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仙脫離大宋朝廷,獨自成軍北伐的行動,得到了河北、河東眾多義軍的響應。
在宗澤病死後,北方又一次迎來了反金高潮。
3月26日,李彥仙的《告全宋民眾北伐書》通過鷹眼營和陝州劉家商貿快速向全宋各州縣傳送。
苗傅發動宮廷政變,囚禁了趙構,李彥仙行動並沒有得到阻止。
相反,由於嶽飛、宗澤等人上書建議趙構還都北伐的奏疏快速流落民間,讓民眾對趙構失望至極。
劉光世部下酈瓊更是直接率領數萬人逃離楚州,北上投奔濟南知府劉豫。
於此時,高慶裔、完顏宗輔和完顏宗弼在燕京與諳班勃極烈完顏杲緊急會麵,達成“漢人治漢”的共識。
具體就是為了挽回現在大金受瘟疫和解州、同州等陝西戰役軍隊減員嚴重的影響,似立劉豫為大金國麾下屬國大齊國主,全麵讓其代替治理河東西路與河東北路之疆域。
同時全麵撤回大金在陝西的大軍,固守太原。
建炎二年,金天會六年,3月26日。
向全大宋民眾發出《告全宋民眾北伐書》後,李彥仙帶著尚書台以及一眾陝州、洛陽、長安文臣武將,在陝州城東南寶輪寺搭建簡易祭台前,進行了一場太原之戰後的北伐儀式。
寶輪寺在陝州東南邊,在上一年(靖康元年)被南下的金軍破毀。
李彥仙將此戰在太原、解州俘獲的金人數十位千戶,當場斬首,撒血軍旗,協同陝州奸人館裏俘獲的金軍完顏銀術可、完顏謀衍等人頭顱,麵南拜祭。
祭祀完畢,李彥仙讓尚書台首任尚書令時立愛,宣讀了經李彥仙批閱增改通過的陝洛長三州第一篇綱領性文件,《告全宋民眾北伐書》,並提出“驅除胡虜,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北伐口號。
之所以不叫北伐大誥,而是叫北伐書,是考慮到更加容易傳播。
古代大誥始見於《尚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學體裁。
周朝時,諸侯管叔、蔡叔、武庚聯合淮夷作亂,當時輔助周成王的周公,在出征平定叛亂時,以周成王口吻發表的征伐誥文,詳說征伐理由。
時立愛自從第一次解州之戰後,便數月待在長安尚書台,除了清算三州56縣人口戶籍分田外,便是籌謀一旦“緩稱王”計策失敗,被趙構奪去官職後的應對措施。
這次《告全宋民眾北伐書》,便是讓大宋所有人看到李彥仙心向大宋,誌在抗金的決心。
於是這篇《告全宋民眾北伐書》和獻俘儀式便開始了。
台下諸將和文臣都留意到一個不經意的小細節。
時立愛頭戴進賢冠,身著深黑色寬袖長袍,腰間束著一條懸掛著大漢玉佩樣式的革帶,腳蹬著一雙黑色厚底靴。
這是大漢獨有的尚書省尚書令(相當於宰相)的裝束。
時立愛昂首挺胸佇立在九尺高的廟台上,長袍隨風湧動,麵色嚴肅,他緩緩張開金色卷軸,高聲朗道:
“致大宋軍民:
吾身為陝州之將,食大宋之祿,本應盡忠盡職守,扞衛疆土。
然趙構不救父兄,貪戀權位,致使徽、欽二聖深陷敵手,國家蒙羞,百姓受苦。此等行徑,實乃不忠不義不孝之舉!
近日,吾有幸得太上皇宋徽宗血帶詔書,上言“吾兒趙構,今朕身處絕境,望汝速速勤王救駕。”,也有“重振朝綱,驅逐金虜,收複失地”之勸,更有“朕在這五國城,日夜期盼吾兒救朕於水火,複我大宋之榮光”的期盼。
此乃太上皇之旨意,亦是吾等臣子之使命。故金昭告天下,今陝州、長安、洛陽三州脫離大宋朝廷,以遵太上皇詔書,舉兵北伐!
趙構之過,人神共憤。他不顧父兄之安危,棄國家大義於不顧,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如此不忠不孝之人,豈能為君?吾等當以忠義為先,為迎回二聖,恢複大宋江山而戰!
陝州之軍,皆為熱血之士,當以必死之決心,勇往直前。吾等將謹遵先皇旨意,北伐金兵,直搗黃龍!雖敵眾我寡,但吾等有忠義在心,有熱血在胸,何懼之有?
襄陽城內,剛被趙構貶謫前往廣南東路的原河北東路招撫使張所,細聲念叨。
這是從襄陽城義軍傳閱的一份陝州李彥仙北伐書,他已經看了很多次,最終像下定了某種決心一樣。
“小桐,轉道北上陝州。”
“張公不下廣南赴任?”
“不下了,他娘的。這官我不當了,走,去陝州。”
一老一少兩人相互攙扶,夤夜出城直往陝州。
在此,吾呼籲天下有誌之士,能與吾等一同並肩作戰,共驅韃虜,恢複我大宋之榮光!凡響應北伐之人,皆是忠義之士,吾等當同生共死,不離不棄。
待迎回二聖,重整大宋江山之時,吾等皆為功臣,當受萬世敬仰!
李彥仙
鄂州。
謫居鄂州尚未到任澧州的李綱與胡銓、李光,聽書童念完這封北伐書沉默了許久,他們各自姚望著湖裏的天空,思索著。
想來他們幾個也曾身居高位,屢次勸諫趙構還都於汴京北伐救駕,想不到那趙構竟然狼子野心,已經公然投降女真胡虜,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一樣貪戀權位,難怪哥幾個當初建議未被采納,還一貶再貶。
即使是現在朝廷禦史中丞王綯,還彈劾他李綱“經年不赴貶所”。他自建炎元年八月被罷相,提舉杭州洞霄宮,尚未2月又被貶謫澧州。
就現在,朝中弟子還告知,趙構準備貶謫他到萬安軍(海南島)。
“哎,原來是我等錯負良心。”
“伯紀,我看你也不用去赴任了。”
“想不到當今趙官家如此昏庸膽小,早已將我等賣於女真胡虜。”
“可歎我大宋數十萬精兵、無數將士浴血奮戰,趙官家卻是如此對待我等!”
“泰發,邦衡,走,我們去陝州!”李綱長捋了一下胡子,眼眸一亮,隨即對李光、胡銓兩位摯友說道。
“走,去陝州,驅除胡虜,複我大宋榮光。”
--
在宗澤病死後,北方又一次迎來了反金高潮。
3月26日,李彥仙的《告全宋民眾北伐書》通過鷹眼營和陝州劉家商貿快速向全宋各州縣傳送。
苗傅發動宮廷政變,囚禁了趙構,李彥仙行動並沒有得到阻止。
相反,由於嶽飛、宗澤等人上書建議趙構還都北伐的奏疏快速流落民間,讓民眾對趙構失望至極。
劉光世部下酈瓊更是直接率領數萬人逃離楚州,北上投奔濟南知府劉豫。
於此時,高慶裔、完顏宗輔和完顏宗弼在燕京與諳班勃極烈完顏杲緊急會麵,達成“漢人治漢”的共識。
具體就是為了挽回現在大金受瘟疫和解州、同州等陝西戰役軍隊減員嚴重的影響,似立劉豫為大金國麾下屬國大齊國主,全麵讓其代替治理河東西路與河東北路之疆域。
同時全麵撤回大金在陝西的大軍,固守太原。
建炎二年,金天會六年,3月26日。
向全大宋民眾發出《告全宋民眾北伐書》後,李彥仙帶著尚書台以及一眾陝州、洛陽、長安文臣武將,在陝州城東南寶輪寺搭建簡易祭台前,進行了一場太原之戰後的北伐儀式。
寶輪寺在陝州東南邊,在上一年(靖康元年)被南下的金軍破毀。
李彥仙將此戰在太原、解州俘獲的金人數十位千戶,當場斬首,撒血軍旗,協同陝州奸人館裏俘獲的金軍完顏銀術可、完顏謀衍等人頭顱,麵南拜祭。
祭祀完畢,李彥仙讓尚書台首任尚書令時立愛,宣讀了經李彥仙批閱增改通過的陝洛長三州第一篇綱領性文件,《告全宋民眾北伐書》,並提出“驅除胡虜,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北伐口號。
之所以不叫北伐大誥,而是叫北伐書,是考慮到更加容易傳播。
古代大誥始見於《尚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學體裁。
周朝時,諸侯管叔、蔡叔、武庚聯合淮夷作亂,當時輔助周成王的周公,在出征平定叛亂時,以周成王口吻發表的征伐誥文,詳說征伐理由。
時立愛自從第一次解州之戰後,便數月待在長安尚書台,除了清算三州56縣人口戶籍分田外,便是籌謀一旦“緩稱王”計策失敗,被趙構奪去官職後的應對措施。
這次《告全宋民眾北伐書》,便是讓大宋所有人看到李彥仙心向大宋,誌在抗金的決心。
於是這篇《告全宋民眾北伐書》和獻俘儀式便開始了。
台下諸將和文臣都留意到一個不經意的小細節。
時立愛頭戴進賢冠,身著深黑色寬袖長袍,腰間束著一條懸掛著大漢玉佩樣式的革帶,腳蹬著一雙黑色厚底靴。
這是大漢獨有的尚書省尚書令(相當於宰相)的裝束。
時立愛昂首挺胸佇立在九尺高的廟台上,長袍隨風湧動,麵色嚴肅,他緩緩張開金色卷軸,高聲朗道:
“致大宋軍民:
吾身為陝州之將,食大宋之祿,本應盡忠盡職守,扞衛疆土。
然趙構不救父兄,貪戀權位,致使徽、欽二聖深陷敵手,國家蒙羞,百姓受苦。此等行徑,實乃不忠不義不孝之舉!
近日,吾有幸得太上皇宋徽宗血帶詔書,上言“吾兒趙構,今朕身處絕境,望汝速速勤王救駕。”,也有“重振朝綱,驅逐金虜,收複失地”之勸,更有“朕在這五國城,日夜期盼吾兒救朕於水火,複我大宋之榮光”的期盼。
此乃太上皇之旨意,亦是吾等臣子之使命。故金昭告天下,今陝州、長安、洛陽三州脫離大宋朝廷,以遵太上皇詔書,舉兵北伐!
趙構之過,人神共憤。他不顧父兄之安危,棄國家大義於不顧,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如此不忠不孝之人,豈能為君?吾等當以忠義為先,為迎回二聖,恢複大宋江山而戰!
陝州之軍,皆為熱血之士,當以必死之決心,勇往直前。吾等將謹遵先皇旨意,北伐金兵,直搗黃龍!雖敵眾我寡,但吾等有忠義在心,有熱血在胸,何懼之有?
襄陽城內,剛被趙構貶謫前往廣南東路的原河北東路招撫使張所,細聲念叨。
這是從襄陽城義軍傳閱的一份陝州李彥仙北伐書,他已經看了很多次,最終像下定了某種決心一樣。
“小桐,轉道北上陝州。”
“張公不下廣南赴任?”
“不下了,他娘的。這官我不當了,走,去陝州。”
一老一少兩人相互攙扶,夤夜出城直往陝州。
在此,吾呼籲天下有誌之士,能與吾等一同並肩作戰,共驅韃虜,恢複我大宋之榮光!凡響應北伐之人,皆是忠義之士,吾等當同生共死,不離不棄。
待迎回二聖,重整大宋江山之時,吾等皆為功臣,當受萬世敬仰!
李彥仙
鄂州。
謫居鄂州尚未到任澧州的李綱與胡銓、李光,聽書童念完這封北伐書沉默了許久,他們各自姚望著湖裏的天空,思索著。
想來他們幾個也曾身居高位,屢次勸諫趙構還都於汴京北伐救駕,想不到那趙構竟然狼子野心,已經公然投降女真胡虜,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一樣貪戀權位,難怪哥幾個當初建議未被采納,還一貶再貶。
即使是現在朝廷禦史中丞王綯,還彈劾他李綱“經年不赴貶所”。他自建炎元年八月被罷相,提舉杭州洞霄宮,尚未2月又被貶謫澧州。
就現在,朝中弟子還告知,趙構準備貶謫他到萬安軍(海南島)。
“哎,原來是我等錯負良心。”
“伯紀,我看你也不用去赴任了。”
“想不到當今趙官家如此昏庸膽小,早已將我等賣於女真胡虜。”
“可歎我大宋數十萬精兵、無數將士浴血奮戰,趙官家卻是如此對待我等!”
“泰發,邦衡,走,我們去陝州!”李綱長捋了一下胡子,眼眸一亮,隨即對李光、胡銓兩位摯友說道。
“走,去陝州,驅除胡虜,複我大宋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