜀最佳時機。此時出兵,天下莫敢非議,若是待到明春,氣便泄矣。那時我大鄭師出無名,豈不為天下恥笑?被服、軍器之事皆是末節,不足為慮,政事堂盡管從容去做。我大鄭禁軍乃是精銳之師,若無這些便不能出兵,又怎能當得起雄師之譽?”
鄭帝道:“象山說的乃是正理。昔年漢昭烈帝為報關雲長之仇起兵伐吳,隻因耽擱久了些,便被世人詬病,朕焉能重蹈覆轍。伐蜀之事刻不容緩,卿等盡力去籌措,當在十一月之前起兵。至於被服、軍器,政事堂也要盡力做去,被服要在發兵之前備好,教將士們帶上趕路,器械須在今年內送到漢中,這樣時日便充裕些。宜直,你要告誡那些蠹蟲,若是在這上麵還要克扣,那便殺幾個以儆效尤。糧草之事不可輕慢,雖說漢中、關中存糧豐足,卻也要有人專負其責,漢中與秦鳳郡要各設一個督糧官,戰事期間,各地糧草,要可著伐蜀將士。漢中督糧官,便由漢中轉運使申濟兼任罷,至於秦鳳,你們政事堂再議一下人選就是。糧草若耽擱了,便拿督糧官問罪。”
袁端應道:“是,臣等定當竭力去做。陛下,盧象山與陳崇恩方略之中,皆有遣兵駐守燕、楚、代邊疆之事,然若遣重兵,我梁都兵力便不足。這事臣等一時未商議出對策來。請陛下明鑒。”
鄭帝看了一眼袁端,又看了一眼盧豫,說道:“你們不要太過於拘泥了,梁都雖大,難道隻有十萬大軍才能守住麽?難道五萬人馬便守不住?隻要能守住十天半月,各地的兵馬也就到了。伐蜀要傾我大鄭舉國之力,梁都擔些風險也是該當的。今日朕給你們交個底,拱衛梁都不得少於五萬兵馬,如何?其餘你們放心大膽做去,不要怕錯,不要怕擔責。”
袁端恭敬道:“是,多謝陛下體恤。”
鄭帝道:“伐蜀之事既決,何人為主將之事,政事堂可議出結果了麽?盧象山自請為伐蜀主將,政事堂以為如何?”
袁端道:“政事堂議了幾次,都以為盧象山是伐蜀主將不二之選。”
鄭帝道:“朕不要你代他們說,朕要他們自己說。信言,你先說說。”
宋質應道:“是。臣與袁公及政事堂諸位同僚確是議過多次,臣等皆以為盧象山堪當此重任。一來盧象山乃我大鄭禁軍將首,親自統兵伐蜀,方顯我大國堂堂之器;二來昔年盧象山也曾久鎮漢中,這番取蜀方略隻怕在心中已謀劃多年,自是對蜀國地理人情熟知於心,今日取蜀方略又是盧象山奏議,自是胸有成算;三來漢中現有我大鄭虎賁軍兩衛人馬,若是遣別個年輕將領前去,臣隻怕難以鎮住這些驕兵悍將。陛下,臣以為,唯有盧象山統兵方能穩操勝券。臣身居中樞,隻願伐蜀之戰順風順水,這是臣的一點小心思,請陛下明查。”
鄭帝道:“嗯,朕知道了。崔言說說。”
崔言道:“臣亦以為,盧太尉可統兵伐蜀。便如二位相公所奏,臣再無他議。”
盧豫站起身來,躬身施禮道:“陛下,蒙政事堂幾位宰輔看重舉薦,臣不敢自棄,為我大鄭納入西蜀亦是臣多年夙願。臣願統兵西征,為我大鄭開疆拓土,萬望陛下周全。”
鄭帝聽了卻是默然不語,兩眼看著緊閉的殿門,良久方重重歎息道:“你的心朕是知道的,其誌可嘉,其心可憫,但滅國之戰非同小可,其中艱險,隻怕異於尋常,況蜀道之難,天下至極,若是出了些許閃失,朕心何安?徐衝之已致仕,又殞了趙練材,如今朝中隻有石方白、李克讓與你三個朕昔年舊將,朕怎麽忍心教你們再處險境?”他聲音中已有了暖意,已不似適才那般幹澀。
盧豫還待再說,鄭帝揮揮手又道:“象山,你不要說了,此事容朕再想想。陳封,你一直未開口,心裏打的是什麽主意?”
陳封道:“陛下,臣蒙陛下拔擢,充任一軍主將之職,臣實願統兵征戰,以報陛下隆恩,然臣心下裏盤算,卻也以為盧太尉比臣更適合做這個主將。臣年輕識淺,於西蜀之事如何敢望盧太尉之項背,此是國家大事,臣不敢有私心。然臣身為武將,若是不自薦卻保舉盧太尉,不免背得個‘畏戰怕死’的罵名。這又是臣的私心,是以便一直未開口,請陛下恕罪。”
鄭帝嘴角露出一絲笑意,道:“哦?你也以為當用盧象山。好,這當真是眾望所歸了。”說罷睨了一眼坐在陳封上首的盧豫。盧豫不知怎地,突地出了一身冷汗,竟不敢再看鄭帝一眼。
鄭帝還未開口,盧豫便說道:“陛下,臣以為政事堂之議不可。趙都司命喪蜀賊之手,禁軍將士群情激昂,我堂堂大國折一上將,正是伐蜀最佳時機。此時出兵,天下莫敢非議,若是待到明春,氣便泄矣。那時我大鄭師出無名,豈不為天下恥笑?被服、軍器之事皆是末節,不足為慮,政事堂盡管從容去做。我大鄭禁軍乃是精銳之師,若無這些便不能出兵,又怎能當得起雄師之譽?”
鄭帝道:“象山說的乃是正理。昔年漢昭烈帝為報關雲長之仇起兵伐吳,隻因耽擱久了些,便被世人詬病,朕焉能重蹈覆轍。伐蜀之事刻不容緩,卿等盡力去籌措,當在十一月之前起兵。至於被服、軍器,政事堂也要盡力做去,被服要在發兵之前備好,教將士們帶上趕路,器械須在今年內送到漢中,這樣時日便充裕些。宜直,你要告誡那些蠹蟲,若是在這上麵還要克扣,那便殺幾個以儆效尤。糧草之事不可輕慢,雖說漢中、關中存糧豐足,卻也要有人專負其責,漢中與秦鳳郡要各設一個督糧官,戰事期間,各地糧草,要可著伐蜀將士。漢中督糧官,便由漢中轉運使申濟兼任罷,至於秦鳳,你們政事堂再議一下人選就是。糧草若耽擱了,便拿督糧官問罪。”
袁端應道:“是,臣等定當竭力去做。陛下,盧象山與陳崇恩方略之中,皆有遣兵駐守燕、楚、代邊疆之事,然若遣重兵,我梁都兵力便不足。這事臣等一時未商議出對策來。請陛下明鑒。”
鄭帝看了一眼袁端,又看了一眼盧豫,說道:“你們不要太過於拘泥了,梁都雖大,難道隻有十萬大軍才能守住麽?難道五萬人馬便守不住?隻要能守住十天半月,各地的兵馬也就到了。伐蜀要傾我大鄭舉國之力,梁都擔些風險也是該當的。今日朕給你們交個底,拱衛梁都不得少於五萬兵馬,如何?其餘你們放心大膽做去,不要怕錯,不要怕擔責。”
袁端恭敬道:“是,多謝陛下體恤。”
鄭帝道:“伐蜀之事既決,何人為主將之事,政事堂可議出結果了麽?盧象山自請為伐蜀主將,政事堂以為如何?”
袁端道:“政事堂議了幾次,都以為盧象山是伐蜀主將不二之選。”
鄭帝道:“朕不要你代他們說,朕要他們自己說。信言,你先說說。”
宋質應道:“是。臣與袁公及政事堂諸位同僚確是議過多次,臣等皆以為盧象山堪當此重任。一來盧象山乃我大鄭禁軍將首,親自統兵伐蜀,方顯我大國堂堂之器;二來昔年盧象山也曾久鎮漢中,這番取蜀方略隻怕在心中已謀劃多年,自是對蜀國地理人情熟知於心,今日取蜀方略又是盧象山奏議,自是胸有成算;三來漢中現有我大鄭虎賁軍兩衛人馬,若是遣別個年輕將領前去,臣隻怕難以鎮住這些驕兵悍將。陛下,臣以為,唯有盧象山統兵方能穩操勝券。臣身居中樞,隻願伐蜀之戰順風順水,這是臣的一點小心思,請陛下明查。”
鄭帝道:“嗯,朕知道了。崔言說說。”
崔言道:“臣亦以為,盧太尉可統兵伐蜀。便如二位相公所奏,臣再無他議。”
盧豫站起身來,躬身施禮道:“陛下,蒙政事堂幾位宰輔看重舉薦,臣不敢自棄,為我大鄭納入西蜀亦是臣多年夙願。臣願統兵西征,為我大鄭開疆拓土,萬望陛下周全。”
鄭帝聽了卻是默然不語,兩眼看著緊閉的殿門,良久方重重歎息道:“你的心朕是知道的,其誌可嘉,其心可憫,但滅國之戰非同小可,其中艱險,隻怕異於尋常,況蜀道之難,天下至極,若是出了些許閃失,朕心何安?徐衝之已致仕,又殞了趙練材,如今朝中隻有石方白、李克讓與你三個朕昔年舊將,朕怎麽忍心教你們再處險境?”他聲音中已有了暖意,已不似適才那般幹澀。
盧豫還待再說,鄭帝揮揮手又道:“象山,你不要說了,此事容朕再想想。陳封,你一直未開口,心裏打的是什麽主意?”
陳封道:“陛下,臣蒙陛下拔擢,充任一軍主將之職,臣實願統兵征戰,以報陛下隆恩,然臣心下裏盤算,卻也以為盧太尉比臣更適合做這個主將。臣年輕識淺,於西蜀之事如何敢望盧太尉之項背,此是國家大事,臣不敢有私心。然臣身為武將,若是不自薦卻保舉盧太尉,不免背得個‘畏戰怕死’的罵名。這又是臣的私心,是以便一直未開口,請陛下恕罪。”
鄭帝嘴角露出一絲笑意,道:“哦?你也以為當用盧象山。好,這當真是眾望所歸了。”說罷睨了一眼坐在陳封上首的盧豫。盧豫不知怎地,突地出了一身冷汗,竟不敢再看鄭帝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