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宣布將攜帶核彈空襲大唐首都,所有平民於三日內離開此區域,否則將視為軍事人員予以打擊。
天機發出聲明後,四大國反倒都鬆了一口氣。
即便被核彈襲擊,祝平炎也還算理智,沒有發動全麵核戰爭。
雖然天機也將用核彈襲擊大唐首都,但這種提前預告,並且疏散平民的方式,就能看出天機的理智。
核彈最大的威脅是什麽?
是摧毀工業中心?是後續的核汙染?
也許吧。
但對於那些頂層政客,核彈最大的威脅,可能是因為眾生平等。
在使用核武器之前,這些人都處於安全的大後方,他們能輕鬆的說,前線戰士隻要打仗就行,他們要考慮的就多了。
而一旦發生核戰,這些人麵前的所有防禦都被撤去,他們忽然來到了前線。
這時候他們就會忽然明白,戰爭是要死人的,大家為什麽不坐下來好好談談呢?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領袖。
一種是不畏懼上前線,但是為了大局選擇坐鎮後方。
另一種說是為了大局,實際上真讓他們上前線,瞬間就慫了。
第一種領袖極少極少,他們不懼怕核彈,僅僅將其當做一種大殺傷武器而已,他們避免核戰的目的,和避免戰爭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減少國家損失。
所以當怯戰的損失超過核彈襲擊,即便他們明知道自己會成為首要核打擊目標,也敢喊出,要打便打,核彈威脅不了我們。
相比較而言,第二種領袖才是大多數。
他們未必不是好的領袖,隻是沒有經曆過戰爭殘酷,怕死其實是正常反應。
對於這種人而言,避免核戰爭是要高於國家利益的,因為國家利益隻是外物,而核戰爭真的可能殺死他們。
而通常情況下,第二種領袖才占據大多數。
對於四大國而言,核彈最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對領導層的生命威脅。
這種情況下,祝平炎提前告知襲擊,並給平民留下撤退時間,也就是在給領導層留撤退時間。
是威脅嗎?當然是。
沒有任何國家願意遭受核打擊。
但是相比於大唐不留餘地的核襲擊,又顯得太過溫柔。
所以四大國都讀懂了天機的意思:我們不希望擴大核戰,但我們有能力擴大核戰。
某種程度上,這次天機的核威脅,其實就是雙方比拳頭的核戰爭。
你打我的首都,我一點事沒有,現在我擺明了告訴你,我也要打你的首都。
如果最終大唐的首都真的被天機炸了,各國都應該明白,作為相同等級的大國,他們也不會比大唐強多少。
在這種打天機沒傷害,天機打自己一打一個準的情況下,還有誰敢打核戰爭。
這也正是祝平炎想要的,真打核戰爭,天機怎麽和四大國上萬顆核彈對轟。
在這種密度下,甚至於兌換來的防核屏障也未必有用。
然而他淩晨對外宣布,要打擊大唐首都,上午就收到李光遠的消息,或者說威脅。
李光遠聲稱,不參與這場戰爭已經是他的極限,他決不允許大唐本土遭遇核打擊。
祝平炎一開始還想談判,畢竟是大唐先動用核武器攻擊九江,如果不是防核屏障,他本人都不一定能活。
即便是擁有防禦神器的地仙,也不敢保證核彈落臉上能活,更何況祝平炎隻是巔峰靈台。
這種危及自身生命的情況,還要求自己不反擊,肯定要給出一些讓步,比如讓大唐退出戰爭。
然而祝平炎並不知道,李光遠根本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地位平等的談判對象。
祝平炎殺了薑萬鈞,所以李光遠願意聽祝平炎說話,但這不代表祝平炎就能得到地仙同等的待遇。
所有人都知道,祝平炎殺死薑萬鈞,肯定是通過偷襲,以及許多精密的謀劃再加上足夠的運氣。
所以祝平炎是個什麽地位呢?
大概相當於一隻劇毒的螞蟻。
相比於其他靈台對地仙毫無威脅,祝平炎便是有那麽一絲的可能威脅地仙。
前提是偷襲,且運氣好。
然而祝平炎自己不是這麽想的,他通過擊殺薑萬鈞,已經能清晰感受到地仙的戰鬥力。
所以他對自己的評估,大概是一隻貓,正麵作戰的確沒有勝算,卻也不是隨隨便便就會被碾死。
在地仙們看來,一隻劇毒的螞蟻隻是個樂子,小心一點就不可能被殺死。
然而在祝平炎看來,一隻劇毒的貓,或許做不到和地仙平起平坐,起碼也有一定的威懾力,足以讓任何一個地仙小心謹慎,不會輕易把自己得罪死。
這樣的認知差異,導致雙方的交談有巨大的落差。
在李光遠看來,確實沒必要招惹祝平炎這隻螞蟻,但不管什麽情況,這支螞蟻敢揚言炸他房子,他肯定就要隨手碾死。
至於祝平炎遭遇核武器的襲擊,與他又有什麽關係呢。
所以李光遠不接受任何談判,隻是單方麵宣布,祝平炎必須停止核威懾。
祝平炎非常詫異李光遠的強硬,並且也逐漸意識到,他對地仙的威懾力沒有他想象的那麽強。
但這個時候,他已經別無選擇了。
如果大唐這邊肯付出一些代價,比如退出戰爭,甚至隻是撤回南海的航母,天機也能順勢放棄核打擊。
但是在大唐什麽都沒有做的情況下,放棄對大唐的核打擊,等同於放棄己方的核威懾。
四個核大國以決戰的態度圍攻一個無核國家,這還打什麽啊,直接投降得了。
平白無故的放棄核打擊,是絕對不能選擇的,在與李光遠談判無果後,他隻能選擇維持核威懾,硬扛李光遠。
雖然李光遠是新地仙,戰鬥力多半不如薑萬鈞,而祝平炎擊殺了薑萬鈞。
但祝平炎自己也清楚,這不是遊戲,偷襲擊殺一個地仙,並不會獲得海量經驗然後變強,他還是巔峰靈台,並沒有地仙級別的戰鬥力。
而且李光遠擁有薑萬鈞不曾擁有的東西——謹慎。
不要小看了這東西,它比一件神器還要重要得多。
天機發出聲明後,四大國反倒都鬆了一口氣。
即便被核彈襲擊,祝平炎也還算理智,沒有發動全麵核戰爭。
雖然天機也將用核彈襲擊大唐首都,但這種提前預告,並且疏散平民的方式,就能看出天機的理智。
核彈最大的威脅是什麽?
是摧毀工業中心?是後續的核汙染?
也許吧。
但對於那些頂層政客,核彈最大的威脅,可能是因為眾生平等。
在使用核武器之前,這些人都處於安全的大後方,他們能輕鬆的說,前線戰士隻要打仗就行,他們要考慮的就多了。
而一旦發生核戰,這些人麵前的所有防禦都被撤去,他們忽然來到了前線。
這時候他們就會忽然明白,戰爭是要死人的,大家為什麽不坐下來好好談談呢?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領袖。
一種是不畏懼上前線,但是為了大局選擇坐鎮後方。
另一種說是為了大局,實際上真讓他們上前線,瞬間就慫了。
第一種領袖極少極少,他們不懼怕核彈,僅僅將其當做一種大殺傷武器而已,他們避免核戰的目的,和避免戰爭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減少國家損失。
所以當怯戰的損失超過核彈襲擊,即便他們明知道自己會成為首要核打擊目標,也敢喊出,要打便打,核彈威脅不了我們。
相比較而言,第二種領袖才是大多數。
他們未必不是好的領袖,隻是沒有經曆過戰爭殘酷,怕死其實是正常反應。
對於這種人而言,避免核戰爭是要高於國家利益的,因為國家利益隻是外物,而核戰爭真的可能殺死他們。
而通常情況下,第二種領袖才占據大多數。
對於四大國而言,核彈最大的威脅之一,就是對領導層的生命威脅。
這種情況下,祝平炎提前告知襲擊,並給平民留下撤退時間,也就是在給領導層留撤退時間。
是威脅嗎?當然是。
沒有任何國家願意遭受核打擊。
但是相比於大唐不留餘地的核襲擊,又顯得太過溫柔。
所以四大國都讀懂了天機的意思:我們不希望擴大核戰,但我們有能力擴大核戰。
某種程度上,這次天機的核威脅,其實就是雙方比拳頭的核戰爭。
你打我的首都,我一點事沒有,現在我擺明了告訴你,我也要打你的首都。
如果最終大唐的首都真的被天機炸了,各國都應該明白,作為相同等級的大國,他們也不會比大唐強多少。
在這種打天機沒傷害,天機打自己一打一個準的情況下,還有誰敢打核戰爭。
這也正是祝平炎想要的,真打核戰爭,天機怎麽和四大國上萬顆核彈對轟。
在這種密度下,甚至於兌換來的防核屏障也未必有用。
然而他淩晨對外宣布,要打擊大唐首都,上午就收到李光遠的消息,或者說威脅。
李光遠聲稱,不參與這場戰爭已經是他的極限,他決不允許大唐本土遭遇核打擊。
祝平炎一開始還想談判,畢竟是大唐先動用核武器攻擊九江,如果不是防核屏障,他本人都不一定能活。
即便是擁有防禦神器的地仙,也不敢保證核彈落臉上能活,更何況祝平炎隻是巔峰靈台。
這種危及自身生命的情況,還要求自己不反擊,肯定要給出一些讓步,比如讓大唐退出戰爭。
然而祝平炎並不知道,李光遠根本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地位平等的談判對象。
祝平炎殺了薑萬鈞,所以李光遠願意聽祝平炎說話,但這不代表祝平炎就能得到地仙同等的待遇。
所有人都知道,祝平炎殺死薑萬鈞,肯定是通過偷襲,以及許多精密的謀劃再加上足夠的運氣。
所以祝平炎是個什麽地位呢?
大概相當於一隻劇毒的螞蟻。
相比於其他靈台對地仙毫無威脅,祝平炎便是有那麽一絲的可能威脅地仙。
前提是偷襲,且運氣好。
然而祝平炎自己不是這麽想的,他通過擊殺薑萬鈞,已經能清晰感受到地仙的戰鬥力。
所以他對自己的評估,大概是一隻貓,正麵作戰的確沒有勝算,卻也不是隨隨便便就會被碾死。
在地仙們看來,一隻劇毒的螞蟻隻是個樂子,小心一點就不可能被殺死。
然而在祝平炎看來,一隻劇毒的貓,或許做不到和地仙平起平坐,起碼也有一定的威懾力,足以讓任何一個地仙小心謹慎,不會輕易把自己得罪死。
這樣的認知差異,導致雙方的交談有巨大的落差。
在李光遠看來,確實沒必要招惹祝平炎這隻螞蟻,但不管什麽情況,這支螞蟻敢揚言炸他房子,他肯定就要隨手碾死。
至於祝平炎遭遇核武器的襲擊,與他又有什麽關係呢。
所以李光遠不接受任何談判,隻是單方麵宣布,祝平炎必須停止核威懾。
祝平炎非常詫異李光遠的強硬,並且也逐漸意識到,他對地仙的威懾力沒有他想象的那麽強。
但這個時候,他已經別無選擇了。
如果大唐這邊肯付出一些代價,比如退出戰爭,甚至隻是撤回南海的航母,天機也能順勢放棄核打擊。
但是在大唐什麽都沒有做的情況下,放棄對大唐的核打擊,等同於放棄己方的核威懾。
四個核大國以決戰的態度圍攻一個無核國家,這還打什麽啊,直接投降得了。
平白無故的放棄核打擊,是絕對不能選擇的,在與李光遠談判無果後,他隻能選擇維持核威懾,硬扛李光遠。
雖然李光遠是新地仙,戰鬥力多半不如薑萬鈞,而祝平炎擊殺了薑萬鈞。
但祝平炎自己也清楚,這不是遊戲,偷襲擊殺一個地仙,並不會獲得海量經驗然後變強,他還是巔峰靈台,並沒有地仙級別的戰鬥力。
而且李光遠擁有薑萬鈞不曾擁有的東西——謹慎。
不要小看了這東西,它比一件神器還要重要得多。